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价值观在对外政策中的重要作用

2015-11-29 19:16
公共外交季刊 2015年3期
关键词:道义大国冲突

邢 悦

文化价值观在对外政策中的重要作用

邢悦

对外政策是国家决策者为了实现国家利益而制定的处理与他国或其他国家行为体关系的战略和行动方针。由于对外政策的几乎所有问题都不单是物质利益的问题,而是广泛地涉及到价值认同和道德伦理评判,文化价值观在国家对外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发挥着深刻而持久的作用。首先,文化价值观确定了国家对“我者”的认同,其次,文化价值观是确定与“他者”关系的重要依据,第三,文化价值观决定了大国对外政策的道义追求。

文化价值观确定了国家对“我者”的认同

对外政策是指一国针对本国之外的行为体(国家、国家集团、国际组织、某个群体等)所制定和实行的政策,包括确定处理与这些行为体关系的原则、战略和行动方针。制定对外政策的首要任务是区分“内”与“外”,借此做到“内外有别”。所谓明确“内”指的是:“哪些人是属于我们的”;“哪些人是不属于我们的”;“我们的边界在哪里”;“哪些领土是需要我们保护的”。所谓明确“外”指的是:“我们之外是什么人”;“他们与我们有何不同”;“他们与我们是什么关系”。待这些问题都搞明白了,才可以决定我们在国际社会需要捍卫什么,亦即我们的利益是什么。

众所周知,民族国家是当今世界体系的主要行为体。从世界上各个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来看,民族最初是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随着民族的发展和扩大,血缘关系逐渐淡化,文化成为维系民族生存和团结的纽带。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实际上就是文化认同的形成。认同(identity)的含义是指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的自我认识。就群体而言,认同是要明确:我们这个群体的同一性是什么?我们与其他群体相比,有何特性?认同的确立可以解答“我们是谁”、“什么对我们是有意义的”之类的问题。民族的形成就是基于对“我们为什么是一个民族”、“我们这个民族与其他民族有何不同”、“什么是我们民族的独特性”这些问题的一致理解。

虽然不同的民族国家,其具体的建构方式有所不同,但毫无疑问,文化是最深刻、最根本的力量。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人拥有共同的生活方式、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这些东西就像黏合剂一样把他们整合、凝聚在一起,形成一个国家的向心力和排他力。相反,即便一个主权国家已经建立,但如果国内存在多种不同的文化类型(一般表现为宗教),且各种文化类型之间的差异性较大,这个国家就容易出现宗教冲突和其他社会矛盾,甚至最终走向解体。例如,中东地区就经常发生犹太教教徒、伊斯兰教教徒和基督教教徒之间的暴力装冲突;印度有印度教与伊斯兰教、锡克教等教派之间的冲突。

所以,现代国家形成的过程就是民族认同形成的过程,同时也是文化认同的形成过程。一个民族国家的形成,即意味着一种民族文化的确立。国家对“我们是谁”的判断主要是基于自己的文化特性。“我者”与“他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文化上的差异。一个国家如果不能自觉地意识到自己文化上的独特性,它就很难辨清“我者”与“他者”的区别,也就很难形成并持久地维持国家认同。一个缺乏国家认同的国家一定是没有凝聚力的国家,因为当国民连“我们是谁”都搞不清楚时,自然也就很难在“什么是我们的利益”这个问题上达成共识。如此一来,国家在国际社会中没有明确的目标追求,自然就不可能有一致的对外政策和行动了。

文化价值观是确立与“他者”关系的重要依据

在国际关系中,国家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敌人、竞争对手和朋友。虽然任何国家之间都有可能成为敌人、竞争对手和朋友,但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文化价值观相似性大的国家之间具备结成朋友关系的条件,而文化价值观差别比较大的国家之间则容易产生偏见和误解,很难建立长久稳定的关系。

亨廷顿在其《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曾分析一贯奉行均势原则的欧洲国家为何在二战后选择与美国结盟的原因。他认为:“国家根据权力,但除此之外,也根据许多其他东西来确定自己的利益。国家固然常常试图保持均势,但如果这就是他们所做的一切的话,那么西欧国家也许就会在40年代末与苏联携手反对美国了。国家主要对所察觉的威胁做出反应,欧洲国家因此看到了来自东方的政治、意识形态和军事的威胁。”言外之意,冷战时期,欧洲国家之所以站在美国这边是因为它们与美国在文化、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上的同一性超过了苏联:苏联信奉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清除宗教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影响;而欧洲国家与美国一样,信仰基督新教和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由此,亨廷顿得出结论:“具有类似文化和体制的国家会看到它们之间的共同利益。民主国家同其他民主国家有共同性,因此不会彼此发动战争。”

从二战后的历史来看,文化是促使国家合作的基础和纽带。欧洲历史上一脉相承的基督教文化传统和近现代以来不断发展的欧洲统一的观念,无疑为目前世界最大的区域组织——欧洲联盟的诞生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伊斯兰文化作为伊斯兰国家共同的历史传统、精神信仰和生活方式,成为伊斯兰国家共同反对西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和犹太复国主义的统一的意识形态和思想武器,极大地促进了伊斯兰世界的团结与合作。

