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债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启示及应对策略

2015-11-30 07:42余慧倩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欧元债务危机

余慧倩

(山东工商学院经济学院,山东 烟台264005)

一、欧债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对中国外贸活动的影响

欧盟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也是中国最重要的海外市场。自1996年以来,中国对欧盟出口金额及顺差金额均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商务部数据显示(见图1),欧债危机前,2002~2008年中国对欧盟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一路上扬,年均增速高达39%。一般认为,中国对欧盟出口的产品多以纺织品、玩具等利润较薄的初级产品为主,消费弹性较低、抗冲击能力较强,但实际情况并不容乐观。自2009年第二季度起,中国对欧盟出口增速大幅下挫(-19%),超过当前中国出口的总体下滑幅度(-16%),这也是多年来对欧出口增速首次由正转负。虽然2010年中欧进出口贸易反弹非常强劲,但随着2011年第二波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蔓延,对欧出口增速仍低于整体外贸水平。2011年中国对欧盟贸易总额为5 672亿美元,其中进口2 112亿美元、出口3 560亿美元、顺差1 448亿美元。2009~2012年中国对欧盟出口平均增速降为14%。欧债危机对中国出口领域的影响是首当其冲的。究其原因,一方面为缓解主权债务危机,欧洲债务国不得不收缩其财政支出,降低赤字比重,缩小对华的贸易逆差。即使是欧盟非债务危机国,由于国内经济放缓、财政上拨付巨额资金参加救援,公私部门对中国的外贸需求也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另一方面,中欧贸易主要采用美元和欧元进行结算。欧元大幅贬值削弱了中国产品的价格优势,中国对欧商品出口竞争力相对下降,也直接影响到了贸易出口。

随着欧债危机的蔓延和恶化,欧元对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由2011年5月5日的9.641 3逐渐下跌至2012年5月24日的7.998 0,首次跌破8元大关。其后欧元有所走软,止跌回稳,但不久,欧洲经济又再度唱衰,欧元再次下跌。2012年7月23日,欧元对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7.676 2元,为近十年来首次跌破7.70的关口。与上一年度相比,欧元对人民币已累计贬值17.3%。据测算,欧盟经济增速每下降1个百分点,中国出口就会下降6个百分点;欧元对美元每贬值1%,中国对欧洲的出口增速将下降0.65个百分点。欧元贬值也增强了欧元区的出口竞争力。德国、法国、荷兰等国的商品贸易出口受益最大。不过,由于中国出口产业与欧盟贸易出口竞争结构是交错的,直接正面竞争产品不多,这种效应对中国其他外贸市场的冲击较小,反而有助于扩大中国对欧盟高技术商品的进口,缩小中欧之间的贸易逆差。欧债危机对中国出口的负面影响,从长远来看也未必是坏事。从出口依赖转变到扩大内需,是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所必须迈出的一步,这项调整的紧迫性与日俱增。外需的下滑将逼迫一些出口企业不得不去转型,也可以说是挑战带来的机遇。

图1 2002~2011年中国对欧盟出口情况

不过,外贸领域的潜在威胁在于,债务危机的爆发使得欧元区经济增长前景变得更加黯淡,在紧缩政策大行其道的情况下,指望消费和投资带动经济增长已不现实,很多国家重拾重商主义政策,将出口看作摆脱危机的最主要手段,中欧间贸易领域的摩擦在升级。2011年以来,欧盟对华贸易保护主义动作不断。2011年5月14日,欧盟决定对中国高档铜版纸同时征收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开创了对中国产品实施“双反”的先例。同年9月15日,欧盟宣布向中国制造的瓷砖课征惩罚性关税,以“保护欧盟制造商免于中国出口商的削价竞争”。同年10月,欧盟委员会出台了一套统辖今后5年的贸易新战略,其中在为贸易政策调整作解释时多次提到中国,防范中国意图十分明显。欧盟以前是自由贸易的先锋倡导者,但欧债危机使得欧盟贸易政策趋于保守。

2.对中国外汇储备资产的影响

欧元贬值将导致中国外汇储备中欧元资产的美元计值缩水,其将承受更高的汇率波动风险。一直以来,中国外汇储备中最大单一计价货币是美元。为降低美元资产积聚的风险,中国外管局高层多次尝试将多元化策略引入储备资产管理。相关部门已经着手降低美元资产比重,而开始更多地将资产配置到欧元、日元、英镑、澳元等货币上。中国外汇储备的具体币种结构及其变动一直未对外披露。不过从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储备余额变化等线索来看,2010年第一二季度该余额变动值小于国际收支平衡表上反映的由于交易导致的储备变动额。笔者推测其原因应该就在于2010年初的欧元贬值美元走强,导致账面汇兑损失大增。随着2010年第三季度欧债危机的短暂平息,欧元反弹市场回暖,二者余额变动情况则发生了逆转。

