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hool”多义辐射网络构建词义延伸四法视野

2015-11-26 02:29冯绍锋冯志伟
现代语文 2015年27期
关键词:词形多义义项

□冯绍锋 冯志伟

“School”多义辐射网络构建词义延伸四法视野

□冯绍锋 冯志伟

本文以词义延伸四法(概括化、具体化、隐喻、转喻)为理论基础,以“school”的10个词义为研究对象,考察“school”词义拓展的认知理据,从而构建其多义辐射网络。研究发现,在现代英语中,“school”的原型词义为“学校”,其词义延伸方法以转喻为主,以隐喻、具体化、概括化为辅。此外,“school”词义之间的线性联系构成了“链条模型”,以此为基础,其多义辐射网络才得以建构。

一词多义 转喻 隐喻 具体化 概括化

一、引言

一词多义是理解自然语言的一个关键问题。一词多义指一个单词具有多个在概念上或历史上相互联系的词义[1](P158),这表明人类语言的使用受到经济性原则的支配。一词多义向来是国内外学界关注的对象。有学者从历时视角出发,认为词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嬗变。例如,林正军、杨忠认为,词义的历时发展大致经历四个阶段:发起、认同、传播、词汇化/规约化[2](P362-367)。Ungerer & Schmid运用原型转换理论阐述了“coach”的词义演变与发展[3](P316-318)。有学者从共时视角出发,研究英汉词义之间的关系。例如,廖光蓉运用原型裂变和原型转换理论梳理了“exchange”的多义关系[4](P12-13)。张建理运用转喻、隐喻理论描述了“心”的多义辐射网络[5](P40-43)。有学者也从共时视角出发,研究英汉多义词的共性和个性。例如,张建理研究了“face”和“脸、面”这组人体部位词语的多义现象,认为英汉词义派生在基本认知方面相似,但在涉及社会文化方面和名动转用方面存在差异[6](P54-58)。宋来全、杨忠以范畴、转喻、隐喻为理论基础,双向、综合对比“eye”和“眼/目”这组人体器官词语的多义现象,从而揭示了它们词义延伸过程中的英汉认知思维的异同[7](13-17)。尽管前人在一词多义的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他们的研究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例如,转喻、隐喻理论是他们研究一词多义的理论基础。我们认为,和转喻、隐喻一样,概括化、具体化也是词义变化的认知理据,而在前人的研究中却无人问津。因此,本文拟在以词义延伸四法,即具体化、概括化、隐喻、转喻为理论基础,以多义词“school”为研究对象,借助《柯林斯高阶英语学习词典》(英语版)查询其词义,并分析其各个词义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一个以原型词义为核心的词义辐射网络。

二、理论基础

(一)词形和词义

词是词形和词义的结合体。词形有语音形式和书面形式两种。词义的分类往往受到认知、情感以及语内、语外这两对因素的双重制约,分类比较复杂,大致分为所指意义、语法意义、情感意义[8](P73)。林正军、杨忠认为,词形不是音或形的物理实体,而是社会规约的抽象心理实体。词义同样不确指特定的事物,而是这些事物在人们心中形成的心理模型[2]。单词的词形与其词义之间的关系实则为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多义词的词形与其任何一个词义之间的关系都是任意的,语义理据性只存在于该词的词义与词义之间[2]。

我们以词形为恒量,研究词义这一变量,可以得出以下两种形与义之间的关系:一词多义和同形异义,这种研究方法在词汇学中称为“符义法”(semasiology),“sema”为希腊语,英译为“sign”[9](P26)、[10](P152-154)。同形异义指两个互不相关的词义蕴含于两个有着不同词源的单词,而这两个单词具有相同的词形。一词多义和同形异义的区别在于:前者只有一个词形但有若干个相互关联的词义。而后者有两个相同的词形,而且其词义互不相关。我们再以词义为恒量,研究词形这一变量,可以得出以下两种形与义之间的关系:近义关系和反义关系。这种研究方法在词汇学中称为“命名法”(onomasiology),“onoma”为希腊语,英译为“name”[9](P26-27)、[10](P152-154)。

