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少儿声乐节目的编创

2015-11-16 21:48曹海波
剧影月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朱鹮首歌曲声乐

■曹海波

谈少儿声乐节目的编创

■曹海波

我所在的南京市小红花艺术团 (南京市艺术小学)每年要承担大量的出访和演出任务。声乐节目在演出中处于较为重要的地位,为了保证演出节目常演常新,每年都需要声乐组的老师编创一定数量的少儿声乐节目。我谈点我在编创少儿声乐节目中的一些心得。

我们团的小演员以6至12周岁为主,他们的嗓音条件与成年人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这主要体现在两者的音区、音域、音色等方面,特别是在变声前男童与女童的声音听起来差别并不明显,所以我们不能用和成人相同的方法来训练儿童的声乐。

在声乐节目的编排中,首先要训练的是孩子们唱歌的表现力。我会教孩子们理解歌词的含义,这样有助于他们了解作品中所要表现的内容,从而在表现作品时可以达到更高的水准。比如说《春晓》这首歌,原诗由唐朝著名诗人孟浩然所作。在教授孩子们演唱前,我会告诉他们这首诗描写的是在春天一个下过夜雨后的早晨,屋外鸟儿欢鸣,把懒睡中的人们唤醒,屋外已是一片明媚的春光。这时,诗人追忆昨晚的潇潇春雨,联想到花儿被风吹雨打、落红遍地的景象。所以这四句诗表现出了春天来临时人们的一种喜悦之情。我引导着孩子们带着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去演唱这首歌曲,喜悦是这首歌的感情基调,我让孩子们在演唱时想象着无限的春光,让自己仿佛置身于一片春景之中,这样就更容易较为准确地表现出歌曲的内在情感。通过对歌曲意思的解读,而不是用枯燥的音乐理论去讲述,这样做可以很容易让儿童理解和掌握歌曲的意思,能让演唱的小演员较快地抓住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

声乐节目在编排时,还要注重孩子们对声音变化的控制。声音的变化包括力度的变化、音色的变化、速度的变化、风格的变化、情感的变化等等。仍然以《春晓》这首歌为例,这是一首典型的抒情性歌曲,对声音、咬字、情韵等都有很高的要求,同时还要展现出较为过硬的声乐功底。因为我校的小演员绝大多数为南京籍学生,所以在演唱《春晓》这首歌曲时,“鸟”和“来”的声母发音常常受方言影响,造成“n”,“l”不分,所以我们要花一定的课时纠正孩子们的发音,力求他们在演唱时,保证发音的准确。

《春晓》这首歌曲前两句为叙述,听见鸟儿的叫声,演唱时节奏略快,情感处理上要显得欢快些;后两句偏于抒情,看见花朵片片落下,演唱时节奏略慢,情感处理上要显得略微伤感。

在少儿声乐节目的的曲目选择上也有所讲究。尽量要选择一些活泼、明快、短小、简易的曲目。《春晓》这首歌曲这很符合这样的要求:旋律优美、上口,跳音和闭口音不多,而且音调适中。但是一首在舞台上表演的歌曲还是需要有一定的时长的,因此,通常在处理这样的情况时,我们会反复连唱三遍,但这三遍连唱一定会有所变化的。

那么,怎样让《春晓》的三遍演唱上有所变化呢?翻看中国古诗词,我们会发现,从《诗经》开篇的《关雎》开始,就有“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这样的行文。这样的三段式在《诗经》及中国古典诗词中还有很多,及行文大致相同,但每段略有差异,给人以一唱三叹的感觉,使情感与声音有着回荡的连绵之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感。诗歌对中国的审美有着极大的影响,直至后来的音乐如古筝曲《梅花三弄》也是如此:因为主题在琴的不同徽位的泛音上弹奏三次(上准、中准、下准三个部位演奏),故称“三弄”。这也是让同一段曲调反复演奏三次,但在节奏和情感上的处理也是不同的。所以我们在处理《春晓》的三遍演唱上的变化也是以上的方法为基础进行创编。虽然也是三段式演唱,但第一遍,节奏为中速;第二遍演唱时,节奏最快;第三遍演唱时,节奏最慢。我们通过节奏的变化还表现出演唱者情绪的变化,显得跌宕起伏,让情绪有一个从欢愉到略到伤感的变化,让观众可以回味。