2011年中国外储多元化配置进程加快。有迹象显示,2011年上半年中国外储中的美元资产增量非常有限,与此同时更多的资产配置给了欧元区债券。2011年1~5月,中国至少购买了相当于250亿美元价值的德法两国国债以及相当于700亿美元价值的欧洲商业债券。目前欧元资产占外储总资产的比重可能达30%,合计约一万亿美元价值左右。2011年第三季度欧元兑美元累计贬值7.8%,其中9月份单月贬值达6.1%,幅度之大非常罕见。恰在此时,2011年9月末中国外汇储备余额比8月减少608.16亿美元,为多年来首次出现的负增长,由此造成2011年三季度中国外汇储备资产损失达879亿美元。两者之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

短期内中国国际收支还将保持盈余势头,要做好外储资产的保值增值就应该进一步丰富外储的币种结构。当前,中国政府及中资金融机构所持有欧盟国家国债和资产不多。即使假设出现最糟糕的情况,其陷入债务违约,对中国的影响也是有限和可控的。欧元的贬值对储备资产造成汇兑损失仅是账面浮亏。只要不变现,奉行“持有——到期”策略,这种浮亏基本上只具有纸面意义。随着欧元兑美元汇率的升值,这种账面浮亏额自然会回填。欧元兑美元汇率的缩水,短期内削弱了中国外汇资产的美元价值量,但决不应该就短视地否定外储资产配置多币种化的价值,相反应继续支持其进一步的多币种化配置。事实上当前已经出现了降低中国外储过度偏重美元资产的好机会。国际资本市场上避险情绪令美债大涨价乃最好套现时机。从这一角度看,欧债危机为我国外汇储备结构调整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窗口期。只要认同长期内欧元不会消失,便可趁低吸纳欧元资产,如德国国债等,以不断提高外储资产的投资回报率,更好地服务于外储资产的保值增值目标。

3.对中国资本金融市场的影响

中国经济日益开放,国际金融市场波动会显著影响我国跨境资金的流动。欧债问题对热钱来说是一个绝佳话题,只要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不妥善解决,国际热钱就会不停地兴风作浪。欧债危机的爆发加快了境外热钱流动速度,国内资本市场既面临热钱流出的压力,也面临流入的压力,跨境资金监管难度增加。近年来,中国跨境资金流动呈“W型”。第一次低谷是2010年第一轮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最严重时的5~6月份。由于市场恐慌情绪蔓延,人民币升值预期弱化,游资加速回流美国市场,造成当年5~6月份外汇结售汇顺差环比大幅下降。第二次低谷是2011年11~12月欧债危机第二波蔓延时。在这两个月内,中国结售汇差额再次转为负值,较前几个月份大幅度回落。同时国际资本净流出达714亿美元,这是继2010年第四季度以来热钱的再次外流。当季外汇储备和外汇占款也出现负增长情况。当前,热钱流动呈现双向跨境交替流动特征。在这两个低谷中间的2010年第四季度和2011年第一季度,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资本和金融项目分别有1 189亿美元、1 114亿美元的顺差,比2010第一季度欧洲债务危机初始爆发时的资本和金融项目642亿美元顺差额高出近一倍,显示了短期内国际资本净流入的巨大压力。2012年第一季度,随着国际市场环境的转暖,又有接近千亿美元规模的国际资本流回国内,对应着BOP账户中资本和金融项目由2011年第四季度逆差480亿美元大幅转为顺差511亿美元,详见图2(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按季度统计,资料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

