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

2015-12-06 11:16朱冬丽
黑龙江史志 2015年7期
关键词:文明科学生态

朱冬丽

(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 南充 637009)

一、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全面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首次形成相对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是我们党在发展问题上的重大突破,进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2003年10月1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所作的报告《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归纳起来说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2007年10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阐明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状态。[1]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来理解:从广义的角度来看,生态文明就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它最重要的表现是在物质、精神、文化、制度等方面成果的总和。[2]生态文明是把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旨在创建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最终实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环境等层面的可持续发展。从狭义的角度来看,生态文明就是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以及物质文明相并列的现实文明形式之一,主要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其中包括人们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观念、人类在生产过程中发挥的主观能动性、人与社会的良性运行机制、完善的生态法律制度,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等等。[3][4]

二、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的辩证统一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就是今人与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城市与农村、地区与地区、经济与社会等各个层面之间的协调发展。发展不仅仅是简单的经济增长,而是社会整体的进步,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关系、自然关系等方面的进步。科学发展观要求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就表现为生态文明的进步。[5]由此可以推断出: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文明、经济文明、文化建设和社会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一个有机统一体。

(一)科学发展观是生态文明的科学理念

2003年11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根据“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开放”的要求推进我国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科学发展观不仅仅将社会发展当成是社会本身的发展,而且也将自然生态环境的发展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社会发展的轨道中,特别强调对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认识,从而表明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5]毋庸置疑,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观都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基于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面向未来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进一步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在社会永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伟大意义,同时也使科学发展观具备了前瞻性和社会进步的意义。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整个发展过程中,一直强调物质和经济的发展,毫无疑问,这种片面强调经济发展的做法,导致了人与自然的不协调、环境的日益恶化和自然资源的逐渐枯竭,所有这些都是传统发展观一味追求经济发展造成的恶果。只有建立一套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到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才能解决上述问题,与此同时,这也是生态文明建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于是,坚持和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必须用“生态——发展”的科学原则指导生态文明建设,这样就能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实现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二)生态文明体现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都是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强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经济与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依据;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生态良好作为基本原则;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终目标。社会文明的生态化表现就是生态文明,对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1、生态文明体现着发展的第一要义。面对目前国际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我们必须要一心一意地谋发展,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强综合国力,才能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做保障;才能为建设全面协调的生态文明打下坚实有力的物质基础;才能更好地解决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上遇到的各种突发状况和问题;才能顺利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生态文明体现的是合理的、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要求生产、生活、生态各个方面都达到较高的文明程度。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离开了发展,那么生态文明建设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2、生态文明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核心。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这一点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和各个具体的发展环节上。生态文明建设着眼于人与自然的整体协调发展,兼顾人类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类自身的利益是其重要的关注点。除此之外,生态文明不是狭隘的区域性文明,而是属于全人类的。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有权利共享生态文明的发展成果。显而易见,生态文明体现着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三、科学发展观指导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要完全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通过多种途径,真正走出一条具备中国特色的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道路。科学发展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学发展观提供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导向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也能够明显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因此,人们发展观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发展的方向,也势必影响着经济、社会以及生态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中心内容,这就要求我们的所有事情都要努力满足人民大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坚持不懈地为人民大众谋求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利益。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是要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环境问题。[6]

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终极目的。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政治文明的支撑,也离不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丰富,与此同时,生态文明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生态文明为人类的全面健康发展提供保障。详言之,生态文明所提供的良好环境会给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最为基础的物质条件。人的全面发展是一种美好的追求,也是人们的现实追求,它的实现必须通过人类社会可持续的发展,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环境的保护,对自然规律的遵循和利用为前提。

(二)科学发展观指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生态产业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前提是发展。唯有发展,才可以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良好生态环境的急切需要。2012年11月19日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要着力建设人和自然的平等观,把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紧密的结合起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改善生态环境,确保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的双赢局面。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的理性增长。首先是要加速生产方式的转变,坚持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中国经济的迅猛增长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我们务必借助技术创新,建立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改变其使用模式,提高其利用效率,努力实现能源资源的高效利用、节约利用、代替利用、循环利用。竭尽全力提高绿色产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和比重。其次,就是推进生态产业的发展,开发、利用低碳和可再生能源资源。生态产业的发展使以产品为导向的生产方式转变为以服务功能为导向的生产方式。科学发展观要求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即大力发展生态产业。

(三)科学发展观倡导生态消费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指出:“地球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不适当的消费和生产模式,导致环境恶化,贫困加剧和各国的发展失衡。”[7]在传统发展观的影响下,消费与人的根本物质需求险些彻底失去有机的关联,更严重的是消费进一步演化成一种异化消费。生态消费就是“人类消费模式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一种绿化的或者说是生态的消费模式,它是指既符合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又符合生态生产的发展水平,既能满足人的消费需求,并且不对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的一种消费行为”生态消费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有效路径。

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诸多挑战,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就务必要遵循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建设生态文明,毫无疑问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具体行动纲领,并且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首先,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指标,同时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8]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一项战略性任务,表明了党和政府对我国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种种问题的清醒认识与从根本上对问题予以妥善解决的信心。生态文明是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统一及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目的在于创设一个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社会、政治、经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恰好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首要标志。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遵循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发展,结合当前实际、着眼长远的正确选择,是关系到中华民族长期生存发展的根本大计,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以及深远的历史意义。

其次,建设生态文明的提出表明了党的发展价值观的进一步科学化,是对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8]生态文明概念比以往的提法更加明确,地位也越来越突出,并且把生态文明建设从一般的工作措施上升到党的指导原则上来,上升到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高度加以阐释和规范,这就是党的生态化的政治纲领,是党的执政兴国理念在指导方针和发展目标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赋予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内涵,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定地走一条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最后,建设生态文明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涵的充实和深化。[8]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之间有着极其紧密的内在联系。一方面,生态文明是构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做保障,这些文明就丧失了载体和基础;另一方面,生态文明是实现这些文明的必然结果。生态文明建设不单单需要物质文明供给的物质财富,必需精神文明提供的智力支持,也需要政治文明提供的制度保证,同时也需要社会文明提供的和谐环境。[9]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之间紧密联系,以及对“五个文明”的总体布局,构成了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完整体系,这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方面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

总而言之,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又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我们想要更好地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务必以科学的、完备的理论体系做支撑。

[1]姬振海.生态文明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44.

[2]李冬冬.生态文明视阔下的科学发展观[D].河南大学硕士,2011:33.

[3]许红缨王威.论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J].理论前沿,2011(4)18.

[4]熊晖.论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J].文化经济,2014(7)419.

[5]白明政.论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J].贵州社会科学,2009(12)28.

[6]李弘国.略论科学发展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作用[J].科社纵横,2014(11)17.

[7]余思云.试论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J].经济研究导刊,2014(27)207.

[8]邹安乐.生态文明建设与科学发展观[J].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11(1)38.

[9]俞睿.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党的十八大报告创新之解读[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0.

猜你喜欢
文明科学生态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