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濒危曲种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讨
——以构建“壮族濒危曲艺资源库”为例

2015-11-21 00:41漆亚莉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15年5期
关键词:曲种壮族曲艺

漆亚莉

壮族濒危曲种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讨
——以构建“壮族濒危曲艺资源库”为例

漆亚莉

以数字化手段记录一个国家或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已成为科学、高效实现遗产保护与保存的重要手段。通过“壮族濒危曲艺资源库”的建立,形成壮族曲种的采集、加工、存储和利用的完整过程,为管理者、研究学者和普通用户提供了一个完整、高效、一体的服务系统和平台,将能够安全和长久地保存弥足珍贵的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拓展壮族曲艺资源传播范围,提升壮族文化影响力;增强壮族曲艺保护的大众性,提升民众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民族曲艺;文化遗产数字化;壮族曲种

随着现代化高新技术的发展和数字化信息技术传播的兴起,文化遗产数字化已经成为国内外学术研究的新领域。所谓“文化遗产数字化”,武汉大学的张薇、王九认为,是采用数字图像技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多媒体、宽带网络与数据库等先进信息技术,将与文化遗产相关的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及三维数据信息进行数字化保存、组织、存储,实现对文化遗产信息的查询、管理和反复使用。[1]数字技术的发展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最新的技术手段,也改变着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基于这一背景,本研究尝试探讨如何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数字化信息技术,实现对濒危少数民族曲种这一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保护与传承方式的创新,分析构建“壮族濒危曲艺资源库”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探讨符合数字资源管理要求的壮族濒危曲艺的分类体系、功能模块以及服务平台建设,以期对民族濒危曲艺曲种的抢救与保护、研究与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和示范。

一、壮族濒危曲种概述

壮族是是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贵州等地。壮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民族文化。其中,民族艺术中的壮族曲艺经过数代人的艺术创造和积累,在内容上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以及浓郁的生活气息。演唱的曲调,以民族的传统曲调为主,表达了壮民族的愿望理想和审美趣味,是壮族人实现身份认同的一种途径和方式,也是维系族群社区的情感纽带,更是民族内部沟通和教化的桥梁,与当地民俗、宗教、歌舞、音乐、戏曲、文学、绘画、雕塑等关系密切,是壮族语言的重要媒介及壮族社会发展的重要见证。壮族曲种不仅在壮族地区流行,同时辐射到越南北部侬族、岱族及老挝、泰国佬族地区,也是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情感沟通的纽带。

壮族曲艺的种类主要包括唱天、唱师、末伦、唐皇、卜牙、蜂鼓等曲种,具体的内容及流布区域如下表所示:(见下页表格)

随着全球化、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少数民族曲艺曲种传承的生态环境在发生剧烈的改变,现代文明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电视、电影、互联网、智能手机等现代传媒也影响人们的娱乐和审美,民族传统艺术受到极大的冲击,壮族曲艺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种种困难。其一,大多数曲种缺少专业剧团,曲目演出和艺术传承主要依靠民间业余剧团。业余剧团的减少,直接危及曲种的生存和发展。其二,民间艺人不断减少,艺术人才严重匮乏;其三,相关曲目、曲本大量流失,研究资料分散、尚未系统化搜集、整理;其四,流传区域不断缩小,面临急剧消失和流变的威胁。“少数民族曲艺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2]以壮族曲艺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曲艺保护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二、数字化保护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必要性

1.安全并长久地保存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不仅关涉到一个国家文化多样性的文化生态安全,更是一个民族身份认同的重要依据。壮族濒危曲种如若还未留下任何影像、档案资料就消失、消亡,无论是对壮民族文化谱系的完整性,还是壮民族自我的身份认同都会造成极大的损失。传统的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主要依靠文字、录音、摄影、录像等传统的保护手段,但是“书籍的生霉、录像带的老化、录像色彩的蜕变、录音带的失真等,都会使所记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不同程度地出现失真,加上拍摄角度的限制,影响了长期保存和利用[3]。”曲艺是以口头语言进行说唱的表演艺术,也是一门由文学、音乐、表演等要素构成的综合性很强的表演艺术,活态而完整的保护传承应该全面地记录表演艺人说、唱、演的全过程。现代数字技术为其保护提供全新的采集记录手段,将相关曲目、曲本,研究资料等最大限度地搜集、保存和共享,突破传统意义上的保护方式所不能达到的展示要求与保真效果,利用数字化存储技术以及一系列相关协议和规定,整合壮族曲艺资源,实现其利用价值的最大化,更为安全和长久地保存弥足珍贵的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资料来源:根据《广西大百科全书》等资料整理。

2.拓展壮族曲艺资源传播范围,提升壮族文化影响力的现实需要。

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最大的益处是不仅仅可以保存和记录文化的信息,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在不动用文化遗产的情况下进行虚拟环境的展示和传播,便于通过网络手段实现打破时空限制的传播和共享,相对于传统的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化的文化遗产可以使文化传播的速度更快、传播的范围更广,还能够将文化遗产传播的内容从表面化、模式化、边缘化向深度推广。

