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高校冬季体育项目开展困境及发展对策

2015-12-04 22:48刘紫婷
冰雪运动 2015年6期
关键词:体育项目黑龙江省冰雪

刘紫婷

(黑龙江工程学院 公共体育 教研部,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50)

1 引言

高校体育是我国高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教育目的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升学生体育运动能力,为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奠定基础。黑龙江省高校冬季体育项目就是秉持这样的教育目的开展的。黑龙江省冬季气候寒冷,冰雪期漫长,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冬季体育项目的开展,加之其他方面因素,导致冬季体育项目陷入困境。如何促进这些冰雪项目的开展,是一个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2 黑龙江省高校冬季体育项目开展困境

2.1 教学专业场地严重不足

高校冬季体育项目开展的重要依托是要有能提供开展冰上项目和雪上项目的场地,场地供应不足,将会极大制约高校冬季体育项目的开展。这些场地包括体育场馆、冰场、滑雪场、冰刀、滑雪跳台、雪橇等硬件设施。冰雪运动对场地建设的要求很高,无论是冰场的建造还是雪场的开发,都需要相关部门投入大量的资金,尤其是需要人工制冷的冰场或雪场,在制冷设备上需要花费更多的资金[1]。这些资源是否充裕直接关系到高校冬季体育项目的开展。冰雪运动场地建设的要求很高,需要相关部门的资金投入,因此各高校冰雪场地建设情况非常不理想。受冰雪场地质量、冰刀使用数量局限性,目前黑龙江省各高校只有哈尔滨体育学院等极少数专业院校设有室内滑冰场和专业的室外滑雪场地,甚至如哈尔滨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都不具备室内滑冰场,其他各高校几乎就更不具备这样的场地。因为资金或者场地的原因,甚至部分高校连基本的室外冰场都不具备,很多高校的冬季滑冰课形同虚设。解决教学场地不足的问题将是客观上解决高校冬季体育项目开展的关键之一。

2.2 高校冬季体育课程设置单一

冰上课是黑龙江省高校冬季体育课程的必修课,冬季以冰上课教学为主的课程安排也是黑龙江省特殊的自然气候所决定的,速滑课是北方学校体育传统的体育教学项目,它对活跃北方高校的冬季体育教学和促进课外体育活动起到骨干体育教学课作用,对普及冰上运动具有基础性教学与训练的作用[2],因此黑龙江省各高校均把冰上课列为冬季体育项目开展的重点,以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不怕艰险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3]。除此外,冬季户外长跑、雪地足球开展相对广泛,谈不上普及。另外,有些师范类高校体育专业为学生开设滑雪课作为选项课,但参与人数更少。即便是作为必修课的冰上课很多学生也是无奈参加。

其他冰上项目如冰壶、冰上舞蹈、花样滑冰、冰球,雪上项目如冬季两项、越野滑雪、跳台滑雪、有舵雪橇、无舵雪橇根本无法开展。综上,可以看出黑龙江省高校冬季体育项目形式过于单一,参与群体有限,严重影响了高校冬季体育项目的开展。

2.3 高校冰雪项目教师严重缺乏、教学素养降低

高校冬季体育项目专业教师数量缺乏,冰雪体育教师教学素养与能力日益下降。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在于黑龙江冬季气候严寒,很多教师不愿意从事户外体育项目的指导,即便是专业冰雪项目教师也希望从事其他室内的体育项目。在教学课程设置上,冬季体育项目所占课程比重较小,又挤压掉一部分专项教师的项目,从事冬季项目的教师也会因为学校对冬季项目的不重视、学生参与程度低、项目开设单一等原因而忽视自身教学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从而造成教育教学素养的降低。

2.4 学生态度消极、热情不高

学生的体育态度影响着他们对运动项目的选择,学生比较和乐于参加的冬季体育运动项目则有助于培养和提高他们良好体育态度[4]。黑龙江省高校学生对参加冬季体育项目热情明显不足。黑龙江冬季漫长、气候寒冷,学生必须要身着厚棉衣才能进行户外活动,防寒服的重量也增加了人体的负担,体力消耗增加[5],这严重束缚了学生身体灵活性,参与体育活动的热身活动开展不充分,增加了运动风险系数,阻碍了学生参与的勇气。冬季项目设置单一不能给学生提供多样的选择,打击了学生参与热情。室内场地严重缺乏客观上限制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的体育态度,不仅体现了他的体育价值观念,而且还预示着他运动行为的倾向,同时对他参与体育活动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6]。作为运动主体的学生都不能给予冬季体育项目极大热情,高校冬季体育项目的发展难度可见一斑。

