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暮夜中的诗魂

2015-11-16 00:25匡燕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5年9期
关键词:杜甫

匡燕

【摘 要】杜甫的诗歌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占有重要地位,值得注意的是,他特别偏爱于“暮夜”这一主题。本文将通过对其诗歌《阁夜》的赏析,揭开黑夜的层层外衣,把握诗人在暮夜中塑造的自我形象,窥探其内心世界,感受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伟大的人格魅力,从而提升学生对经典的尊重和恭敬。

【关键词】杜甫;暮夜;阁夜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艺术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其实,无论是欧阳修“泪眼”“乱红”中的“有我”,还是陶潜“东篱”“南山”中的“无我”,诗人的创作,往往会在意象营造的意境当中塑造一个“自我”。当这个“我”置身于鲜亮光彩的背景中,其自画像也越发清晰鲜明。“诗画同源”,在绘画中,儒家学说中就有“绘事后素”的典故。意思是先有素底,后布众色,绚后于素。欧阳修置身于“乱红飞舞”的春天,陶潜置身于“菊布东篱”的秋天,无论诗作中有没有出现“我”,其人物形象也跃然眼前。

可是,有这么一位诗人,他喜欢在昏暗的世界中塑造孤独的“我”的身影,这就是杜甫。值得庆幸的是,昏暗的世界并没有模糊诗人的形象,反而让他更加遗世独立、光芒万丈。宋末方回在其律诗选本《瀛奎律髓》的“暮夜类”,共选了61首,而杜甫占13首。当代学者莫砺锋曾在《穿透夜幕的诗思》中指出:清代杨伦《杜诗镜铨》统计,杜诗题目中标明夜”、“暮”、“夕”、“晚”之类字眼的“暮夜类”作品共有57首,题目中未体现但内容确实属于“暮夜类”的作品有32首,而单单是篇中有部分句子涉及“暮夜”的作品则不计其数。[1]

我们不禁要思考,为何杜甫喜欢剑走偏锋,在幽暗的暮夜为自己作自画像呢?而这幅自画像究竟有何魅力让人一睹就再也无法忘怀?穿透千年的夜幕,我们还能用新时代的画笔重新勾勒出他的形象吗?带着这一系列疑问,让我们走进《阁夜》,尝试一次与诗魂穿越时空的对话。

《阁夜》选自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它不是杜甫最脍炙人口的诗篇,但耕耘在教学一线的语文老师能够很快锁定这篇诗歌的重要地位。作为中学生学习的最后一篇杜诗,它可以说是一个句号,至此学生对杜甫的了解应该是全面而深刻的,但也可以说它是一个省略号,它开启了学生对杜诗更多作品进行独立鉴赏的大门。

《阁夜》即西阁之夜。作者在夔州较为安稳地度过了两年,进入一个诗歌创作的高峰期,但是身心的折磨无时无刻不在重复。当他在夜幕中登上夔州西阁,写下了这首催人泪下、引发无穷之思的名篇。对敏感的诗人来说,黑夜不是万籁俱寂、死气沉沉的,它是个有形象会呼吸的生命体。或许可以把它比喻成一颗洋葱,只有把它的外衣层层剥落,我们才能看到那颗包裹在黑夜中让人鼻酸流泪的心。“繁华落尽见真淳”,触摸暮夜的形,深入诗圣的心,我们一起来揭开这层层黑衣。

一、观夜中景,触摸面孔

学会赏析诗人精心描绘的景物,这是我们揭开的第一层外衣。

首联带引读者走进了一个昼短夜长的寒冬,而诗人却在这霜雪初散的寒宵沦落。虽然诗歌中没有明确描绘出这个“我”的身影,但一个“催”字,道出了“我”对“人生苦短、时不我待”的感慨和无奈。“霁”本指雨过天晴,可霜雪还没来得及消散,太阳还没来得及露出光彩,夜幕就降临了,希望还没来得及出现就被失望扫荡一空。另外,杜甫还在颈联中重点描绘了“三峡星河影动摇”的壮美。读到此句诗,我们能够很快联想到此前学过的杜诗《登岳阳楼》,其中“乾坤日夜浮”不正与“影动摇”有异曲同工之处吗?乾坤的浮动不仅是诗人漂泊一生的写照,更是社会动荡的缩影。那么,三峡倒映着银河星辰,随波动摇,我们可以看到的就不仅是夜景的壮美,更是世事的变迁、国运的衰微。所以,对夜景的刻画,不仅是要展现这凄清夜色,更是要描绘出茫茫夜幕中朝夕不眠的诗人。

