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问题—情境教学法”助力高三历史复习

2015-11-30 10:02刘慧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5年10期
关键词:学科素养建构主义史料

刘慧

[摘 要]高三复习时间紧、内容多,如何提高历史复习的效率成为高三教师研究的主题。“史料—问题—情境教学法”符合高考对能力考查的要求。它以建构主义理论和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为基础。在高三历史复习中应用这种教学法应强化对难点知识、主干知识的理解,重视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关键词]史料 情境 建构主义 学科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280091

课堂效率的提高一直是教育研究的主题之一,高三历史教学更应注重效率的提高。然而高三历史复习又面临着以下三大问题:第一,时间紧、任务重。自进入高三以来,由于历史及其他选修科目就不得布置任何作业,于是整个高三阶段历史很难有时间进行整卷练习,加上高考在内也就只有六次进行整卷练习的机会,而历史学科的知识又具有多、细、繁等特点,所以历史学习的时间非常紧。第二,学生缺乏时序概念。这是由现行教材造成的。专题史的编篡模式本是为了突显主干知识以减轻学生负担,但事与愿违,很多学生(包括基础较好的)常常会出现史实不清、朝代错位和概念模糊等现象,如果这些基础知识和概念都不能弄清楚,能力的提升又谈何容易?第三,学生基础薄弱。这是由生源决定的,我们学校偏重理科,所以文科平行班的学生基础相对薄弱。笔者基于以上三点,在第一轮复习时选择了专题史的形式,加强学生知识的拓展;第二轮复习时采取了通史的形式,强化历史的时序性;第三轮复习采取小专题和热点相结合的模式。而且,都是采用“史料—问题—情境教学法”。

一、“史料—问题—情境教学法”符合高考能力立意的要求

高考是选拔性的考试,它注重考查能力:“获得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1]如2015年江苏高考第2题: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解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有效的辨析和判断。其要求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中规定的“获得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1],依据一手史料高于

二手史料的原则:《淮南子》作为小说属于二手史料,而秦琅邪石刻属于一手史料,即可得出答案。历史研究的载体即是史料,离开史料,史学观点和史学判断就成了无本之木。借助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提出新问题也就成了高考命题的不二选择。高考的要求是高三历史复习的指挥棒,所以“史料—问题—情境教学法”符合高考的要求,也有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二、“史料—问题—情境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1.它符合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即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2]根据这一理论,复习课中教师应该更关注知识的建构,这种符合历史时序性和因果关系的构建对于高三历史复习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图: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按考点对知识进行建构,也可以进行专题整合,如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调整和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进行整合,通过对不同现代化道路的选择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江苏现行高中历史教材是按专题史进行编纂,并且采用中外史合编的模式,这反映了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等史学认识。高三复习不是知识的简单重复和记忆,应是教师营造课堂氛围,通过陈述历史演进过程的基本史实和基本史料,使学生能够在占有资料的前提下通过分析、比较、判断、推理、总结等思维过程产生对历史的认同感,得出理性的认识。

2.它符合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主要指儿童的学习过程就是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认知主体处于一定的情境中,通过同化与顺应的自我调节,使原有的认知结构得以发展,并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历史的过去性特点更凸显了情境教学法的优势。学生只有对知识产生认同感,才能够积极主动地接受,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三、“史料—问题—情境教学法”的应用

1.“史料—问题—情境教学法”应强化对难点知识的理解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阻力较大或难度较高的某些关节点,也就是学生接受比较困难的知识点或问题不容易解决的地方。难点知识和重点知识有时又是统一的,并且常常是高考中高频考点,教师更应在课堂上重点关注。如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性质的理解,就是本课的难点,也属于重点内容。要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性质,首先应理解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

教学片断一:教学难点——改革的性质

材料一 我国农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集体化的道路,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制是长期不变的。……它是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的……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

——1982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

材料二 在所有制上,从单一的公有制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历史必修Ⅱ》(人教版)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按需分配,而我国的改革在这些方面都有涉及,那么我国改革的性质是什么呢?这里关键是要理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学生通过对概念的理解和材料的解读,明确我国改革是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进行,因此改革仍是在社会主义范畴内,是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通过这一环节设置,学生能够强化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对史料的阅读、归纳和运用的能力。

2.“史料—问题—情境教学法”应强化对主干知识的理解

历史主干知识,是指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最能反映历史发展趋势和本质特征的内容。它能起到统领全局的作用,包括重要历史概念、历史发展特征和重大历史史实等等。历史知识浩如烟海,难以一一穷尽,“必须把那些看起来好像是互不相干的而实际上是有内在联系的无数的历史事实糅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中划出一条轮廓分明的线条”[3]。高中历史教材按专题史进行编纂体现了其对主干知识的关注。

教学片断二:依据材料分别归纳它们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思想的异同

材料一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至于神,我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

——普罗泰格拉

材料二 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住在永恒中……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人的幸福。

——彼特拉克

材料三 教皇必须让我国不再受他们的不堪忍受的劫掠和搜刮,教皇必须交还我们的自由、权利、财产……教皇必须让皇权成为名副其实的皇权。

——《路德选集》

材料四 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项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腿上带着踢马刺吗?

