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哲学思维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2015-11-14 16:11杨昇昌胡建东杨敬凯
学理论·下 2015年9期
关键词:哲学思维就业因素

杨昇昌 胡建东 杨敬凯

摘 要: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大学生就业问题始终是我们社会中的大问题。一个社会如果没有为青年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势必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用哲学思维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从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分析,在就业的社会历史变迁中找到影响大学生就业的观念和心理,辩证地看待全球化和科技对就业的潜在影响,力求从大学生个人出发,兼顾学校、社会的支持,不断优化大学生就业的环境。

关键词:哲学思维;大学生;就业;因素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7-0043-02

目前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就业压力大的困惑,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分析影响因素以及制定相应的对策具有现实意义。哲学思维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策略。

一、宏观因素

1.就业的社会历史变迁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影响

人是社会中的人,个人的价值无时不在社会中得到体现。大学生就业是在当前客观的现实环境中进行的,任何人都不能脱离时代而独立发展,我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周围人、事、物影响,而这一切无不包含于不断发展的社会历史潮流。“社会历史是一个无情的大舞台,它让具有各种境界的角色在意识不到自己的境界的情况下充分自由地进行各种自具特色的表演活动,相互角逐,相互评判。”[1]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速发展,带动我国就业制度、人事制度的前所未有的变化,从“服从分配”—“走向开放”—“自主择业”,每一次变动无不触动人们的神经。虽然大学生就业受当前社会经济的、政策的影响较深,但从社会历史角度追溯大学生就业的观念变迁对于指导当前大学生就业具有积极意义。

(1)服从分配发展阶段。1978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受国家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在“统包统分”政策下,大部分青年择业观念比较单一、被动,大学毕业后听从分配。随着思想逐步解放,出国留学浪潮兴盛起来,一些名牌大学生追求国外教育环境和就业机会而远赴重洋,然而受家庭经济和学历水平制约这一趋势缓慢发展,国内对大学生的推崇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人才使得大学生就业呈现较为稳定、健康的局面。

(2)走向开放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中期大学生就业逐步放开。新中国成立初期限制城乡人口流动的就业管理制度开始松动,随后而来的“民工潮”冲击传统就业观念,人们意识到就业赚钱是自己的事,靠自己能力辛勤劳动积累财富成为共识,同时国家为市场经济发展和规范市场就业秩序制定规则为大学生就业和自主创业创造良好条件。下海经商、出国留学成为一股潮流,大学生越来越追求到特区和沿海地区的中外合资或“三资”企业工作,“经济收入成为择业第一标准,20世纪90年代初期青年在择业过程中考虑的第一标准是收入和福利待遇占36.6%;第二标准是自我价值实现占27.9%;第三标准是社会地位占23.4%。20世纪90年代初期青年择业喜欢的行业:金融保险业占26.8%,工业企业占20.8%,国家机关占12.1%,商、饮、服务业占12.1%,科研机构占10.6%,文化教育占7.9%,其他占9.7%”[2]。

(3)自主择业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这一阶段中国社会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社会学界称之为社会转型。我国社会正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在计划经济制度下,由于个人没有支配物质资源的权力,主要经济领域里的经济活动都是从国家为主体的经济分配过程。个人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只是工具性的,其作用与性质是由制度规定的。高度的制度化不需要也不允许个人行使作为主体才有的社会功能,也就是说个人是不独立的。这一阶段社会已经有了财富分层,80年代第一批创业者创造的财富在今天日益凸显,而没有致富的人正努力创造财富,人们普遍形成了一股拜金心理,在此氛围中富人的孩子就业观念和普通人不一样,农村青年和城市青年又不同,就业观念更加多元化。发展前景、薪酬福利是影响就业的重要因素。

以上三个就业的发展阶段离不开国家就业政策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纵观如今的就业环境,大学生依然是就业市场的主力军,因此树立“怎样的就业心理”十分关键,大学生自身的能力水平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十分必要。

2.全球化的影响

全球化的影响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我国大学生在无形中与各国大学生存在事实上的竞争,体现为人才的竞争,核心技术的竞争,并且竞争在扩大。由于经济上的相互影响与相互依赖增大了就业的空间范围,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大学生就业;另一方面全球化使得大学生的思维意识多元化,受到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加深,在传统的就业模式和创新型就业渠道的探索方面思维往往徘徊不定,不利于形成有效的、稳定的就业习惯。

3.科技进步的影响

以科技进步带动就业是一种较好的就业期望,事实上,科技进步对大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动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促使生产力飞速发展的背后必须有掌握自动化技术的人。同时大学生利用科技的力量、科技的创新能开拓就业更广泛的领域,为就业提供了多方落脚点。

