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马克思主义平等观之价值

2015-11-14 07:51柏申
学理论·下 2015年9期
关键词:平等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柏申

摘 要:平等是人类的共同核心价值观,在资产阶级推翻封建等级制度的历史实践中,发挥过重大的历史作用,但也有其历史局限性。在批判资产阶级平等观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形成了自己的平等观。平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具有重大价值。

关键词:平等;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B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7-0022-02

平等是人类的共同核心价值观,在资产阶级推翻封建等级制度的历史实践中,发挥过重大的历史作用,但资产阶级平等观也有其局限性。平等同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要求我们要深刻研究资本主义平等观的历史贡献和局限性,进而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价值,这对实现中国梦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在这方面进行初步的探索,希望能够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有所贡献。

一、资本主义平等观的历史贡献及其局限性

平等是当今人类的普世价值,但平等概念不是永恒的,而是一个运动的历史范畴,不同历史阶段的平等具有不同的内涵。恩格斯曾说:“一切人,作为人来说,都有某些共同点,在这些共同点所及的范围内,他们是平等的,这样的观念自然是非常古老的。”由于“共同点”的不同,平等在人类历史展现出了不同的内涵。在奴隶社会,奴隶主和奴隶有某些共同点,他们可以要求平等,但奴隶与奴隶主在多数地方是无共同点的,因此,两者更多体现的是不平等。在封建社会,等级森严,不同阶级有各自的平等,而跨阶级的平等就认为是作乱,无序,这时的平等观实际上是抛开“人”的平等权利,单从人的社会地位或政治地位上寻求人的共同点,人人平等的理念自然不可能形成。

商品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产品交换成了跨地区、跨行业与跨等级的大规模贸易。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扫除封建主义的等级制度,实现资产阶级的利益,这要求新的平等理念的产生。资产阶级性质的文艺复兴以及启蒙运动都强调人与生俱来的平等观念。在美国和法国资产阶级政治革命中,平等观念成为革命的旗帜,法国《人权宣言》开宗明义写着:“在权利方面,人生来是而且始终是平等的。”美国《独立宣言》也宣称:“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从造物主那里被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这种从抽象概念中得出的平等观念成为人类最可宝贵的价值理念之一。

资产阶级平等观在人类发展史上有巨大的意义,恩格斯就曾客观指出:“这一观念通过卢梭起了一种理论的作用,在大革命中和大革命后起了一种实际的政治的作用,而今天在差不多所有的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中仍然起着巨大的鼓动作用。”概括起来,资产阶级平等观的历史贡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资产阶级平等观在反对封建特权方面具有重大历史贡献。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特权是社会的常态,人分高低贵贱似乎是牢不可破的观念,没有一个阶级要求消灭特权,而资本主义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局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商品生产,是以个人独立和平等竞争为前提的。只有平等,才有同一的规则和尺度,才有平等商品交换的可能。马克思指出:“流通发展起来的交换价值过程,不但尊重自由和平等,而且自由和平等是它的产物;它是自由和平等的现实基础。作为纯粹观念,自由和平等是交换价值过程各种要素的一种理想化的特现,作为在法律的、政治的和社会关系上发展了的东西,自由和平等不过是另一次方上的再生产物而已。”历史的发展表明,没有资本主义就没有现代平等观的产生,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不平等的等级观念是个沉重打击。

其次,资产阶级平等观为保障个人权利提供理论基础。等级制度下,个人是渺小无力的,每个人从属于自己的阶级或阶层而很难改变,不得不接受先天的不平等安排,而资产阶级为了取得自由发展,必然要求反对等级制度,强调人人平等,特别是个人的平等权利,以个人主义为基础的古典自由主义成为当时主导的理论,这为保障个人权利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后来的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马克思曾这样描绘共产主义;“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而真正强调个人权利与自由则是从资产阶级开始的。

最后,资产阶级平等观是构架现代政治文明的基石。不同的政治理念构造不同的政治文明,等级观念下的政治是保障特权的政治,而资产阶级平等观认为人生而平等,所以每个人都有权利参与到政治中。公民的自由和平等理念是近代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制的基础,比如代议制与分权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平等的理念是建立民主政治的基石。资产阶级建立的政治体制对保障平等也起到了一定的历史作用,正如李普森所说“民主制度就是尽可能使其人民同时获得更多的自由和平等的政治制度。”建立在资产阶级平等观上的资产阶级政治文明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资本主义平等观在提高生产力,构建现代政治文明,保障与提高人权等方面具有重大历史贡献,但由于历史的局限,在资产阶级的平等要求里必然存在无产阶级的不平等,阶级对立十分严重,不可避免的是阶级斗争的尖锐化。马克思对此明确指出:“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另外,随着资本主义的扩张,先进的资本主义对当时广大的落后民族了野蛮的扩张,通过奴隶贸易、毒品输出,甚至通过赤裸裸的暴力对落后国家进行侵略,其结果是资本主义国家与落后国家间也产生了巨大的不平等,马克思对此描述道:“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这两个不平等可以称之为阶级压迫与民族压迫,是资本主义直接导致而无法解决的问题,迫切需要新的平等价值理念的诞生,马克思主义平等观正是在这种历史境遇下应运而生的。