相反,在文化价值观差异比较大的国家的交往中,不易形成持久、稳定的合作关系。因为一种行为在一种文化中认为是合适的,在另一种文化中可能就是不合理,甚至大逆不道的。在一个国家看来是正确的、正常的行为,在另一些国家眼里可能就是不可思议的。同时,在不同文化模式的人群和民族国家的交流中,人们总是无意识地用本民族的种种标准去衡量和评判其他民族的行为,而且倾向于从交流中寻找进一步肯定自己价值正确的东西。这种跨文化交流中的“先入为主”,很容易使人们对与自己文化相偏离的东西产生抵触和排斥心理,认为它们是低劣的、值得怀疑的,甚至是变态的和不道德的。冷战后,国际安全领域的冲突主要发生在不同文化圈的国家之间,如阿以双方的持久冲突、伊斯兰世界与西方的多次交恶、印巴争端等。在冲突双方权力和利益争夺的背后,有着深刻的文化上的矛盾和对立。

当然,文化价值观的相似性不是决定国家关系性质的唯一因素。国际关系中,国家在处理与别国的关系时,除了文化因素外,还有其他因素,如战略与安全关系、经济利益等。当双方的接触利大于弊且接触符合双方的目的和利益的时候,文化差异大的国家有可能暂时改变对彼此的看法,甚至不排除在共同的利益或威胁下结为盟友,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的中美关系就是如此。文化价值观的相似性作为国家确定与“他者”关系时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全球范围来看,它在一定程度上规划了世界各国之间关系的大体方向,确定了它们之间的关系能发展到何种程度的可能性。不过,具体到某个特定国家或某项具体对外政策,文化的作用常常是不易察觉的,也并非是决定性的。

文化价值观决定大国对外政策的道义追求

在国际体系中,凡是自视为大国的国家都特别强调自己在国际社会的道义追求和道义力量。没有道德感的国家一定不是大国,也成不了大国。大国如果忽视了其对外政策中的道义目标,其在国际社会受到的诟病要比普通国家多得多,其国家利益的损失也比普通国家大得多。世界大国的含义不仅是指这个国家有巨大的强制力,更重要的是这个国家在国际社会有道德上的力量。历史上,任何一个能够赢得国际社会尊重的大国,不仅是因为它有强大的物质力量,更因为它在国际社会有感召力和感染力。因此,国际社会判断一个国家是大国还是小国的重要标志就是,它有没有能够在国际社会产生影响的精神和道义上的力量,即这个国家在国际社会是不是追求道义、声张道义和维护道义。凡是已经成为大国的国家,其国家利益和对外政策中一定包含着某些被人们所认同的道义追求。

大国对国际“道义”的理解在抽象原则上是相同的,如维护世界和平,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在某些具体内容上也有相同之处,比如,所有的大国都主张要乐善好施,帮助体系中弱小的国家。但大国对某些具体原则的诠释是不同的,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什么才算是有“道”呢?不同的国家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再如,大国对“道”的最高要求是“替天行道”,什么是“天道”呢?不同文化的国家也有不同的理解。

比如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中的“道”,对于19世纪的英国来讲,就包括自由贸易,自由贸易在英国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事情,那些闭关自守的国家就是不好的、不应该的,英国用武力打开它们的国门没有什么不合适的。20世纪初,以基督新教为核心的美国文化中的“天道”,则是指宇宙间存在着善与恶两种力量的较量,善与恶尖锐对立,不可调和,善必定要战胜恶。美国的“天定命运”(manifest destiny)就是要铲除恶势力,使全世界的国家享有美国式的民主和自由。

处于不同历史时期的大国对“道”有不同理解是很自然的,也是不大相干的,因为这些大国处于不同的时空之中,不会发生直接的争执和对抗。但如果处于同一历史时期的大国对“道”有不同的理解,它们之间就可能会发生冲突。冷战时期的美国和苏联之间的斗争不仅是权力之争,而且也是对什么是“天道”的竞争。在美国看来,美国与苏联的对立是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对立,是思想上的对立。美国式的自由、民主是通往人间天堂的必由之路,苏联共产党领导下的共产主义是把人类引向地狱。美国绝不可以在与苏联的斗争中输掉。于是,美国与苏联在各个领域展开了持久的、坚韧的斗争,直至苏联最终解体。

今天世界上所谓“文明的冲突”,从根本上讲是各大文明对“天道”的不同的理解。处于弱势的伊斯兰文明想要保守自己的“天道”,处于强势的基督教文明想要把自己的“天道”强加于弱者,冲突由此产生了。冲突能否解决,取决于二者的“道”是否有契合之处以及彼此能否尊重对方的“道”。

邢 悦: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系副教授,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对外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猜你喜欢
道义大国冲突
基于合作博弈的多机冲突解脱算法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李大钊:播火者的铁肩道义
冲突水平的变化诱发冲突适应*
回避冲突不如直面冲突
道义
多想记住你的脸
大国工匠
大国气象
西汉道义观的学理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