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简介

2015-11-20 12:22
地方文化研究 2015年1期
关键词:湄洲岛祭典妈祖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简介

妈祖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莆田湄洲岛妈祖祭典

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岛是妈祖的故乡,也是妈祖文化的发祥地。妈祖祭典作为湄洲妈祖信仰习俗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仪式自成一体,内容独特,于2006年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妈祖祭典于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举行,妈祖信徒以妈祖宫庙为主要活动场所,向妈祖献礼、膜拜,以表达对妈祖的虔诚和对美好生活的期许。祭典全程约45分钟,规模浩大,程序复杂,包括:擂鼓鸣炮、仪仗仪卫队就位及乐生和舞生就位、主祭人和陪祭人就位、迎神上香、奠帛、诵读祝文、跪拜叩首、行初献之礼并奏和平乐、行亚献之礼并奏乐、行终献之礼并奏乐、焚祝文及帛、三跪九叩、礼成等步骤。信众来自五湖四海,每年前往湄洲岛妈祖祖庙朝拜的海内外游人超过一百万人次。这一活动成为了联系海内外华人、沟通世界各地的文化桥梁和精神纽带。

2004年10月,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成立,为海内外妈祖文化机构和人员开展学术研究、进行联谊交流提供了重要平台。在漫长的传承演绎进程中,大量与妈祖文化有关的民俗、民间文学、音乐、舞蹈艺术表现形式等正在消失,妈祖文化的内涵和积极因素仍需进一步发掘并传承。

图片来源:以上两图参见周和平主编:《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

作为民间镇物的山神信仰遗存——泰山石敢当习俗

在山东很多地区的房屋墙壁、桥头要冲、房屋一角或村落路边,人们常置一石碑(或小石人)来镇宅、镇桥、镇村,上刻“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系列字样。以山东泰山地区为中心,逐渐扩散至全国各地,乃至东亚的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和世界各地的华侨居住区。学界普遍认可石敢当习俗起源于上古时期的灵石崇拜,明代以后,石敢当信仰与东岳泰山崇拜紧密结合,由“石敢当”发展到“泰山石敢当”,其功能也扩展至“化煞”及“治病”、“门神”、“辟邪”、“防风”等诸多层面。石敢当作为原始山神信仰的物化遗存,以山、石的自然崇拜为基础,以巷陌、桥道、家宅的镇辟为功能,以追求安居、太平、康宁、昌盛及驱邪、禳灾、护卫为目的,表现出了浓厚的山神信仰的风俗应用,体现了中华民族人文精神和文化创造力。目前,泰山石敢当研究主要集中于泰山石敢当探源、传播与分布、泰山石敢当的形态分析及仪式活动、民间文化艺术价值等方面的考察,但就发掘、抢救和保护石敢当习俗,进而弘扬其所体现的平安文化的理论探讨及具体实践而言,仍有加强之必要。

图片来源:参见周和平主编:《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第1076、1077页。

(文/袁生)

猜你喜欢
湄洲岛祭典妈祖
妈祖祭典
湄洲岛
体验经济下岛屿旅游发展对策
立春为什么又被称为“打春”
立春为什么又被称为“打春”
生态文明建设下福建省“海岸公园”发展的路径选择
妈祖形像考——兼论妈祖服饰及妈祖形像复原实践
“万国茶帮”拜妈祖
福建“三大渔女”首聚湄洲岛
妈祖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