(二)词义延伸四法

1.具体化和概括化

具体化是指宽泛的原型词义缩小为狭隘的引申词义。换言之,具体化是指从一般到具体的词义变化过程,即词义缩小。概括化是指宽泛的原型词义拓展为更为宽泛的引申词义。换言之,概括化是指从具体到一般的词义变化过程,即词义扩大。这里所谓的“一般”和“具体”都是相对的概念。

2.隐喻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存在于语言中,更存在于人们思维和行动的过程中,并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从本质上讲,人类用来思考和行动的概念系统是以隐喻为结构的。隐喻是一种概念现象和思维方式,但是隐喻还须借助语言这一物质外壳表达出来。隐喻的本质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体验某一类事物[11](P4-5)。隐喻的本质是不同的高级经验域中两个概念之间的映射[12](P103-104),这说明隐喻涉及两个认知域:源域和目标域。隐喻的认知操作机制是将源域的特征映射到目标域,即用源域来感知、理解目标域[13](P31)。

概念隐喻公式为TARGET DOMAIN IS SOURCE DOMAIN。请看下例:Life is a journey. 此例表明,我们借助源域JOURNEY这个具体的概念来感知、体验、理解目标域LIFE这个抽象的概念。从源域出发到目标域的映射往往涉及两种对应关系,即实体(entity)之间的对应关系和事件(event)之间的对应关系。前者是指名词之间的对应关系,而后者是指小句之间的对应关系。在上例中,源域JOURNEY包含如下实体:起点、旅行者、旅程、目的地、障碍、路口;也包含如下事件:旅行者离开起点,旅行者在路上旅行,旅行者在路口,旅行者面临障碍,旅行者到达目的地。同理,目标域LIFE包含如下实体:出生、活着的人、年龄增大、死亡、问题、选择;其也包含如下事件:人出生,人年龄增大,人必须做出抉择,人面临困难,人死亡。源域和目标域中的实体存在一一对应关系。例如,“起点”和“出生”彼此对应。源域和目标域中的事件也存在一一对应关系。例如,“旅行者离开起点”和“人出生”彼此对应。

综上所述,隐喻具有如下5个特点:第一,隐喻涉及语义冲突。隐喻的突出特点之一是语义冲突,它是隐喻产生的基本条件。语义冲突也可称为语义偏离,指在语言意义组合中违反语义选择限制或常理的现象[14](P98-106)。第二,隐喻包括两个认知域,即源域和目标域。第三,隐喻映射的基础是相似性。第四,隐喻是一种单向的映射,即源域映射到目标域。第五,隐喻具有系统性。源域的结构和目标域的结构存在系统的一一对应关系。

3.转喻

和隐喻一样,转喻也是一种概念现象和思维方式,其须借助语言这一物质外壳表达出来。关于转喻的定义,学界众说纷纭。转喻指用一个概念实体来指代另一个与之相关的概念实体[11](P30),这便是转喻的“指称论”。转喻是在单个认知域中的概念映射[12],这表明相较隐喻的跨域运作,转喻的运作只局限在单个认知域内。须指出,这里的“映射”就是一种替代关系,即人们用一个概念来替代与之相邻的另一个概念,这便是转喻的“替代论”。转喻是一种认知参照点现象[15](P1-38),这便是转喻的“参照论”。转喻是一个认知过程,在此过程中,载体(vehicle)为处于同一个理想化认知模型内部的目标(target)提供心理可及(mental access)[16](P21)。心理可及表明,就我们的感知而言,载体和目标在心理空间上具有一定的邻近性(contiguity)。而邻近性是转喻生成的认知基础,也是其重要的特征之一,这便是转喻的“邻近论”。载体作为一个认知参照点,具有易凸显、易感知、易识别、易记忆这4个特点。人类在体验、认识客观现实的过程中,倾向于从事物的凸显特征出发来给事物命名,或者优先处理易于引起我们注意的事物的特点。前者为认知语言学的“凸显观”(prominence view),后者为“注意观”(attention view)[13](P67)。因此,载体被我们用语言表达出来,为其所描述的目标在心理上提供一定的可及性。我们可以根据载体所表达的内容,构建一个即时语境,并通过逻辑推理能力,推断出潜在的目标,这便是转喻的“推理论”。

