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的战略思考①

2015-12-07 09:08张铁岩刘铁雷
现代教育管理 2015年2期
关键词:新建办学定位

张铁岩,刘铁雷

(沈阳工程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

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的战略思考①

张铁岩,刘铁雷

(沈阳工程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

新建本科院校已经成为我国本科层次人才培养的主力军,承担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但是,新建本科院校在办学过程中面临或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了学校的科学发展,其中在办学定位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尤须着力解决。因此,需要明晰高等学校办学取向和办学定位之间关系,界定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取向。同时,从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办学功能、服务面向、学科专业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明确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

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取向;办学定位

一、引论

自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扩招以来,伴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新建本科院校的数量也逐年增加。截至2013年,全国共有新建本科院校650所,占全部本科院校的55.6%,成为我国本科层次人才培养的主力军[1]。

然而,根据《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报告2013年》,当前新建本科院校存在7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办学定位趋同,盲目按照惯性思维发展;二是学科专业无特色,与地方产业结构脱节;三是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四是科学研究“重科学、轻技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低;五是师资队伍“重学历、轻能力”,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低;六是办学经费短缺,实践教学硬件条件明显不足;七是产学研合作教育不深入,企业参与合作育人缺乏必要保障。[2]这些问题的存在彰显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所提出的政府引导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以及高等学校自身加强内涵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013年以来,教育部指导成立了地方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拟定了《关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旨在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高等教育分类管理,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鲁昕副部长多次强调,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重点对象是1999年大学扩招后的新建本科院校。但是时至今日,拥护者有之,观望、徘徊、怀疑甚至是抵触者亦不在少数。这固然与政府行政指令和学校自主办学的冲突、学校既得利益有可能消减的矛盾、现有评估评价制度的抵触、经费投入力度的劣势、行业参与学校办学的动力不足和社会中“重学术、轻实践”的思维惯性等客观因素有关,但是就新建本科院校而言,学校办学未能有效续接原来的发展背景、办学取向不明确、办学定位不准确、特色不鲜明等战略方面的主

观问题更是直接制约着学校的科学发展。

二、高等学校办学取向和办学定位的关系

《辞海》对“定位”一词的解释是:在对工件进行加工或测量时,使之取得正确位置的过程。对于高等学校,办学定位是指在社会系统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在教育系统中确立自己的地位和作用[3],其主要内容包括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办学功能、服务面向、学科专业和培养目标等。在《辞海》中,“取向”的含义是:选取的方向。因此,高等学校的办学取向是指学校办学所选择确定的方向。

任何系统都具有有序性的特征,系统内部的各要素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就某一要素而言,只有首先明确方向后,才能进一步确定内容、格局和路径等,反之,就有可能出现南辕北辙的现象。作为社会系统和教育系统的有机组成要素,高等学校亦应首先明确自身的办学取向。只有方向正确了,才有可能确定好自身的办学定位。

三、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取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ISCED,2011)将教育从0-8分为9个级别,并从5级开始确定为高等教育,分别对应于我国的高等职业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硕士教育和博士教育。同时,ISCED 2011从2级(初中教育)开始将同一级别的教育分为2种不同的办学取向,其中,2-5级的办学取向分为普通教育(general education)和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将 6-8级教育分为学术教育(academic education)和职业/专业教育(professional education)。

ISCED对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的定义是:使学习者获取某种特定职业/行业或数种职业/行业特定的知识、技艺和能力的教育。ISCED没有对6-8级的职业/专业教育(professional education)做出定义,《21世纪大英汉词典》对professional的释义是职业性的、专业性的;而《美国教育百科全书》对professional education的解释是:为了满足某些除了手工技能之外还需要专门学术知识的职业需求而进行的正式的教学和训练。可见,vocational education与professional education是前后贯通的,都属于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两者的差别在于教学中实践环节和理论环节所占比例的不同(vocational的实践环节多)。

该分类体系的建立为我国构建自成系统又与普通/学术教育相互对应、相互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了发展依据和范式,使我国打破原来职业教育“断头路、终结性”的格局成为现实。图1为对应《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ISCED,2011)所构建的我国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体系基本框架。

图1 我国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体系基本框架

首先,由于新建本科院校大多由办学历史较长、发展水平较高、办学实力较强、办学业绩较佳的学校通过合并、重组等方式升格而来,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在升本之前已经开始建设并拥有优势与特色专业,具有一定的教学资源、办学实力和文化积淀。经过升本后的建设与发展,一些学校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本科教学体系。因此,我国新建本科院校是接续高等职业专科教育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作为职业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且不可缺失的节点而存在。

其次,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多样,更高层次职业教育的需求日益增多,而高等教育大众化则为这些需求提供了可能。与传统的精

英教育不同,作为大众教育的典型代表,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大众化办学经验,能够满足大众教育的价值取向。

第三,新建本科院校一般设在地级市,由地方举办、地方管理,立足地方、服务地方。而国家赋予新建本科院校的使命就是以所在地区为服务重点,适当辐射周边地区城市,这就决定了新建本科院校服务的地方性和职业性[4],要求新建本科院校既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也为国家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力量。

