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学院教育将去哪里?

2015-11-23 06:44石俊
收藏·拍卖 2015年9期
关键词:美术学院当代艺术笔者

石俊

法国艺术评论家克莱尔针对美术学院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学院”意味着“规则”,意味着“标准”。“学院”是以一定的规则和价值标准施行“美术”教育的地方。这句话实际上清楚地阐释了学院存在的目的和意义。

这里,克莱尔所说的标准,以笔者的理解,他所提到的标准正是指学院所教授、学生所学习的相关专业所需要掌握的那些基础知识以及学生所应具备的基本技能的达标要求。我们知道,中国美术学院的教学,一直承袭西方传统美术学院的教学模式,学生进校后要接受严格的写实绘画基础训练。这种模式的训练,贯穿四年的学习整个过程,直到毕业创作的完成。而学生通过这种基础课程的学习,可以全面掌握包括造型、色彩表达、艺术表现,艺术创造等综合能力,而且它并不限制学生的风格取向。学生完全可以运用这一基础知识进行任何形式的艺术创作。

有学生曾经问我:我将来不打算画写实绘画,那我是不是不用将素描画得这么好?我告诉他,你进行任何造型艺术的创作,都必须要具备基本的造型意识和色彩概念,无论你有多么丰富的想像力和创意,你仍然需要运用符合艺术表现基本规律的表达予以呈现。这里所说的艺术表现规律,就是我们所谓的综合艺术表达能力,这种综合能力,应该就是我们美术学院的教学规则和价值标准。

随着当代艺术思潮的影响,美术学院的这个“标准”受到了很大挑战。国内一些具有影响力的美术学院,已开始动摇对传统教育理念的信心,在基础教育方面提倡“重创意”、“轻技术”的教育方式,写实绘画基础课程的比例逐步减少,学生学习基础课的热情降低,相当一部分学生表现得浮躁、激进,过早地进入了所谓的艺术创作,这些创作作品也往往是粗制滥造,毫无技术可言。一些美术学院的管理者和老师似乎也把持不住对艺术的信念,放任甚至鼓动学生的这种学习态度,某种程度上模糊了学生对真正艺术价值标准的判断。

以笔者对当代艺术的了解,事实上,当代艺术的本质,是以模糊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混淆各艺术门类的形式,主张任何物品皆可以是艺术品的思潮,只要创作者或艺术评论家说它们是,它们就成为了艺术品。他们甚至认为什么人都可以是艺术家,人们不用接受专业训练,只要你做出一些新、奇、怪的东西,你就有可能成为艺术家。艺术没有了门类之分,任何东西、任何种类的艺术,都可以任意混合,并用这种形式的“艺术”,颠覆、消解艺术本质的价值和价值标准。

目前在西方的大部分美术学院里,艺术科目繁杂,音乐、舞蹈、摄影、诗歌、文学、绘画等样样都有,这些科目的老师并不教你真正的音乐知识和舞蹈知识,也不教你真正的绘画知识,他们只是教你如何“消解”它们。有些老师的“偶然教学法”更是离奇,老师不用备课,他偶然想到什么、偶然看到什么或偶然听到什么,就偶然地教你什么,学生根本就不必学习基础技术就可以随意创作出一个艺术品来,全然没有了“标准”。这样的学院式教育,评价标准体系已荡然无存,实在是对美术学院艺术价值标准的反动。既然美术的定义和价值标准都没有了,那么美术就该消失了,美术学院就没有存在的理由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我们的学院教育将去哪里?

上世纪60年代中期,西方全面跟风美国式当代艺术,最终导致巴黎统治下的“西方美术史”的终结。巴黎西方艺术中心的地位丧失,她在西方世界的文化优势日趋衰落,纽约主导的“西方艺术史”从此开始。五十年过去了,在全球化的倡导下,美国打造的“当代艺术”已遍布全球的各个角落,西方的艺术早已全盘“当代”。

在中国,自85思潮以来,西方当代艺术的潮流日渐兴盛。很多年轻人不再关注基本技术,不再关注艺术的本质,不再关注艺术的真正价值和标准,一味地去迎合当代艺术的市场,跟随模仿西方当代艺术的表现形式,缩在一个小圈子里嘲讽当下、发泄不满,打着当代艺术观念的旗号,创作一些无病呻吟、让人无法理解的作品。而且这种“思潮”,直接对我们的美术教育造成影响,这由我国一些美术学院的教学现状可见一斑。

笔者认为应该反思一下,我们是否一定要盲目跟随西方当代艺术的潮流?我们的美术学院是否要放弃写实美术基础教育模式?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他们能否传承优秀的文化传统?是否能为人类的艺术做出真正的贡献?笔者非常同意张幼云教授在他的《观念与技艺偏废之利弊》一文里所提出的:“只要既坚持重视技艺提升,强化直觉训练,又不忽视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的观点。笔者更认为,学生在四年的学习过程里,应该侧重于基本技能的训练,学生的思想观念,只有当他进入社会以后,才能得到真正的磨砺和完善,而基本技能的练习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环境以及系统化,只有美术学院才可以更好地提供这一切。

奥地利画家埃贡·席勒说过:“艺术不可能现代,艺术永恒地回归起源。”也正如达雷斯教授在他的论文里引述美学专家马克·希门里克所指出的那样:“尽管以前的美术体系已经崩溃,尽管时下的艺术实践是多样的,但我们的时代还是不能承受那些曾经盛行的价值观的沦落,怀旧之情仍然存在,我们倾向于认为,在我们这个艺术和文化学科都极大商业化的时代,价值和质量的概念,都备受挑战,但这些概念仍然可以作为标准,以便形成更明智的审美判断”。笔者认为,国际当代艺术的现状不会持续太久,当代艺术“反艺术”、“反学院”的性质决定了它在艺术领域里不可能走得太远,真正的艺术价值标准的回归指日可待。

欧洲二战以后,由于经济衰败,使巴黎失去了世界艺术中心的位置,几百年的传统艺术历史由此结束。美国二战以后,经济迅猛崛起,它所倡导的当代艺术取代了巴黎艺术中心的位置,西方的当代艺术史由美国唱了主角。但美国式的当代艺术弊端太多,它的历史还可以谱写多少篇章,不容乐观。

当今中国整体国力大大增强,加之中国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艺术传统,西方优良的艺术传统在中国也已扎根,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艺术教育机构和最多的艺术创作人才,所以笔者认为,中国的美术学院里有相对保存完整,且目前为止最行之有效的传统写实的基础教育模式,只要我们不盲目跟随西方,这不失为我们在艺术上的一种优势。

应该说,中国的美术学院已经具备了存续和优化传统艺术价值与标准的条件。中国经济的腾飞,将会使中国在国际艺术上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因此笔者在这里作一个大胆的设想,那就是:未来的世界艺术中心将会是在中国,新的艺术历史将由中国开始写起,这个新的艺术历史就叫做“当代写实艺术史”。而它的实现,有待于中国美术学院对传统写实艺术价值标准的坚持,也有待于中国美术工作者对美术学院传统写实的基础教育模式的坚持。

改革不一定只是更新,回归传统也许也是一种改革。我们整天抱怨世风日下,如果这个时代不好,我们的艺术完全可以不跟着它去改变。

猜你喜欢
美术学院当代艺术笔者
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作品选登
当代艺术的珍奇橱柜
——评《全球视野下的当代艺术》
老师,别走……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BIG HOUSE当代艺术中心
关于当代艺术市场的思考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