在众多转喻本质的观点中,转喻的“矩阵论”最具特色,最具逻辑性,最具层次感。转喻具有两种基本类型:载体寓于目标的转喻和目标寓于载体的转喻[17](P341-343)。在载体寓于目标的转喻中,目标为矩阵域,载体为次域。矩阵域包含了若干个次域,矩阵域和次域的关系如同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这类转喻的认知操作过程中,次域拓展为矩阵域,即域扩展。例如:

(1)The coat fur has left without paying.

“the coat fur”并不指字面意思“毛皮大衣”,而指“穿着毛皮大衣用餐的顾客”,因为餐馆的服务生并不知道那位顾客的姓名,所以只能借助那位顾客身上穿的且十分引人注目的毛皮大衣来指代那位顾客。载体“毛皮大衣”被服务生用来指代目标“那位顾客”,这显然是域拓展了。在目标寓于载体的转喻中,载体是矩阵域,目标是次域,矩阵域缩小为次域,即域收缩。例如:

(2)I like reading Moyan.

例(2)表明,我喜欢读的是莫言的作品,而不是莫言本人,而目标“莫言的作品”是载体“莫言本人”的一部分,这显然是域收缩了。这便是转喻的“矩阵论”。

上述例句中,载体和目标均为概念实体,都词汇化为名词或名词短语。例如:“莫言本人”和“莫言的作品”,“毛皮大衣”和“身着毛皮大衣用餐的顾客”。然而,在词性转换中,转喻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词类转换就是词类再范畴化,某一词语无需任何前缀或后缀,即可转换成另一个词类范畴的成员[18](P68-71)。因此,词类转换也称为“零派生”。名动转换、名形转换、动名转换是常见的词性转换模式。在名动转换的转喻运作过程中,载体为概念实体,而目标为事件、过程和动作。因此,载体词汇化为名词,而目标词汇化为动词。例如:

(3)Jared irons a light blue shirt.

例(3)表明,“iron”为动词,汉语释义为“熨烫”。动词“iron”由其名词形式转换而来,其作名词时,与之相关的一个汉语释义为“熨斗”。根据转喻的矩阵观,载体“熨斗”为矩阵域,目标“熨烫”为次域。在载体“熨斗”这个矩阵域中,我们能够联想到如下次域:熨斗的材质、熨斗的形状、熨斗的功能,而目标“熨烫”表示“熨斗的功能”。因此,“iron”的名动转换实则为目标寓于载体的转喻。

三、“school”词义延伸的认知理据

我们查阅《柯林斯高阶英语学习词典》(英语版),发现“school”既作名词又作动词,其共有10条英文词义,因篇幅所限,我们不得不将其逐一翻译为汉语。“school”作名词时,共有7条词义:①学校;②(学校里的)学生和教职工;③培训班;④(大学里的)学院;⑤(美式英语)大学;⑥学派;⑦鱼群。“school”作动词时,共有3条词义:⑧传授;⑨教育;j驯(马)。在现代英语中,“school”最常见且在日常生活中被频频使用的词义是“学校”。因此,我们以义项①“学校”为“school”的原型词义,运用词义延伸四法,即具体化、概括化、转喻、隐喻,探索“school”词义延伸的认知理据。

(一)“school”词义延伸的转喻视角

第一,从义项①“学校”延伸到义项②“(学校里的)学生和教职工”。第二,从义项⑤“(美式英语)大学”延伸到义项④“(大学里的)学院”。第三,从义项③“培训班”伸到义项⑧“传授”。第四,从义项①“学校”延伸到义项⑨“教育”。

