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是史诗与抒情诗的统一
——以《榆树下的欲望》为例

2015-11-16 21:48翁蕾
剧影月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抒情诗奥尼尔史诗

■翁蕾

戏剧是史诗与抒情诗的统一
——以《榆树下的欲望》为例

■翁蕾

读到黑格尔《美学》中的“戏剧诗”部分,感到受益匪浅,对戏剧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他写到:“戏剧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要形成最完美的整体,所以应该看作诗乃至一般艺术的最高层,戏剧把一种本身完整的动作情节表现为实在的,直接摆在眼前的,而这种动作既起源于发出动作的人物性格的内心生活,其结果又取决于有关的各种目的,个别人物和冲突所代表的实体性。”戏剧是史诗与抒情诗的统一,就必须明白何为史诗,何为抒情诗。

一、史诗与戏剧

“史诗”在希腊文里是Epos,原义是“平话”或故事。“史诗提供给意识去领略的是对象本身所处的关系和所经历的事迹,这就是对象所处的情境及其发展的广阔图景,也就是对象处在它们整个客观存在中的状态。”

用黑格尔的话来讲,满足正式史诗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一般世界背景,另一个方面是在这一个背景的基础上所发生的个别的事迹以及在神和命运的指引下行动的个别人物。我认为这个“一般的世界背景”即实实在在的生活,点名了史诗的特点——客观性;而这个“个别的事迹和个别的人物”即史诗中不但要有动作情节的整一性,还要有人物的整一性。其中动作情节的整一性即史诗事迹所实现的目的不能是抽象的,只能是具体的,也就是刚才所讲的在客观存在的基础上。

1.根据史诗的定义及满足它的两个方面,我们以《榆树下的欲望》为例,分析此剧中的史诗性原则。《榆树下的欲望》的作者尤金·奥尼尔是美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评论界曾指出:在奥尼尔之前,美国只有剧场;在奥尼尔之后,美国才有戏剧。他的作品以现实主义题材为主,《榆树下的欲望》是奥尼尔早期的一部现实主义力作。剧中通过农场主凯勃特一家的悲剧故事,深刻地揭示了在金钱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人类的真正感情、人的本性被压抑、被扭曲。我们首先看一下剧本创作的时代背景:1924年——这正是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各个方面似乎日臻完善和成熟的国家突然到了崩溃的边缘,无数人一夜破产、颠沛流离,奥尼尔对底层人民的生活无着、悲观绝望,对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人的命运的变幻莫测有着深切的感受。而《榆树下的欲望》中所写的年代是1850年,这又是一个疯狂的年代,美国的西部淘金潮愈烧愈烈,剧中描写的是一家人围绕庄园这份遗产争权夺利,在金钱的争夺战之中,人性被血淋淋、赤裸裸地展现出来,所以剧本的创作不可能是作者臆想出来的,它必定是与现实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正体现了史诗的客观性,即“一般的世界背景”。

2.我们通过《榆树下的欲望》,来看一下动作情节和人物的两种整一性。

《榆树下的欲望》里的主要人物:凯勃特,庄园的捍卫者。这个铁石心肠的老头宁肯将庄园烧掉也不会让它与任何人分享。伊本,凯勃特的儿子,庄园的颠覆者。这头桀骜不驯的困兽始终认为是父亲逼死了妈妈,庄园是属于妈妈的、属于他的,所以他要和父亲斗争到底,把庄园夺回来。爱碧,凯勃特的妻子,庄园的攫取者。她的贪婪、狡诈、邪恶、虚伪让她嫁给了比自己大40岁的老头,目的很简单:得到庄园。庄园将他们紧紧地连在一起,他们也根据自己的个性展开为实现目的的行动—伊本,为了减少竞争对手——偷父亲的金币给哥哥西蒙和彼得,让他俩放弃庄园的继承权去加尼福尼亚淘金去。爱碧:为获得继承权——恶意中伤伊本,以此获得凯勃特的同情,甚至愿为凯勃特再生一子。凯勃特:两个儿子已离家出走,而小儿子伊本又处处跟他作对,为了捍卫庄园——75岁的他还迫切的想要一个儿子成为新的继承者。

由此得出,戏剧像史诗那样,把一件事、行为或动作摆在我们的眼前供观照,用自觉的活动的主体来代替外在因素,作为行动的原由和动力。因此动作总要导致纠纷和冲突,而纠纷和冲突又要导致一种违反主体的原来意愿和意图的结局。比如:伊本和爱碧相爱后并生下一子,而当他听说孩子是凯勃特的之后,他诅咒爱碧和孩子并打算立即离开庄园;爱碧听伊本说要离开她时,为了证明她对伊本的爱是真的,她甚至杀掉了自己的儿子;凯勃特认清了这对杀人鸳鸯之后,他甚至也打算离开庄园去西部去,可是他发现藏在地板里金币没了时,他快要昏厥过去。当警长带走伊本和爱碧后,他又去打理庄园了。