二、闻夜之语,聆听呼吸

夜色沉沉,群动皆息,而暮夜的呼吸却越发清晰。聆听暮夜的呼吸,感受黑夜的脉搏,这是我们揭开的第二层外衣。

黑夜里有悲壮的五更鼓角,有千家的野外哭声,还有数处渔樵的歌声。鼓角声起,战事频发,最悲惨的莫过于普通百姓。值得注意的是,这鼓角是在五更时响起。五更是指凌晨的3到5点,可谓一天当中最凄冷的时刻。《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和刘兰芝殉情后,有一对自名为鸳鸯的双飞鸟“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另外,西汉王昭君创作了一首的《五更哀怨曲》,明朝流传一首《五更断魂曲》,而陕西迷胡音乐筝曲《老五更》又叫做《凄凉曲》。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五更”本来就是一个凄凉悲惨的时刻,而诗人在这个时间点还能清楚地听到鼓角声,辗转难眠的他究竟因何失眠呢?有战争就会有流离失所,就会有家破人亡,野外千家的哭声成为暮夜的主旋律,何其悲惨!可诗人还听到了数处渔樵的歌声。有学者说这是乐景衬哀情,歌声之少,哭声之多,对比之下更显时代之殇。也有学者说这是诗人一种美好愿景的表达,渔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多指隐逸的士人,无论时代多么混乱,总有那么一方净土给人以希望。总之,此时的杜甫脱离了“小我”,成就了心怀天下的“大我”。

三、悟夜下思,对话诗心

杜甫之所以被称为“诗圣”,关键在于他总是以圣人的姿态关怀苍生、以圣人的方式思考黍离。所以,由暮夜中的所见所闻引发的所思所感,是我们揭开的第三层外衣。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尾联作者宕开一笔,抛开眼前的所见所闻,任思绪驰骋,上天入地、俯仰古今。无论是神机妙算诸葛亮还是乱臣贼子公孙述,都被“浪淘尽”,终究是“一抔黄土掩风流”。人事变迁,音书断绝,徒留下寂寞和无聊。透过夜幕,我们认识到了诗人因时光飞逝、人生短暂的苦恼,感受到了他因山河破碎、哀鸿遍野的悲哀,更与他对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无奈情感产生了共鸣。在夜幕中,我们也许不能明确地把握诗人的“形”,但是能清楚地窥探到他的“心”。这是一颗悲时伤乱、忧国忧民的心!

四、评夜里人,重塑诗魂

黑夜渺小了你我,却拓宽了天地;黑夜催老了时光,却孕育了新生;黑夜模糊了视线,却点亮了情思。沉沉夜幕中,杜甫尽管给后代留下的是一个模糊的身影,却让我们感同身受到了他的全部情思。如果要用新时代的画笔来重塑他的画像,愁眉苦脸、银发满头、身躯佝偻以及那高高在上俯视天下苍生的姿态最能诠释出他的精髓。新时代流行“恶搞”,曾经在网络中掀起了一阵“杜甫很忙”的风潮。面对各种对课本中杜甫插画的肆意涂鸦,开放一代认为这是艺术再创作,无需小题大做;持重一代认为这是对经典的亵渎,应该抨击遏制。杜甫生活的年代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的诗作、他那孤独又傲立的老者形象却深深地烙印在历史画卷之中。面对经典,我们怎能让这种尊重与恭敬散落一地呢?

《阁夜》作为高中语文课本中出现的杜甫的最后一篇作品,笔者真的希望它不是一个句号。作为唐诗中的一座高峰,杜甫的思想内涵和人格魅力有时让人觉得遥不可及。可如果大家能静下心来,尝试一次与诗魂的对话,对经典的理解与感悟便不再遥远。

参考文献:

[1]莫砺锋.穿透夜幕的诗思.文学遗产2009年;2009年 3(期):第4页.

猜你喜欢
杜甫
杜甫《戏为六绝句》诗论对我们的启示
忆杜甫-秋兴
登高
父亲最爱的杜甫,在中年等我
跟着杜甫游成都
杜甫改诗
《杜甫 秋兴一首》
杜甫与五柳鱼
绝句
杜甫的维稳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