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技能型人才视域下的高职体育教学模式改革①

2015-12-04 21:12掌玉宏
当代体育科技 2015年29期
关键词:院校高职专业

掌玉宏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体育部 江苏镇江 212000)

培养技能型人才视域下的高职体育教学模式改革①

掌玉宏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体育部 江苏镇江 212000)

在培养技能型人才视域下,对照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从课时总量、师资力量、课程设置等方面重新审视高职体育课程,针对课时总量不足、师资力量偏弱、场馆设施不足等的课程改革发展瓶颈,提出了以职业岗位体能胜任力为目标,课内通过工学结合,突出体育休闲娱乐功能,构建职业实用性课程模式;课外积极开发现代化网络教学资源并依托学生社团构建学生自主锻炼平台。从而建立一种全新的课内课外相结合,线上线下全覆盖,教师课内主导与学生自主锻炼相融合的课程体系。

高职体育 教学改革 工学结合 体育休闲

2002年以来,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经过不断探索,涌现出“三自主”“俱乐部”为代表的一系列教学改革模式,这些改革在普通院校体育教学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当前国内部分高职院校也在摸索体育教学模式改革,但由于高职教育起步相对较晚,加之自身的一些特殊性,在人才培养目标、学制、培养方案等方面与普通高等院校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现阶段高职院校机械的照搬普通院校的改革经验,导致高职体育课程设置与专业、职业特点契合度不高,与人才培养方案脱节[2]。因此,针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从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视角重新审视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构建一种既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又能够贴近未来职业生涯的体育教学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高职体育教学的现状

1.1 总教学课时不足

根据教育部《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高职高专类院校体育必修课总课时为108学时,研究表明,有一半以上的高职类院校不能开足开齐公共体育课程,甚至有部分院校总共开设一年体育课程,总课时量只有教育规定的一半左右,作为体育课程重要组成部分的早操、课外体育活动等也是流于形式,体育选修课更是难觅踪迹。在有限的课时里还要划出相当一部分用于每年一次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工作。

1.2 师资力量捉襟见肘

高职院校绝大部分都是从中专校升格而来,从师资的角度来看主要面临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教师数量不足,随着学生人数激增,学校在师资资源配置时,往往优先考虑重点专业的专业任课教师,体育部门往往是费尽千幸万苦也申请不到一个编制,导致生师比严重失调。第二个问题主是教师专业老化,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从调查来看绝大部分教师的专项集中在三大球、田径等一些传统项目上,学生喜爱的网球、定向越野、拓展等项目的师资偏少,限制了学校开设体育选项的数量。

1.3 课程设置没有体现出高职元素

高职高专的课程体系基本是延续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模式,一般都是以课堂为主线,以早操为重要补充,以课外体育活动为主要构成的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从课程类型来看,基本包括基础课、体育选项课、体育选修课、保健课等四种类型。纵观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设置,基本上就是本科院校的压缩版,无论是教材、组织教法、课程内容没有一处能够体现出高职元素。

从实际教学过程来看,高职院校的其他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都和本科教学有显著花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高职院校更注重实践运用能力的培养,通常采用项目化教学,做到教学做一体化,尤其在教学安排中有许多的教学实践环节。而体育课程基本还是延续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力度不够,在课堂教学、运动队设置、阳光体育活动等许多方面还是照搬本科院校的做法,没有高职院校的职业元素。

1.4 职业体能类场地器材设施匮乏

教学改革有一个很大的制约因素就是场地器材等硬件设施,不同的专业需要不同的专业体能,不同的专业体能需要不同的不同专业设施来培养,比如海事专业需要学习游泳等体育技能,这就需要学校配备有游泳池,再比如工程类的学生需要攀爬等体育技能,这需要配备攀岩的体育设施。目前有部分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他们的体育器材设备高大上,设施非常完备,但是对于绝大部分学校来说,体育场馆设施还相当的落后,根本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特别是一些专用的、特殊的器材设备总体还是比较缺乏。导致许多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方案一直停留在纸面上无法实施。

2 构建新型高职体育教学模式的思考

2.1 以课堂为主线,构建校内外相结合的工学结合锻炼模式

所谓工学结合,就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在校外实习基地提高实践能力,两种学习模式交替进行的过程[3],针对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不足,一方面要重点落实课堂教学改革,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让学生在校期间在普遍提高身体素质的基础上,基本能够掌握1~2项运动技能,同时培养他们良好的运动习惯,在顶岗实习期间能够主动利用业余时间在社区环境中进行自主锻炼。