据测算,过去十来年,热钱年均流入中国近250亿美元。其流入领域多为房地产、股票市场、大宗商品市场等。每当国内货币政策收紧或房地产严格调控,热钱失去获取暴利空间时就会蜂拥撤离。从国外因素来看,欧债危机持续刺激避险资金对于美元的需求,推升美元指数,加速海外热钱回流美国本土。欧洲各国政府债务价值严重缩水,各大国际金融机构大量持有欧元国债,资产减记后资产负债表大幅缩水,普遍面临资本金短缺困难,由此产生从新兴市场撤回资金维持现金流的应急需求。国际资本撤离新兴市场回流欧美国家是由这样的大趋势决定的。热钱大规模撤离一旦变成现实,势必给其之前大规模进入的市场及领域造成冲击。虽然从单个独立的市场来看,无论是银行信贷还是房地产或是债券市场,都仍处于可抗压范围,游资的撤离尚未引起严重问题。但如果这些相关部门之间的风险隔离措施不当,引发多领域系统性风险,则将严重威胁中国经济和金融的稳定。目前中国经济增长相对平稳,财政状况较佳,传统商贸领域仍具优势,吸引外商投资活动正在升级,外汇储备规模名冠全球,人民币汇率弹性加大,承受跨境资本流动冲击的能力在逐步加强。在此背景下,我们仍应该坚持加大对热钱流动的管制,加强对跨境金融项目和金融资本的监测。

图2 银行代客结售汇差额与中国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单位:亿美元)

4.对中国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

欧债危机短期内降低了欧洲对于大宗资源商品的需求,导致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下跌。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的降低和国际热钱的流出暂时减轻了中国通货膨胀的压力。这是2012~2013年来中国CPI指数较前两年明显回落的重要原因。不过从长远来看,为了化解债务,欧洲以及美国都大规模推行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货币政策重回刺激轨道,未来全球又将长期处于低利率及充裕流动性的大环境之中。中国宏观条款政策调整应将此长期趋势考虑在内。全球股市和大宗商品价格下跌虽然对缓解通胀有短期好处,但同时也广泛打击了投资者信心。前期全球宽松的流动性并未刺激实体经济实质性的复苏,如果欧美经济陷入衰退,本来已经在宏观调控下减速的中国经济将面临更大下行风险。中国资本账户管制措施很大程度隔绝了国际金融市场风险。尽管事后数据能够显示资本的流入流出方向和体量,但要在事前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制定对策仍存在一定技术型困难。这增加了判断货币供应情况、进而调整和制定国内货币政策的难度。

欧洲债务危机是中国经济成长中不可多得的经验教材。它显示了过度消费、过度借债和低储蓄经济发展模式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的致命伤害。欧盟国家将面临长期的经济调整,欧盟经济的困顿将延长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全球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将旷日持久。面对如此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决策层必须要下决心把压力变成动力,加快中国自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宏观经济运行管理的准确度和有效性。

二、欧债危机对中国的启示与借鉴

1.注重发展实体经济

借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教训,必须把扶持实体经济尤其是先进制造业发展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发达的实体经济及相对合理的产业结构是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石。欧债国家爆发危机不无是走入去工业化、去实体化的歧途,经济增长的基石逐渐被掏空,导致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的必然结果[1]。近半个世纪以来,欧洲服务业快速发展,大量制造业外迁导致实体经济空心化,经济不振时无力“输血”。但也有一个特殊例子,在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的双重打压下,德国经济依然欣欣向荣,率先在发达国家中复苏。德国能在债务危机风暴中从容应对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拥有强大的实体经济特别是先进制造业基础。尽管统计数据显示,德国制造业占GDP比重也在下降,但制造业对德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没有削弱,反而在全球化进程中不断强化。在国际金融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背景下,2010年德国制造业实现增加值5 319亿欧元,同比增长12.1%,制造业增长对GDP贡献率高达56.4%,成为推动经济“V型”反弹的支柱力量。2010年德国创造了历史新高的出口额与自1991年以来最低的失业率[2]。欧盟国家一正一反两方面的案例提醒我们必须深入思考如何推动和巩固中国实体经济发展。

欧洲主权债务国家的产业空心化与我国当前的产业结构向第三产业升级不能等同。前者主要是商贸服务、旅游等第三产业比重过高,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占比过低的现象。后者主要是当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大量资金从实体制造业抽离,从事炒房、炒钱等投资性活动的现象。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坚强内核,物流仓储、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也属于实体经济的范畴。防止产业空心化并不是反对资本进入上述这些现代服务产,而是反对资本盲目地从财富实体创造领域抽离转入各种以理财、资本运营为名义的纯货币增值领域。当前,中国整体产业结构高度化发展水平仍然还很低,既表现为第三产业比重仍然较低,为制造业实体所提供的商业服务业还不够发达;更表现为各产业自身发展层次仍然较低,各产业自身离国际先进水平尚有较大差距,国际知名品牌和知名企业还不多。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既应该进一步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重点通过第三产业发展带动制造业提高实体运营效率和降低运营成本;更应该深化各制造业产业自身的发展,提高本产业科研能力与技术水平,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放弃发展制造业,追求炒钱暴利的浮躁心态,对企业家个人而言极不应该,对于国民经济发展而言更是极为危险。

