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遗珠的回流之春

2015-11-23 06:28徐静
收藏·拍卖 2015年9期
关键词:外销拍卖会藏家

徐静

2012年,一场在伦敦举行的拍卖会上,一件清乾隆粉青釉六棱瓶,外包法国路易十五时期风格铜饰的外销瓷器,以116.1万英镑成交。这一价格创下外销瓷拍卖历史的新纪录。如今,外销艺术品成为艺术市场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虽然海内外的收藏状况有所不同,但总体而言,外销艺术品的拍卖行情无疑是值得关注的。

海外遗珠——广东外销艺术品

外销艺术品,是中国对外交往历史中存留下来的珍贵见证。明清时期,当陆路上丝绸之路被逐渐阻绝后,一条规模更大的贸易渠道——海上丝绸之路变得日益繁荣。明清时期,外销艺术品肩负着我国对外交往的重任,成为中国与西方世界交流的主要渠道。随着中西方利用航海贸易的便利条件,一些欧美国家开始追求产自中国的各类外销艺术品,包括漆器、家具、墙纸、牙雕、瓷器和绘画等。

当一批批漂洋过海的中国产物到达大洋彼岸时,迅疾在西方社会刮起一阵“中国风”。这些精致而极富东方风情的外销艺术品,对于欧美国家的建筑、产品包装、室内设计乃至哲学思想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西方人通过订制体现西方题材的外销商品,如神话故事、流行画作、著名港口、城市风光、政治事件、徽章等,让欧美文化渐渐地流入中国。这既是东西方文化冶熔一炉的产物,也是艺术史、社会史的重要材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几百年的时光流逝,风靡一时的外销艺术品又重新走进了世人的视野。海外回流的文物中,有不少做工精美且保存完好的外销艺术品。相比那些“天价”文物,外销艺术品的市场价格显得格外“亲民”,因此而成为收藏与投资的新宠。其中又以带有异域风情的外销瓷和外销画最受市场关注。

“回流”瓷器热兴起:跻身主流收藏领域

外销瓷,指的是中国历史上以对外贸易为目的而生产,并销往海外的瓷器。除了由外商来我国收购、订制外,外销瓷在明清时主要依靠国外商船运载,远涉重洋而销往国外的。有趣的是,明朝末年,东南亚海域作为沟通亚、非、欧的海上枢纽,是中国商船的必经之地,各路船只来来往往,一些不幸的船只在此失事沉没,事后,这批与船只一同深埋海底的瓷器陆续经人打捞上来,并被称为“海捞瓷”。现代外销瓷交易的源头,恰是从海捞瓷拍卖开始的。

早在20世纪80年代,海捞瓷就在国际拍卖市场上崭露头角,其成交价格更在不断上升中。2005年,中国嘉德在它的四季拍卖会上首次推出海捞瓷专场。200多件总预估价仅为100万元的海捞瓷器,最终达92%成交率,总成交额为2727万元。然而,与国外市场相比较,这个成绩还是不尽如人意。2007年,苏富比在阿姆斯特丹拍卖了从越南海域打捞上来的约7.5万件清代青花瓷,消息一出,立即引起各国藏家的关注。该场拍卖会前的总估价为200万欧元,最终竟以高达300万欧元的总价成交。

因沉船而闻名的海底捞,其文史价值不可低估,同时其相对较高的真品率备受藏家们的青睐。由于绝大多数海捞瓷是作为日用瓷而烧制的,因而并未受到国内藏家追捧。这场维持三天的阿姆斯特丹拍卖会,吸引了众多华人捧场,内地买家则不多见。与国际市场相比,国内海捞瓷市场才刚刚起步,不过,业内人士及藏家一致表示看好,认为海捞瓷在未来具有较大的升值潜力。

除了海捞瓷以外,广彩瓷也受到了藏家的关注。因为外销艺术品的生产方式基本上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看样订货,即外销艺术品的形制、花纹等均已确定,外商看样后订货,海捞瓷即属于这种类型;另一种是来样订货,即外商将自己喜爱的图样交给行商,由行商按样生产,18世纪中叶以后,外销瓷以提前订货为主,并逐渐出现了色彩鲜艳专以外销为主的广彩瓷。

近年来,随着大量海外文物的回流,广彩瓷逐渐为人们所了解和熟悉,其市场行情逐步得到提升。比如,2001年7月,北京翰海拍卖会中,一件光绪广彩开光人物碗以15.4万元成交,2010年12月,这件艺术品在中国嘉德再次上拍时以22.4万元成交。2010年6月,一对广彩人物纹大瓶估价28万元,最终以42.5万元成交。图5的这件烛台三件套钟,就是典型的外销广彩瓷,这套瓷钟由三个器型优美,色彩绚丽,富丽堂皇的清广彩人物花瓶组成,是由清粉彩制瓷工匠专为欧洲贵族所定制的。它把古老的东方瓷器与西方铜雕塑烛台集于一身,精美绝伦,在2013年北京荣宝春季文物艺术品拍卖会上拍得33.6万元的价格。