二、微观因素

1.个人因素的影响

“人?如果这里指的是“一般的人”这个范畴,那么他根本没有任何需要;如果指的是孤立地站在自然面前的人,那么他应该只看作是一种非群居的动物;如果这是一个生活在不论哪种社会形成中的人……那么出发点是应该具有社会人的一定性质,即他所生活的那个社会的一定性质。”[3]这说明人的本质不是抽象的,也不是由自然决定的,而是具体的、由社会决定的。不能离开社会关系去理解人和人的本质。同时科学地进行自我认识,合理对自我进行定位是青年择业成功的重要因素。哈佛大学一次对人才调查显示有长期目标并将其努力付诸实践于短期目标的人更能获得事业的成功。虽然世间万物都在变化但大学生究竟选择怎样的职业关键还靠自己。一靠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一切事情是要人做的,”“做就必须先有人根据客观事实,引出思想、道理、意见、提出计划、方针、政策、战略战术方能做得好。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我们名之曰自觉的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4]大学生自身所发生的潜力是巨大的,找到自己目标并努力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个人虽然不可能选择自己的先天素质,却有可能在这种素质的进一步发展和变化上做出自己的某种选择,从而在以后的生活中显示出与先前有所不同的素质状态。二靠个人性格和兴趣爱好。性格是表现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较为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做自己喜欢的工作才能发挥个人最大潜能。现实的情况是人们往往不喜欢自己的工作。为什么呢?一方面人们思维的多元化,需求的多样化与个人从事工作高度专业化形成的矛盾。物质生活的提高促使人们追求个人全面发展,而物质生活的提高有赖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生产力发展,分工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因此分工和个人全面发展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另一方面,个人的兴趣爱好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与人的社会性相统一的个性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社会发展所要求的人的社会化要使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协调,并不是也不可能把人塑造成像从一个模子里铸造出来的机械产品。没有个性特征的“一般人”是在现实社会中不存在的抽象的人。如今科学技术为大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能否把握好、运用好在于我们的思想观念和行动是否符合时代发展趋势。三靠个人实践。实践是主观和客观的接触点。大学生光有就业的意识而没有就业的实践不可能完成预定的目标。通过实践达到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分化与统一。

2.家庭、学校的影响

家庭是青年成长的港湾,对个人就业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从小给孩子灌输的职业理想一直伴随他们成长。家庭教育在各种文化背景下存在差异。西方的家长对孩子普遍要求独立发展。家长对孩子职能范围和应尽义务有明确划分,他们更看重孩子冒险精神的培育和吃苦耐劳品格的养成,而中国父母受传统观念影响子承父业,男尊女卑等家族宗法礼教还渗透在一些人中,他们普遍对孩子未来有细致的有阶段的规划,目的是想让他们找到一份安稳的工作。因此就业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家庭、一个家族的事情,大学生个人有时不得做出让步。随着社会发展,这种观念在逐渐淡化。其次每个家庭父母教育方法,他们文化程度和家庭生活对孩子性格的塑造起着关键作用,间接影响大学生未来就业。

学校是大学生接受教育最为全面和权威的地方,是大学生追求真理的殿堂。它为大学生今后思想观念、个人品质、价值观念的形成具有导向作用。学校、家庭、社会处于三位一体的流动平台。家庭为大学生提供生活的物质资源,是大学生生活的避难所;学校为大学生输送知识,是大学生的训练场;社会为大学生提供展示个人才能的平台,是大学生的战斗场。学校作为大学生就业的训练场,起纽带作用,重要性不言而喻。

综上所述,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各个因素是一个有机整体,在矛盾运动中发展,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就业的目标、观念、心理。在目前大学生就业的宏观视野中应着力加强政府政策对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性指导,采取有效调控,对大学生去西部基层、去中小企业、去农村从事教育、医疗的工作提供生活待遇的优惠政策。高校加强对大学生就业的规范化指导,设立就业、创业培训基地,定期开展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和创新就业活动,形成有效机制,引导大学生将实际本领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去社会中最需要的地方发挥才干,实现人生理想。大学生就业问题始终是我们社会中的大问题,关注大学生就业并形成就业的良性循环要靠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张世英.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42

[2]刘成斌.改革开放30年与青年观念的变迁[J].中国青年研究,2008(1):4-7.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23-124.

[4]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77.

猜你喜欢
哲学思维就业因素
解石三大因素
哲学思维与治国理政
政治学科知识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宋元时期绘画题材的思维方式比较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怎样理解人是战争的决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