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关系、企业家创新意图与管理创新实施

2015-12-01 11:29黄文锋张建琦
华东经济管理 2015年11期
关键词:动态性意图企业家

黄文锋,张建琦

(中山大学a.国际商学院;b.岭南学院,广东广州510275)

●管理视野

社会关系、企业家创新意图与管理创新实施

黄文锋a,张建琦b

(中山大学a.国际商学院;b.岭南学院,广东广州510275)

文章集中研究中小企业管理创新过程实现的影响因素,揭示企业家作为中小企业管理创新过程中最关键变革者的作用。根据企业家管理创新的特性,文章将中小企业家管理创新过程视为企业家管理创新意图和管理创新实施两阶段,并认为企业家外部社会关系在其中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对珠三角地区244家中小企业的调查结果发现,企业家的商业网络、专家网络显著影响企业家管理创新意图,而公共网络对企业家管理创新意图的影响受到环境动态性的调节。同时企业家管理创新意图在专家网络影响管理创新实施过程中起完全中介作用。企业家创新意图显著正向影响管理创新实施,其影响作用受组织规模的调节。

社会关系;企业家创新意图;管理创新实施

一、引言

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需要改变现有的发展模式,创新成为其中必然要求[1],其重要意义与实践价值也得到更为深刻的认识①。作为创新的重要形式之一,管理创新②对企业价值创造及竞争地位获得具有重要意义[2]。但目前研究者们往往仅熟悉管理创新中经典案例,而对这些管理创新实践是如何发生的却知之不多[3]和缺乏深入探究管理创新的影响因素[1,4],以致对管理创新发生机制的认识与理解非常有限[5]。因此本文将聚焦于探索影响管理创新实现的因素,以深化管理创新形成机制的认识。

另一方面现有管理创新的研究文献关注较多的是大型企业,对中小企业的研究较为薄弱。而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也存在较强管理创新的需求。缺乏管理创新是导致中小企业经营失败或走向衰弱的重要缘由之一[6-7]。为此,本文特别关注于我国中小企业的管理创新。此外,一般管理者或员工的个体创新行为与作用已得到较多的重视[8-10],而中小企业家在企业管理创新中的作用尚有待探究。而有关研究也表明企业外部社会关系在管理创新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1]。因而本文主要探究中小企业家的外部社会关系与其管理创新之间的关系及其中存在的情景变量。

二、中小企业家的管理创新与驱动因素

管理创新是为了实现组织长期目标而产生和实施相对组织而言新的管理内容、流程与结构等管理实践的过程[3]③。现有研究已将领导者视为组织创新的一重要推动力[11-12]。Elenkov等(2005)[13]研究发现战略领导与管理创新正相关。而Jung等(2003)[14]研究显示变革型领导正向影响组织创新。Ignacio等(2012)[4]的研究结果也表明交易型领导与变革型领导对于管理创新具有重要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领导者能够成为管理创新的关键推动者在于其具备能力、机会与激励因素等要素。首先由于在组织内部自身突出的地位,战略领导者更有能力洞察影响组织未来的环境趋势[13],同时往往只有组织的主要领导者才具有创造全新流程、实践和结构的组织环境的能力[4]。第二,领导者能够影响组织资源以形成和实施管理创新[15-16],如有效的沟通、创造愿景、选择与提拔人员及营造支持创新的文化等[13]。第三,领导者基于企业业绩与发展的压力往往具备实施管理创新的动力。由于管理创新的特性,管理创新的推动者也必然需要承担相应的风险。而在中小企业具备这些条件的领导者往往仅集中于企业家。管理创新往往包含了企业战略性创新,而作为核心甚至是唯一的战略决策者,中小企业家对战略形成具有关键影响,对推动组织战略目标实现也具有责任[17]。同时中小企业的管理资源往往较为不足,所有权和控制权的集中意味着中小企业家对企业发展直接负责[18]和难以通过职业化的管理来分担自身的责任。最后为了维护自身的地位与利益,中小企业家往往具有强烈的动机来推动企业组织管理的变革。因此企业家应为中小企业管理创新中最为关键的变革者。