2.警惕房地产金融泡沫

爱尔兰和西班牙等国的房地产金融泡沫是拖累其爆发债务危机的重要原因[3]。房地产泡沫破灭必然导致整体经济受到冲击。房地产业具有投资大、利润率高、对上下游产业带动能力强的特点。房地产蓬勃发展过程中,开发商、购房者、银行都会受益,所以市场天然地具有推动房价上涨的倾向。房价的上涨,又会进一步刺激了房地产市场投机。在泡沫形成阶段,银行不加限制地发放贷款,家庭部门债务比率升高,依靠信贷支撑的房贷体系泡沫快速膨胀。政府往往也是房地产市场繁荣的受益者,财政收入的增加客观上容易造成政府对房地产泡沫的疏忽和容忍,从而失去早期及时调控市场的良机。待到房地产市场骤然萎缩,房贷体系出现大笔坏账时,金融体系变得岌岌可危。于是乎,房地产业绑架银行,银行又绑架政府,政府规制房地产业发展进退维谷。资产泡沫、银行业流动性危机与政府债务危机具有内在连锁关系,爱尔兰等国的债务危机提醒中国切勿放松对房地产业的调控,经济增长勿过度倚重房地产。

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容易潜伏房地产泡沫风险,政府要对房地产泡沫保持高度警惕。有效抑制房地产泡沫,政府作用的发挥关键在于两点:一是理顺房地产业和各级政府财政的关系,避免地方政府财政过分依赖房地产业。二是强化银行监管,监督商业银行严格放贷标准,严格风险管理。近几年来,中央政府反复强调对房地产市场严厉调控。继2011年4月,共有八个房地产调控督查组,针对16个省(区、市)进行督查。2012年7月下旬又有八个督查组针奔赴全国,督查落实国务院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措施情况。2013年,中央先后十次针对楼市调控表态继续严格调控。连续几年,力度可谓不小。在多方政策组合严控下,近期房地产市场有一定的降温,全国房价涨幅得到明显控制,部分地区房价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

房地产金融泡沫问题与实体经济空心化有着密切的关联。房地产金融泡沫吹大的背后是越来越多的实业资金抽离流入到楼市变身为投机“热钱”。虽然表面上,银行直接贷给房地产企业的信贷量已有很大紧缩。但变相以专项信托、集合理财等金融产品形式向房地产业输送的资金却不在少数。游离于银行和金融业监管的影子银行系统暗中在为房地产业提供资金,增大了金融业经营风险,对房地产业调控形成新的挑战。实体经济要健康发展离不开有序的经济金融政策环境。在经历了一段较长的快速发展后,经济总体增速放缓是必然要求。调低经济增长目标,有助于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空间和时间。近年来实施的房地产调控措施,在尽力挤压房地产业泡沫,也是为实体经济稳定运行创造一个健康有序的环境。

房地产泡沫的另一个潜在危害是可能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一点在欧债危机中也已暴露出来。高价位买房的人群将遭受心理和经济上的双重压力,在面对房价巨大缩水之苦的同时,还得继续负担沉重的按揭贷款还款。受经济下行和失业影响而无力还款之人,房屋被银行收回,沦为无家可归者,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欧洲债务危机深刻地告诉我们房价涨、地价涨、政府财政收入涨、经济增长速度涨等一系列循环上涨是脆弱、不可持续的,最后终究要以更深痛的政府财政危机、经济减速甚至社会危机为代价,中国应该极力避免这种错误的发生。

