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滨夏夜”长盛不衰之探源

2015-11-16 21:48袁超
剧影月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文化宫南通市广场

■袁超

“濠滨夏夜”长盛不衰之探源

■袁超

“濠滨夏夜”,是南通市劳动人民文化宫于1980年夏季创办的广场群众文化活动,迄今已连续坚持了34年。

34年来,尽管时代不断发展,社会不断变革,但历任文化宫领导班子始终“咬定青山不放松”,牢记宗旨,守土有责,继往开来,不断创新,把“濠滨夏夜”视为“传家宝”和“金招牌”并加以精心培育,悉心呵护。

如今,“濠滨夏夜”不仅成为南通市总工会开展职工文化建设、推动职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阵地,而且成为南通市委、市政府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多次进入“南通市文明新风典型”行列;2000年,“濠滨夏夜”被江苏省总工会授予至今唯一的“江苏省职工文化品牌”,并先后被评为“全国特色文化广场”、“全国工会创造十大品牌”之首。

“濠滨夏夜”为什么能坚持34年而长盛不衰?本文就此现象做一粗线的分析与探讨。

把“殿堂艺术”搬上“草根舞台”

文化宫是工会系统的宣传、文化阵地。南通市劳动人民文化宫位于市中心的濠河之滨,其主要活动阵地是一楼、二楼的展览大厅和三楼的演出大厅。

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江海大地。在群众文化领域里,也由过去的极度贫乏,逐步呈现出多样化的形态。卡拉OK、音乐茶座、时尚舞厅等文化娱乐设施,在社会上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而作为职工文艺主要演出场地的文化宫三楼,由于设施陈旧,条件简陋很难吸引职工群众的目光。而那些高档文化娱乐场所,又绝非当时月薪只有三、四十元的工薪族所能承受的奢侈消费之处。

为了充分发挥职工文化主阵地的作用,市文化宫决定将“躲在深山人不识”的三楼“宫殿式”舞台搬到文化宫广场,在广场上搭起舞台,开展“乘凉晚会”式的群众文化活动。考虑到室外演出只适宜在夏季开展,而舞台恰在濠河边上,顾取名为“濠滨夏夜”。每年利用7、8、9三个月时间,每星期六举办一次文艺演出。

这一朴实简单的“换位”思路,却取得了出乎意料的社会效果。舞台位置的变换,吸引了大批观众的目光。时间一长,便形成了南通市区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点”。每当华灯初上,许多市民便相约而来,在文化宫广场舞台前翘首以盼。为了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文化宫一改每周一台晚会的初衷,不断增加演出场次,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强烈的反响。群众们称赞“濠滨夏夜”是“草根舞台”、“平民舞台”。

随着“濠滨夏夜”声名鹊起,好评如潮,也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2000年,紧邻文化宫北首的环西文化广场建成,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决定将“濠滨夏夜”搬到文化广场的大型水上舞台。从此,“濠滨夏夜”更加闻名遐迩,深入人心。

把“殿堂艺术”搬上“草根舞台”,把“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结合起来,既贴近群众又贴近社会,这,就是“濠滨夏夜”长盛不衰的原因之一。

把“精神文明”融进“濠滨净土”

如果说,“濠滨夏夜”把高雅艺术搬上 “草根舞台”是吸引人气的重要形式的话,那么,在宣传内容上,根据不同时期的时事、政治要求,紧密结合党政工中心工作开展文化活动,把“濠滨夏夜”打造成“精神净土”便是“濠滨夏夜”长盛不衰的另一重要因素。

“濠滨夏夜”是露天舞台,面对社会各界群众,其宣传效果的广度和社会影响的深度是一般室内舞台演出不可比拟的。为此,市文化宫不断结合不同时期的时事、政治开展活动,用各种艺术形式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市委、市政府、市总工会的中心工作,不断提高“濠滨夏夜”的档次和品位,把“濠滨夏夜”打造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方“热土”和一片“净土”。

34年来,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到党的十八大的内容,从普法教育到科技讲座,从欢庆港澳回归到宣传“一国两制”,从取缔“法轮功”到弘扬“唯物论”,从“五城同创”到“非遗”申请,从省运会到奥运会,从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到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65周年,包括工会系统开展的劳动竞赛、民主管理、创树教育活动、“工会在身边”十件大事等,都是“濠滨夏夜”展示的主题内容。