二、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精髓与价值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在社会历史观上有根本的分歧。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费尔巴哈人本主义主要缺陷时指出:“费尔巴哈从来没有看到真实存在着的,活动的人,而是停留在抽象的‘人上”。其实,这也是资产阶级学者在研究社会问题上的普遍问题,他们不能从人的现有的社会联系,从那些使人们成为现在这种样子的周围生活条件来观察人,而马克思主义“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在批判资产阶级平等观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平等观。马克思主义平等观是无产阶级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人类有史以来平等要求的创造性成果,是无产阶级争取平等权利的理论总结。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精髓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方面。

第一,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平等是全人类的平等,而不是某个阶级独有的平等。资产阶级运用人人平等的理念去消灭封建社会特权,但由于时代和阶级局限,实现的是资产阶级特权,而无产阶级则要求消灭阶级而实现自身的解放和全人类的平等自由。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实际内容是消灭阶级的要求。”马克思主义从政治、经济以及人权的角度对平等进行了如下解释:“一切人,或至少是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或一个社会的一切成员,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马克思的这些精辟论述把平等作为人的基本权利,在这里人不再是某一阶级、某一阶层或某一集团的人,而是一切人,是每一个人的基本权利。

第二,马克思主义强调经济基础在平等中的基础地位。资产阶级平等观从自然权利或者天赋人权,甚至从宗教方面来强化平等观念,但这种平等观念缺乏现实基础,在实践过程中由于人们不同的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而不可能真正实现。马克思在自己的革命实践中,逐步认识到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基础,“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谁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平等作为一种价值观,也必然要靠经济平等来实现。“无产阶级抓住了资产阶级的话柄:平等应当不仅是表面的,不仅在国家的领域中实行,它还应当是实际的,还应当在社会的、经济的领域中实行。”

第三,马克思主义认为,平等是与一定社会发展的阶段相联系的。任何平等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脱离了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平等是空幻的。资产阶级更多的是把平等作为一种理念去呼吁与崇拜,认为其有永恒不变的内涵。与资产阶级的平等观不同,马克思主义认为平等不是永恒不变的理念,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比如,列宁就曾指出:从按劳分配到按需分配是从“形式上的平等转到事实上的平等”,相对于按需分配,按劳分配是形式上的平等,而相对于资本主义来说,它又是事实上的平等。

马克思主义平等观具有丰富的内涵,是马克思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价值,在革命与建设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平等观具有重大价值。

其一,平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旗帜。众所周知,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无产阶级是资产阶级的掘墓人,而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源主要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阶级剥削和民族压迫。当时资本主义社会严重不平等是革命的最重要因素。美国政治学者莱斯利·里普森对此曾这样评论道:“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共产主义运动之所以赢得早期的成功,与其说是因为起理论的内涵或其组织上的吸引力,不如说是源于他们对不平等带来的非正义所表达出的义愤。所以,平等比自由更能成为大多数政治革命的符号。无论何人,运用这个象征符号都可能震撼世界、再造世界。”这个评价不无道理。

其二,平等是无产阶级政党在建设过程中一切路线、方针与政策的基础。在革命后,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建设的目的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消灭不平等现象。马克思曾指出“平等,作为共产主义的基础,是共产主义的政治的论据。”体现平等原则的路线、方针与政策必然会受到人民的拥护,反之,必然遭受挫折甚至失败。中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取得很大成功,其实质就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城乡二元体制的纠正,回归国民平等原则。而苏联共产党在执政后期,形成特权阶层,严重恶化党群关系,践踏平等原则,是其灭亡的重要原因。利加乔夫曾回忆道:1983年,当他担任苏共中央组织部长后,第二天就给他配备了高级轿车。当他提出换一个比较低档一点的轿车时,竟受到苏共中央办公厅主任的训斥:说他这样做是搞“特殊”,破坏了机关的风气。与此同时,苏联还在国际上搞霸权主义,搞民族压迫,遭到广大国家的抵制与抵抗,客观上加速了苏联灭亡。1989年邓小平与戈尔巴乔夫谈判时,谈及中苏关系恶化原因说:“真正的实质问题是不平等,中国人感到受屈辱”。

三、马克思主义平等观在中国之价值

在中国,平等理念自古有之。孔子曾强调“不患寡而患不均”,墨子主张“兼爱”,其思想都有平等的因素,但在专制制度下都是空想。近代中国,封建专制制度日益走向没落,同时遭受国外发达国家的侵略,中国人民深受阶级压迫与民族压迫之苦,革命成为历史的必然选择。无论是资产阶级性质的三民主义理论,还是共产党人的新三民主义在一定程度上都是解决民族独立与民族富强的,也就是以追求平等为目标的。孙中山先生在遗嘱中说:“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这段话充分表达了平等在中国的革命性意义。由于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平等需求,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的对内对外政策都是以平等原则为根本出发点的。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庄严宣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各民族一律平等以及男女平等,可以说无一不是平等原则的体现。对外废除不平等条约,新中国的外交基本准则“和平共处基本原则”中也坚持“平等互利”,这也是平等原则的体现。

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国家的一些政策也曾背离平等原则。比如,城乡差距的加大和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就是如此,而城乡二元体制显然和国民平等原则相悖。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许多改革则是平等观念的回归。笔者以为,构建和谐社会是个巨大的系统工程,但贯彻平等原则是根基,明白了这一点,人们对把“公平正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就会有更深刻理解。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3]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列宁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5]莱斯利·里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7]利加乔夫.戈尔巴乔夫之谜[M].北京:新华社参考新闻编辑部,1992.

[8]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平等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小学教育中转化差生之我见
积极课堂气氛的营造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