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口商品结构与出口贸易增长的灰色关联分析

2015-12-02 04:19徐沛豪
生产力研究 2015年5期
关键词:资本密集型关联度出口

徐沛豪

(北京理工大学 管理与经济学院,北京 102488)

一、研究背景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际贸易取得了飞速发展,每年的贸易额度不断增长。特别是加入WTO以来,对外贸易不断取得历史性突破,对外贸易结构也在不断的变化过程中,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截止到2014年,我国进出口总值26.43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出口14.39万亿元;进口12.04万亿元。机电产品出口8.05万亿元,纺织品、服装、箱包、鞋类、玩具、家具、塑料制品等7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2.98万亿元。但“大”并不意味着“强”,“大”也并不是中国对外贸易市场上的最终目的。虽然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就向世界打开封锁的大门,但这一阶段仅仅是以出口为目的换取外汇,以做“大”作为此阶段的中心;1992年,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南巡讲话,给中国经济对外开放增加了更强的信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稳定建立,确立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保护中国市场经济的稳步运行,这一阶段中国商品贸易结构发生了变化,但这一阶段,仍然处以做“大”为目标;到了2001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政策的稳步建立,相关法规的逐步完善,市场机制的逐步成熟,对外开放信心逐渐增强,中国成功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从此之后,中国开始逐步调整贸易结构,以做“强”为中心目标;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席卷全球,中国也卷进了这场风暴之中,经济下行力度较大,增长乏力,出口疲惫。但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2009年,中国出口总额12 016.亿美元,同比下降16%。虽然中国政府积极救市,对内引导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对外调整出口贸易结构,企业纷纷筹划转型,谋取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如何保证出口竞争力。此阶段,人们纷纷意识到唯有顺着世界新一轮经济增长潮流以及尊重各国具体分工实际,调整贸易结构,重布贸易格局,才能在新一轮经济分工调整中塑造真正的贸易强国形象。

二、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发展现状

国内外很多学者对中国贸易结构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包括进口和出口两方面。本文主要探讨出口问题,对出口贸易结构与出口增长相关论点进行总结。

Amiti和Freund指出从1992年开始,我国农业和纺织业的出口比重逐年下降,而电子类产品和计算机的出口比重上升。出口贸易产品由劳动密集型转为资本密集型[1];杨汝岱和朱诗娥[2]认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国际竞争力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特别是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已经实现重点突破,某些产品和国际竞争力不断得到提高,并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李汉君[3]对后危机时代中国对外贸易状况的分析,指出我国应该采取适当干预力量,采取主动措施,升级贸易结构,增加贸易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提升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份额;何正霞[4]通过对我国产业内贸易的研究,认为我国当下应该积极扩大水平型产业贸易,改善现有的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产业的竞争力;宋马林[5]对世界16个主要国家和地区2005—2007年货物和服务贸易进出口数据进行集成多向的数据包络分析(DEA)的视窗分析,认为中国外贸竞争力的最大优势在于劳动密集型产品,中国应当继续发挥这一优势但同时还必须注意到,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具有相当规模,应着力提高其科技和技术含量,改善贸易结构。

虽然国内外不少学者对中国出口贸易进行了详实研究,但至今以灰色关联模型理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还是空白。本文从该模型出发,研究中国对外贸易出口商品结构,对今后中国出口贸易提供理论实证分析。

三、实证分析

(一)灰色关联理论简述

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由华中理工大学邓聚龙教授于1982年首次提出,经过30多年的发展,现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在社会经济领域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灰色关联分析是研究少数据、贫信息不确定性问题的新方法,其样本容量可以少到4个,对数据无规律也同样适用,不会出现量化结果与定性分析结果不符的情况。其分析是根据各因素变化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因素之间关联程度的方法。

基本过程如下:

(1)选取参考序列为:

X0(k)={X0(1),X0(2),…,X0(n)},k=1,2,…,n

比较序列为:

Xi(k)={Xi(1),Xi(2),…,Xi(n)},i=1,2,…,m;k=1,2,…,n

(2)用初值化方法进行无量纲化:

X'0(k)=X0/X0(1)={X'0(1),X'0(2),…,X'0(n)}

X'I(k)=Xi/Xi(1)={X'i(1),X'i(2),…,X'i(n)}(i=1,2,…,n)

(3)计算参考数列与比较数列的绝对差从中找出最大绝对值:

Δ0i(k)=|X'0(k)-X'I(k)|(i=1,2,…,m;k=1,2,…,n)

最大值为:α=Δmax=maximaxn|X'0(k)-X'I(k)|

最小值为:β=Δmin=miniminn|X'0(k)-X'I(k)|

(4)计算关联系数:

关联系数是在描述k时刻的关联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关联系数ηoi(1)=(β+ρα)/(Δ0i(k)+ρα)

上式中的ρ为分辨系数,一般取值范围为(0,1),本文取值 ρ=0.5

(5)计算关联度:

(6)排关联序:

