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酯薄膜用丙烯酸酯水性胶制备研究

2015-11-28 02:26周守发安佳丽王旭亮徐卫兵
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 2015年1期
关键词:附着力丙烯酸酯丙烯酸

周守发,王 辉,安佳丽,王旭亮,徐卫兵

(1 合肥乐凯科技产业有限公司,安徽合肥230041;2 合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安徽合肥230009)

双向拉伸聚酯薄膜(BOPET)具有优异的光学性能、电气性能以及热性能,以此为基膜,广泛的应用于液晶显示器(LCD)领域,如制备成扩散膜、增亮膜等[1]。未经处理的聚酯薄膜,涂层很难与其粘接紧密。BOPET/涂层界面粘接技术,成为研究功能化聚酯薄膜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2]。水溶性丙烯酸树脂具有可设计性强、稳定性好、透明度高等特点,而且含有可参与交联反应的羧基、羟基和酰胺基等官能团,使得聚合物对多种基材具有良好的粘结性能[3],可应用于聚酯薄膜表面改性,提高其与功能层的附着力[4-5]。

本文以过氧化苯甲酰为引发剂,采用自由基溶液聚合法,制备水性丙烯酸酯乳液,考察丙烯酸单体用量、溶剂类型、引发剂用量和中和剂类型对提高聚酯薄膜表面附着力的影响,研究制备丙烯酸酯乳液的最佳条件,得到了具有改善聚酯薄膜附着力的丙烯酸酯乳液。

1 实验部分

1.1 实验原料及仪器

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双丙酮丙烯酸铵、丙烯酸羟乙酯、丙烯酸(AA)、N,N-二甲基乙醇胺(DMEA)、氨水(NH4OH)、氢氧化钠(NaOH)、乙醇、异丙醇、正丁醇、乙二醇单甲醚、过氧化苯甲酰(BPO),上述原料均为市售分析纯,使用前未精制,氮丙啶(进口级)。聚酯薄膜(188μm 厚),合肥乐凯科技产业有限公司;台式刮棒式涂布机(RK-202),紫外(UV)设备机(威恪特UV 设备),红外分析仪(Spectrum 100),热重仪(瑞士TG-209-F3),扫描电镜(SM-6490LV)。

1.2 丙烯酸酯乳液制备方法

在四口烧瓶中依次加入溶剂、1/5 的混合单体及1/5 引发剂,搅拌并升温至70℃,反应30min后,升温到80℃,开始逐滴加入剩余混合单体和引发剂的溶液,滴完后,继续反应至出现粘稠状。降温至60℃,剧烈搅拌,滴加碱液调节树脂到中性,然后加入适量的蒸馏水稀释,即得半透明的丙烯酸酯乳液。

1.3 性能测试与表征

1.3.1 附着力测试

为了考察丙烯酸酯乳液对改善聚酯薄膜表面附着力的影响,将丙烯酸酯乳液涂覆在BOPET 表面,在150℃的烘箱中烘3min,得到带有预涂底层的聚酯薄膜,并在预涂底层上涂覆硬化层,UV 辐射固化后得到硬化膜。用百格刀在硬化膜上切10 ×10道平行的切痕,形成100个小方格,用透明胶带粘接处理表面后,将硬化膜放入沸水中,水煮一段时间后取出,记录硬化层和预涂底层之间的脱落格数。以百格数保留值表征附着力大小,100 格表示最好,0 格为最差。

1.3.2 丙烯酸酯乳液的表征

用红外光谱仪进行结构分析,KBr 涂膜法。用热重仪对共聚物进行热分析,升温速率10K/min,测试范围0 ~800℃,氮气氛。

2 结果及讨论

2.1 羧基含量对树脂性能的影响

溶液聚合法制备丙烯酸酯乳液,是通过在丙烯酸酯高分子侧链引入羧酸基团,并用碱性物质将羧酸转换成羧酸根离子增加水溶性,形成乳液。羧酸单体亲水性强,含羧基单体用量越多,丙烯酸树脂水溶性越好,但是丙烯酸含量越多,体系耐水性下降[6]。本实验考察丙烯酸单体含量不同的条件下,研究了丙烯酸树脂水溶性及对附着性能的影响,结果见表1。

表1 丙烯酸单体用量对丙烯酸树脂性能的影响Table 1 The effect of acrylic acid amount on acrylate resin

由表1 可知,共聚物的水溶性随着丙烯酸用量的增加而增大,单体中w(AA)=4%(相对于单体总质量)时,丙烯酸树脂具有一定的水溶性,随着丙烯酸用量增大,丙烯酸分子链上的羧酸根离子浓度变大,丙烯酸酯乳液逐渐变成透明状,但羧酸根离子亲水性强,乳液涂布成膜后,使膜表面亲水性增强,导致附着力下降。当w(AA)=7%时,水煮0min,硬化层与预涂底层达到100 格不脱落,当w(AA)=10%时,硬化层只有98 格不脱落,所以本文选择丙烯酸的质量分数为7%。