现有研究者通常将创新过程划分为创新理念产生与创新实施两个阶段[10],我们认同管理创新的过程性。然而就企业家管理创新而言,在创新实施前的内容与特性超越了现有研究有关创新理念产生主要涉及的问题重新思考与寻找新方法,创意的产生、创意的筛选等内涵。此阶段行为特性主要表现在于:①企业家管理创新理念的提出具有战略问题的关注性。在管理创新理念形成的过程中,企业家首先需要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和机会,重新思考企业的战略目标、运营模式、管理结构和市场威胁[2-3]。②管理创新方向与目标的确定性与集中性。企业家在管理创新中需要确立管理创新的目标和方向[19-20],并保持创新方向和目标的聚焦[2]。③管理创新目标的持续性。企业家需要不断投入思考与调整管理创新的问题与目标[3]。这些特征较为符合行为意图所具备的值得投入与承诺目标设定、稳定和追求获胜的属性[21]。因此为了更为有效说明企业家管理创新实施前阶段所涉及的内涵,我们将其定义为企业家管理创新意图(Innovation Intent),即企业家坚持对管理创新问题及其根源,管理创意及创新目标的认知确定[22]。本文中个体层面企业家创新意图与之前有关组织层面的管理创新阶段研究的内容具有较大的联系,如问题重新思考与寻找新方法[2],创意的产生[3]、创意的筛选[20]和创新目标确定[19]。我们认为企业家的管理创新意图作为企业家对于管理创新主观认知构建的过程,体现了对企业经营的意志与愿景。而有关研究表明,领导者愿景显著影响组织的变革行为[23]。由于中小企业自身规模条件与企业家的身份与作用,该创新意图能够在中小企业组织内部形成信念系统,为管理创新的实施推动构建必要的组织“合法性”与资源投入导向,因而对中小企业的管理创新具有关键的引发与支配的作用。

实施阶段的管理创新阶段由于具体运作过程与一般的创新类似,本文遵照通常说法称之为企业家管理创新实施。值得注意的是,管理创新实施的本质是创造出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资源整合范式[20],从根本上改变管理工作的方式[2],其包含了战略方面的创新[24]与正式或非正式的组织结构和制度的创新[19-20]。因此,企业家管理创新与一般创新所涉及产品、服务、技术和市场创新在内容上还是有所差异的[25]。同时研究已较为一致指出,创新带来组织绩效的前提是其能够得以有效实施[5]。管理创新实施被认为是管理创新过程中重要的环节[3],也获得较为一致的认同[2、19]。因为创新理念的产生并不必然导致其得到实施[26]。由于能力、机会和激励的要求,中小企业管理创新实施的推动者依然为企业家,但管理创新的实施对于组织内部系统的牵涉更广泛与更为深入,将受到一定组织条件与资源的制约。

创新往往来源于现有知识的重组[27],而每一个体知识具有局限性,因而创新需要个体间的知识分享和转移。知识组合是创新的关键必然导致社会网络成为人员参与创新的重要预测变量[28]。社会网络能够带来信息资源共享[29],进而影响创新。实证结果也显示由于能够提供接触、控制资源与知识,社会网络能够促进公司的创新[30]。而有时候内部知识可能促使企业局限于内部事务的关注[31],在动态的环境中尤其如此。故此本文集中研究企业家的外部社会关系。

企业家的外部社会关系是指他们和其他外部实体进行的跨组织边界活动和由此产生的相互影响[32]。基于中国情景的社会关系网络研究一般把企业家的外部社会关系分成两种[33],即商业网络和公共网络。前者是指企业家和其他商业企业高层的联系,比如供应商、分销商、顾客和竞争对手;后者则是指企业家和政府行政或行业管理等权力机构形成的社会联系。此外,由于大学、科研所等非营利性机构对企业发展作用的日益重要,也有研究开始将企业家与这些机构的专家网络作为上述两种分类的第三种补充[34]。相关的实证研究也均表明上述三种网络单一或组合会显著影响企业家(或管理者)的行为[33、35]。就管理创新而言,社会关系应该成为重要的前置变量[1、3],现有研究缺乏企业家外部社会关系对企业家管理创新影响及其作用过程的实证研究。因此,本文将集中验证上述三类企业家外部社会关系对于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的影响。此外,已有研究注意到了外部环境与组织条件对于组织创新的影响,如Papadakis等(1998)[36]强调组织创新中外部环境与组织条件的影响。而环境动态性与组织规模为其中较为重要的研究变量,其对管理创新的具体作用仍值得深入的发掘与验证(研究框架见图1)。

图1 研究模型

三、研究假设

(一)外部社会关系与企业家创新意图

研究表明,社会交往既可能增强企业家原有的认知与见解,也可能提供新的商业创意与机会[37]。因此企业家需要建立广泛且多样化的社会关系[25],以获得管理创新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与信息。社会关系具有多方面的特征,本文关注的是社会关系的紧密程度,主要体现在联系的频率和感情的投入程度[37]。企业家社会关系联系频率影响着其所能获取的信息、知识和资源的数量与质量[35]。与外部社会关系紧密度越高,企业家就越能够及时与高效地获得信息、知识和资源。有研究指出,社会关系联系越密切,信息的传递和沟通学习效果将更有效[38]。外部社会关系可帮助企业家诊断企业存在的管理问题及其原因,确定管理创新目标[3],进而有助于形成管理创新的意图。如商业网络可以为企业家提供有关生产、营销、顾客知识的反馈[39],有助于环境变化的判断能力和筛选信息的效率的提升,促使其更新关键信息和知识[40],启发企业家提出管理创意。公共网络可以为企业家提供有关规则和政治的知识,传递隐蔽[41]和更细致的信息[42]以及宏观经济与产业发展资讯等,有助于企业家预先感知市场环境变化进而提出管理创意与目标。专家网络有利于个体想到更多概念、摆脱原有思维的束缚,并用独特和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43]进而确立管理创新的方向与想法。提出假设1。

