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整体的、动态的世界文学史
——读《世界文学史》第二卷上册

2015-11-14 12:00叶雨其
世界文学评论 2015年1期
关键词:比较文学文学史动态

叶雨其

一部整体的、动态的世界文学史

——读《世界文学史》第二卷上册

叶雨其

内容提要:在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编撰《世界文学史》的叙述话语背后,体现了一种对于“传播研究”的自觉贯彻。对于文学传播的多维透视使其成为了一部“动态的文学史”,并在对于“渊源”、“媒介”的分析以及价值层面上体现出了相当的科学性、实证性与前瞻性。

《世界文学史》 传播研究 比较文学

当国内多套外国文学史教材仍在沿袭着惯有的话语对世界文学史进行尽可能详细的梳理时,八卷十六册《世界文学史》已经带着一幅完整的世界文学地图悄然跃入人们的视野。这套由苏联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集上百名学者之力,耗时三十余年所编纂的文学史体例庞大,内容详尽,不光在教材的编写观念上另树旗帜,还在知识上为我国学界填补了许多空白。借着“文化区域”这一基本划分原则,《世界文学史》所极力强调的除了文学史静态的内容本身,还有不同国别、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区域之间的文学传播这一动态的过程。本文认为,这套丛书可以说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动态的文学史”——其“动态”表现在对于“传播研究”这一比较文学研究方法的实践上,因此,其也于单纯的知识普及之外,更富于科学性、实证性和前瞻性。

一、科学:动态的“渊源”

从第二卷上册来看,除了内容上尽可能地追求详尽之外,对“区域”与“影响”的关注可谓是这版《世界文学史》在构建叙述话语时所依从的一大准则:“世界文学的新的中世纪区域的形成过程历经整个中世纪时期。假如注意到这一过程的结果,那就应当区别出两种类型的区域。一种区域围绕古老文学组成……与此并存的还有在与它们相互作用下形成的新的年轻的区域……没有旧区域的支持,不利用旧区域的传统以及由此而得到的创作动力,新区域是不可能产生的……新生民族的文学史是在邻近区域的古老文学的影响下发展的……没有经常和广泛的文学联系,各区域的形成和将各种文学包容其中是不可能的。”《世界文学史》以文化区域为划分原则,本册共包括了五编,分别是“南亚和东南亚文学”、“东亚和东南亚文学”、“中央亚细亚文学”、“高加索和外高加索文学”这五个部分。编者不光对某一区域内部的文学环境进行了深入的挖掘,还对区域与区域之间相互的影响与联系进行了动态的剖析。之所以称其为“动态的”,是因为当其他的世界文学史还在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影响”上时,它已经开始注意到影响的过程,即“传播”本身了。“传播研究”看起来似乎是对文学所进行的一个外部研究,然而这对比较文学这一特殊的学科本身来说,实在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传播(communication)是人类社会文学活动的基本形式,人类社会的运作,无不在产生、传递、接收信息和对信息作出反应。信息无所不在,传播也无所不在。韦勒克与沃伦在《文学理论》中特意对文学的外部问题进行讨论,并认为对于建立“全球文学史”这一问题而言,应该“并且不考虑各民族语言上的差别,去探索文学的发生和发展”。我国比较文学领域研究专家邹建军教授也认为:“比较文学也有一个基本的理念,就是将整个世界的文学当成一个整体,在此前提下来探讨各民族文学之间的关系,首先是要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理清它们产生关系的路径。”而不论是“发生”、“发展”,还是“路径”,这一切都指向了“传播研究”这一问题。

早在十年之前,我国就有学者提出,应把传播研究从影响研究中剥离出来。“它是建立在外在事实和历史事实基础上的文学关系研究,其基本的研究方法是历史学的、社会学的、统计学的、实证的方法,是文学社会学的研究,属于文学的外部关系研究的范围。”“‘传播’是影响的一种基础,‘传播研究’可以成为‘影响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然而从近十年我国世界文学史的编纂情况来看,“传播研究”依旧没有受到重视,在许多教材中并没有得到任何的介绍。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的这版《世界文学史》可以说填补了我国目前存在的这一空白。它虽然没有具体地提出“传播研究”这个概念,但是,反映在其话语框架之后的,正是对这一概念的自觉靠拢。它对于“不同的文化区域之间的文学影响是如何产生的”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这也为它所要介绍的文学史内容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构建了一个科学的框架。

