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腹部纵切口不同缝合方式的临床分析

2015-11-19 20:42何菊
中外医疗 2015年20期
关键词:剖宫产

何菊

【摘要】 目的评价剖腹产腹部纵切口不同缝合方式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12月该院剖宫产手术的产妇210例,随机选取120例进行改良式缝合法作为观察组,对照组90例,采取传统缝合法进行缝合,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切口愈合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妇切口甲级愈合115(95.8%)例,乙级愈合5(4.2%)例,对照组甲级愈合80(83.3%)例,乙级愈合10(16.7%)例,两组患者切口愈合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式缝合法用于剖宫产腹部纵切口的临床效果好,能减少对于产妇切口的异物刺激,提高了腹部切口的甲级俞合率,值得在临床上予以推广。

【关键词】 剖宫产;改良式缝合法;腹部切口

【中图分类号】 R71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7(b)-0064-02

剖宫产手术中,切口缝合是手术完成所必须的步骤,传统缝合方式是将手术切口结构进行逐层缝合,其缝合效果较好,但在切口愈合过程中容易出现切口液化、裂开等不良情况,影响产妇术后恢复,改良式缝合法是将传统缝合方式简化,即皮下组织不缝合,仅对皮肤进行内缝合.该方法能显著减少患者切口并发症的产生,但对于改良式缝合法的缝合效果研究较少,具体疗效并不确切。近年来,该院为探究改良式缝合法的具体缝合效果,对2013年1-12月间剖宫产病人进行比较了对照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2013年1-12月该院剖宫产手术的产妇21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120例,年龄(26.7±3.6)岁,孕周(38.0±1.9)周,皮下脂肪厚度为(2.0+0.4)cm;对照组90例,年龄(27.3±3.1)岁,孕周(38.3±1.5)周,皮下脂肪厚度为(2.1+0.4)cm。两组产妇无胎膜早破、妊娠并发症与感染性疾病。所用病例均得到患者知情同意,该项研究通过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患者在年龄、孕周、皮下脂肪厚度等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采取皮下组织不缝合,皮肤内缝方法,具体措施如下:用0号可吸收线分别对腹膜、腹直肌前鞘连续缝合,后用温热生理盐水浸湿的无菌纱布擦拭皮下脂肪层,对出血点进行电凝止血,观察无出血后不缝合脂肪层,用14号引流管,制成多孔,放置皮下脂肪层底部,在腹部纵切口下端任意一侧下腹部切0.5 cm小口,将引流管从此切口引出,固定引流管,30~50 mL注射器连接引流管形成负压抽吸,引流脂肪层液体,对皮肤层采取皮内缝合,用5~O号可吸收线进行皮内连续缝合,缝合过程中牵拉适度,不宜过紧,以皮肤切口对合无褶皱为最佳。术后腹部拴腹带,切口压沙袋6~12 h,视皮下引流管引流液体情况,24~48 h拔管。不需拆线。

对照组:腹膜、腹直肌前鞘缝合方法同观察组,皮肤、皮下组织使用4号丝线全层间断缝合,七天拆线。

1.3 疗效评价标准

切口愈合等级:甲级:愈合良好;乙级:愈合处有炎性反应,如红肿、积液等,但未化脓;丙:伤口化脓需切开引流;切口并发症例数,切口并发症包括:切口裂开、切口活动性出血、切口感染、切口液化、窦道形成。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用t检验,计数资料率之比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切口愈合等级比较

观察组产妇与对照组产妇在切口愈合等级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具体见表1。

2.2 两组产妇切口并发症比较

对照组产妇切口裂开5(5.6%)例,切口活动性出血0例,切口感染4(4.4%),切口液化6(6.7%)例,无窦道形成,共发生切口并发症15(16.7%)例,观察组产妇切口裂开O例,切口活动性出血O例,无切口感染,切口液化5(4.2%)例,无窦道形成,共发生切口并发症5(4.2%)例,观察组产妇切口并发症例数远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33,P<0.01)。

3 讨论

手术缝合是剖宫产手术必经步骤,其切口的愈合情况与多种因素相关,主要包括患者的年龄、营养状况、是否存在基础疾病以及感染、异物等因素,其中缝合方式与所使用的缝合材料在切口后期的愈合中起到较大的作用。传统的手术观点中认为:对于手术切口结构的逐层缝合可以较好的恢复原有解剖结构,缝合效果好。但近年来有部分学者研究表明:传统缝合方法出现切口感染、切口液化等诸多并发症出现,影响伤口愈合时间。也有学者认为:传统缝合会留下疙瘩状瘢痕,影响美观,部分产妇无法接受。我院对切口的俞合问题,多年一直在寻找原因和不断思索,通过改进缝合方式,大大提高了腹部切口的甲级俞合率。我院近几年来剖宫产手术腹部纵切口采取不缝合脂肪层,脂肪层底部放置14号引流管并形成负压抽吸,对皮肤层采取皮内缝合,用5-0号可吸收线进行连续缝合,该方法与传统缝合方法相比较更为简单快捷,缩短了手术操作时间,腹部切口的甲级俞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由于该方法减少了丝线的应用和切口周围的异物刺激,从而缩短了愈合时间,脂肪层底部放置引流管并形成负压抽吸,保持皮下无积液,有利于切口愈合,皮肤缝合时选择可吸收线进行皮内缝合,从而进一步减少了瘢痕组织的形成,产妇对于美观的要求得到满足。在部分国外学者的研究中:对产妇进行改良式缝合方法在缝合效果上与传统方法并无差异,但在切口并发症方面要少于对照组,与本院研究结果基本相同。

该次研究显示:通过改进缝合方式,大大提高了腹部切口的甲级俞合,在观察组中,95.8%的产妇切口最终达到甲级愈合,而应用传统方法的对照组伤口甲级愈合率仅为83.3%,两组产妇在切口甲级愈合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甲级愈合率高于对照组;在切口并发症方面,观察组仅5例患者出现切口液化,且程度较轻,对照组有切口裂开5例,切口感染4例,并发症例数明显高于观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改良式缝合法用于剖宫产腹部纵切口的临床效果好,能减少对于产妇切口的异物刺激,降低切口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予以推广。

猜你喜欢
剖宫产
剖宫产和顺产,应该如何选择
剖宫产手术竖切更“划算”
一胎剖宫产,二胎必须剖吗
剖宫产和顺产,应该如何选择
剖宫产之父
腹膜外剖宫产术应用于二次剖宫产的疗效观察
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方式选择
350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结局的分析
二次剖宫产与首次剖宫产的对比分析
剖宫产滥用致“二孩”隐患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