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以学生为主体”的两个案例分析

2015-11-18 13:28陈恒
文理导航 2015年32期
关键词: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设计

【摘 要】初中物理课堂的教学设计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过程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对思维活动过程的展开,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

【关键词】学生为主体;教学设计

作为一线教师,每天从事着课堂教学实践,但如果没有研究的意识,就会对一些有价值的研究题材“视而不见”,上课也就成了枯燥乏味的重复工作。俗话说“小处大文章,细节定成败”,只要我们能够细心的收集平时教学过程中的案例,时不时的进行分析和总结,就能发现平时难以发现的优点和不足,就能将课堂中鲜活的“案例资源”加以挖掘放大,从而捕捉到有价值的研究的问题。

下面笔者就自己平时教学过程中的两个实际案例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在一次上完“安全用电”课后,有一位学生对测电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问了我这么一个问题——如果穿着绝缘靴与地面绝缘后能否使用测电笔来辨别火线?

笔者当时也没有细想,只是带了一句话,你不妨去做做实验。恰巧这个学生的家长是大学工科老师,于是她回家就问父亲,她的父亲也不大清楚,就带她来到了实验室,穿上绝缘靴做了这个实验,结果发现穿上绝缘靴用测电笔接触火线氖管是发光的。第二天学生将结果告诉了我。她和他的父亲交流过以后,觉得可能与交流电有关,但是却没有什么时间继续探究下去。但笔者意识到这是个很好的研究案例,可以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于是将这个现象拍成录像放给全班同学看,让全班同学一起来利用课后时间来探究。一石激起千层浪,全班同学对家庭电路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有回去请教家电维修人员的,有向电器厂商发EMAIL询问的,也有在网上发帖子的,也有去图书馆查询资料的。有不懂的就来问我。刚开始我还能回答一些同学的问题,但随着问题的深入,我渐渐的发现学生在某些方面的研究能力是超出我的想象的,他们的问题有很多我根本不懂,甚至是一无所知!面对这种情况,我没有端架子,而是直接告诉学生我不知道,然后和学生一起查资料,上网问。由于我的加入,学生的兴趣更浓了,设计了很多实验,查询了大量的书籍,终于把测电笔的工作原理搞清楚。同时对于初中本不需要掌握的交流电有了很深刻的认识。无形之中为后面发电机的讲解做好了铺垫工作。

通过这个课例使我认识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对思维活动过程的展开,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把知识内化的特殊认识过程。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实际水平和学生所能接受的活动方式出发,精心设计学生活动程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认知结构、个性品质在参与中都得到发展。

而且物理课堂教学活动必须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各不相同的学习物理的机会。在制定活动策略时,要鼓励个别化学习及同学间的相互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作用”和“群体效应”,创造一种个体和群体相互促进的活动氛围。这样,才会尽可能的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在一次赛课比赛的活动,笔者的课题是《安全用电》。为了使学生对安全用电有更好的理解,我设计了一个分组试验——让学生自己组装三线插座和插头,原本以为是一个比较简单的活动。可实际的结果却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大多数学生不能完成组装试验,有的学生居然将导线直接卡在弹簧触点上而不知道要将其固定在接线螺母上。甚至有的学生特别是女生居然连插座都没有拆下来。这样的结果是让我很震惊的。现在的学生动手能力弱我是知道的,但没想到居然会到这种程度!

回到自己班级后,我又做了一个测试,我问了学生一个问题:家里的电表装在哪里,是机械的还是电子的,结果班上有49(全班57人)位学生回答不知道。这一现实引起了我深深的反思。

我想我们面临着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针对这一课题,我设计了很多生活中的物理实验以假期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回家完成:如“修自行车”、“更换一次保险丝”、“一次煮饭过程中有哪些物理知识?”

假期结束后为了检测活动效果,我安排了一节力学复习课,课题就是“自行车中的摩擦力”,并且要求学生将自行车拆开还要组装回去,绝大多数学生显得兴趣很高,将自行车拆下按类放好,并基本上能组装回去。(实验共分10组,5-6人一组,除一组丢失一些弹子,其他组都能把自行车完整装好,最后由老师对装好的自行车进行调校)为了进行一次对比,我又将一个没有进行这方面训练的班级上同样一节课,结果10个组仅有2组完成组装,其他组均失败。

由此使我意识到教材中的许多知识内容都是学生动手进行实际操作的好材料。如果能鼓励学生把书本知识与通过实验渠道获得的知识结合起来,既能使学生获得知识,又能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学生进行动手训练,不能只局限于课堂上的教学,而应努力把课内活动延伸到课外,组织具有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游戏、小实验等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为学生创造动手的契机。对于物理学科来讲,给学生创造各种各样的动手机会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在活动中充分的激发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教和学又是一种矛盾关系。对学生来说,教师的教是外因,学生的学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才起作用。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教师要为学生服务。要摆正教与学的关系,首先做到尊重学生。教师要放下“师”架子,视已为普通一员置身于“主体”之中。教师还要具有科学的态度,从实际出发,按着学生认知规律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体验到进步和成功的快乐。教师还要照顾好后进生,课堂不要有“被遗忘的角落”;其次做到多向交流。教学中要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结构为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讲教师听和学生之间交流的三维结构。要做到环境宽松。教师在课堂上要交换角色,使学生产生平和心理,从而形成一个无拘无束、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最佳氛围。

【参考文献】

[1]徐加明.《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德清三中

[2]《中学物理课型与教学模式研究》.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编著

【作者简介】

陈恒,男,1977.8,汉,江苏省扬州市,本科,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物理教学改进尝试“以学生为主体”的两个案例分析。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梅岭中学)

猜你喜欢
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设计
以学生为主体打造一体化教学课堂新模式
浅谈“以学生为主体”的中职学校班级管理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浅谈初中物理高效课堂教学
浅谈初中生物课堂中的有效备课
浅析高中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