这一系列的举措,不仅得到各级党委、政府和工会组织的称赞和支持,也受到社会各界广大群众的青睐和欢迎。今年9月14日,市总工会在环西文化广场“濠滨夏夜”舞台上,举办了一场名为“舞动江海·情在身边”大型主题晚会,市文化宫全力以赴,不仅在节目编排、人员调度、舞美、灯光、音响等方面精心组织落实,还由本宫有关人员创作了题为《工会在身边》的朗诵诗,全面介绍工会服务大局、服务职工的感人事迹。在LED大屏幕不断播出有关工会在基层一线活动的视频映衬下,4名“职工明星艺术家”声情并茂的联袂表演,不仅博得了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也得到了前来观摩演出的省总领导高度肯定和称赞。

34年的实践证明,“濠滨夏夜”不仅是丰富职工文化生活的露天舞台,而且是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不仅有形式多样的文化、艺术、休闲的娱乐活动,而且更有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引导的主题活动;不仅已成为南通市民和广大职工的“文化大餐”和“精神家园”,而且已成为南通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典范之一,成为精神文明“南通现象”的一个闪光点。

把“一枝独秀”变成“百花齐放”

34年来,“濠滨夏夜”之所以长盛不衰,青春常驻,还与文化宫历届领导班子从组织形式到活动内容乃至参与对象上不断创新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使“濠滨夏夜”“一枝独秀”变成了魅力四射的“百花齐放”。“一枝独秀”变成“百花齐放”,首先体现在组织形式的创新上。

从2000年开始,在保留文化宫广场小舞台的基础上,把“濠滨夏夜”的舞台延伸到环西文化广场的大舞台,活动主题由单一的“自我承办”拓展到“宫企联办”、“宫区联办”,活动对象从专业或业余团队演示向引导群众参与互动,使“濠滨夏夜”的知名度在社会上越来越响亮。许多企事业单位都乐意以冠名、协办、赞助等形式共同承办“濠滨夏夜”。而“濠滨夏夜”一旦由原来的文化宫“一家独办”变成“百家联办”之后,便形成了文化搭台、企业唱戏、宫企结合、互利互赢的可喜局面,为“濠滨夏夜”的良性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软实力”和生生不息的“永动力”。从2001年起,江苏品王集团每年都在“濠滨夏夜”舞台上开展捐资助学活动,大批品学兼优的贫困学子得到了帮助,企业的社会形象也得到了提升,两全其美,皆大欢喜。由于经常举办类似的慈善活动,“濠滨夏夜”也因此声誉鹊起、美名远扬。

“一枝独秀”变成“百花齐放”,其次表现在活动内容创新上。

在长期的探索与实践中,“濠滨夏夜”的运作模式形成了“四大模块”。一是综艺演出型,如文艺演出、主题晚会等;二是知识趣味型,如科普知识竞赛、专题知识讲座等;三是艺术欣赏型,如书画表演、邮品鉴赏、灯谜竞猜等;四是生活服务型,如烹调比赛、服装剪裁、美容美发等。这些活动变文艺演出“一枝独秀”为生活百味的“百花齐放”,有效的增加了“濠滨夏夜”的吸引力,故而使“濠滨夏夜”得以长盛不衰。

“一枝独秀”变成“百花齐放”,还表现在参与对象的创新上。

“濠滨夏夜”开始阶段,活跃在舞台上的对象主要是文化宫自己的各类艺术团队。随着“濠滨夏夜”不断深入人心,社会上的文艺团队和有专长的个人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向。为此,市文化宫及时调整思路,开门办宫,广纳贤士,有效的增强了“濠滨夏夜”的群众性和平民化。在“濠滨夏夜”的阵地上,无论是科班出身的大学生,还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无论是年逾八旬的“老顽童”,还是天真活泼的“小调皮”,无论是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还是默默无闻的社区大妈,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尽情发挥,一展身手。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百花齐放”的生动景象。近几年来,市文化宫又开展了“濠滨夏夜”下基层进社区活动,使“濠滨夏夜”从“一枝独秀”向“百花齐放”的外延领域进一步拓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总之,“濠滨夏夜”能够长盛不衰,归根结底是归功于文化宫人的坚持,得益于社会各界的支持,长盛于群众文化的秉持。

猜你喜欢
文化宫南通市广场
布鲁塞尔大广场
巧进文化宫
广场
有效发挥文化宫在群众文化工作中的作用
好办法
小小展台
变味的“工人文化宫”
圣诞暖心逛店之屯门市广场篇
你知道吗?
广场办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