按照roi大小排序,区分其关联度大小。roi值越大,说明其关联程度之大;反之,说明其关联程度越小。

(二)数据的选择和说明

本文的基础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2—2013)》、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相关网站。

以中国出口货物总额作为参考序列X0;初级产品、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饮料及烟类、非食用原料、[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动植物油脂及蜡、工业制成品、化学品及有关产品、[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机械及运输设备、杂项制品、未分类其他商品出口额数列 X1、X2、X3、X4、X5、X6、X7、X8、X9、X10、X11、X12作为比较序列。详细数据如表1所示。[6]

前文已经述及,中国出口贸易结构与出口总额变化是一个动态过程,灰色关联系统也正契合研究动态问题这一需要,关联度随着系统的发展、数列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这个变化能反映出发展变化趋势,便于从宏观上把握自2001年加入世界组织以来,我国出口贸易结构的具体变化情况,从而利于分析出口结构对整体出口额作用的内在基质的逻辑,进而提高我们对中国出口贸易结构和出口竞争力关系的处理,以应用此种关系进行调整和控制。[7]

表1 2001—2012年中国出口贸易结构总额及各类别商品出口额度

为此,本文根据中国出口贸易相关政策、理论,将2001—2012年数据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界点为2005年。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中国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开始逐步升值。人民币兑美元由2004年的8.27下降至2012年的6.31,人民币对美元累积升值超过30%;第二个界点为2008年。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愈演愈烈,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从美国席卷全球,全球经济陷入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首次最严重的全球性经济衰退。2009年全球经济全面下滑,国际市场需求骤减、贸易保护主义纷纷抬头。根据WTO相关统计,全球货物贸易额下降23%,为70多年来首次最大降幅。当然,中国也“难逃此劫”。

即比较数列为三段序列:2001—2005年各种商品贸易额为第一序列;2006—2008年各种商品贸易额为第二序列;2009—2012年各种商品贸易额为第三序列。

(三)动态灰色关联分析结果

将三段序列依照上述步骤进行灰色关联度计算,分别求出不同时间段相关因素的灰色关联度,结果如表2所示。

将表2数据进行整理,可得:

第一阶段:

ro7>ro9>ro12>ro8>ro11>ro10>ro5>ro2>ro1>ro4>ro6>ro3

第二阶段:

ro7>ro10>ro9>ro11>ro1>ro4>ro2>ro3>ro8>ro6>ro5>ro12

第三阶段:

ro7>ro10>ro1>ro5>ro11>ro2>ro6>ro9>ro4>ro3>ro8>ro12

表2 中国出口贸易结构与出口增长之间的动态关联矩阵

首先,依据原分类来看:依据原分类来看,我国出口商品分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两类,在序列中分别为ro1和ro7。根据分析结果来看,从2001年后,不论哪一个阶段,我国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与出口贸易增长额之间关联度一直高于初级产品。说明我国已经摆脱改革开放初依靠出口初级产品换取外汇的模式,随着不断深化改革,不断主动参与世界分工,我国已经成为工业制成品出口大国。

其次,分类别具体来看:在工业制成品中,具体包括化学品及有关产品、[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机械及运输设备、杂项制品以及未分类的其他商品。即序列中 ro8、ro9、ro10、ro11、ro12。分析结果显示,第一阶段:关联度排序为ro9>ro12>ro8>ro11>ro10;第二阶段:关联度排序为 ro10>ro9>ro11>ro8>ro12;第三阶段:关联度排序为ro10>ro11>ro2>ro9>ro8>ro12。根据实际分析需要,剔除掉ro12,则可以看出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可以合并为一个阶段,因为除了[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和杂项制品的顺序发生了互相调换且调换幅度并不大,其他产品在这两个阶段对出口贸易总额关联排位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第一,对比第一阶段和后两阶段,可以看出,机械及运输设备排序明显发生变化,由第一阶段的末位直接冲进后两阶段的首位。这说明,我国出口贸易结构中,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渐渐占据上风,成为工业制成品中对总贸易出口额贡献度最大的产品类型。第二,[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在三个阶段,排位逐步下降;相反,杂项制品的排位逐步上升;化学品及有关产品的排位从第一阶段到后两个阶段,下降但幅度较小。所以,由此分析得出,因为2005年人民币升值以后,中国从出口商品价格相对提升,原来依靠低价格占据世界商品席位的战略需要逐步调整,所以[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对总出口贸易额贡献度逐步变小。

在初级产品中,具体包括食品及主要供食品的活动物、饮料及烟类、非食用原料、[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动、植物油脂及蜡]。即序列中 ro1、ro2、ro3、ro4、ro5。分析结果显示,第一阶段:关联度排序为ro5>ro2>ro1>ro4>ro6>ro3;第二阶段:关联度排序为 ro1>ro4>ro2>ro3>ro6>ro5;第三阶段:ro1>ro5>ro2>ro6>ro4>ro3。可以看出,三个阶段中,除了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在排序中一直处于第二之外,其余商品都有或大或小的浮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采用进口导向经济发展模式,主要出口产品为初级产品。改革开放之后,初期阶段,初级产品的出口在整个贸易结构中依然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吟哦日我国企业技术和设备都非常落后,几乎没有任何过激竞争力,此时,不得不大量出口资源密集型产品换取外汇,从而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设备。而初级产品中,资源密集型产品占据着无足轻重的比例。

