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历史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的制约因素研究

2015-12-06 11:16瞿敬平
黑龙江史志 2015年7期
关键词:市民化社会保障市民

瞿敬平

(长江师范学院 重庆 涪陵 408003)

城镇化历史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的制约因素研究

瞿敬平

(长江师范学院 重庆 涪陵 408003)

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长治久安。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十分重视农民工市民化问题,但有些因素制约了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

城镇化;农民工;市民化;制约因素

农民工市民化是农民工成为城市新市民并逐步融入城市的过程,它不是简单地改变农民工户籍,而是确保农民工在就业、住房、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在心理上逐步融入城市的过程。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是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为此,深入探讨农民工市民化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对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一、以往制度障碍

农民工是中国传统户籍制度下的一种身份标识,之所以被称为农民工,是他们在现行制度框架下不能取得与拥有城镇户口身份的劳动者平等的地位并享受相应权益,它披露了传统户籍制度及附加在这种制度之上的其他相关政策所具有的非公平性乃至歧视性。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与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各种社会体制改革取得很大的成效。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国情的特殊性,我国在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就业制度等方面还存在对农民工不同程度的身份歧视。从而影响到农民工市民化的顺利进行。

(一)长期实行的城乡“二元”分割体制

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的户籍制度被分为了城市户口与农村户口,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城乡之间有差异的就业制度与社会福利制度,从而也就逐步使得城乡之间被割裂开来,形成延续至今的城乡“二元”分割体制。农民工市民化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其中最大的制度障碍就是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二元”分割体制。城乡“二元“分割体制固化了城乡居民的不同身份、权利和各种社会管理体制,成为农民进城就业、落户和城镇化推进的严重障碍,更重要的是,城乡“二元”分割的户籍制度并不是单独存在的,依附于其衍生出了一系列制度,如就业制度、福利制度、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医疗卫生制度等,目前这些制度的供给都存在着一定的缺失,形成了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制度性障碍,阻碍着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的市民化。

(二)不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在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严重的“城市倾向”。其一,城市户口与农村户口在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水平上有巨大的差别。它致使众多保持农村户口的农民工在面对未来生病、失业以及年老退休等诸多问题时,只能选择把农村的房屋、土地作为自己应对不确定风险及未来养老的最后保障,从而无法真正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其次,农民工与城市市民之间在社会保障的待遇水平上差距巨大。按照农村收入标准与生活标准支付的社会保障,很难满足农民工定居在城市中养老与生活的需要,从而导致农民工在心理上依然希望退回乡村、靠土地养老。这也是影响我国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因素。再次,城市市民的社会保障相对更完善,而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还存在较多的缺陷。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存在明显不合理的地方,农民工进城后很难享受到与市民一样的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这样就导致农民工很难对城市产生精神归属感,甚至会导致农民工对整个城市社会的偏见与怨恨。

(三)劳动用工管理完善

近年来,我国在保障农民工权益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但一些问题依然突出。农民工工资水平普遍偏低,劳动用工管理不规范,劳动合同签订的比例不高,农民工劳动安全条件差,组织化程度低等等,导致农民工无法应对家庭成员较高的市民化成本。

二、落后的思想观念和社会心理障碍

(一)农民工自身文化素质和落后的思想观念

由于受到自身文化素质的影响,目前我国农民工的科学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水平普遍低于城市职工平均水平。他们往往只能找到一些对技术要求不高的、体力型的工作,很难找到一些待遇较好但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一旦与城市市民的经济收入相比较就容易出现心理失衡,而农民工对此却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又由于受到传统观念、教育水平及生活环境的影响,中国农民在几千年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环境和封建专制统治条件下,生成了一整套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落后思想观念和小农意识。主要表现为目光狭隘、自由散漫、求稳怕变;听天由命、平均主义、盲目从众、小富即安的心理;缺乏风险意识,具有循规蹈矩、不思进取的惰性心理和软弱人格;民主法制观念淡薄;乡土观念根深蒂固,再加上进城农民工的心理适应与调节能力较弱,从而使得农民工很难适应现代城市的精神要求与价值取向,严重影响着农民工对城市生活的认可,从而影响制约着农民工对于城市生活的接受与融入。

(二)社会文化和社会心理问题障碍

农民工和市民是两个在经济地位、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有着很大差别的社会群体。首先,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农民工与市民交往和互动都十分有限。加上部分市民的偏见与歧视,导致了农民工群体与市民群体彼此间的心理隔阂比较大,使农民工不能适应城市,融入城市生活,很难通过与城市市民的正常社会交往和互动培养起对所在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无法产生主人翁意识;其次,部分农民工由于自身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等方面的不足,在城市的生活工作中经常遭受失败和挫折,容易产生被剥夺感和被歧视感,可能会引发不同程度的心理危机,容易产生对整个城市的不满情绪,甚至产生一些反市民化的行为;再次,由于输入地政府方面对农民工进城务工的限制较多,对农民工缺乏有效的指导,管理疏导不到位,服务意识欠缺,使得农民工市民化基本上处于一种自为和无序的状态。

三、政府职能和管理需加强

(一)政府提高服务职能

由于我国城市资源的配置是按城市户籍人口进行的,在政府为本地区市民提供的公共服务尚且不能得到满足的情况下,要平等对待流入的农民工更是难上加难。此外,有些城市政府为了应对中央提出的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的要求,只注重城市户籍人口数量的增加,而忽略了“市民化”之后的心理引导,使农民工在心理上无法真正融入城市。

(二)加强政府管理

政府作为制定公共政策和行使公共权力的主体,在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难免缺乏经验,将管理重点放在维护社会治安和稳定,缺少对于农民工在城市基础设施、劳动就业、住宅建设等方面需求的考虑,农民工对非政府组织和公民社会参与度不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三) 劳动权益

农民工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与其劳动付出及城镇就业者相比,工资水平普遍偏低,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困难,也影响子女教育和在城镇安居。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不高,超时间劳动比较普遍,双休日、节假日没有休息司空见惯,还有的农民工拿不到加班补贴。劳动安全条件差,发生职业病和工伤事故的比例高。在工资、劳动安全等方面的权益需要得到切实保障。

(四)社会组织的缺失

完善的社会组织可以在多个方面促进农民工的市民化:可以为他们提供相互交流与互动的信息平台,消除他们的孤独感和心理压抑感,使其能够以某种集体的方式更快的融入城市之中;可以给农民工提供政治参与的平台,使他们能够以集体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及利益诉求,为其尽快地融入城市生活提供保障;还能够促进农民工与城市市民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消除相互之间的偏见与对立,从而使得农民工与市民之间能够更加和谐的相处,增强农民工对城市的认同感;提供了向城市市民学习与接受城市文明与城市社会规范的平台,从而有利于农民工适应城市生活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

总之,城镇化是我国当前和今后较长一段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方向。城镇化的本质和核心是人口的城镇化,突破农民工市民化的障碍,解决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加快人口城镇化步伐。

[1]李仕波,陈开江.农民工市民化面临的制约因素及破解路径[J].城市问题.2014,(5).

[2]张曙.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4,(2).

课题项目:2013长江师范学院校级科研项目“重庆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探索与研究”(2013XJYB015)

瞿敬平(1968-),女,重庆涪陵人,副教授,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市民化社会保障市民
河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会议召开
农民工市民化精准转化的大数据分析
农民工市民化精准转化的大数据分析
山东省社会保障水平适度性分析
打造城市名片 方便市民出行
山东省奖励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出新招
陆铭:不能高估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
市民关心的就是策划关注的——以东楚晚报为例
“意义”的问题所在
重庆市首届市民健康知识有奖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