另一方面,随着手机智能化、数字电视、微博、微信以及社群网络的飞速发展,新媒体逐渐成为文化遗产传播手段更新的重要载体和手段。人文学科原有纸介质的记录方式,使人文资料只能从记录到记录,无法在应用层面上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而利用数据库的方式记录资料,不仅是保存资料的过程,更有利于资料的传播和再生产。借助数字化展示与传播技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计算机虚拟世界中进行展示,以平面显示、全景显示或立体空间成像的方式,将声、光、电产生的效果以一种直观的方式全方位、多视角向大众展示”[3],能够让壮族曲艺的传播与利用更为便利和充分,展示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使海量存储的民族曲艺文化资源得到最大范围的传播。

3.增强壮族曲艺保护的大众性,提升民众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需要。要传承保护壮族濒危曲艺曲种,培养广大民众对传统曲艺的兴趣、扩大其受众的群体是核心问题之一。“一方面,数字化的平台可以让民众不出家门,只要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平台就能走近文化遗产,不受时间、地点、财力、体力等条件限制,使文化遗产变得容易接近,真正成为大众的文化遗产。另一方面,数字信息的网络传播及现代软件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和探索文化遗产,激发和培养他们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自觉意识和行动力。”[5]如南开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黄春雨教授所认为的,“正是数字化技术的广泛使用培养了大众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意识。有些文化遗产,因为时代久远,观众在观看时难免会有隔膜感,而数字化技术有多样丰富、形象直观、动态活泼的优势,能引起观众的兴趣,进而去深入了解,增强保护意识。”[5]壮族代表性曲艺通过存储设备和互联网将数据上传到网络共享,能够实现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更为广泛的传播,让更多的人对壮族文化增加了解,增强民族文化的兴趣,激发民族文化发展的活力。

(二)可行性

1.政策可行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数字化保护和保存的重要性已经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家从政策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意见、办法,鼓励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作为非遗保护的新手段。例如,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2011年6月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全面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情况,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及相关数据库。”这是国家第一次在法律层面明确了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必要性。2012年,作为文化建设九大工程之一,文化数字化建设被列入《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纲要规定:“要加快国家知识资源数据库、全国文化遗产数据库、老唱片数字资源库等建设,加快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美术馆、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文化资源数字化工程被提升到“国家行动”层面,得以整体推进。因此,壮族濒危曲艺资源的数据库建设从政策层面是可行的。

2.技术可行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得益于相关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高清相机、3D扫描仪、现场录音设备、图像处理技术、检索下载平台等相关设备和技术都为曲艺数据库的建立提供支撑。例如,民族音乐数字化过程中的采样技术,有助于实现对传统乐器的逼真模仿,软件采样器Kontakt、Gigastudio、Halion等,具有强大的合成和再合成能力,可对音色样本进行编辑、处理。运用这些先进、精准、方便的音色采样技术,就可以将曲艺中的音乐根据不同的特点,经过采样、精选、排部等过程,制作精良的采样音源,成为可以利用数字化设备的音色产品,最大限度地保留戏曲音乐的真实性。另外,利用数字摄像和录音设备将表演的画面与声音全过程完整、高保真记录,通过平面数字成像技术将老剧本、老歌本等原始文献数字化,民族音乐编码技术、以及数字磁盘、光盘等存储介质的应用等都有助于完整和真实的保护具有活态特质的民间曲艺。

三、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实现路径——构建“壮族濒危曲艺资源库”

(一)“壮族濒危曲艺资源库”建设原则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特点及保护规律决定了非遗数据库具有区别于其他数据库的独有特点。因此,壮族濒危曲艺资源库的建设,须由政府牵头,多方参与。其中政府及相关文化主管部门主持、艺术研究院、高等院校提供技术和学术支持,文化馆、博物馆等单位有力配合、文化企业单位融资赞助,采用协同众包的工作方式,实现多样化和差异化的资源集聚。曲艺资源库的设计遵循“顶层设计、尊重现状、濒危优先、标准统一、安全可靠、结构优化、资源共享”的原则,确保将资源库建设成技术起点高、具有永久保存和扩展能力的数字文化资源保护平台。

(二)“壮族濒危曲艺资源库”的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系统开发过程的开始阶段,对于整个系统开发过程以及产品的质量至关重要。因此,在“壮族濒危曲艺资源库”建设前期,就要做好对系统的需求分析。调查、分析资源库用户的活动和资源库的使用情况,弄清资源库所用数据的种类、范围、数量以及它们在业务活动中交流的情况,确定用户对资源库的使用要求和各种约束条件。

项目组成员针对文化主管部门,博物馆、艺术馆及普通管理人员,专业研究者,曲艺传承人和普通用户分别进行调研,进一步挖掘其潜在的功能需求。

文化主管部门。作为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的管理者,相关部门需要通过数据库及平台,全面、统筹了解壮族濒危曲艺的现状,为今后的濒危曲艺挖掘、保护、开发,传承人培养和濒危曲艺的申遗提供智力支持和资料的准备。