最后,从整体上来看:对我国出口商品进行划分类别,以更好地分析三个阶段我国出口贸易商品结构变化状况。剔除掉初级产品类、工业制成品类以及未分类其他类产品,根据我国实际现状,将所剩9个类别商品分为三个大类:第一,原材料、燃料等初级产品。具体包括[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动、植物油脂及蜡]、非食用原料、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第二,劳动密集型产品。具体包括杂项制品、[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饮料及烟类。第三,资本密集型产品。具体包括机械及运输设备、化学品及有关产品。

第一,初级产品。初级产品整体关联度靠后。说明我国出口已经基本拜托了低收入国家常有的特征,出口比较优势有所转变。20世纪80年代过度依赖初级产品,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比较优势陷阱”的可能,实现了出口贸易结构调整。但在第三阶段,初级产品处于关联度中部考前位置,可以看出我国在金融危机后,根据世界市场再次分工调整,需求有所变化,再次提高初级产品需求;也可能在于其他产品出口不力,凸显出初级产品关联度靠前;也有可能初级产品内部注入新的生产要素,但仍然不改变其初级产品属性。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我国国内供应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燃料基本完全进口。

第二,劳动密集型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关联度都靠前,说明是当时中国竞争力较强的商品。首先,我国人口众多,提供了丰富的、廉价的劳动力市场,具备打造世界工厂最基本的基础要素;其次,我国承接了日本、韩国等国家的落后产业转移,利用我国土地、厂房、优惠的政策、巨大的消费市场等条件,建立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使得我国成功地从改革开放初期的资源密集新转型为劳动力密集型;最后,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原料相对丰富,外资投资设厂在中国,靠近原料原产地,利于生产。主要表现在[纺织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的关联度都居于前列,在2001—2008年,为中国出口贸易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这种优势在第三阶段明显下降,表现最为突出地就是[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关联度排名靠后。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中国不能一味依赖于一种发展模式无限发展下去。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对中国经济发展起到了警钟作用。在被动的大环境下,要主动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低价涨幅较大,国内政策变化以及世界分工体系的重新建构,都使得中国不得不进行主动转型。要从依赖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过度。

第三,资本密集型产品。两类资本密集型产品中,化学品及有关产品在三个阶段中,关联度排名在下降,并且下降幅度非常之快;相反,另外一种产品——机械及运输设备关联度逐步提升,并且在第二阶段就跻身第一,并且在第三阶段继续保持这一位次。所以,我国资本密集型商品已经出现了一些分化。一方面,我国出口贸易结构在发生积极变化,但同时也凸显出一些问题。我国在努力调整产业结构,增加技术与科技含量,提高出口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但是我国目前仍然是一个资本短缺、劳动力丰富的国家,资本密集型商品在国际贸易中还处于劣势,这是我国当前要素禀赋的反映。现在以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都要以此为方向,继续加大调整产业结构力度,不断进行产业升级。

四、总结

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成功地从近于完全封闭的状态转变为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之中。特别是加入WTO以来,对外贸易获得了迅速发展与转型,融入世界经济尤其是东亚地区生产体系和价值创造,已经成为世界制造和贸易中心。从结构上来看,从资源密集型转向劳动力密集型,再从劳动力密集型转向机械及运输设备类,再全面转变为资本密集型。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中国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纷纷转移到东南亚国家,腾出地方承接世界发达经济体再次转移其落后产业,中国依次积极转型经济发展模式,大步朝着资本密集型出口产品中投入更多的要素。

[1] Amiti,M.&C.Freund.The Anatomy of China's Export Growth [C].//in Feenstra.R.and S.Wei(eds.).China' s Growing Role in World Trade.Illinois: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10.

[2]杨汝岱,朱诗娥.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与竞争力研究:1978-2006[J].财贸经济,2008(2).

[3]李汉君.后危机时代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路径选择[J].国际贸易,2010(6).

[4]何正霞.产业内贸易对提高我国外贸竞争力的作用[J].商业时代,2004(21).

[5]宋马林.中国对外贸易竞争力与后危机时代的战略选择[J].国际贸易问题,2011(2).

[6]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2-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2013.

[7]王栋,康蓉,马劲风.陕西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分析[J].金融经济,2014(18).

猜你喜欢
资本密集型关联度出口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031亿元,同比增长21.7%
大国雁阵模型可分析我国产业转移吗?
一只鹰,卡在春天的出口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水质评价分析
工资、失业与制造业内部结构变动区域差异分析
基于灰关联度的锂电池组SOH评价方法研究
Appearance of a neural bypass between injured cingulum and brainstem cholinergic nuclei of a patient with traumatic brain injury on follow-up 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 images
米弯弯的梦里有什么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公交线网模糊评价
广义区间灰数关联度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