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发病和传播,改善患者临床结局,消除乙肝歧视
——世界卫生组织乙肝防治指南在京发布

2015-11-28 05:03本刊综合报道
肝博士 2015年3期
关键词:乙肝患者世界卫生组织乙肝

本刊综合报道

减少发病和传播,改善患者临床结局,消除乙肝歧视
——世界卫生组织乙肝防治指南在京发布

本刊综合报道

慢性乙型肝炎的广泛流行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全球约有2.4亿慢性感染者,大约20%~30%的慢性感染者会出现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等并发症,每年预计有65万例患者死于慢性乙肝。多年来,经过各级卫生工作者艰辛的努力,我国病毒性肝炎防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从1992年的 9.75%(1.2亿人)下降到 2006年的7.18%(9 300万人),5 岁以下儿童携带率下降到1%以下。但由于基数大,2014年全国乙肝病例报告 90多万例,据估算全国约有3 000万乙肝患者。

近年来,乙肝预防工作卓有成效,高效低耐药药物的出现为乙肝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以此为基础,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范围内组织专家编写了首部针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进行预防、关怀和治疗的指南,指南英文版已于今年3月12日在亚太肝病年会上首次发布。该指南的主要受众是卫生管理人员和关护慢性乙肝患者的医务工作者,尤其是帮助中低收入国家加强乙肝的预防、关护和治疗。

由于中国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和患者众多,慢性乙型肝炎产生的沉重疾病负担仍然严重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家庭生活。为了提高各级政府、专业机构和社会公众的重视程度,积极推动乙肝指南的应用,造福广大肝病患者,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组织了《世界卫生组织乙肝预防治疗指南》在中国的发布。该指南的推广应用有利于减少乙肝发病和传播,改善乙肝患者临床结局,消除对乙肝患者的歧视,对指导我国的肝炎防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理事长刘晓峰、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代表施贺德、国家卫计委医政医管局李大川处长、联合国驻华相关机构代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王宇主任、国际肝病协会主席贾继东教授、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侯金林教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主任委员魏来教授,以及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各省(市、自治区)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和肝病学分会的150 余名领导、专家和患者代表出席了此次活动。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杨希忠主持了指南发布仪式。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理事长刘晓峰在发布会上表示,规范治疗、系统管理和健康促进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家庭和睦、社会稳定的有效途径。各级政府要继续重视肝炎的防治工作,医疗卫生机构应加强《指南》的推广应用,也希望社会各界积极行动起来,引导公众正确认知防控肝炎的科学知识,不仅要提高公众防控肝炎的主动性,普及乙肝疫苗接种,建立防疫屏障,还要提高乙肝患者坚持科学规范治疗的依从性,提高疾病防治水平,努力打造健康中国。

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施贺德博士表示,乙肝可以通过免疫接种加以预防,中国的婴幼儿乙肝疫苗接种工作走在世界前列。但如何让数千万在乙肝疫苗接种项目开始之前就已经感染了乙肝的成年人得到有效的检测和治疗,降低和逆转肝脏损伤,从而降低肝癌的风险,这是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新指南以全球证据为基础,凝聚了全球、也包括中国最优秀专家的意见。我们希望新指南能促进中国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获得更有效的治疗。

国家卫计委医政医管局李大川处长表示,我国不同地区各级医疗机构的卫生人员对乙型肝炎防治的认知和诊疗水平存在差异,很多一线临床医生对新理论、新技术的理解不够深入,更无法将其很好地应用于实践。希望能加快WHO乙肝指南的本土化进程,及早更新我国的乙肝防治指南,并及时开展相关专业医疗卫生人员的培训工作,使我国的肝炎诊疗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最终使广大患者受益。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王宇表示,我国原发性肝癌患者中,大多数由慢性乙肝发展而来。自乙型肝炎疫苗纳入免疫规划以来,防止了数千万中国儿童感染HBV,在此基础上,我们将着手保护和预防已经感染HBV的患者免于发展为重型肝病。根据目前可用药物的疗效和初步设定的治疗终点,需要对感染者中的部分高风险患者进行长期的管理和治疗,在这方面,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将利用我国在艾滋病、结核病有效防治的经验,促进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和规范治疗。