H1:企业家外部社会关系紧密度与其自身管理创新意图正相关。

H1a:企业家商业网络紧密度与其自身管理创新意图正相关;

H1b:企业家公共网络紧密度与其自身管理创新意图正相关;

H1c:企业家专家网络紧密度与其自身管理创新意图正相关。

(二)企业家外部社会关系与中小企业管理创新实施

外部社会关系在管理创新实施阶段的影响同样值得重视。一方面管理创新的实施往往需要突破对组织惯性的依赖,抛弃早期被证明是有用的措施和行为,并克服创新过程利益受损者所形成的组织障碍[25]。为克服上述惯性与障碍,企业家需要建立广泛的社会关系以获得创新所需的资源,并有效协调不同的组织利益和活动[25]。同时企业家外部社会关系所带来的知识与需求压力也是管理创新实施的重要基础。有研究表明,商业网络为企业家提供实施管理创新所需要的关键资源[29],公共网络可以为企业家实施创新提供无法通过不完善要素市场获得的管理创新的关键资源[44]。而专家网络可以凭借其专业的知识、不同的视野帮助企业家识别管理创新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修正管理创意。因此提出假设2。

H2:企业家外部关系紧密度与中小企业管理创新实施正相关。

H2a:企业家商业网络紧密度与中小企业管理创新实施正相关;

H2b:企业家公共网络紧密度与中小企业管理创新实施正相关;

H2c:企业家专家网络紧密度与中小企业管理创新实施正相关。

(三)企业家创新意图与中小企业管理创新

如上所述,企业家的管理创新意图能够在组织内部形成信念系统与资源投入导向,为管理创新实施构建必要的激励机制与资源保障,因而能够推动企业的管理创新实施。管理创新实施与产品、服务、技术、市场等创新实施具有差异,后者可以由企业具体的职能部门或者中层管理者实施。而管理创新则缺乏具体的执行部门[25],必然需要强有力的领导者的推动。从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的过程来看,企业家的创新意图所包含的创意以及创新目标确立是管理创新实施的基础。创意内容及目标确定状况都将对管理创新实施最终效果具有影响作用,因此在支持实施新颖的实践、流程和结构中充当着尤为重要的作用[4]。综上所述,企业家管理创新意图体现了企业家的管理经营的意志与愿景,对于管理创新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提出假设3。

H3:企业家管理创新意图与中小企业管理创新实施正相关。

(四)企业家创新意图的中介作用

企业家是中小企业内外部联系的枢纽。企业家外部社会关系作为企业家个体的社会资源,其对企业组织管理影响可通过对于企业家本身理念与行为的影响而产生作用。如上所述,企业家外部社会关系作为重要的知识源能够影响企业家管理创新意图和管理创新实施,而企业家管理创新意图直接影响管理创新的实施。我们认为企业家创新意图会成为企业家外部社会联系对企业管理创新作用机制的一主要通道。即企业家创新意图在企业家外部社会关系与管理创新实施之间具有中介作用。因此提出假设4。

H4:企业家管理创新意图在企业家外部关系紧密度影响中小企业管理创新实施过程中起中介作用。

H4a:企业家管理创新意图在企业家商业网络紧密度影响中小企业管理创新实施过程中起中介作用;

H4b:企业家管理创新意图在企业家公共网络紧密度影响中小企业管理创新实施过程中起中介作用;

H4c:企业家管理创新意图在企业家专家网络紧密度影响中小企业管理创新实施过程中起中介作用。

(五)环境动态性的调节作用

环境通常被理解为一个多维构念,其中的动态性衡量了环境信息的不确定性程度[45]。环境动态性是组织进行管理创新不容忽视的力量[46]。研究表明,企业组织需要从环境中获取各种信息来应对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47]。根据资源依附理论,环境不确定性的程度越高,企业家与其他社会个体联系的可能性越大[48]。环境动态性越强,企业家在管理创新创意产生和目标确定时将面临更高的信息资源不足的可能性,促使企业家更为重视外部社会关系。研究发现,当组织外部环境发生快速改变的时候,新的知识需求就会变得更为迫切[46]。也有实证结果表明,环境动态性增加会激发企业家管理创新对于网络的需求以降低不确定性[22]。因此提出假设5。

H5:环境动态性调节企业家外部关系紧密度与其管理创新意图之间的关系,即随环境动态性的加大,企业家外部关系紧密度对其管理创新意图的影响程度越大。

H5a:环境动态性对企业家商业网络紧密度与其管理创新意图之间起调节的作用,即随环境动态性的加大,企业家商业网络紧密度对其管理创新意图的影响程度越大;