2.2 引发剂对树脂性能的影响

在溶液聚合制备丙烯酸树脂时,用BPO 作为引发剂,所得自由基很容易进攻聚合物,有利于分子量的降低;此外,BPO 能很好地溶于单体混合液,便于连续滴加[7]。引发剂用量太少,不易引发聚合;引发剂用量太多,聚合速度快,易爆聚[8]。表2 为引发剂的用量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表2 引发剂对丙烯酸树脂性能的影响Table 2 The effect of initiator amount on acrylate resin

从表2 可以看出,w(BPO)=0.6%(相对于单体总质量而言)时,引发效率降低,单体聚合不完全,导致乳液的贮存稳定性不好,放置后分层。当w(BPO)=1.2%时,得到半透明丙烯酸酯乳液,乳液成膜后,硬化层与预涂底层之间达到100 格不脱落。而w(BPO)=1.5%时,引发速度快,乳液粘度变大,附着性能降低。综合考虑,本试验中确定w(BPO)=1.2%。

2.3 溶剂对树脂性能的影响

在丙烯酸酯的聚合过程中,溶剂起着分散、助溶的作用。反应过程中调节树脂的粘度,有利于反应过程的搅动和散热,避免体系爆聚,而且在后期中和稀释后,丙烯酸酯胶乳颗粒分散均匀,使其易于涂布,促进与固化剂的交联成膜[9]。在本实验中分别选乙醇、异丙醇、正丁醇和乙二醇单甲醚做溶剂,考察其对聚合物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不同溶剂对丙烯酸树脂性能的影响Table 3 The effect of solvent type amount on acrylate resin

乙醇对自由基的链转移常数较大,但其转化率较低[10],聚合物中残余单体的气味较大,而且乙醇的沸点低,挥发速度快,反应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溶剂。异丙醇和正丁醇的溶解性能比较好,有利于聚合反应在高温下进行,从而降低聚合物的分子量和粘度,但是正丁醇的沸点更高,反应过程不需补加溶剂,而异丙醇作为溶剂,在反应后期需补加溶剂,才能降低体系粘度。乙二醇单甲醚为溶剂时,虽然其沸点高,但是反应后得到凝胶状树脂。综合考虑,本研究选择正丁醇作为溶剂。

2.4 中和剂对树脂性能的影响

中和剂的主要作用是和羧基反应,使之形成羧酸盐,从而增加树脂的水溶性,实现其自乳化能力。本实验考察了DMEA、NH4OH、NaOH 三种中和剂对丙烯酸树脂性能的影响,结果见表4。

表4 中和剂对丙烯酸树脂性能的影响Table 4 The effect of neutralizer on acrylate resin

由表4 可知,N,N-二甲基乙醇胺和氨水中和后得到半透明乳液,树脂的水溶性好且稳定性高。由于氨水易挥发,在涂布过程使薄膜表面产生缺陷,影响产品质量,N,N- 二甲基乙醇胺为有机胺,使丙烯酸树脂获得较好的水溶性,得到的薄膜产品质量高。而以氢氧化钠水溶液为中和剂时,氢氧根与羧酸接触,形成透明的水溶性胶乳,但是,氢氧化钠为强电解质,在成膜后,钠离子残留在树脂体系中,由于钠离子水化度大,使聚酯薄膜的附着力降低。故本实验选择DMEA 为中和剂。

2.5 固化剂的影响

氮丙啶类交联剂反应速度快,效果明显,是目前研究的较为成熟和有效的室温交联剂。氮丙啶环结构上存在较大的张力,活性较高,可在室温下与羧基、羟基及胺基反应[11]。考察氮丙啶的用量对薄膜附着性能的影响,固化剂量以占丙烯酸酯乳液固含量为计。结果如表5 所示。由表5 可知,固化剂量显著影响涂层的附着力,不加入固化剂时,树脂体系在高温下发生自交联,但是交联程度小,形成的空间网络结构少,附着性差,随着固化剂量的增加,交联程度逐步增大,w(固化剂)=8%(相对于乳液干重)时,形成的空间网络结构最有利于提高体系的附着力,水煮10min 后,硬化层和预涂底层仍然达到100 格不脱落。