3.进一步稳健财政政策

尽管国债发行和赤字管理不当不是引发欧猪国家爆发债务危机的最重要制度因素,但也难逃干系。欧猪国家政府债务的期限结构、货币构成、承诺利率水平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4],即使是在稳定的经济增长环境,这些高风险的技术性安排也是不妥当的。反观德法等国的财政债务状况,稳健的债务结构有利于后者保持良好的流动性和支付能力,并帮助政府节省利息支付。欧债危机反映出提高国债和赤字管理技术水平的重要性。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有从动态的、长远的视角综合权衡考虑才能制定出合适的债务和财政管理政策政策。应该把避免出现新的泡沫、避免出现更大的宏观经济紊乱作为财政政策考虑的出发点。欧债危机既重新引发了学术界对动态设定合理债务水平与警戒线的讨论,也引发了政策制定者们重新防范政府债务风险、控制合适赤字水平与寻求合理经济增长水平三者间最优平衡点的思考。学术界普遍认同的传统的60%的债务率和3%的赤字率标准是一种静态的、一般性的标准,而在分析某一国别问题的时候尤其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譬如,从中国当前情况来看,财政赤字率不到3%,债务负担率不到20%,似乎离赤字和债务警戒线相距甚远。但如果考虑到地方债务规模及或有负债情况、地方金融机构支付缺口,潜在的风险仍然是需要警觉的。所以,更需要从动态和全口径的角度对政府债务问题进行透彻理解和界定。既看到中央政府层面的财政和债务包袱,同时更要关注地方政府层面的财政和债务包袱,尤其需要留心地方债务风险与银行和金融系统风险的传导链条。经国务院批准,2011年上海市、浙江省、广东省、深圳市已开展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发债是由中央政府代理,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的启动,意味着我国正在探索地方政府发债的新模式,有利于地方政府逐步建立稳定和规范的发债渠道,逐步向自主发债模式过渡。

三、中国的应对策略

从短期来看,欧债危机还不能得以妥善化解,欧猪国家还将面临还债高峰的挑战,市场信心还未得以全面恢复。从中期来看,欧债危机国将逐渐企稳,欧盟各项救治措施实施效果将逐渐显现,随着债务危机国内部结构失衡问题有所改善,债务危机国经济将有所起色。长期来看,欧洲债务危机将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欧盟是当代民族国家寻求广泛而深入一体化合作的成功范例,凝聚了几代欧洲人的不懈探索,当前发展成果得来不易。最终,欧洲是否会形成一个统一的合众国,尚不得而知。不过当前,欧洲ESM已部分实现欧盟财政部发债职能,欧盟财政契约的签署也进一步加深了欧盟的财政一体化,这些都表明了欧洲领导人从制度上解决欧债问题的决心和持续深入的智慧探索。基于以上各方面来看,我们对欧债问题的解决应持有信心,面对欧洲债务危机中国应对策略包括:

1.积极参与对欧洲债务危机的救助

从战略角度而言,欧洲债务危机为中国加强与欧洲合作、扩大对欧洲的影响力提供了一个契机。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欧洲国家对中国参与解决当前债务困局有所期待,主观上认为中国应该积极帮助化解危机。其国内各派政治利益的角逐弱化了执政党对中国崛起的遏制与敌视。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在当前世界格局中影响力日渐加强,客观上需要为自己营造一个更持久、更具包容性的宽松国际环境。积极参与对欧洲国家债务危机的救助,积极回应欧盟国家的诉求,有利于增进双方合作了解,有助于得到欧盟在国际事务上更多的理解和支持。从战术角度而言,一方面,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需要有更高收益、更大价值的投资渠道。而且中国整体的对外投资水平与结构仍然存在较大问题,需要与欧盟的有关高质量、高效益项目资产合作提高中国海外投资回报收益。另一方面,欧元是目前为止唯一可与美元进行抗衡的储备货币品种,且其在我国外汇资产中占比有较快提升。如果坐视欧元崩溃,只会助长美元垄断国际储备货币,不利于削弱美国的全球货币霸主地位,也使得前期我国外汇储备币种调整的努力大打折扣。另外,从全球和平稳定发展的大局来看,欧盟及欧元区的解体将造成全球经济衰退,无可避免地殃及中国经济利益。欧洲将由此引发社会混乱乃至社会危机,或将成为全球新的极端主义势力的策源中心,引发地区乃至全球性冲突,不符合中国的利益。

