来函

2015-11-06 06:17
人物 2015年6期
关键词:李志片面整容

来函

怎样推开那道门

若干年前,由于工作的机缘,我总有机会接待远到中国出差来的同事。他们问我中国的事,来了又走,带回一个个故事。有个瑞典的同事和他的朋友描述在外滩望着黄浦江小酌的中国日常。也有英国的同事笃信每个中国人晚上9点以后都在昏黄路灯的街边撸串。这些场景取决于我当天的灵机一动,当然不完全等于“中国”,但就构成了他们各自脑中永久的中国画面。我一直怀疑怎样才能在万字左右描述一个人物。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此篇幅甚至还不够好好地说完一个故事。假设这篇文字不可避免地片面,那么如何片面才最恰当呢,它是应该有料还是应该有趣呢?准确性重要还是分寸感重要呢?显然我为《人物》的记者多操心了。他们心里自有打算。我是李志的朋友和工作伙伴。李志8年没面对过媒体,忽然遭到了重量级的人物专访居然全程也自然流畅,挺让人吃惊的。我听说好的记者有一种让采访对象放松下来的能力。可能就是这个意思。既然这样,让我们放手来看姚璐说一个片面的故事吧。

李志经纪人 迟斌

谢谢迟斌先生发来如此美好的文字。其实这段时间,记者姚璐一度有小小的沮丧。她是此波媒体轰炸采访中,最早采访到李志的记者。而两个多月后,才有了这篇文字。

采访结束后,姚璐说她和李志之间有个对话。 她说:“我不可能真正理解你。”他说:“了解我,不能说理解。因为时间太短了,而且就算时间长,也很难。”

姚璐说李志是天蝎座。“你永远不知道他心里有多少道门”,有的人能进一道,也许已经是奢侈。他对媒体如此地抗拒,打开自己是痛苦,也许根本不可能。你了解,他自己了解,姚璐也了解。所以文章登出后,他拒绝再回复一个字,姚璐说她明白。

这其实是一个关于人物报道写作者与受访者的关系的恒久话题。多少人穷尽一生都不可能了解自己,更何况在特定的语境和需求驱动下,让公众通过媒体的管道了解你?当记者用最大的善意和努力去了解一个受访者时,就会设身处地,就会了解他的种种痛苦、困惑、抗拒和喜悦。理解他,但不意味着避开不打扰,为公众守望,仍然需要通过真诚、相互尊重和专业的交流,努力到达一个个受访者的内心。

但《人物》杂志的记者,愿意用最大的可能,用勤与拙,去接近一个人的内心,一点点地试图推那一道道门,能接近一寸是一寸,然后努力讲一个好故事。

女孩之间

(《被选中的中国姑娘》)穿华丽的服装,为原始的欲望而站着—名利场最残酷的,是一切都更加赤裸裸地展现在眼前。

逗眼莹崽

多少人看到的只是华丽的服装和名利场上的欲望,而我们看到的是那些为了展现美和寻求自我的姑娘,她们美好、可爱、勤奋,充满梦想,有成功的喜悦、失败的沮丧,有选择与被选择之间的不安与期待。希望我们的读者看完这篇报道能和我们一样,更喜爱和支持这群中国超模。《人物》杂志不是一本时尚杂志,所以写时尚行业的种种并不是我们的唯一专注点。这篇文字可能与之前绝大多数展现时尚行业中的明星文章都不太相同。我们的主笔王晶晶说,就是把她们当做身边的女生去采访,她们也会有得意有烦恼,有女孩与女孩之间微妙的关系,也不是一张high fashion 的脸。 而如果我们能够展现一个不太为世人所熟知的侧面,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求美与求爱

(《求美小时代》)整容就像做爱一样,太多人敢做不敢认。

Zannis

这位读者提供了一句相当刺耳的金句。整容和做爱,曾经那么私密的话题,也可以被公开讨论,这是社会的进步,好事。

多讨论几句。求美之心人皆有之,整容是求美的手段,所有整容者的首要动机一定是获得美。而也许很多求美者自己都没有意识到,整容更深的驱动力是通过制造美而获得认可,获得爱,通过对自己身体和容颜的改变,享受爱自己和被爱的感觉,变成更好的自己。若能实现,整容确实是与做爱一样美好的事情。健康的性爱体验本身应是愉悦而自知的,终极目的也是感知爱和在做爱的过程中被爱。 整容与做爱完全都是个人的事情,是否说出来,“认不认”或者是否被别人认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求美者是否了解自己内在真实的需要,在整个过程中是否自知,不要在求美的路上迷失了自己,就好。

(本期回复:编辑总监 吴薇)

猜你喜欢
李志片面整容
Characterizing entanglement in non-Hermitian chaotic systems via out-of-time ordered correlators
整容之前先“整心”
论片面共同犯罪
整容之前先“整心”
浅析刑法中的片面共犯
以“微更新”实现城市治理的“微整容”
那些年悄悄整容的“二次元网红”
讨钱
左手边的风景
讨 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