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态化传承 市场化运作帮促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健康繁荣发展

2015-11-16 21:48张莅坤万宝宁
剧影月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活态学徒名录

■张莅坤 万宝宁

活态化传承 市场化运作帮促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健康繁荣发展

■张莅坤 万宝宁

本文从多方收集“非遗”的存世现状数据与信息,结合南京“非遗”现状,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以“活态化传承”为南京“非遗”工作重心,构建“培育”、“服务”、“交流”三个“非遗”产业扶持圈;加强“非遗”人才培植与管理,对“非遗”传承人的学徒实行分级认定等措施,让被保护的在宁“非遗”项目顺利融入百姓生活、融入国内经济大潮,步入可自行造血、输血的良性循环。

非遗 活态化 市场化 传承

对可估量的物质遗产的处置,我们已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执行办法。而当这笔遗产变成“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的活态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我们深知它的珍贵,可除了被动地花费巨资保护它,让它留存于世,如博物馆中的文物般,定期对外展示,以示拥有权外,却常常忘了,这些历史文化长河中积淀下来的瑰宝,它们的存在不仅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更历经了时代的变迁,因世代相承过程中的不断创新发展,才得以流传至今。继承这样一份活的遗产,若只是“守住”,将其私养于时代洪流之外的玻璃缸内,无异于扼杀了它最引以为傲的活性,更别谈什么民族文化与精神传承与弘扬了。

一、南京“非遗”存世现状与存在问题

2006至2009年历时三年时间,南京完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市普查工作,普查资源共计2004项,摸清了我市非遗的“家底”。其中四级(国家、省、市、区级)名录保护体系的建设工作得到完善(目前国家级名录项目共计10项,省级名录项目共计44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28项)。在保护实践中探索总结科学的保护方式,对不同类型项目进行有针对性地保护,如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等,都取得了成效。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工作稳步推进。目前江苏省已建设命名了高淳村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科学性保护的理论探索已取得宝贵的实践经验。

非遗保护传承首先是政府责任,是公共利益的必然选择,也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在有主管有经费的当下理应存活得很好。然而,现实是,由于难以把握好“非遗”的多样性、活态性特点,加之申报过度泛化,不少“非遗”项目出现了传承艰难、品牌经营无力、推广难或被过度开发,闭门自赏、走不出去等问题,生存状况堪忧,不容小视。

与自然遗产、物质文化遗产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载体、长在人身上的活体遗产,因人而生、因人而传。目前,南京市命名的228名各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含国家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9人,省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1人,市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78人)。入选年龄60岁以上共116人,占51%;年龄在40岁以下的共15人,占0.05%。传承人的老龄化趋势明显,面对生存压力,年轻人对非遗传承已渐无中老年人们那种毫无理由的热情和喜爱,断代明显,青黄不接的形势越发严峻,加上大多数非遗传承人缺乏非遗产品市场化、商业化运作的能力,让“非遗”项目在实现规模化、产业化上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二、南京“非遗”健康发展帮促的思考

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现状的紧迫性,决定了全市非遗工作的重点必须从“申报”“评审”、“保护”层面向“传承发展”方向转变,全面整合各方优势资源,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让非遗项目生存状态得到明显改善,促进项目传承群体得以不断扩大。

建议以“活态化传承”为南京“非遗”工作重心,由非遗主管部门南京文广新局及南京非遗研究所牵头,整合多方资源,构建“培育”、“服务”、“交流”三个“非遗”产业扶持圈,为在宁“非遗”项目聚合资源、人才、资本与渠道。加强“非遗”人才培植与管理,对“非遗”传承人的学徒实行分级认定;细分南京“非遗”项目,专项评估后,根据其个性特质传承需要,推行差异化的扶持政策等,让被保护的在宁“非遗”项目顺利融入百姓生活、融入国内经济大潮,并通过3-5年的市场化运作与扶持,走出困境,再放光彩,步入可自行造血、输血的良性循环。