博物馆、艺术馆及普通管理人员。相关人员能够通过各自的馆藏及田野调查获取曲艺资源的相关成果,对这些成果进行统一编号,分别录入数据库系统中;对申报人所申报的项目进行审核;分别通过他们各自不同的操作权限对数据库进行不同的操作;在网站上发布和浏览有关的信息、活动通知,工作动态等。

专业研究者。他们能够在网站上找到相关的视频、音频、学术文章及其他文献资料等,通过在网站上同其他的学者和管理人员进行互动交流互动;为今后的濒危曲艺保护和发展提出建议和意见。

曲艺传承人。能够自行向系统申报个人代表性的壮族曲艺曲目。

普通用户。可以通过博物馆、艺术馆的互动平台和网站了解广西丰富的壮族曲艺资源;观看曲艺资源的音频、视频、背景及传承人等相关情况;根据用户的问题做出专业的解答,实现在线互动交流。

(三)数据库的主要功能模块

“壮族濒危曲艺资源库”是保护、传承和发展壮族曲艺文化的数字化存储与利用平台,在数据库的规划设计之初,功能模块的层次结构合理,能够满足用户不同层次的需要;内容丰富,才能切实反映壮族濒危曲种的文化内涵。本研究将“壮族濒危曲艺资源库”分成以下功能模块(图1):

壮族濒危曲艺资源库的功能模块示意图

壮族濒危曲艺资源库按资源的用途分为:壮族濒危曲艺概况库、壮族濒危曲艺音频库、壮族濒危曲艺乐器库、壮族濒危曲艺曲目库、壮族濒危曲艺服装库、壮族濒危曲艺艺人库、壮族濒危曲艺研究库七个模块。壮族濒危曲艺概况库,综合与壮族曲艺相关的地理分布、历史、文化背景,将壮族曲艺相关的背景知识和历史沿革关系完整地展现出来;壮族曲艺音频库,以壮族曲艺的音乐、唱腔为主要资料来源;壮族曲艺乐器库主要整理、储存壮族曲艺在表演过程所用到的天琴等乐器,并将乐器的制作流程详细记录;壮族濒危曲艺剧目,整理、存储曲艺的代表性剧目;壮族濒危曲艺艺人库储存表演艺人的个人相关资料以及传承谱系;壮族濒危曲艺研究资源库,搜集和整理有关壮族曲艺文化研究的古代文献、研究论文、著作和网站,以及壮族曲艺文化研究的专家及学者的采访视频和录音。

(四)综合服务平台建设

通过“壮族濒危曲艺资源库”的建立,形成壮族曲种的采集、加工、存储和利用的完整过程,为各类型用户提供一个完整、高效、一体的服务平台和工具。壮族濒危曲艺管理平台,能够为各博物馆、展览馆、艺术馆等的相关馆藏及搜集到的影像资料进行资源采集、存储和管理,并为今后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提供决策依据。多媒体展示平台,包括博物馆、展览馆等多媒体展示和网上虚拟展示,通过互联网或局域网等形式形成专业数字化前台,提供不同权限用户的不同程度访问利用与共享。通过平台的互动漫游、虚拟现实影像、数字电影等交互功能,让公众在互动中了解更多壮族濒危曲艺的相关知识。知识检索平台,专业研究者通过检索平台,可以检索到有关壮族及壮族曲艺文化的相关内容,为其研究、创作提供专业的知识体系服务。青少年互动平台,为了培养青少年对壮族曲艺的兴趣和爱好,平台中提供有壮族濒危曲艺的表演视频,以及各类壮族曲艺的教学视频节目。手机APP平台,让使用者足不出户了解壮族濒危曲艺的现状、发展,在线视听相关的曲目,见图2。

图2 壮族濒危曲艺资源库综合开发、管理、应用流程图

五、结 语

总之,正如2002年第三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部长圆桌会议伊斯坦布尔宣言中所提到的,从全球层面上来说,尽管全球化进程给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同化的严重威胁,但借助新的信息和通讯技术,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带来了便利,并因此创造了一种值得保护的数字化遗产。将文化遗产数字化,不仅能够以全新的形式将其保存和传播下去,同时也能够增强我国文化产业应付挑战的能力。广西各类型的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我们更应充分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对其进行保护,促进民族文化更大范围的传播与共享。

[1]彭冬梅.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播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

[2]璩静.刘奇葆:推动戏曲艺术活起来传下去[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09-28.

[3]黄永林,谈国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

[4]王晓芬,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优势与路径[N].光明日报,2013-12-26.

本文为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壮族濒危曲种保护与传承研究(14EC146)”阶段性成果

漆亚莉,广西师范学院文化产业管理系讲师,民俗学硕士,研究方向:民俗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民族文化产业,广西南宁,530001

J825

A

1007-7723(2015)05-0052-0004

猜你喜欢
曲种壮族曲艺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曲艺名城张家港 曲苑魅力扬四方
双簧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浅谈曲艺的创作与表演
浅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曲艺传承与保护
少数民族曲艺是各民族精神与文化的艺术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