外销画收藏 外热内冷两样情

外销画也有很多不同的种类,如纸本水彩画、玻璃画、通草片水彩画、油画等。外销画由中国画师绘制,在一定程度上运用西洋绘画的技法,将中西方的艺术特点糅合在一起,专供输出海外市场。题材种类亦相当丰富,有人物肖像画、口岸风景画、江河船舶画、市井风情画、外销商品生产过程图,中国动植物图等,这些题材的社会性和技法的写实性深受客户珍赏,西洋人士借以认识中国的风土人情。

外销画拍卖市场历史悠久,早在1796年,美籍荷兰人范伯览从广州带回38卷共1700余幅水彩画。三年后,这些水彩画由伦敦佳士得拍卖出售,其中5幅拍出了175英镑的高价。

20世纪60、70年代,西方许多学者、收藏家和博物馆开始关注中国清代外销画。到了90年代,外销画回流国内市场。1996年,北京翰海秋季拍卖会拍出一幅清代水浒人物玻璃油画,估价5万-8万,成交价为17.6万元。此价格在当时刚起步的大陆拍卖市场是颇高的。但在此后的几年中,外销画较少出现在各地拍卖行,作品成交价也仅仅在数万元间,还有部分作品流拍。比如2003年,广州嘉德夏季拍卖会上一件绘制精美,保存完好的清晚期布面油画《官员像》被赋予高达150万-200万元的估价,但最后却意外地流拍,这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对外销画的整体认知水平还比较低,无法真正辨识这件作品的艺术价值。

但与此同时,外销画在国外的拍卖价格,却远比国内的要高,同样是2003年,《塞缪尔·罗素号帆船》以22.3万美元成交。外销画的收藏,出现了“外热内冷”的局面,仅大英博物馆就收藏了上万件外销画的同时,而国内人们对外销画的认知却仍存在许多空白。虽然近年来外销画的价格随着市场的活跃而有所上升,但在市场中尚没有形成一个单独的门类,也没有获得收藏家足够的重视。

外销画的拍卖行情“外热内冷”的原因,张冰冰在《聚焦广州外销画拍卖市场》中曾分析道:“其一,学术界关于外销画的研究资料较之于国外尚属匮乏,对其历史与文化价值的研究还在起步阶段,因此收藏界对这部分作品的认识度普遍不高,关注度也远远不如当代油画;其二,由于广州外销画在当时的市场定位是以欧美为主的西方市场,因此除了国外博物馆外,大多为外国私人藏家所有,当其再次流入市场,大多在有收藏此类作品传统意识的国外市场流转,少数才会进入中国市场。”

事实上,外销画师中的名家,如史贝霖、关乔昌、关联昌等的艺术造诣都很高,他们的作品已越来越被公认为优秀的作品。这些外销画作品记录、反映了当时的历史情境,具有非常高的艺术和学术价值。这些价值正被人们逐渐发掘和认识,从图8可以发现,外销画流拍的情况正逐年减少,一些作品获得了较成交价高的拍卖价,这是国内外销画收藏的良好信号。

外销艺术品 收藏正当时

外销艺术品,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在国内拍卖市场价位相对较低,收藏正当其时,收藏爱好者应当以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理性投资。再以外销瓷为例,一些中低档的外销瓷,价位仅数千元,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既可以作为收藏投资的对象,又可以作为家庭装饰品购买。而有一定实力的投资者,则可以关注外销瓷精品,如印有欧洲诸国贵族、都市、团体等特殊标志的“纹章瓷”,虽然在外销瓷中的比重不大,但制作最为精美。这些瓷器多为贵族、皇室成套定制,制作要求十分严格,这类瓷器的升值能力更强。而对于外销画以及其他外销艺术品,也是同样的道理。

就外销艺术品而言,无论从学术研究还是收藏拍卖的角度看,西方学者和机构都比国内有更为系统和深入的认识。就目前的状况而言,外销艺术品在国内存在价值被整体低估的状况,但这种价值洼地,也是其潜在价值的体现。

2015年6月,中国首个海外回流文物口岸交易市场在北京建立基地。据报道,口岸交易市场的建成将有效规范海外流失文物交易模式,积累交易经验和贸易规模,实现海外流失文物回流的安全便捷绿色通道与合法的回归渠道。中国对海外文物的重视,加上近年来中国学者对外销艺术品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相关主题展览的不断增加,人们对于外销艺术品的认识已经渐渐发生改变。假以时日,它们的真正价值会凸显出来。

猜你喜欢
外销拍卖会藏家
清代广作外销髹漆折扇艺术研究
清代广州外销面中的稻作图研究
藏家之友
藏家之友
故宫博物院明清外销瓷收藏及影响
家有谢天谢地
外销画中的十三行街道戏曲商铺考
疯狂编辑部之拍卖会
广东崇正2017年春季拍卖会
藏家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