——伏尔泰

出题者通过这四则史料的设置,勾勒了“人文主义起源与发展”的主线,这既是主干知识也是重点知识,通过史料的形式要求学生归纳其思想,符合高中对于史料阅读和描述、归纳能力的要求。近两年江苏高考试题中主观题共十八问,其中依据材料进行归纳的高达十一问。第二问是对第一问的拓展,是进一步考查学生对史料分析的能力。虽然四则材料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思想,但其内涵和外延是有区别的:如材料二和材料三虽然都反对教会的专制主义,倡导人性的解放,但文艺复兴主要是讴歌人性的伟大和尊严,宗教改革在倡导人文主义的同时又赋予了新的权威——上帝和皇权,启蒙运动更是把人文主义思想由“人性”发展到“理性”。“人文主义思想内涵的演变和发展”这一主线跃然纸上。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知识应用和概括能力都在解题过程中得到提高和发展。

3.“史料—问题—情境教学法”应强化学科素养的培养

学科素养是本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标志,历史学科的特定内涵就是加强国民素养的教育,即建立自由、平等、正义的普世价值观,从而实现人的发展:敢于思考,理性判断。即真正的公民“不仅体现在具有理性独立的意识,同时还体现在具有强烈的反思意识、批判意识,能够对社会进行冷静的思考,并且在自我批判与社会批判中完成作为一个公民的使命”[4]。这一点对我国尤为重要。由于长期处于封建专制社会,中国国民缺乏独立性和批判精神。而历史教学正承担了社会主义新公民培养的使命:通过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讨论、辨析,大胆质疑,充分推理,认真判断,从而形成对历史的新的认识,养成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的社会主义新公民。如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下文简称《临时约法》)的学习,我们看重其内容,更从内容判断,肯定其具有反封建专制的进步意义,这只是历史的一面,另一面是对其形成过程有较大争议,这也正是能够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所在,也是学习历史的价值所在——以史为鉴。

教学片断三:依据材料指出《临时约法》制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材料一 建立总统制是当时政治和社会状况的客观要求,而《临时约法》只是出于抑制袁世凯的权力考虑,便将总统制改为内阁制。从一定意义上说,这在客观上是逼迫袁世凯以后不得不违反《临时约法》。——许纪霖《中国现代化史》

材料二 《临时约法》是1912年2月6日开始审议,3月8日通过的。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14日,临时参议院接受孙文辞职;15日,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审议期间,从未征求当选总统的意见,也不由他签署公布,而是由已辞职的总统在3月11日签署公布。

——袁伟时《袁世凯和国民党联合摧毁宪政》

材料三 制定《临时约法》的参议院到院议员人数为49人,其中同盟会员38人,占77.55%,有留学日本和欧美经历的为40人,占81.67%,40岁以下的议员有37人,占88.1%。

——陈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比美国1787年宪法更为进步吗》

材料从不同角度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临时约法》,丰富了历史课堂而不是简单地贴标签。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并对材料进行分析、归纳,可以认识到《临时约法》从制定的动机、程序的合法性和代表组成的广泛性等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它对当时产生的消极影响是给袁世凯废止这一法令提供了借口,对后世来说,这些局限性不利于中国的民主法治建设,不利于“法治高于一切”理念的形成, 且“文化大革命”中的种种正是对民主法治践踏的集中表现。学习历史除了学习前人的智慧,更应该从历史中汲取教训,进而形成正确的认识,即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思考,敢于质疑,真正具备社会主义公民应有的素养。

四、结语

高三复习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影响课堂效率的因素也很复杂。本文仅是从历史的原点出发,以史料为抓手,通过问题导入,促进学生思考的角度来谈高三历史复习。历史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所以在利用史料进行复习的过程中也是对历史研究方法的学习,这不仅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也符合高考的考查要求。况且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生在平时加强对历史材料的阅读,提高描述、归纳能力和对问题的探究能力。不仅如此,学生还应该多关注史学研究成果,运用不同史观来理解历史的过程,形成对历史独特的见解,从而促进自我发展和社会进步,这也正是历史学习的意义所在。

[ 注 释 ]

[1]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课程标准实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钟毅平,叶茂林主编.认知心理学高级教程[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0.

[3]剪伯赞.史学理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

[4]叶飞.公民教育与公民意识的培养——兼论公民教育在学校德育中的实施[J].思想理论教育,2008(3).

(责任编辑 庞丹丹)

猜你喜欢
学科素养建构主义史料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计算机教育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DiscussiononBusinessEnglishLearningBasedonTheoryofConstructivism
从历史文物古迹到架构学科活动的探讨
教师学科素养及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探究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
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