2.5 冰雪体育文化气氛不浓

黑龙江省的冰雪体育既是一种体育资源,又是一种传统文化,利用开发冰雪体育,多年来已经成为高校各方面的共识[7]。但事实上在高校这一层面多是以“课程”标准来进行的,而不是从“文化”层面来实施的。在推进过程中是以“考核”为推动力量,这种力量源自外在行政或者教学要求。高校很少站在创建冰雪文化这样的高度来推动,所以高校只是按部就班地实施教学。学生感受不到冰雪文化带给自己的惊奇,体会不到冰雪文化带给自己的冲击,无法全身心或者长期融入到冰雪运动中,结果就是使得学生厌倦冬季体育项目,这不利于冰雪项目的开展。

2.6 高校冬季体育项目评价标准单一

体育项目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参加体育过程及其结果做出的价值判断。黑龙江省各高校冬季体育活动教学评测主要是在每学期末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综合考核,包括学生出勤、课堂听讲、期末考试等考核成绩作为本学期期末成绩。这种评价模式过于单一,学生对待出勤采用的是出工不出力态度,理论课应付了事,考核成绩教师把关未必严格,或者补考肯定通过,不但缺乏必要的约束,还降低了学生对冰雪项目的重视,不利于冬季项目的普及。

2.7 高水平学生运动员引领不够

高水平速滑运动员只是在少数北方几个高校之中,许多高校仍然没有参加国际比赛的实力[8],黑龙江高校从事冬季体育项目的高水平学生运动员数量同样较少,无法起到示范和强大的引领作用。虽然我国的冰雪运动健儿在冬奥会上已夺金摘银,但这并不代表我国的冰雪运动就人才济济和后备力量充足[9]。这些运动员可能是拥有某些高校学籍的学生,但他们都是在国家队或省级专业队训练,广大学生只能在媒体上才能见到他们的身影,现实学习和生活中却无法真正感受到他们带来的强烈冲击。缺少了来自身边的高水平运动员的引领,就无法从内心真正产生学习甚至超越的想法,必然不利于高校冬季体育项目的开展。

3 黑龙江省高校冬季体育项目发展对策

3.1 转变观念,加大力度解决冬季项目场地不足问题

世界上任何一种体育项目要想得到全面的发展、吸引更多人参与,硬件的投入和建设是不可或缺的。对于冬季运动项目来说,场地及比赛器材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物质条件[10]。要想真正促进黑龙江高校冬季体育项目的全面发展,解决冰雪场地不足刻不容缓。所以,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要在资金、土地、建设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设立专项资金予以扶持,确保体育经费落到实处、用到实处。同时,要借助北京申办冬季奥运会契机争取国家的大力支持。从高校层面讲,体育学科的发展未被纳入学校发展的重点规划之中,无论是理科、文科还是综合院校均不可能把体育学科列入到主流学科范畴之内[11]。所以体育院系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多渠道筹集资金,扩建新建冬季体育教学场馆,改善冬季项目基础设施建设,为进一步提高冬季体育课程教学质量创造有利的物质条件。也可采用与地方或者企业合作的方式,这样既可以满足高校冬季体育项目的开展,也可以拉动地方经济,从而扩大冰雪项目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3.2 加大投入解决冰雪项目教师数量不足、素养降低问题

教师既是体育活动的传授者,更是体育活动倡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体育院系要依据学校冬季体育项目开展的总体要求和发展需求,设置数量充裕的冰雪专项教师,给予充足的课程数量,从制度上加以约束,不得削减。用优越的条件吸引高水平优秀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提升教师整体水平。冰雪项目教师要有自觉意识,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全面提升业务能力,使自己知识与技能并进。冰雪项目教师在体育课教学实施过程中要为学生考虑,充分调动学生对冬季冰雪项目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参加冬季体育活动的兴趣,做到因材施教,同时开展人文关怀,提升与学生的融洽度。高校要在制度上制定细则,严格做好督察工作,从而促进冬季项目教师的业务提高,促进高校冬季体育项目更上台阶。