学校开展的课余体育竞赛在时间上要充分考虑到工学结合的学生,根据学生顶岗实习的时间特点,可以把一些全校性比赛安排在学生返校期间,或者把比赛安排在周末或节假日进行,这样可以保障绝大部分学生可以参与到校园体育竞赛中,既不影响学习保障了学生参与锻炼的权利。

在运动队建设的过程中,要利用体育选项课程,按比赛项目设置高中三个级别课程,让一步分确实有专场的学生能够脱颖而出,依托学校公共体育选项课的高级课程来组建运动队,实现赛练教联动,同时按照省市运动会周期,合理调配资源,逐步形成常年训练队伍,在三年级顶岗实习时,要为这部分同学创造条件,尽量安排在校内实训基地工作,如果实在无法安排,也要考虑按照就近安排的原则将这些同学放在市内实习。这些做法要在主管校领导的支持下,协调相关职能部门,以制度化的方式纳入相关院系的绩效考核。

2.2 以职业岗位体能胜任力为目标,建设职业实用性课程模式

高职院校的学生必须胜任未来的工作岗位,好的身体素质是作为胜任未来岗位的一个前提。从人才培养的目标来看,不同专业的学生除了要具备一般的体能基础外,还要具备一定的专业体能,比如对船舶、海事等专业来说,掌握一定的游泳技能是必不可少的,对旅游的专业来说,登山、攀爬等技能也是必须掌握的,因此,目前的公共选项课对普遍提高身体素质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对学生未来的职能考虑的较少,这就与我们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相脱节。建议将现有的1学期基础课+3学期自主选项的模式调整为1学期基础课+2学期自主选项课+1学期定向选项课的模式。这样做到的好处是既保证了学生身体素质的普遍提高和能够掌握1~2项运动技能,又保证学生对未来职业生涯专业体能的需求。

这种新的职业实用性课程模式的重点是要解决好定向选项课程的问题,这就要根据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认真梳理,归纳总结出各个专业的职业体能需求,并且要制定出培养的目标,然后根据学生现有能力水平,评估其中的差距,再依照差距制定出具体的培养措施。

2.3 突出体育休闲娱乐功能,构建学生自主锻炼平台

体育的本质功能是教育、健身和娱乐[4],其他的一切功能都是在此基础上的衍生物,学校体育教育长期以来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就是混淆了人体和人的关系,片面重视对人身体的锻炼,忽视了对人和人性的培养,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滑是个不争的事实,一直以来,以枯燥的手段强制学生锻炼,希望已此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结果却是无情的扼杀了学生的体育兴趣,这种急功近利的方法手段,是对体育本质功能彻彻底底的阉割,长期肆意运用行政手段干预却不尊重体育教育内在规律必然会带来这样一个结果,由于学生体质水平下降,教育主管部门就不断增加体育课时,学校及教师为了完成考核任务就强制学生进行枯燥的锻炼,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恢复体育的本质功能,教授学生完整的运动,而不是只教授学生单个运动技术。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体育的乐趣。

2.4 建设网络学习平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特别是移动终端的兴起,一大批新型教学资源手段正在悄悄的改变着教育,体育教育要顺应这种潮流发展,充分利用好微课等新型教学资源手段,要逐步引导教师学习认识微课等教学资源,理清思路,搞清楚哪些课程内容需要开发成微课,哪些教学内容适合开发成微课,系统学校开发微课策略,从建设简单的微课开始,逐步过渡到建设微课群和微课程。

学校和部门要加强现代化教育资源平台建设,将教师的微课及其他教育资源合理整合,搭建平台,资源共享,合理运用。资源平台建设要充分考虑使用的便捷性,可以开发手机客户段或者公众微信号,便于师生交互使用,真正做到随时随地学习,充分利用好学生的碎片化学习时间。

[1]庞正.高等职业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的设计[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1):21-24.

[2]韩颂量.浅谈职业技术学校实用性的体育教学[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5):119-123.

[3]徐国.高职体育项目课程的理论基础与设计[J].体育教学,2013 (2):162-166.

[4]翁惠旭.体育教育改革与实践的探索[J].上海体育学报,2012 (7):15-18.

G807

:A

:2095-2813(2015)10(b)-0174-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5.29.174

2014年镇江高专校级课题(ZJGZ-2014121010)。

掌玉宏(1976—),男,汉,江苏射阳人,本科,副教授,从事体育教育与社会体育研究。

猜你喜欢
院校高职专业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部分专业介绍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高职教育动画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