H5b:环境动态性对企业家公共网络紧密度与其管理创新意图之间起调节的作用,即随环境动态性的加大,企业家公共网络紧密度对其管理创新意图的影响程度越大;

H5c:环境动态性对企业家专家网络紧密度与其管理创新意图之间起调节的作用,即随环境动态性的加大,企业家专家网络紧密度对其管理创新意图的影响程度越大。

(六)组织规模的调节作用

我们认为企业家创新意图对于企业管理创新实施的影响本质是企业家领导作用与过程的体现。而研究表明领导有效性依赖于组织的规模[16]。在小规模的组织中,领导者较为容易影响成员的行为,但随组织规模的扩大,领导者则困难达致这样的效果[49]。这是因为大规模的组织沟通的复杂化降低了领导者的影响[50]。基于上述研究的基础,我们认为组织规模较小时,企业家的管理创新意图更为容易得到贯彻与推动,其对创新实施的影响也将更大些。因此提出假设6。

H6:组织规模调节企业家管理创新意图与管理创新实施之间的关系,即随着组织规模的扩大,企业家管理创新意图的影响力会相对降低。

四、实证分析

(一)调查程序与样本情况

我们在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进行调查问卷设计,通过管理专业研究人员和企业家的座谈进行部分表述的修改,并通过所在学校的EMBA项目平台对100家企业进行试调查,最后探索性因子分析确定量表,各构念的Cronbach's α值均在0.73以上,测项的因子负荷系数均超过0.5。调查问卷主体部分由企业家填写。为了避免同源偏差(Common Method Variance),其中企业管理创新实施部分则通过研究者在研究企业高管(总监级别以上)名单中随机请两名以上的企业高管独立填写。

试调查完成后我们通过滚雪球的方式在珠三角地区对1 000家私营企业发出问卷,收回问卷653份,其中有效企业样本为244。本文对中小企业的选取标准按照我国的《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来界定。在有效问卷中企业家平均年龄为39.23岁,其中81%为男性,女性占19%。企业家的教育水平专科以下的占26.2%,专科占30.3%,本科占36.1%,研究生占7.4%,平均行业经验为11.362年,其中10年以下的占35.7%,10年以上的占64.3%。所在企业处于创业阶段占16.4%、成长阶段占51.2%、成熟阶段占26.7%和衰退阶段占5.7%。企业规模在100人以下占30.7%,100~500人(不含500)占34.8%,500~1 000人占25.5%,1 000人以上占9%。在244家企业中共获得872名高管对所在企业管理创新实施的评价信息,平均每家企业有3.57名高管进行评价。

(二)变量与测量

企业家创新意图变量的量表根据有关管理创新过程的研究[2-3,19-20]及本文的有关定义进行编写与修改,同时通过与10家企业家深度访谈描述相关的关键行为表现,找到研究文献与企业家实践表现的共同部分,并按企业家提到的频率(大于6)进行排序,最后在与相关学者、企业家和管理学博士研究生讨论的基础上形成了初始量表,最后经过试调查的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调整为5项测项。典型条目如“过去三年您能够不断提出新的管理创意”(1最不认同,7最认同)。在Huang等(2011)[22]研究中,该构念具有良好的信度与区分效度。

管理创新实施的测量指标在Elenkov等(2005)[13]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共有3项测项,分别为战略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让高管独立对所在企业情况进行评价。典型条目如“过去三年公司实施了战略方面的创新”(1最不认同,7最认同)。

企业家外部社会关系包含的构念在张建琦、赵文(2007)[7]的基础上修订而成。在有关研究中[22,51]均表明该量表具有较好信度和区分效度。其中商业网络、公共网络和专家网络分别有测项3个、4个和3个。典型条目如“与供应商关系的密切程度”(1最低,7最高)。

环境动态性的测量来自Green等(2008)[52]的研究,共有项目5项,采用Likert 7点法衡量。而组织规模采用企业员工数量作为指标。考虑到企业家的个体特征[53]及企业发展不同阶段可能存在的影响,本文采用的控制变量分别为企业家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行业经验、企业的发展阶段。变量一般统计分析结果见表1所列。

表1 变量一般统计分析结果

验证性因子分析表明,各构念Cronbach's α值在0.743~0.906间,本文假设模型的卡方值与自由度之比(χ2/df)为2.97,RMSEA、AGFI、NNFI、CFI分别为0.078、0.88、0.95和0.95,结果显示模型拟合值处于可接受水平。本研究上述六个主要构念的复合信度值在0.895~0.964之间,表明构念内部一致性较高。本研究所有主要构念测项的标准化负荷系数处于0.73~0.97间,所有系数均达到0.05的统计显著性。所有潜在变量的AVE值介于0.575~0.900之间,表明模型具有良好的收敛效度。同时我们分别进行上述三种网络构念两两组合为一和三个组合为一,管理创新意图与管理创新实施合一构念等5个模型与本文的假设模型的比较分析,结果也表明假设模型具有更好的拟合性。