在小红花艺术团的实际演出中,声乐节目多为表演唱,特别注重歌伴舞的表演形式的编排,歌唱是声乐节目的基础,而声乐节目的编创是希望孩子们用美妙的歌声把歌曲的内容、情感表达出来,所以只有单一的歌唱美是不够的。

这种伴歌舞蹈一方面要求符合歌曲的大意,一方面这样的舞蹈忌成人化和专业化,不然少儿会领悟不了,这样就激发不了少儿的兴趣,小演员表演起来会缺少少儿所独有的灵性与活力。和教授歌曲一样,为少儿歌曲编舞也应该以少儿的视角出发,用童心去启发儿童的表演。

2010年,我们学校与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合作,在世博会日本馆演出《朱鹮的故事》这一音乐剧,需要我们的小演员边歌边舞。剧演船夫载着一名小朋友过河,途中遇到一只受伤的朱鹮,小朋友找到生命之泉将朱鹮救活了,朱鹮重新回到了蓝天。一接到这个表演任务,我们一边教授小演员们歌曲演唱,一边开始紧锣密鼓地开始编排舞蹈。我们先向小演员们介绍了《朱鹮的故事》发生的故事背景: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在我国陕西省发现了几近灭绝的朱鹮,中日两国开始协商朱鹮保护事宜。1999年,中国首次赠送了一对朱鹮鸟给日本。这个音乐剧所讲述的正是中日两国联手保护朱鹮鸟的过程,以此歌颂了中日两国的友谊。因为环境的破坏,使得朱鹮鸟的栖息地越来越少,因而朱鹮的数量也越来越少。一开始小演员在舞蹈上捡到了一片羽毛,他很好奇这是谁的羽毛,接着发现了一只失去栖息地的受了伤的朱鹮,小朋友找来了生命之泉救活了朱鹮鸟。之后,小演员有一段边唱边舞的表演。

《朱鹮的故事》一剧,在创作之初就企图将中国的昆剧与日本的能剧表演艺术相结合,所以我们在编排的时候,也试图增加一些昆剧表演的因素。好在昆剧的表演本来就是载歌载舞的,它的好多戏曲程式正好被我们借鉴过来。比如歌词中有一句:“喝一口,清泉水,泉水清澈叮咚叮咚响啊!”如何来表现泉水“叮咚叮咚响”呢?思考了半天,想起来参观昆剧演出的时候,武旦表演时会有一个双拳反复相捶的动作来表现人物焦虑的心情,于是我们便采用了这个动作表现出泉水的灵魂,再加上一个展开的手势来表现出泉水的倾泻之感。这个动作的设计也得到了很多专家的认可。

《朱鹮的故事》这首歌表达了我们对保护环境的急迫需求,以及对未来的憧憬,所以歌曲伴舞的创编要能配合好歌曲内在情感的发展,伴舞的编排要试图能带动小演员把自己的情绪投入到歌曲之中。在歌曲的最后部分,我们设计让小演员背对观众单膝跪下,然后跟随着音乐慢慢站起,缓缓起身,心怀向往,面带微笑向星空展望。这样的动作设计也是希望可以让小演员演唱时,在歌曲的最后部分可以演唱出一种悠扬、令人回味、充满希望的感觉,可以让台下的观众在听到这首歌曲后,能被这种大爱的情感所感动。事实证明我们对这个节目的编创是成功的。在半年世博会期间,《朱鹮的故事》是整个世博会所有的演出节目中,演出场次最多,观看人次最多的节目。许多中外名人都曾特意来日本馆观看我们小演员的演出,并给予了高度的赞扬,这些赞扬之声也给了我们创作的动力。

少儿声乐节目的编创并非大家想象的那么简单。我们在编创少儿声乐节目时,不能因为少儿歌曲内容简单,篇幅短少而对其不重视。其实想真正编创出一个优秀的少儿声乐节目并非易事。我们这些少儿声乐老师在平时与孩子们的接触中,要和孩子们多沟通,通过这些交流要以更好地了解到孩子的理解力和心理活动,这就有助于我们在编创时可以正真的从孩子们的视角去出发,而不是我们大人们想象出来的儿童视角,否则编创出的作品就能难显示出孩子们的灵气与纯真。甚至在编创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充分发挥出孩子们的创作灵感,多听他们的想法来帮助我们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少儿声乐节目。

猜你喜欢
朱鹮首歌曲声乐
演唱中国声乐作品的责任与使命——喻宜萱1946—1948年声乐活动考述
去洋县,邂逅“东方宝石”朱鹮
我在秦岭,当朱鹮的“衣食父母”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