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弥勒发展中药材产业的思考

2015-12-05 07:28段文慧
中国国情国力 2015年4期
关键词:弥勒中药材发展

◎ 文/段文慧

云南弥勒发展中药材产业的思考

◎ 文/段文慧

产业发展现状与优势

1.产业现状

弥勒中药材产业发展经历了从野生资源采集到人工种植,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分户种植到规模化种植的过程。在2002年以前,中药材以采集、收购野生药材为主。随着自然资源的减少,人工栽培中药材逐步占据主导地位。2003年,弥勒市根据部分乡镇气候、土壤、海拔等适宜三七生长的特点,引进三七种植成功。通过近10年的发展,在三七产业带动下,品种不断增加,如金银花、重楼、灯盏花、石斛等种植面积逐渐扩大,种植区域由山区乡镇的传统产区,扩展至全市部分坝区共七个乡镇。在云南鸿翔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和红河灯盏花科技技术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采取“龙头企业+农户+基地”的发展模式,全市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加快了中药材产业发展步伐。2014年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3.47万亩,比2003年的0.38万亩增长8.1倍,年平均增速22.27%,其中,三七31542亩、灯盏花1469亩、金银花665亩、重楼691亩、石斛298亩;药材产量达1.19万吨,比2006年的137吨增长85.86倍,年平均增速74.72%。

2.产业优势

地理区位优势。弥勒市处于昆明、个旧、开远三个城市和滇中、滇南两个经济区的结合部,随着石蒙高速公路、云桂铁路的建成通车,为弥勒发展外向型绿色中药材产业创造了优越的区位条件。

自然资源优势。弥勒市立体气候显著,年平均气温在17摄氏度以上,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最高山区乡镇平均海拔在1600米以上,水土气候条件适宜中药材生长,野生中药材丰富,独特的自然环境为发展中药材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土地资源优势。弥勒市辖区内总面积4004平方公里,全市有12个乡镇,7个山区乡镇分布在东、西两翼立体气候明显的崇山峻岭间。山区、半山区有3300余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85%;耕地面积42.2822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58.19%,为弥勒发展中药材产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

弥勒山区农田水利和交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靠天吃饭”的问题依然未能根本解决。近几年来,弥勒市委、市政府虽然不断加大山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但资金毕竟有限,远远满足不了山区发展中药材的需要。由于投入不足,山区农业基础设施普遍落后、老化陈旧,很难为中药材生产提供持续的保障,成为制约山区发展中药材产业和农民增收的瓶颈。

2.种植基地规模小,经营缺乏长期性

从弥勒现状来看,中药材种植品种虽然多,总体规模也不小,但各乡镇零星种植中药材很普遍,连片种植的少,种植户和经营户的经营理念、市场研究、产品开发、品牌意识都不强,并且“盲目跟风种植”依然存在,抵御风险能力低,效益不稳定,没有长期发展的机制和能力,只能在药材价格上“随波逐流”,无法引导市场。

3.龙头企业不多,辐射作用不强

目前,弥勒市虽然有两家经营中药材企业,通过引导农户采取“公司+农户+基地”的方式流转土地发展基地,但规模化发展面积比起全市总面积,规模就太小了,还没有形成基地化、产业化发展格局。同时,在种苗供给、种植管理、技术指导以及产品销售等环节,不能满足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加之,中药材深加工明显滞后,尚未形成完整的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链条,产业化进程缓慢,严重制约着中药材的快速发展。

4.科技含量低,管理缺乏科学性

市乡两级科技推广与服务体系不健全,中药材的种植还停留在传统种植阶段,缺乏技术支撑和标准化管理。弥勒多数药材种植户虽然有一定种植经验,但是部分农户存在重栽轻管、投入不足等问题。

5.价格市场波动大,影响中药材产业发展

与粮油、烤烟等农副产品相比,中药材市场价格非常不稳定。如三七价格暴涨暴跌,2010年每公斤售价在200多元,但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一路走低,并且低位徘徊,目前跌到每公斤30-40元,跌了近八成,很多种植三七的农户处于亏本的状况。

6.流通体系不健全,市场控制能力差

目前弥勒市没有专业中药材交易市场,给中药材的交易、仓储、晒场、拣选等带来困难,无力拉动产业发展。

加快发展中药材产业的建议

针对中药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目前三七价格低迷,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弥勒市政府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抓住云南省把云药产业建成继烟草产业之后的又一支柱产业的奋斗目标,全省上下形成重视和发展云药产业的良好氛围,努力弥补发展中的“后天不足”,以期实现中药材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1.夯实农业基础,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立足山区自然资源与农业生产的优势,因地制宜,制定出科学适用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加强农业、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投入和建设。

2.完善扶持政策,解决资金投入的问题

中药材产业是阳光产业,发展好了会直接带动农民致富,同时会带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弥勒应从政策、资金、技术、项目、土地、银行贷款等方面给予支持,帮助中药材种植户走出困境。

3.培养龙头企业,解决带动发展的问题

目前,弥勒市虽然有两家中药材企业,但带动力度还不够强,建议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投资兴办中药材种植、销售、加工企业,发展订单生产,集中引进、扶持几家龙头企业;积极发展行业协会、研究会、产销会等合作组织,形成“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构建完善的中药材种植、加工、流通、科研四大产业体系,一、二、三产业联动协调发展。尽快建立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发展中药材深加工企业,打造品牌,提高中药材附加值,延伸产业链,为促进中药材产业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强化科技力量,解决关键技术的问题

依靠科技信息力量推动中药材种植,走规范化、规模化、产学研“三位一体”的联动路子。如加强科技支撑和引领,强化科技含量和技术指导,抓好品种技术的引进示范,充分发挥示范样板的作用。 以新技术、新品种、新农药等无公害栽培为突破口,引导农户改变传统的耕作方式,强化管理,确保产品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

5.搞好基地建设,解决品种规模的问题

提高中药材种植的规模化和标准化水平,按照《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建立基地,使弥勒中药材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药材是特殊商品,少了是宝,多了连草都不如。要多了解市场需求,引进优质新品种,发展多元化种植,提高种植效益,避免药材价格大幅波动。

6.搭建产品交易平台,解决销售市场的问题

搭建中药材信息发布平台,了解掌握国内外中药材产业信息,定期不定期向农民发布药材情报、药市动态,为中药材产业提供信息服务。及时发布、推广弥勒市中药材产品、产量、质量、储量等信息,寻找销售渠道,搭建网上交易平台。尽快规划、建成中药材专业交易市场,解决弥勒农民卖药难的问题。

■ 编辑:云霞

作者单位:(云南省弥勒市统计局)

猜你喜欢
弥勒中药材发展
一部承前启后的剧本——吐火罗文A《弥勒会见记戏剧》的意义
夏季中药材田间管理做好这五点
中药材促农增收
河滩地建起中药材示范区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图像·历史·信仰——五个庙石窟第1窟弥勒经变研究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弥勒信仰研究》出版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