(三)实证结果

表2实证结果显示,商业网络与专家网络均影响显著(p<0.05),表明企业家商业网络和专家网络紧密度的增加都将提高企业家管理创新意图,假设1a和假设1c得到支持。但是公共网络的影响系数虽为正,但p<0.05的条件下并不显著,H1b得不到支持。H1得到部分的支持。

表2 企业家创新意图的影响因素实证结果

有关管理创新实施影响因素的实证结果表明(表3,M8),专家网络对管理创新实施的系数为0.100(p<0.01),表明企业家专家网络紧密度对管理创新实施具有积极的作用,H2c得到支持。但商业网络(0.019)、公共网络(0.117)虽然系数为正,但在p<0.05的条件下并不显著,假设2a与假设2b得不到支持。因此假设2仅得到部分的支持。此外,企业家创新意图对管理创新实施的系数为0.565(p<0.01),H3得到强有力的支持,表明企业家创新意图能够较大影响企业的管理创新的实施,企业家个人对管理创新实施的影响作用彰显。

表3 管理创新实施影响因素的实证结果

续表3

我们留意到只有专家网络对管理创新实施影响显著(M8,0.100,p<0.01),同时其对企业家创新意图影响显著(M2,0.199,p<0.05)。同时在模型9中,专家网络在p<0.10的条件下影响不显著(0.031)。Sobel检验显示z值为2.66,p<0.01。结果表明企业家创新意图在专家网络对管理创新实施影响过程中起完全中介作用。H4c得到支持,而H4a和H4b由于商业网络(0.019)、公共网络(0.117)对管理实施影响不显著而得不到支持。

环境动态性的系数(M3)为-0.121(p<0.05),表明环境不稳定对企业家的创新意图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环境动态性与公共网络的交互项系数为0.141(p<0.05),说明公共网络对于企业家创新意图的影响会随环境动态性的变化而发生一定的转变。与本文假设所不同的是,环境动态性的调节效应结果显示(图2),在高环境动态性下,公共网络对于企业家创新意图的影响为正,但在低的环境动态性下,公共网络对于企业家创新意图的影响是负的。同时环境动态性与商业网络、专家网络的各自的交互项均不显著(M4与M6),表明商业网络和专家网络与企业家创新意图之间的关系并不受到环境动态性的影响。

图2 环境动态性的调节效应

实证结果显示,企业规模(M10,0.172,p<0.01)对管理创新的实施正向具有影响,同时其与企业家创新意图的交互项的影响显著(M11,0.135,p<0.05)。值得注意的是,调节效应结果显示(图3),在规模较大的企业中企业家创新意图对管理创新实施的影响作用更强(斜率更大),这与H6刚好相反。本文实证结果表明,组织规模对于管理创新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影响,中小企业规模增长更有利于企业家创新意图的实现。

图3 企业规模的调节效应

五、结果讨论

本文的实证结果显示企业家的管理创新意图与其外部社会关系均对企业的管理创新实施状况具有直接或间接的显著影响,验证了企业家认知状态与个体特征对于中小企业管理创新最终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虽有较多的研究提出了管理者对于组织创新的重要意义[11-12],但现有研究尚未明确首席行政官为领导组织变革的关键人物[4]。本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企业家应为中小企业管理创新中最为关键变革推动者。本文实证结果显示企业家本身的人口统计特征对于管理创新的影响不显著,中小企业管理创新主要受企业家社会关系结构与管理创新意图的影响,进一步表明企业家认知心理特征比人口统计特征对预测企业家管理创新行为更直接与有效,说明了企业家心志与境界修炼提升的重要性。

本文实证结果凸显了企业家构建必要的外部社会关系的实践价值,也间接说明了多元开放型网络在发现商机与创新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54]。与以往研究发现不同的是,我们更为具体和综合分析了企业家不同的外部社会关系对于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的影响的差异性。现有的理论关注更多的是创新理念的产生,而忽视其应用与实践[55],缺乏了对于管理创新过程的全面考察,以至难以察觉不同企业家外部社会关系对于管理创新影响作用机制的差别。公共网络优势往往在于资源。在较低环境动态性的情况下,与公共网络的紧密联系也许会容易导致产生资源依赖惰性致使创新动力的弱化,致使企业家较容易寻求资源带来直接的利益而不是将其转化为创新优势。而在环境动态性较大的情况下,公共网络资源会较难以带来直接利益迫使企业家更多追求创新优势。虽然本研究调查的结果(表1)显示,企业家外部社会关系密切度最高的为商业网络(均值为4.960),但相关研究和调查均显示我国企业家对政府关系的重视程度最高[56-57]。因此中小企业家在环境动态性较低的情境下尤其需要警惕公共网络可能给企业管理创新带来的消极作用。