2.慎重把握介入时机、方式和规模

在参与欧洲债务危机救治过程中,必须审时度势、把握尺度,尤其在介入时机、方式和救助规模方面应慎重把握。参与过于积极,可能造成对方和他方的猜忌,引起对方国家政治势力或民众的反感,达不到我方设定的政策效果。参与过于消极,也会耽误救治与合作的机会,不能及时降低欧洲市场风险的扩散,也偏离了加强信任合作的目的。中国在救助的同时也应该适当、稳妥地提出诉求,尤其要注意表达诉求的方式方法。欧洲国家长久以来形成了深深的欧洲中心主义的国民意识和认同感,国内政治力量派别众多,对于外界的介入和援助十分戒备,尤其对附带政治要求的经济援助十分介怀。在当前形势下,中国应当首先增强与欧盟国家的信任友好关系,务实求真地提出一些现实诉求,以一种既是救助又是合作的互利共赢态度参与到这一活动中,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不设定特定的政治前提,以便更能够顺利地消除猜忌,得到对方的尊重。直接将经济介入与政治诉求直接挂钩,首当其冲地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对华军售禁令等问题容易令进程搁浅,可以在增进信任之后再以适当的方式表达我方利益诉求。表达诉求时,一是中国首先应该坚持市场原则,以投资者的身份进入。二是坚持共同发展原则,在强调欧盟的繁荣稳定发展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发展和稳定的同时,中国同时也坚定不移地搞好自身发展。三是坚持多边和双边援助并行原则。中国可以与欧盟成员国及欧盟委员会、IMF等开展多边形式的援助活动,也可考虑通过支持德法等国的债券市场,间接支持欧洲对外围国家的救助,在提供直接、额外贷款抵押的情况下,亦可考虑直接救助欧洲外围国家。四是注意风险防控,认真调研挑选好的、质优的资产进行投资,准确把握当地的法律法规以及资本市场的特点。

3.通过向IMF注资提供间接援助

IMF在欧债危机救助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在欧债危机及救助的背景下,IMF的扩容已经提上了议程。2011年12月上旬的欧盟特别峰会通过了向IMF注资的声明。欧盟将以双边贷款形式向IMF注资2 000亿欧元,其中1 500亿欧元来自欧元区国家央行,500亿欧元来自非欧元区国家,以确保IMF拥有足够资源应对危机。欧盟国家在向IMF注资的同时发出呼吁,希望国际社会做出类似贡献。向IMF注资比向EFSF和ESM注资更为安全,IMF的威信和评级比后两者要高得多。中国以向IMF注资的方式提供援助既是对《欧元区领导人声明》呼吁各国注资救助欧盟债务国家的积极回应,也有利于维护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而且适当参与IMF增资,可以保证投入资金的安全性,增加中国在IMF出资份额,提高我国在IMF中的影响力。

4.建立欧洲投资专项基金

人民币升值、国内政策的鼓励及欧美金融危机是近年来中国对外投资的推动力。据统计,欧洲和北美洲是吸引中国企业投资金额最多的区域。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近两年来中国对外并购件数和金额正迅速增长。中国企业正在通过开展更多海外并购业务,寻求更多的技术转让机会。实业界有直接投资和并购的切实需求。无论是欧盟债务危机国还是非债务危机国都对中国资本投资持更加开放和欢迎的态度。再加上欧元的贬值,中国企业可以更低的成本获得投资机会以开拓欧洲市场。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应该建立欧洲投资专项基金,对实业界的投资进行提供资金支持,引导国内资本更好地投资于欧洲技术含量高及资产品质优的项目。在提高中国海外投资收益的同时,切实提高中欧经济合作的质量与结构。

全球化背景构建了一张利益交织的大网,牵一发动全身,任何一国难以独善其身。大国之间在博弈竞争的同时也必须加强互利合作。中国应该在欧债危机救助中争取主动、发挥积极作用,谋求变欧债之危为欧债之机。应该密切关注、监测欧盟成员国经济发展趋势以及财政一体化执行情况,为我国是否以及介入ESM、IMF的方式、程度等提供及时、准确和全面的参考依据。同时,关注美国政府和评级机构在欧洲问题上的态度、意见及动向,评估其对欧债及欧洲一体化发展形势的作用及影响。根据对手的不同反应,前瞻性地预判我国应该采取的应对措施。

[1]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World economic outlook:April& July,2010[EB/OL].http://www.imf.org/external/pubs/ft/weo/2010/update/02/,2011 -05 -12.

[2]CEBS.Aggregate outcome of the 2010 EU wide stress test exercise coordinated by CEBSin cooperation with the ECB:Executive summary[EB/OL].http://www.c - ebs.org/cebs- archive,2011 -05 -06.

[3]European Central Bank.Final monthly rReport on the Eurosystem’s covered bond purchase programme:2010[EB/OL].http://www.ecb.europa.eu/press/pr/date/2010/html/index.en.html,2011 -04 -09.

[4]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Quarterly review:International banking and financial market developments[EB/OL].http://www.bis.org/publ/qtrpdf/r-qt1006.htm,2011 -01 -18.

猜你喜欢
欧元债务危机
三欧元淘得百年玉
欧元二十年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The Euro Turns 20欧元20年
欧元20年
家庭日常生活所负债务应当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
万亿元债务如何化解
“危机”中的自信
万亿元债务如何化解
“消失”的千万元债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