1.聚合力量 构建“非遗”产业扶持圈

建立“非遗”产业培育圈

制定适应“非遗”活态流变性和个性特征而采取的一种原生地保护发展策略,配套餐饮、演出、影视、会展、出版等相关产业融合的综合性产业,为“非遗”项目实现“资源—资产—资本”的有效转化提供动力。

建立“非遗”产业服务圈

建立产业服务圈,即“非遗”项目市场化运作服务联盟。由南京非遗研究所挑选、引入专业、有实力的文创公司、影视公司、出版机构等,形成松散型服务组织,让非遗传承人可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在南京非遗研究所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服务机构进行项目对接。

建立“非遗”产业交流圈

建议引入国际、国内文化交流、出版、传媒机构、各类专家、博物馆、“非遗”项目品牌与传承人、国内外著名表演团体等资源,形成能量巨大的“非遗”交流传播圈,给南京的“非遗”项目更多展示、交流的机会,为其走进群众生活,走进文化产业市场注入活力,提供外部助力。

2.分类促进 推行人才分级认定与项目差异化扶持

建议针对不同的民间“非遗”形态和表现形式,不搞“一刀切”,邀请和组织专家参与每一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以“一一对应”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对其评估、规划,逐个制定政策,实行分类促进和差异化扶持,并统筹这些政策的实施,将对“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的关心、扶持落到实处。

针对“非遗”高端人才保护与培养不到位的状况,建议对“非遗”传承人的学徒进行分级认定,由南京非遗研究所等行业主管部门对通过考核的传承人学徒发放证书,如高级学徒、中级学徒、初级学徒等。通过分级,将不同等级学徒作品投放进不同的消费者市场。传承人的作品产量少、规格高,作为收藏品、高端消费品,可通过国际、国内重大文化活动中传承人的活态展示、现身说法,以较高的附加值售出。高、中级学徒对“非遗”技艺掌握熟练,可保证一定的量的“非遗”艺术品投放市场,满足中端消费群的需求。初级学徒以活态表演为主,产出符合大众消费能力的中低端商品,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技艺能力并产生经济效益。

3.与时并进 植入数字化基因 走进国际视野

“非遗”项目要传承,首先必须融入时代,迎合时代的文化需要,在创新中求存,求发展。而这个时代最大的特质就是网络化、数字化。建议南京文广新局及南京非遗研究所组织相关专家,举办“非遗”数字化植入与展示主题讲座,为“非遗”项目传承人授课,指导如何利用网络、数字技术,为“非遗”展示与推广服务。让“非遗”在新媒体传播时代不再“失语”,并以可实时互动的崭新面貌,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广泛关注。

通过开展大范围、高层次、多频率的知识产权保护和交易,拓展国际市场,利用现有的多层次、多种类的出口平台,构建“非遗”产品的国际市场营销网络。一方面,依靠具有对外文化贸易相关职能的政府部门及其驻外使领馆文化处、商务处等机构,建立对外贸易海外联络点;一方面,利用半官方促进机构或者中介组织,包括文化贸易促进会、各类文化产品进出口商会、出口联盟以及海外华人商会组织扩大自身的宣传;还可依托政策性金融银行,如国家进出口银行、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提供海外资金支持,提升“非遗”的国际认知度。

保护“非遗”不光得重视、投入,更要因利势导,在保持原有神韵和技艺的前提下,创新融入现代技术、审美与市场运作方式方法,帮促其顺时代而为,贴合当下的生活环境,契合当代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代代传承下去,真正走向健康繁荣发展之路。

猜你喜欢
活态学徒名录
地域文化视域下南宁长塘芭蕉龙的活态传承研究
桂中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固态保护与活态传承研究
2022.3上榜派出所名录
《心理学报》2021年度审稿专家名录
今日菜色
太极拳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
参展商名录
如何处理好干与学的矛盾
芬兰大多数学徒是成人学习者
贵州民族民间活态儿童文学中的童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