管理创新实施最为主要的特征可能在于不确定性,主要表现为任务执行与推动的资源支持与具体操作面临各种干扰的可能与困难。因此管理创新实施阶段企业家外部社会关系作用的发挥需要一定的直接参与性。而商业网络与公共网络由于身份和利益因素的制约在这方面的功能将会弱化。专家网络不仅是拥有深厚专业知识的群体[58]和避免一些利益的纠纷,更可以在管理创新实施过程中与企业有更多地互动及对管理创新的直接参与指导。因此中小企业家管理创新实施过程中尤其需要关注专家网络的作用。

本文实证结果表明以人员数量为衡量指标的组织规模对管理创新实施正向影响,说明人力资源能够为企业管理创新提供必要和有用的支持。现有研究通常认为大规模企业更具有官僚化,而我们的实证结果显示在规模较大的企业中,企业家的创新意图对于管理创新的实施影响作用更大,与本文原本假设刚好相反,其中的原因可能在于所研究的中小企业官僚化的程度仍属可控范围,组织规模不良的影响尚未达到相应的阀值,其积极作用大于消极因素。

六、简要结论与实践启示

基于管理创新的特殊性,我们认为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的实现是企业家个体的领导实现过程,企业家的管理创新意图将对管理创新实施具有重要且关键的影响,而企业家的外部社会关系影响企业管理创新的实现。实证结果显示,企业家管理创新意图显著影响正向管理创新实施,这一过程受到了组织规模的调节,组织规模越大,企业家创新意图的影响越大。与大型企业不同,组织规模在中小企业家进行管理创新过程中起到正向的作用。本文研究还表明,企业家不同外部社会关系对于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的作用具有差异性。具体而言,商业网络、专家网络对企业家管理创新意图具有正向影响,专家网络通过企业家管理创新意图的完全中介作用对管理创新的实施产生积极作用,而公共网络在环境动态性大的条件下正向影响企业家创新意图,而在环境动态性小的条件下则负向影响企业家创新意图。

本文的研究结果在管理实践上的启示在于以下几方面:一是结果表明中小企业管理创新实现过程中企业家直接的参与和担当具有相当的重要性,中小企业家需要认识到自身在创新活动中的主要任务是管理创新的创新,直接的技术创新大多属于技术专家的任务,企业家的职责是通过管理创新推动技术创新。中小企业家有必要亲自参与企业新的管理措施、管理流程、管理结构或管理技术等活动并对此担负责任。同时中小企业家对于管理创新心志与愿景不断修炼与提升尤其值得重视,企业家在进行自身企业战略思考和战略实施时需要将管理创新视为企业战略意图的一重要部分,增强将企业做优秀甚至卓越的企图心和责任感,对此强化社会学习和不断修炼进取,在管理创新实践中明确自身企业追求的核心价值观与企业核心价值观,提出、宣传和践行具有吸引力、清晰、简要并能为组织利益共同体接受的企业管理创新愿景,构筑企业未来发展的梦想来指引企业的发展。第二,本文揭示不同企业家外部社会关系作用的差异。企业家可根据企业管理创新不同阶段的问题适当调整或优化自身的外部社会关系结构与组合以取得更好的效果。中小企业家应保持管理开放的心态,与供应商、客户、同行以及金融机构等主体建立良好健康的互动关系,从中企业家可以获得市场、产品和客户的有关信息,以及生产、销售和服务各个环节的反馈,从而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确立管理创新目标;企业家可以借鉴同行其他企业成功或失败的管理经验,寻找新的管理过程、组织结构和管理方法;企业家之间可以形成一个“俱乐部”,享受网络成员才能享受的资源和信息,推动管理创新在企业的实施,约束供应商、客户在企业管理转型期产生的机会主义行为,使企业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管理创新的支持和配合。企业家在管理创新过程中需要特别重视专家网络的构建,虚心吸纳专家从专业角度提出的管理创新目标和实施方案。在寻求外部咨询、科研机构和高校专家等专家网络的管理创新建议时,应让其更多和更深入地了解企业实际经营状况和行业运营特点,与专家进行有效沟通。而对公共机构网络关系运用要慎重,特别注意公共机构网络关系的资源优势特性而具有的适合情景的局限,居安思危,可适当制造一定的危机感来克服公共机构关系网络在环境动态性较小对企业形成的管理创新惰性。第三,组织规模在管理创新意图影响管理创新实施过程中的正向调节作用表明企业家需要重视组织内部资源尤其是高管团队对于管理创新的支撑,企业家需要注重自身管理创新意图清晰化,并对于组织管理层的有效传达,创造充分的机会让管理人员参与管理创新的创意提出与目标的确定,让管理层对企业的管理创新必要性、创新内容与具体目标具有深刻的理解和认同,同时注重管理的规范化与管理执行力效果,强化组织对于管理创新实施的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提升管理层的创新管理能力,在企业内部形成追求及支持管理创新的组织文化氛围。

注释:

①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了发展“创新驱动战略”,更为彰显了创新在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作用,也表明中国将会对创新有更多的投入。

②以往有关创新的研究更多集中于技术创新。而多数的研究者将管理创新视为与技术创新相对的概念,认为两者在组织中相辅相成(Birkinshaw et al.,2008)。

③有关管理创新内涵以及过程以及与其他构念的区别与联系更为具体论述和详尽的讨论可见Fariborz和Deepa(2012)的综述。

[1]Fariborz D,Deepa A.Managerial Innovation:Conceptions,Processes,and Antecedents[J].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2012,8(2):423-454.