表5 固化剂量对涂层附着力的影响Table 5 The effect of curing agent on PET adhesive force

2.6 聚合物的红外谱图解析

反应产物用在线红外进行表征,其红外谱图见图1。3440cm-1出现的宽峰为羟基的伸缩振动峰,2990cm-1处的吸收峰为CH3的反对称伸缩振动吸收峰,2950cm-1处的吸收峰为CH2的不对称伸缩振动吸收峰,1730cm-1处的吸收峰为C =O 双键伸缩振动吸收峰,1240cm-1处的为COO-的伸缩振动吸收峰,1150cm-1为C-O 键的伸缩振动吸收峰。

图1 聚合物的红外谱图Fig.1 Wave number of polymer

2.7 热分析

聚酯薄膜进行横向拉伸温度在200℃以上,需要对聚合物的热稳定性进行考察。聚合物的热失重(TG)曲线见图2。由图2 可知,在0 ~220℃之间曲线下滑趋势平缓,聚合物失重5%,这是聚合物中残存的少量水分的损失,这部分水分在干燥条件下无法从聚合物中蒸出。在220℃~400℃之间曲线有明显的下滑趋势,聚合物失重15%,认为是侧链断裂造成的损失。在400℃以上认为是主链开始断裂。分析认为聚合物在394.7℃时开始分解,聚合物有较好的耐热性,满足聚酯薄膜高温拉伸过程。

图2 聚合物的热分析Fig.2 TG of polymer

2.8 扫描电镜分析

为了考察丙烯酸酯乳液对改善聚酯薄膜表面附着力的影响,将水煮10min 后的硬化膜,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结果如图3 所示。由图3 可知,水煮10min 后的硬化膜表面平整,硬化层和预涂底层未见脱落,说明合成的丙烯酸酯乳液可以实现改善薄膜表面附着力的要求。

图3 水煮10min 后百格测试的SEM 图Fig.3 SEM of adhesion test in boiling water after ten minutes

3 结论

(1)研究结果表明,制备丙烯酸酯乳液最佳的条件为:单体中丙烯酸的质量分数为7%,正丁醇为溶剂,引发剂用量占单体总质量的1.2%,中和剂选用N,N-二甲基乙醇胺。

(2)固化剂加入量占丙烯酸酯乳液干重的8%时,得到的硬化膜水煮10min,硬化层与预涂底层不脱落,而且丙烯酸酯乳液的分解温度高于拉伸成膜温度,可满足聚酯薄膜的功能化应用要求。

[1]袁东芝,邓康清,杨柱,等. PET 薄膜表面性能与其紫外光固化涂层粘接性能相关性研究[J]. 化学与粘合,2012,35(4):19-22.

[2]袁东芝,邓康清,杨柱. PET 型光学薄膜用涂层及相关技术研究现状[J]. 化学与粘合,2012,34(2):59-64.

[3]李娟,白永平. BOPET 薄膜涂覆改性用水性丙烯酸树脂的合成[J].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5,21(3):110-112.

[4]杨军,白永平,刘文武. 自交联丙烯酸乳液改性BOPET 薄膜表面[J]. 合成树脂及塑料,2005,22(6):42-44.

[5]王国明. 表面处理剂对聚酯薄膜与紫外光固化光油之间附着力的影响[J]. 化学研究,2012,23(1):18-20.

[6]肖慧萍,曹家庆. 水性涂料用丙烯酸树脂的研究[J]. 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8(3):41-46.

[7]Ginger G,Mayers. lnitators for High-solids Polyacrylates Resins:Selection Guidelines and Performance Review[J]. Journal of Coatings Technology,1995,67(841):31-37.

[8]陈俊,闫福安,陈少双. 水性羟基丙烯酸树脂合成及木器漆研制[J]. 现代涂料与涂装,2009,12(30):17-20.

[9]涂料工艺编委会编. 涂料工艺手册[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7.

[10]吴荣. 聚酯涂布改性用水性丙烯酸树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 江苏:江苏大学,2008.

[11]郑永丽,贾锂,刘宗惠. 水性丙烯酸树脂常用交联剂的研究进展[J]. 中国皮革,2003,32(11):13-17.

猜你喜欢
附着力丙烯酸酯丙烯酸
溶剂型修补漆与水性面漆的涂层间附着力提升
特殊工艺油漆附着力异常原因分析及措施探讨
热镀锌板锌层附着力试验方法的对比分析
高清柔印油墨附着力的研究
An Acrylic Lock Created to Stop children Stealing Nutella
万华开发裂解丙烯酸重组分制丙烯酸催化剂
诺沃梅尔开发用于制备丙烯酸的组合物
核壳型含氟硅丙烯酸酯无皂拒水剂的合成及应用
POSS 含氟丙烯酸酯聚合物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六苯氧基环三磷腈的合成及其在丙烯酸树脂中的阻燃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