以上讨论的是戏剧与史诗的联系,当然他们之间也是有区别的。“个别人物的主体因素在史诗里不起作用而在戏剧中则起着重要的作用。”戏剧以动作为主,动作是为着实现主角个人的目的,与此无关的事迹就要抛开;史诗以事迹为主,客观事迹不是为着实现个别人物的目的,而主要是周围客观情况演变的结果,因此就要涉及大量的偶然事故等。

二、抒情诗与戏剧

“抒情诗的基本特点在于主体心灵观照外界事物所引起的心灵本身的观感和情感,抒情诗所依据的是主体性原则。”主体返躬内视,察觉了原来混沌一团的朦胧的情感和观感,因而可以用诗的语言把它表现出来。这样就是心灵从情感的压力下解放下来,感到舒畅,“处于自由独立,心满意足的自觉状态。”

1.抒情诗的表现方式为:创作主体总是抓住事物或外在机缘来表现主体的情感和观感,重点总是抒自己的情感。而戏剧的全部现实与主体内心生活有着持续不断的关系,而其中的主体内心生活即自己的情感,所以戏剧与抒情诗有着必然的关系。

在《榆树下的欲望》里:凯勃特的长子西蒙和次子彼得从整个剧本看来是两个多余的人物,但其实并非如此。西蒙和彼得比伊本显得更诚实、淳朴,为父亲日益兴旺的庄园浪费了将近了30年的青春,一直顺从父亲,可他们不是傻瓜,他们再苦再累也要盼到父亲死去,继承各自的一份遗产,甚至到加尼福尼亚去淘金。作者由此可以更深刻的反映出在利己主义的冰水之中,连那层有着血缘的父子关系都可以不顾,人性除了对金钱狂热追求,还剩些什么?也同样对揭示凯勃特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庄园主埋下了极好的伏笔。奥尼尔为何将这两个人物写的对淘金如此狂热,甚至这种狂热后来影响到凯勃特和伊本——正是因为他年轻时到洪都拉斯淘过金,他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接触的多是水手、码头工人、妓女、流浪汉……他亲眼目睹了人间的种种悲剧与闹剧,饱尝了世态的炎凉,将他的情感和观感寄予他笔下的人物内心,正如抒情诗一样:抒发自己的情感。

2.戏剧与抒情诗是有区别的,抒情诗只流露主体的内心生活,戏剧则使主体内心生活发展成为意志和行动,而行动必有结果。在《榆树下的欲望》爱碧和伊本身上,我们看到了两个相互冲突的世界:一个是物质世界,一个是情感世界。他俩都对庄园垂涎三尺,都作出种种努力想把这笔财产攫为己有。正因为如此,他们视对方为仇敌。但作者又写了他们心中属于人性的一面,写了他们之间强烈的爱情。这种炽热、不顾一切的感情,终于冲破了对财产的占有欲。比如在第二幕的第四场中有这样的对白:

爱碧:伊本,再接个吻吧,我得想你一整天呢。

伊本:我也会想你的……你不想再留几个吻到下一次吗?

爱碧:我还有一百万个吻留给你呐!

我们可以看出爱碧的心被真诚的爱情所燃烧,她却变得真诚、热烈甚至善良了。当她不惜牺牲一切来获得爱情时,由于她爱伊本为了证明她杀了孩子,此举却使伊本报了警,而伊本知道真相后他毅然决定和爱碧一起伏法——这正是行动必有结果。奥尼尔是高明的,他知道金钱世界是黑暗的,但无论这黑夜多么漫长,他也要让爱情的烟火在夜空的绚丽地绽放,即使光亮稍纵即逝,留在我们心中的却是永恒的烟火,而非压抑的黑暗!

戏剧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要形成最完美的整体,所以应看作诗乃至一般艺术的最高层。从《榆树下的欲望》我们看到戏剧既不能脱离史诗只倾诉“自己”的心声,也不能脱离抒情诗只用客观态度描述事迹,所以——戏剧是史诗与抒情诗的统一。

猜你喜欢
抒情诗奥尼尔史诗
英雄史诗音乐的风格构成与结构程式——以史诗《江格尔》五首曲调为例
大地史诗——大运河
论抒情诗的解读模式①
解析与对话:西方抒情诗如何呈现内心
抒情诗身上的光
一株麦子的抒情诗
梵克雅宝再现艺术史诗
史诗
奥尼尔幽默解尴尬
奥尼尔幽默解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