国际肝病协会主席贾继东教授参与了WHO乙肝指南的编写,也是中文版的主要翻译者。他相信,WHO乙肝指南对各国政府制定乙肝防治策略以及行动计划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他同时也希望各国政府能够协调各方利益,动员和整合各种资源,提高全社会的肝炎防控意识,减少和消除乙肝歧视,保护HBV感染者、乙型肝炎患者平等的教育和就业权利,进一步加强乙型肝炎防控及扩大治疗,为广大乙型肝炎患者提供高效、安全、方便、可及、可负担、可持续、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为最终消除乙型肝炎及相关疾病的危害而努力奋斗。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主任委员魏来教授表示,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在2005年联合发布了我国第一部《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在2010年进行了更新,并开展了大量的推广培训工作,使抗病毒治疗的概念转为临床实践行动。目前,两个学会已经开始讨论再次修订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采取有效的形式,汲取WHO指南的经验及有利于中国患者的证据和意见,并结合中国实际,将WHO指南转化为中国的实际行动,规范诊治,提高药物可及性。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侯金林教授号召感染和肝病领域的专家除了在学术方面做出积极贡献,也需要更多关注乙型和丙型肝炎患者的社会问题。在这方面,广州市卫生局党委书记唐小平教授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他在过去几年中为乙型肝炎患者做出了很多贡献。特别是最近,他作为最主要推动者,使得广州市参加医保的乙型肝炎患者每月可以获得600元特殊门诊费用,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如何降低慢性乙肝患者的药物治疗费用也是大家非常关注的话题,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应该将乙肝治疗药物纳入基本医疗保险,以提高药物可及性。世界卫生组织特邀专家Chee Yoke ling基于公共卫生视角介绍了药物可及性与药价问题,认为政府应将世界卫生组织《与贸易相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中的灵活性最大化地纳入国内专利法,并实践倾向公共卫生的专利制度,以更低的价格获得最优药品。从事乙肝群体维权工作的乙肝病毒携带者雷闯以替诺福韦治疗乙肝和艾滋病的价格相差10倍为例,建议借鉴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药物采购机制,通过政府集中采购方式降低药价。

关于乙肝歧视,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杨希忠表示,乙肝歧视是一个社会问题,国家对此非常重视,多部委联合制定的有关乙肝病毒携带者入学、就业方面的政策和文件,在保障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权益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存在的问题其实是多方面的,但根本的还是大众肝炎知识不足,接受的健康教育不够造成的。所以,我们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在健康教育、保健预防、规范治疗、维护乙肝病毒携带者权利方面做更多的工作。

乙肝的治疗,甚至治愈,是另一个广大乙肝患者所关心的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庄辉在回答本刊记者提问时表示,目前治疗慢性乙肝的抗病毒药物主要分为两大类,分别是核苷(酸)类和干扰素类药物,通过规范治疗,部分患者可以达到“临床治愈”,肝硬化病人可能还是需要长期甚至终生治疗。乙肝要如丙肝一样得到治愈,至少还需要5~10年的时间,这也需要在治疗手段及药物研发等方面,大家共同努力。

关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预防、关怀和治疗指南》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预防、关怀和治疗指南》为首个针对慢性乙肝患者进行预防、关怀和治疗的世卫组织指南。

指南建议按照慢性乙肝患者连续一体关怀体系的结构编写,从初始对疾病分期和治疗指征的评估,开始一线抗病毒治疗,对疾病进展、药物毒性及肝细胞癌发生的监测,到治疗失败时改用二线药物。建议涵盖各年龄段及各种族成人患者。

指南建议,应用简单的非侵入性诊断方法评估肝病分期及治疗指征;优先治疗进展期肝病和存在高死亡风险的患者;推荐首选高耐药屏障核苷(酸)类似物替诺福韦和恩替卡韦(2~11岁儿童使用恩替卡韦)作为一线和二线治疗。指南推荐对肝硬化患者予以终生治疗,同时定期监测疾病进展、药物毒性和肝细胞癌的发生。此外,指南还强调了对特殊人群的管理,包括合并感染艾滋病毒(HIV)、丙肝病毒(HCV)和丁肝病毒(HDV)的患者,儿童和青少年,以及孕妇。

指南强调了世卫组织关于预防乙肝病毒传播的既有建议,特别是通过婴儿乙肝疫苗接种项目来预防围产期和幼儿期乙肝感染的相关建议。

指南中的建议为拯救生命、改善慢性乙肝患者临床结局、减少乙肝发病和传播、减少对患者的歧视,提供了机会,但它们同时也对中低收入国家的政策制定者和项目执行者提出了实际的挑战。指南中还有一章内容是如何在医疗系统中将核心建议应用于国家项目,强调了在考虑乙肝流行情况、卫生系统服务能力、实验室检测服务、药物及其它用品的供应系统、可用资金情况、伦理和人权等因素的基础上,建立肝炎治疗项目所必需的决策和计划过程。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预防、关怀和治疗指南》全文可登录世界卫生组织网站查看(www.who.int)。

猜你喜欢
乙肝患者世界卫生组织乙肝
乙肝患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获益
叶卫江:为什么用“乙肝携带状态”替代“乙肝携带者”?
乙肝患者的中西药纠结
六个就诊误区 让乙肝患者“二次受伤”
世界卫生组织:八成青少年缺乏锻炼
疫情七瞬
世界卫生组织体外诊断技术和产品质量保证合作中心发展前景及意义探析
76例妊娠合并乙肝的护理分析
我哥这10年的悲欢离合乙肝路
乙肝抗体从哪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