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毕淑敏散文中的比喻——以《西藏,面冰十年》为例

2015-11-17 12:40余重阳
长江丛刊 2015年28期
关键词:明喻暗喻喻体

余重阳

试论毕淑敏散文中的比喻——以《西藏,面冰十年》为例

余重阳

【摘要】毕淑敏的散文在巧妙的比喻中富含哲理,以女性的敏感从容地表达她对人生对过去点点滴滴的领悟。她的散文中多含比喻手法,散文中用明喻、暗喻、借喻、反喻,且以明喻为主,使文章生动风趣又不失通俗。

【关键词】毕淑敏散文比喻手法

毕淑敏17岁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这段刻苦铭心的经历深深地影响着她的文风,她的散文平淡而真诚,有一种女性少有的冷静与大气。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根据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用乙事物来说明描摹甲事物。甲是本体(被比方的事物),乙是喻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中间常有连接本体和喻体的比喻词。比喻的基本类型有明喻、暗喻和借喻,此外还有很多变化形式。

毕淑敏的散文中运用许多修辞手法为文章增色,而比喻手法尤为突出,平实而贴近生活,丰富着她的作品,正是这一手法的运用使毕淑敏的散文既优美又亲切,烙刻在读者的心里。

一、以明喻为主

明喻的格式为“本体+“像”类喻词+喻体”。“像”类喻词包括“像、如、仿佛、好比”等等。

例(1)它的河水也不很急,泛着细碎的鳞花,彷佛那受伤的蟒,正在呻吟着休养生息,以图再战。(《在印度河上游》)

例(2)汽车摇摇晃晃地在布满石子的路上往山上爬,像一只笨拙的绿毛龟。(《糖衣氧气压缩片》)

例(3)人生如同胶片,一旦感光,便不会消失,你不能毫发无损地假装什么都没有发生。(《西藏,面冰十年(代序)》)

本句用的类喻词就是“如同”,将人生比喻成胶片,容易使人不自觉联想到“老电影”“老照片”一类词,在很多比喻中,生活的进行正如一场电影,将人生比喻成“胶片”,一方面写出在人生尚未有经历时,这是一卷空白纯净的胶片,而时间的车轮缓缓碾过,胶片便已感光留下痕迹,在现实生活中,胶片感光后是不能删除的,就像人生无法逃避的经历。

例(4)欢欣鼓舞的记忆,像绿叶盈手身躯肥满的胡萝卜。兴高采烈地灿烂着,富有营养而又带着星星点点的泥土,朴实无华。吃起来,有微微的甜,吸收人体,有强骨健身之效。(《西藏,面冰十年(代序)》)

本句是最常见的明喻类型,用“像”作为类喻词。句中,胡萝卜本是十分普通而很有营养的植物,而绿叶盈手身躯肥满的胡萝卜更是给人一种充实欢乐之感,记忆就是普通而大众的,回顾“欢欣鼓舞的记忆”自然对心情对行动对价值观的树立与坚持是一种营养。

二、暗喻

暗喻的格式为“本体+“是”类喻词+喻体”。“是”类喻词包括“是、变成、成为、等于”等等。

例(5)高山的帽子,永远是皑皑的白雪。(《“回”字形的银饰》)

本句中并没有出现“像”类喻词,而用了“是”这个暗喻标志性类喻词,体现出一种直接而肯定的情绪。文章以“女兵的帽子”开头,以“高山的帽子”结束,将皑皑的白雪比喻成高山的帽子,对照了前文中“我们”调侃大风把自己的帽子吹去送给了高山,又描绘出高山上皑皑白雪终年不化的自然环境。

三、借喻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

例(7)一个浑圆的球,有不屈的坚硬的骨骼隆起,离太阳更近,离平原更远。(《今世的五百次回眸》)

本体是“高山”,喻体是“骨骼”,本体不出现,句子更加简洁平顺。这种意象自然而然地让读者内心感触到一种挺拔与坚毅,就像看到了巍巍高原上内心硬朗而纯白的冰雪、山、人。

例(8)大团大团的冰雪,在我胸中凝结。(《信使》)

原本是写由于老医生的遇难使“我”每每要提笔写信件时便会怀念起老医生满头的苍白,心中涌起悲凉,这里用“冰雪”直接代替着内心的酸楚,一方面用“冰雪”的“冷”“纯”的特质类比胸中情绪的特质,一方面作者所处的阿里高原最具代表性的可见物质也就是“冰雪”。

四、反喻

反喻是以与本体没有相似之处的事物作喻体,否定本体像某种事物,从反面衬托说明本体。

例(9)狮泉河绝不是一个温顺的女仆。(《在印度河上游》)

本文讲述了“我们”在狮泉河洗衣物的故事,本想用狮泉河的浪花洗涤干净被子上的杂物,却险些连人带物卷入狮泉河。“女仆”本是以服务主人的形态出现,乖巧温和,恰如“我们”原来的心态。用“女仆”做喻体,且用一个“绝”字,自是反衬出狮泉河得不羁和暴怒。

总之,毕淑敏在阿里数次在生死边缘徘徊,经历过死亡的人往往将生命看得透彻,十一年茫茫的冰雪洗涤她的双眼和灵魂,因此她干净、真诚而豁达的散文滋润着读者心灵,她所用的比喻简洁而准确,喻体贴近生活,以轻快的姿态蹦入脑海,使人过目不忘。

参考文献:

[1]毕淑敏.西藏,面冰十年[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余重阳(1973-),武汉大学图书馆医学分馆管理员。

猜你喜欢
明喻暗喻喻体
从语言符号象似性比较隐喻和明喻
功能对等视角下明喻句的翻译研究
——以《红玫瑰与白玫瑰》为例
冰与火
明喻翻译研究:以朱自清散文英译为例
试析杭州方言词中的喻体
关于“嵌入式”暗喻的思考及其在翻译上的应用
英语词汇修辞运用之浅谈
《红楼梦》比喻的喻体类型研究
喜马拉雅
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