[2]Hamel G.The why,what and how of management innov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6,84(2):72-84.

[3]Birkinshaw J,Hamel G,Mol M.Management innovat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8,33(4):825-845.

[4]Ignacio G,Vaccaro J P,Jansen F J,et al.Management Inno⁃vation and Leadership:The Moderating Role of Organizational Size[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12,49(1):28-51.

[5]苏敬勤,李召敏,洪勇.管理创新创造阶段:从内部变革促进者视角的分析[J].管理学报,2010(7):1000-1007.

[6]Richard C,Howard V A.Small Firm Bankruptcy[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2006,44:493-512.

[7]张建琦,赵文.学习途径与企业家能力关系实证研究——以广东省中小民营企业为例[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10):65-69.

[8]Janssen O,Van Yperen N W.Employees’goal orientations,the quality of leader-member exchange,and the outcomes of job performance and job satisfac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4,47(3):368-384.

[9]Feirong Y,Richard W.Innovative behavior in workplace:the role of performance and image outcome expectation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10,53(2):323-342.

[10]Wallace J C,Marcus M B,Paul D J,et al.A Multilevel Model of Employee Innovation:Understanding the Effects of Regu⁃latory Focus,Thriving,and Employee Involvement Climate[EB/ OL].(2013-10-08)[2014-12-24].http://jom.sagepub.com/ content/early/2013/10/08/0149206313506462.full.

[11]Peters T J,Waterman R H.In Search of Excellence[M]. New York:Warner Books,1984.

[12]Kanter R M.The Change Masters[M].London:Unwin Hy⁃man,1984.

[13]Elenkov D S,Judge W,Wright P.Strategic leadership and executive innovation influence:an international multi-clus⁃ter comparative stud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5,26(4):665-682.

[14]Jung D I,Chow C,Wu A.The role of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in enhancing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hypotheses and some preliminary findings[J].Leadership Quarterly,2003,14(3):525-544.

[15]Crossan M M,Apaydin M.A multi-dimensional framework of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10,47(5):1154-1191.

[16]Hambrick D C,Mason P A.Upper echelons:the organiza⁃tion as a reflection of its top manager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4,9(2):193-206.

[17]Masurel E,Montfort K V,Lentink R.SME innovation and the crucial role of the entrepreneur[EB/OL].(2003-02-01)[2014-12-24].http://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4793542 SME innovation and the crucial role of the entrepreneur.

[18]Yu T L.Towards a capabilities perspective of the small firm[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2001,3(3):185-197.

[19]邢以群,张大亮.存亡之道——管理创新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10.

[20]林海芬,苏敬勤.管理创新效力提升机制:组织双元性视角[J].科研管理,2012(2):1-9.

[21]Hamel G,Prahalad C K.strategic intent[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89(5/6):63-76.

[22]Huang W F,Zhang J Q,Zhao W.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Social Ties and Entrepreneurs’Management Innova⁃tion Intention in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M].Syd⁃ney:Aussino Acadenic Publishing House,2011:366-373.

[23]Mark A G,Sharon K P,Claire M M.Leader Vis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daptive and Proactive Performance:A Longitudinal Study[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10,95(1):174-182.

[24]哈默.管理大未来[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4.

[25]Alänge S,Jacobsson S,Jarnehammar A.Some aspects of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studying the diffusion of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s[J].Technology Analysi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1998,10(3):20-31.

[26]Markus B.Putting creativity to work:the implementation of creative ideas in organiz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12,55(5):1102-1119.

[27]Schumpeter J A.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34.

[28]David O.Social Networks,the Tertius Iungens Orientation,and Involvement in Innovation[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005,50(3):100-130.

[29]Nahapiet J,Ghoshal S.Social capital,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th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8,23(3):242-266.

[30]Leiponen A.Managing knowledge for innovation:The case of business-to-business services[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6,23(3):238-58.

[31]Cohen W M,Levinthal D A.Absorptive Capacity: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35(1):128-152.

[32]Geletkanycz M A,Hambrick D C.The external ties of top executives:implications for strategic choice and performance[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7,42(4):654-681.

[33]Peng M W,Luo Y.Managerial Ties and Firm Performance in a Transition Economy:The Nature of a Micro-macro Link[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0,43(3):486-501.

[34]Gao S X,Xu K,Yang J J.Managerial ties,absorptive ca⁃pacity,and innovation[J].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8,25(4):395-412.