3.3 丰富冬季体育项目设置、提高冰雪项目开展实效性

黑龙江省高校要根据学校经济条及学生的兴趣爱好,有选择性开设丰富多彩的冰雪竞技运动项目以及冰雪休闲项目,打破滑冰一统天下的局面,达到吸引学生参与冰雪活动的目的。室外课可开设诸如滑冰、短距离滑雪、冰壶、雪地足球、冰球、雪上越野、民俗冰雪游戏、冰雕、雪地拔河、雪雕、抽冰尜等项目。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同时,培养学生挑战精神、忍耐力、团队意识和创造能力。室内理论课以讲授冰雪运动与冰雪休闲常识为主,也可讲解冰雪工艺知识与鉴赏以及介绍冰雪旅游知识,不但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同时也能为学生冬季旅行提供有益的经验以及有价值的知识与技能指引。

3.4 大力营造冰雪文化氛围,提升学生认同度

黑龙江省高校冰雪项目开展要置于营造冰雪文化的大氛围下,着眼于以文化促冰雪项目的开展,从而推动高校体育冬季项目进一步提升。冰雪文化实施应以教育学、环境学、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和美学为思想指导。各级部门与学校要制定相关冰雪文化教学的政策,把竞争合作、抗寒抗挫、冰雪休闲、冰雪审美等教育作为目标和内容,要加强冰雪文化教育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体育教师也要依据体育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与目标,创造更多更好的冰雪文化体现形式和传播模式。高校体育部门要积极引领学生了解冬奥会,了解和雪项目世锦赛、世界杯、各洲际比赛等相关内容,感受冰雪项目给全世界人民带来的巨大影响力。要多开展展示冰雪文化的展览、宣讲活动,多开展富于审美魅力的冰雕、雪雕等活动,把严寒当作美丽的延伸,把冰雪项目当作与天地融合的典范。冬季休闲体育以其丰富的内容和形式,以及多项活动价值吸引着大学生追求体育活动中的娱乐及对其身心所产生的价值与影响[12],高校冬季体育项目要把休闲体育纳入进来,开展娱乐滚雪球、抽冰尜、冰上垂钓、雪地趣味追逐等娱乐冰雪活动。高校冬季体育项目的开展要符合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13]。高校要多带领学生感受社会部门组织的冰雪文化活动,到冰雪文化景区体验冰雪景观带给人们的独特冲击,增加学生对冰雪文化认同感,增强学生参加冰雪体育项目的意识。总之,黑龙江高校冰雪文化活动要以冰雪文化为灵魂,以冰雪技术课为主线,以冰雪生活教育以及冰雪工艺教育为辅助,互相补充,推动高校冬季体育项目的全面开展。

3.5 建立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

众所周知,任何一种课程评价体系的效果好坏会直接关系到该课程的开展状况。黑龙江高校冬季体育项目的开展原本就处于困境,这就更需要有更科学、更富有创造性的课程评价来支撑。高校冬季冰雪项目评价相对单一,出勤 、理论知识、测试成绩累加构成了学生对这一学科的最终评价。这种评价看起来十分公正,实质上很容易让学生丧失对冰雪运动的热情。应建立多元的科学评价体系来体现学生对冬季体育项目的理解和掌握。理论测试要考察学生对冰雪基本知识和竞赛技能的掌握;出勤考核学生的参与度;测试主要考核学生对该项目技术层面的掌握程度;还要把学生参与冰雕、雪雕大赛,参与雪地足球竞赛,参与社会组织的冰雪运动竞赛,参与冰雪活动志愿活动,参加冰雪公益活动,参与冰雪为主题的群众性活动,参加以冰雪为主题的演讲、征文等活动纳入到对学生冬季体育冰雪项目的考核之中。使评价更多样、更符合学生不同身体和参与特点,从而促进高校学生以不同形式参与到冬季体育项目中,进一步促进该项目的发展。