我们认为,上述4个词义延伸的过程可以分为两大类:前两者可以归为一类,即同种词性内部的词义延伸过程;后两者可以归为一类,即不同词性之间的词义延伸过程。在义项①延伸到义项②的过程中,“学校”为载体和矩阵域,“(学校里的)学生和教职工”为目标以及“学校”这个矩阵域内的一个次域,此二者不但具有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还具有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载体“学校”作为一个矩阵域,为目标“(学校里的)学生和教职工”这个次域提供了心理可及,因此,这是一个目标寓于载体的转喻。在义项③延伸到义项⑧的过程中,名词“培训班”为载体和矩阵域,表示一个静态的概念实体,其凸显的功能为传授学员知识或技能。动词“传授”表示一个动态的传授学员知识或技能的过程,为目标以及“培训班”这个矩阵域内的一个次域,这是因为其凸显了矩阵域“培训班”的功能。载体“培训班”作为一个矩阵域,为目标“传授”这个次域提供了心理可及,因此,这也是一个目标寓于载体的转喻。

(二)“school”词义延伸的具体化视角

第一,从义项①“学校”延伸到义项③“培训班”。第二,从义项①“学校”延伸到义项⑤“(美式英语)大学”。

在义项①延伸到义项③的过程中,“学校”这个概念略显抽象、复杂,“培训班”这个概念比较形象、具体,而从一般到具体的词义变化为具体化。因此,这种词义延伸方法为具体化。同理可知,在义项①延伸到义项⑤的过程中,具体化也起到了主导的作用。

(三)“school”词义延伸的隐喻视角

第一,从义项②“(学校里的)学生和教职工”延伸到义项⑦“鱼群”。第二,从义项⑨“教育”延伸到义项⑩“驯(马)”。

前者是“school”名词词义之间的隐喻映射,而后者是“school”动词词义之间的隐喻映射。在义项②延伸到义项⑦的过程中,“(学校里的)学生和教职工”和“鱼群”是两个静态的概念实体,且两者位于不同的认知域中,但其均有代表和组织,因而在这点上两者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因此,这是隐喻的词义延伸方法。在义项⑨延伸到义项⑩的过程中,“教育”和“驯(马)”是两个动态的过程,且两者位于不同的认知域中,但其都与“培育”有关,前者指培育学生,使其学会知识、技能,明白为人处事的道理,而后者是培育马匹,使其能够服从主人的命令,为主人所驱使,因而在这点上两者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因此,这也是隐喻的词义延伸方法。

(四)“school”词义延伸的概括化视角

从义项①“学校”延伸到义项⑥“学派”。

在义项①延伸到义项⑥的过程中,“学校”这个概念比较形象、具体,“学派”这个概念比较抽象、一般,而从具体到一般的词义变化为概括化。因此,这种词义延伸方法为概括化。

四、“school”多义辐射网络图的构建

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5条关于“school”的词义延伸路线:

1.①学校→②学生和教职工→⑦鱼群,认知理据:转喻、隐喻。

2.①学校→③培训班→⑧传授,认知理据:具体化、转喻。

3.①学校→⑥学派,认知理据:概括化。

4.①学校→⑤大学→④学院,认知理据:具体化、转喻。

5.①学校→⑨教育→⑩驯(马),认知理据:转喻、隐喻。

经过统计计算,“school”的词义延伸次数为9次。其中,转喻发挥了4次作用,隐喻发挥了2次作用,具体化发挥了2次作用,概括化发挥了1次作用。这充分说明“school”的词义延伸方法以转喻为主,以隐喻、具体化、概括化为辅。至此,我们可以构建一个“school”的多义辐射网络图,详见下图。我们发现,“school”的各词义之间相互联系,环环相扣,恰似一条条锁链,略显铁索连环之势,词义间的线性联系可以构成“链条模型”(chain model)。原型词义与其它9个词义的联系可以分为以下两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school”的原型词义与义项②、义项③、义项⑥、义项⑤、义项⑨有着直接联系,并与它们关系密切,其词义延伸的方式分别为转喻、具体化、概括化、具体化、转喻。此5者与原型词义构成了这幅多义辐射网络图的根基,它们好比是大树的主干。第二,原型词义与义项⑦、义项⑧、义项④、义项⑩有着间接联系,并与它们关系疏远。义项⑦是义项②通过隐喻的词义延伸方式而衍生的;义项⑧是义项③通过转喻的词义延伸方式而衍生的;义项④是义项⑤通过转喻的词义延伸方式而衍生的;义项⑩是义项⑨通过隐喻的词义延伸方式而衍生的。此4者构成了这幅多义辐射网络图的枝叶,它们在这棵大树的主干上开枝散叶。正因如此,这幅多义辐射网络图的构建才得以完成。

“school”的多义辐射网络图

五、结语

本文在解释词形与词义关系的基础上,深入探究词义延伸四法,即概括化、具体化、隐喻、转喻,并以“school”为例,在确定其原型词义的基础上,运用词义延伸四法描绘了“school”的多义辐射网络图。研究发现,在现代英语中,“school”的原型词义为“学校”,其词义延伸方法以转喻为主,以隐喻、具体化、概括化为辅,其词义延伸主要涉及5条路线:①→②;①→③→⑧;①→⑥→⑦;①→⑤→④;①→⑨→⑩。研究还发现,原型词义与其他9个词义的衍生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school”的多义辐射网络图亦称“树状图”,直接联系好比是其树干,而间接联系好比是其枝叶。然而,本研究的缺陷也可见一斑,虽然我们紧扣隐喻、转喻、具体化、概括化的本质,来判定“school”的各词义的延伸方法,然而内省法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因此,我们的研究成果也必定具有个人的主观色彩。

[1]Fromkin,V.,Rodman,R.& Hyams,N.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10th edn.)[M].Boston:Wadsworth Cengage Learning,2004.

[2]林正军,杨忠.一词多义现象的历时和认知解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5).

[3]Ungerer,F.,Schimd,H.J.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2nd edn.)[M].GB: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2006.

[4]廖光蓉.多义词范畴原型裂变、次范畴化及相关问题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10).

[5]张建理.汉语“心”的多义辐射网络:转喻与隐喻[J].修辞学习,2005,(1).

[6]张建理.英汉多义词异同研讨:以“脸、面”为例[J].外国语,2003,(4).

[7]宋来全,杨忠.Eye与“眼/目”多义现象的认知对比分析[J].当代外语研究,2011,(6).

[8]许余龙.对比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9]Dirven,R.,Verspoor,M.Cognitive Exploration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2nd edn.)[M].Amsterdam:John Benjamins,2004.

[10]孙亚.从认知角度研究语言和语言学——《语言和语言学的认知探索》述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2).

[11]Lakoff,G.,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12]Lakoff,G.,Turner,M.More than Cool Reason: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9.

[13]张辉,卢卫中.认知转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14]束定芳.论隐喻的运作机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2).

[15]Langacker,R.Reference-point construction[J].Cognitive Linguistics,1993,(4).

[16]Radden,G.,Kovencses,Z.Towards a theory of metonymy[A].Panther & Radden.Metonymy in Language and Thought[C].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9.

[17]Sandra,M.et al.The metonymic and metaphoric grounding of two image-schema transformations.Panther,Thornburg & Barcelona.Metonymy and Metaphor in Grammar[C]. Amsterdam:John Benjamins,2009.

[18]叶碧慧.英语一词多义的转喻认知机制——以head为例[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7).

(冯绍锋 冯志伟 浙江杭州 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311121)

猜你喜欢
词形多义义项
词形变换解题指导
韩国学校语法中副词形语尾的变迁
试论成都方言的社会称谓语
带前置功能的词形《 в сопоставлениис 》的结构与搭配
维吾尔语动词“t∫iqmap”多义范畴的语义延伸机制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锦瑟》赏析
多车道自由流技术在多义路径识别领域的应用
Enhanced Preci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