这样的剖析首先立足于对“渊源”探讨:“为了使文学间的相互联系得以有效进行,首先需要具备两个重要的条件。文学环境应该准备就绪……为了使影响发生效力,在接受影响的文学那里应当有某种可以感觉到的真空。”(16)以11、12世纪的法兰西宫廷文化与中国的民间叙事为例,编者首先论述了“文学环境”的作用:如果法兰西在当时并没有形成与普罗旺斯文学同类的宫廷文化,那么南方的骑士抒情就不会那么容易被北方吸收了;而如果在中国当时的民间叙事题材里,动物童话和动物语言具有着一定的代表性,那么印度《五卷书》里这类故事,就会对中国文学产生显著的影响。以12、13世纪之交的德国文学为例,编者又强调了“文学真空”的功能:在当时的德国并没有自己的骑士题材,无法满足叙事需要,因此才很容易向法国借鉴。在对“文学环境”与“文学真空”的分析背后,体现了其对于“传播研究”中“渊源”之重要性的意识。“渊源”一词的本义,是“水的源头,比喻事物的本源”。我们平时在进行比较文学研究的过程中所谈及的“渊源”,主要指的是对于文学作品中主题、题材、人物、情节、语言、风格等因素之来源的研究,即考察作家作品所吸收和改造的外来因素,其目的是揭示出一定的因果关系。这是属于“影响研究”范畴中的“渊源”,其实还是一种静态的研究;而这部丛书所探寻到的此种“渊源”,是站在“传播研究”的角度而言的。它关注的是区域与区域之间文学关系之所以能够产生的“渊源”,即文学传播的触发条件。这是在动态意义上对“渊源”的解说,相对于单纯的静态解说而言,更能体现出文学传播的普遍规律,因而也更显科学。

二、实证:动态的“媒介”

“媒介学”意义上的“媒介”主要指传播的方式和传播的承担者,“传播研究”意义上的“媒介”除了这些内容之外,还包含着整个传播过程。在该书的卷首语中,编者将中世纪时期不同区域的文学之间相互联系的原因归结为如下几点:①民族和国家的政治接触;②宗教的传播;③各区域所具有的古老传统之间的联系;④边境地区即文化接触的“交接点”地区;⑤对异族文字和语言的掌握。而对每一点的细究,都需要建立在实证的基础上;并且,可以看出,每一点都不仅仅是一个现象,还包括了一种行为:以第五点“对异族文字和语言的掌握”为例,这里所涉及的不光是对异族文字和语言的掌握结果,还包括“如何掌握”、“掌握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等问题。

这样一种动态的“媒介”,当然对实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实证”也正是这版《世界文学史》的编写原则。对于某一区域某一时期的文学史进行介绍之前,编者往往对这一文学史的发生背景进行反复的观察和求证,这体现在该书丰富的历史材料中。以第一编的第一章“古代印度的古典文学”为例,此章共分为两个小节,而每一小节的前面则专门用了整整四页的篇幅来介绍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在这样的一种模式下,我们所获得的史料的丰富程度是空前的。这对于文学史的易理解性以及真实性而言都是一种夯实。对于动态媒介的考察更能体现出其实证性。在第二编“东亚和东南亚文学”中,编者在讨论中国、朝鲜、日本和越南之间的文化/文学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时,对于中国的象形文字在这几个国家里的传播过程就进行了历时和共时的总结:“汉文在公元最初几个世纪传入朝鲜,形成朝鲜汉文(史称‘吏读’);到了五世纪,又通过朝鲜传入日本,形成日本汉文;我们所知的越南汉文诗歌则始于十世纪。这些国家的历史著作和诗歌的最早文献就是用象形文字记录的。因此,我们应将朝鲜汉文、日本汉文和越南汉文作为特定时期民族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来看待,在这一时期及这一时期之后,上述每一个国家都在变异,或者在全新的文字基础上创建了别具一格的文学……象形符号本身就有意义,再加上用朝鲜语发音、日本语发音和越南语发音,就强化了它们与本国文化不可分离的特点。”(125)这一例子说明,对于传播过程的考证是很有必要的:从“史”的角度上来讲便于我们理清这些区域彼此之间在文学传承上的关系;从“实”的角度上来讲,它能证明,“同源”而不同区域的文学尽管因为之后的变异而呈现出不同的姿态,在其内部仍保持着某种一致性。在这部《世界文学史》中,由于传播研究对动态媒介的囊括,“实证”除了在比较文学研究中所一贯具有的基础意义之外,还获得了一种核心价值。