3.6 取长补短,完善并促进冬季体育项目开展

黑龙江冬季体育项目学习其他体育项目长处,比如发挥好田径项目的作用,促进冬季长跑的开展;利用健美操、街舞学生特长强化他们学习冰舞、花样滑冰热情;利用艺术院系学生独特的审美能力开展冰雕、雪雕、雪地绘画等项目;结合篮球、排球、足球等团体项目的训练技巧加强冰球等团体项目技战术训练和团队意识;结合体操、田径等项目的力量训练提升滑冰、滑雪课参与者的基本能力。北方冬季寒冷,室外场地(如篮球场、足球场、田径场等)在冬季利用率较低,冬季利用这些场地开展雪地足球、雪地长跑和雪地拔河等项目是最好的场所;利用篮球场地和网球场地投雪球的准度和远度练习,能够让学生在运动中体验到冬季体育运动的乐趣[14]。与人文、社科、艺术等相关专业合作,开设包含冰雪项目、冰雪文化的相关课程,赋予冰雪项目以更浓厚的人文气息,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从事与冰雪项目相关的课程。高校也要注意学习国内外冰雪文化教育领域内的有益经验,比如国外特别提倡和鼓励全民参与冰雪运动,提高全民锻炼意识,广泛建设室内外场馆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组织著名冰雪运动员进入社区、进入学校普及冰雪知识,引领冰雪运动发展等等[15]。高校冬季体育项目只有放到体育运动的大环境下才能得到有效的开展。

4 结语

只有确立与我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相适应的现代化冰雪运动观念,才能使宏观决策科学合理,才能使我国冰雪运动事业稳步、健康、迅速地向前发展。黑龙江省高校要勇于直面冬季体育项目的困境,发挥自身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优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营造浓厚的冰雪文化氛围,提高冬季体育设施使用率,提升教师从业水平,吸收先进经验,提高学生参与冰雪运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力开展冬季特色的体育活动项目,积极参与社会冰雪文化活动,丰富冬季体育运动的内容,就一定能够促进黑龙江省高校冬季体育项目的开展,从而在全国形成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体育项目。

[1] 魏玲玲.对我国冰雪运动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思考[J].冰雪运动,2006(6):51–53.

[2] 姜淑华,李明智.北方高校冬季体育不同项目教学对大学生能力及体育态度的影响[J].冰雪运动,2005(6):63–65.

[3] 陈宝海.对北方高校冬季开设滑雪课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J].冰雪运动,2005(1) :64–66.

[4] 姜淑华,李明智.北方高校冬季体育不同项目教学对大学生能力及体育态度的影响[J].冰雪运动,2005(6):63–65.

[5].杨桦.大学生冬季体育锻炼的营养补充[J].冰雪运动,2007,29(1) :90–92.

[6] 邓文才.体育教学不同运动项目对大学生体育态度的影响[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3,19(4) :59–61.

[7] 李福祥,李兆元,于兴洲.黑龙江省高校冬季校园体育文化现状研究 [J]冰雪运动, 2008,30(2):69–72.

[8] 李大志.我国高等院校高水平速滑运动员队伍发展现状的调查与对策研究[J].冰雪运动, 2005(3):79–81.

[9] 魏玲玲.对我国冰雪运动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思考[J].冰雪运动,2006(6):51–53.

[10] 张辉球, 李勇. 谈黑龙江省高校培养冬季运动项目裁判员的优势[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6,24(4):103–105.

[11] 付革,毕红星.东北三省部分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及其发展模式研究 [J].山东体育科技,2005,27(4) :62–65.

[12] 关吉臣.大学生冬季休闲体育文化及行为探析[J].冰雪运动, 2006(4):113–116.

[13] 柏连龙.高校高水平冬季体育项目运动队组织与训练管理的思考 [J].冰雪运动,2007,29(6) :59–62.

[14] 曲新艺,张强.北方高校冬季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J].冰雪运动,2006(6) :118–120.

[15] 杨桦.关于冬季竞技体育项目管理决策的思考[J].冰雪运动,2005(3) :82–84.

猜你喜欢
体育项目黑龙江省冰雪
2022年1-5月黑龙江省各市(地)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2022年1-6月黑龙江省各市(地)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逐梦的“冰雪一代”
拥抱冰雪向未来
点燃“冰雪”
高职新兴体育项目教学对大众健身的影响分析
黑龙江省海伦市永和乡中心小学简介
成语魔方
农村中小学如何开展传统体育项目
从机械训练到有机训练
——一个体育项目实训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