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改的是“方式”革的是“思想”

2015-12-02 12:10王培忠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5年48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改革能力

王培忠

课程的改革既是基础教育的改革,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的改革。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为目的,把学生从观察现象引领到探索现象的观念上来,培养学生具有能力的实际本领。也就是说,要求教师把以往的教学观念、陈旧的教学观念彻底地转变过来,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为目的,构建一个探索性的学习空间,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一、磨刀不误砍柴工——理解教学的本质

教学应该注重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自己的探索过程。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教学生学习也不是单纯的知识的传授,而应该是对学生学习能力和素养的全面培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模式,在设计、安排和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应当有意识地体现探索的内容和方法。让学生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等活动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在具有现实背景的活动中去研究、去探索,从而培养学生探索与创新的精神,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好钢用在刀刃上——明确教育是课改的核心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和现实充分表明:哪个民族和国家重视教育,善于教育,敢于教育,哪个国家就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哪个民族和国家因循守旧,思想僵化,不善教育,哪个民族就难以发展,就要落后,就要挨打。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的大背景下,教育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成败。

严格来说,固定的教学模式是不存在的。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内涵很丰富的概念,有内容上的意义,也有形式上的意义。但是,没有固定的模式不等于不要模式,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创造一种或多种模式,来有效地适应新时代教育的要求。新时代教育的核心问题,就是谋求快速发展与国际接轨。

从教育本身来看,教育的振兴在教育,教育的关键在于大量的年轻人才的涌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今现代化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是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是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的重大进步。必须采取重大举措,加快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三、教学相长,共同进步——教师和学生是新课改的最大受益者

首先,新课程中学生不再是教学的工具,而是课堂教学的主人。课改的目的就在于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得到与他们的成长相适应的教育,开发学生的潜质,使每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充分学习,学会学习与发展,促进个体的社会化。新课程标准打破以往按统一模式塑造学生的传统做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特殊性,并在此基础上实施区别指导和分层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方式或手段,把沉睡在每个学生身上的潜能唤醒起来,激活起来。这一切,为教师在教学中的充分发挥提供了宽广的舞台。

其次,新课程标准下,教师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吸收、选择和整理信息,带领学生去管理人类已形成和发展的认识成果,激励他们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发展。教师不单单是一个学者,精通自己的学科知识,而且是学生的导师,指导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督促学生积极参与,学会生存,成才成人,教师的劳动不再是机械的重复。在课堂上,千篇一律的死板讲授已不再为学生所接受,代之而行的是主持和开展种种认知性学习活动,师生共同参与探讨神奇世界。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不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源泉,而是各种知识源泉的组织者、协调者,他们可以让学生走出校门,去感受社会的文化氛围,最大限度地开阔学生的视野。教师作为指导者,应充分尊重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认识到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发展者,而不是教育活动中消极的、被动的适应者。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条件和机会,帮助学生学会主动参与、主动学习,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指导、帮助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改革能力
广州市教育局邀请专家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你的沟通能力很好吗?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改革”就是涨价吗?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中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