[35]余传杰.自主管理、团队学习及其绩效的综合评价研究[J].湖湘论坛,2014(5):67-71.

[36]Papadakis V,Lioukas S,Chambers D.Strategic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the role of management and context[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8,19(2):115-148.

[37]Granovetter M.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3,78(2):1360-1380.

[38]李家清,张慧.社会网络视角下的企业知识网络研究[J].未来与发展,2010(1):84-88.

[39]胡小桃.德国科技创新的政策体制分析[J].湖湘论坛,2014(3):97-101.

[40]Curran J B.Networks and Small Firms:Constructs,Method⁃ological Strategies,and Some Finding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1993,11(2):34-45.

[41]Hansen M.The search transfer problem:The role of weak ties in sharing knowledge across organization sub-unit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9,44(3):82-111.

[42]Uzzi B.Social structure and competition in interfirm net⁃works:The paradox of embeddednes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7,42(2):35-67.

[43]Perry S,Christina E S.The Social Side of Creativity:A Static and Dynamic Social Network Perspectiv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3,28(1):89-106.

[44]Peng M W.Institutional transitions and strategic choice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3,28(2):275-296.

[45]Dess G G,Beard D W.Dimensions of Organizational Task Environment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84,29(2):52-73.

[46]Weitz E,Shenhav Y.A longitudinal analysis of technical and organizational uncertainty in management theory[J]. Organization Studies,2000,21(3):243-266.

[47]Hult G M.Managing the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Sourcing Process as a Market-drive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System[J].Decision Sciences,1998,29(1):193-216.

[48]Pfeffer J,Salancik G R.The external control of organiza⁃tions:A resource dependence perspective[M].New York:Harper&Row,1978:49.

[49]Atwater D C,Bass B M.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in teams[M].Thousand Oaks,CA:Sage,1994:13-24.

[50]Bass B M,Avolio B J.Improving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through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M].Thousand Oaks,CA:Sage,1994:125.

[51]黄亮,张建琦.企业环境不确定性对中小民营企业家战略执行能力的影响[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2):35-41.

[52]Green K M,Covin J G,Slevin D P.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ategic Reactiveness and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The Role of Structure-Style Fit[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8,23(3):356-383.

[53]Kimberly J R,Evanisko M.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the influence of individual,organizational,and contextual fac⁃tors on hospital adoption of technological and administra⁃tive innovation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81,24(3):679-713.

[54]Burt R S.The Contingent Value of Social Capital[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7,42(2):339-65.

[55]Elizabeth L L,Siobhán O.Nexus Work:Brokerage on Cre⁃ative Project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010,55:47-81.

[56]辛宇,郑鑫,叶明海.组织学习能力对知识创新的影响研究[J].江淮论坛,2014,263(1):159-163.

[57]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企业家对人性的看法、管理实践及与综合绩效的关系——2012中国企业家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J].管理世界,2012(6):96-132.

[58]Fong E,Chen W.Mobilization of personal social networks and institutional resources of private entrepreneurs in Chi⁃na[J].Canadian Review of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2007,44(4):415-449.

[责任编辑:程靖]

Social Ties,Entrepreneur’s Innovation Intention and Management Innovation Implementation

HUANG Wen-fenga,ZHANG Jian-qib
(a.International Business School;b.Lingnan College,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275,China)

The study focuses on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SMEs)management innovation process,reveals entrepreneurs’role as the most important change masters within it.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tre⁃preneur management innovation,the paper argues that management innovation process consists of two phases in SMEs:entre⁃preneur’s innovation intention and management innovation implementation,in which the entrepreneur’s external social ties have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m.The paper,from the survey data of 244 SMEs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finds that entrepre⁃neur’s business ties and expert ties significantly affect entrepreneur’s innovation intention,whereas the environmental dy⁃namics moderates the impact of public ties on entrepreneur’s innovation intention.Moreover,entrepreneur’s management in⁃novation intention fully mediates the impact of expert ties on management innovation implementation process.The entrepre⁃neur’s innovation intention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management innovation implementation,and its impact is moderated by organizational size.

social ties;entrepreneur’s innovation intention;management innovation implementation

F272

A

1007-5097(2015)11-0120-09

10.3969/j.issn.1007-5097.2015.11.019

2015-02-02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0YJC630090);广东省教育厅一般项目(2012WYXM_000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中山大学青年教师培育项目(11wkpy18)

黄文锋(1977-),男,广东汕尾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管理创新;

张建琦(1957-),男,陕西西安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创业与创新。

猜你喜欢
动态性意图企业家
原始意图、对抗主义和非解释主义
陆游诗写意图(国画)
离群动态性数据情报侦查方法研究
管理者认知视角的环境动态性与组织战略变革关系研究
制定法解释与立法意图的反事实检验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国土资源绩效管理指标体系的动态性探讨
闽籍女企业家共话“转折” :善良、坚持、灵动
基于CDM系统的航班动态性调度研究
环保企业家发展前景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