三、前瞻:动态的价值

在“传播研究”方法论的指导下,这套《世界文学史》同时也具有着动态的价值,因此它得以站在某种前瞻地位,来对不同区域乃至整个世界的文学互动行为进行评析。由于“传播”所具有的社会性,“传播研究”的本体价值与社会价值都是明显的。“从纵向的、历时的角度看,其所侧重的,不是文本的、作家本体的影响分析,而是关于传播的历史过程的梳理和资料分析,所凸现的是研究的历史学、文献学的价值;从横向的、共时的角度看,传播研究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当代文学消费、文学接受的研究。这种研究对于推进、引导国际文学的交流,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两重意义上的“价值”都是很好理解的:前文所论述的“实证”,就是其在历史学、文献学中价值的体现;而文学传播本身就是一种社会行为,对于静态的传播市场和动态的流转际遇的分析,势必也会对文学的消费与接受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然而,除了这里所提到的这两种价值之外,该书还体现了理论上的价值。编者在第四编“近东和中亚文学”中对安达卢西亚这一属于文化接触“交接点”地区的文学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其分析重点主要放在了“该区域文学如何形成”这一问题上。其中,编者提到:“有利的地理位置有助于安达卢西亚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安达卢西亚在东方与南欧各国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方面扮演了中间人的角色。优越的自然条件对农业非常有利,安达卢西亚各城市中的手工业非常兴旺。相互竞争的埃米尔都竭力把本省的首府变成文化中心,修建起各种设施(清真寺、宫殿城),建设学校和图书馆。科尔多瓦、格拉纳达、塞维利亚、巴伦西亚、托莱多和安达卢西亚的其他城市成为大型学术中心,来自穆斯林世界各地的,甚至来自欧洲的学者纷纷来到这里参加学术会议。”(342)作为在8世纪被阿拉伯国家所征服的原西班牙地区,安达卢西亚本身就是一个特别的存在。文化的碰撞在这里产生了巨大的火花,安达卢西亚对于阿拉伯文学的接受虽然在之后产生了些许变异,却也是全方位的。这一地区在阿拉伯文学对西欧文学产生影响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西欧骑士文学的诞生,正是拜安达卢西亚这一地区所赐。这里又涉及了一个“为什么”的问题,而前文已经对其进行了解释——一切都是源于“有利的地理位置”。这依然是站在“传播研究”的角度对文学传播的接受者所进行的细致分析。然而,编者在这里无意体现了一种文学地理学层面上的批评思维,并且,当我们在对该地区的文学进行深入了解时,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地理因素”在这里,确实是一个关键的问题。从这里可以看出,这套《世界文学史》不光具有历时和共时的价值,还具有着理论上的启发意义,这使它具有了相当的前瞻性。

邹建军教授在《以世界文学为基本对象的比较文学研究》一文中提出:“没有世界文学就没有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是世界文学研究的方向。”同时,他认为:“世界文学研究的对象大多是个体,而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关系。”“传播研究”正是一种以国际文化交流史和国际文学关系史为研究对象的比较文学研究方法。《世界文学史》这套丛书虽然没有打出“传播研究”的旗号,但是其所遵循的思想纲领确实是属于这一研究范畴的。这部三十年之前面世的《世界文学史》早已不满足于单纯的“史”的罗列,并上升到了比较文学的理论高度。这对我国世界文学史的编写现状来说,是一种借鉴,更是一种警醒。

注解【Notes】

①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世界文学史》(第二卷·上册),方坪、傅昌平等译,上海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第10页。下文引用该书时仅标注页码,不再一一做注。

引用作品【Works Cited】

[1]朱桦:《论文学接受与文学传播的社会化》,载《文艺理论研究》1994年第4期。

[2][美]雷·韦勒克、奥·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版,第44页。

[3][10][11]邹建军、杜雪琴:《以世界文学为基本对象的比较文学研究》,载《中国比较文学》2010年第4期。

[4][8]王向远:《论比较文学的“传播研究”——它与“影响研究”的区别,它的方法、意义与价值》,载《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5]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link?url=i0JXocog1iyR8h1WFlHGQ-YWII_0h2Qc1bNlUQxqMbuHVbd96BBc DD9Ualbn6Pd-L8I4JunKGibIxMFQ3Cb5。

[6][7]胡亚敏:《比较文学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80页。

[9]仲跻昆:《阿拉伯文学与西欧骑士文学的渊源》,载《阿拉伯世界》1995年第3期。

Underneath the narrative discourse of The History of World Literature which compiled by Gorky Institute of World Literature,there is a conscientious implement of "Communication Studies".The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 of Literature Communication made this series a "Dynamic History of Literature", and it also shows quite a scientificity,positivity and perspectiveness on both the analysis of "Origin", "Medium" and value aspect.

The History of World Literature Communication Studies Comparative Literature

Ye Yuqi is from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Her major academic interests include Euro-American Literature and Comparative Literature.

叶雨其,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为欧美文学与比较文学。

Title: A Dynamic History of Literature: A Review of The History of World Literature Volume II Part I by Gorky Institute of World Literature

猜你喜欢
比较文学文学史动态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比较文学视阈下高校英语专业美国文学课混合式教学探讨
当代诗词怎样才能写入文学史
作品选评是写好文学史的前提——谈20世纪诗词写入文学史问题
现代视域中文学史著对《红楼梦》经典化的推进(1900—1949)
从符号修辞四体演进看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发展
谈新时期比较文学的特质与续进
一部文学爱好者、研究者的重要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