因此,鉴于新建本科院校自身的自然属性及其特有的发展背景,笔者倾向于把“职业(professional)取向”作为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取向,进而来确定学校的办学定位。

四、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

(一)办学类型

办学类型是指具有相同特征的学校所形成的种类。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将高等学校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按科研规模的不同可以分为研究型院校、研究教学型院校、教学科研型院校、教学型院校等;按所属科类的不同可以分为综合大学、理工院校、农林院校、财经院校、政法院校、医药院校、师范院校、艺术院校、体育院校等;按学科覆盖面的不同可将高等学校分为综合性院校、多科性院校、单科性院校等;按隶属关系的不同可将高校分为国家教育部直属、中央其他部委所属和地方政府所属。

按“科研规模”对高等学校进行分类是在只考虑层次不考虑取向的基础上所做的比较,在我国将高等教育划分为两个体系、高等学校办学确定为两个不同取向的背景下,这一分类标准有可能逐步淡出,取而代之的将是以学术取向(学术型)和职业/专业取向(应用型)为主类,进而分类细分(如有必要)的分类标准。

由于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均具有行业背景或地方特色,而按所属科类进行分类能够反映社会分工的产业结构与学校人才培养的类型和特色;同时,按学科覆盖面的分类能够明确学校的学科分布,因此,该两种分类标准仍然适用于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分类。需要强调的是,由于新建本科院校原有基础不同,行业面向不同,升本后的发展时间不同,发展的速度有快有慢,不应强求定位的步调统一。同时,新建本科院校也不必刻意求大求全,一味地追求综合性、多科性,即使学校已经具备办多科性的能力,也应当是学科有所侧重的多科性[5]。

此外,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均隶属于地方政府管辖,因此该分类标准无需用作对新建本科院校的分类。

(二)办学层次

办学层次定位是指学校举办的是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专科教育还是各种教育类型的组合,以及各自在学校中所占有的地位。新建本科院校均应以本科生教育为主,只有设置时间10年左右、本科教育积累较好、在高等教育相对发达地区的新建本科院校才可适时适当举办专业硕士教育[6]。

(三)办学功能

所有高校都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只是因办学取向和办学能力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新建本科院校在升本之前的主要功能是人才培养,现在除了人才培养之外,在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的功能要求也有所提高。新建本科院校仍应当以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同时,还要利用自身在应用研究和技术服务方面的优势,开展产学研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行业产业建设。

(四)服务面向

服务面向是要解决学校办学是面向行业还是社会、是面向地区还是全国的问题。新建本科院校所在地大多为地级市,其根基在地方,这就决定了新建本科院校社会服务的面向为地方,而服务地方又主要表现为服务于地方主要行业和新兴产业,因此,新建本科院校的服务面向应当是地方性、行业型。对于发展水平较高、行业特色鲜明的新建本科院校则应定位于立足当地、服务区域甚至是辐射全国,为相关行业提供智力支持,推进协同发展。

(五)学科专业

专业与学科密切相关、相辅相成。专业以学科为依托、为后盾;学科的发展又以专业为基础。因科研水平的差异,高等学校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有所不同,学术取向的大学以学科建设为龙头,而职业/专业取向的学校以专业建设为核心。由于服务面向的特征,新建本科院校不应按学科体系设置专业,而是要紧跟区域经济的需求、产业结构的

调整和人才需求的变化,积极围绕相关行业的产业链开发建设特色专业,进行专业布局,从而形成错位竞争优势,把自己相对的优势学科与特色专业捆绑发展、校地互动与校企合作捆绑发展,建立自己的特色学科专业群。[7]

(六)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学校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办学功能、服务面向和学科专业定位的综合反映,办学定位不同则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也不相同。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和行业产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这一定位在学术界和高校管理界已基本形成共识,只是对于应用型人才内涵的理解尚未达成一致[8]。笔者认为,对于以工科为主的新建本科院校,按照“工程教育、职业取向”的这一办学理念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是合适的。

应用型人才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9]。《辞海》中对于“工程”的解释是:将自然科学的原理应用到工农业生产部门中去而形成的各学科的总称。如土木建筑工程、水利工程、冶金工程、机电工程等。这些学科是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基础科学的原理,结合在科学实验及生产实践中所积累的技术经验而发展起来的。“技术”是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如电工技术、焊接技术、木工技术。而“技能”的含义是:运用实践知识和经验进行有目标活动的能力。按照vocational和professional的定义,显然5级及以下的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术技能型人才,而6级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则理应是工程型人才。这里所说的6级职业教育所对应的是高起本的学生,如果进入到6级职业教育的是专升本或者是中职本的学生,则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可以理解的。

当前从政府、学界乃至新建本科院校管理者,主流的认识是要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由于其关键词是“技术技能”,而层次的高低并不会导致关键词意义的变更,因此,该定位与ISCED 2011分类有所冲突,似有必要作出调整,以与国际标准相吻合。需要说明的是,在学术型大学中,因为专业面向的问题,也会培养工程型人才,而这与新建本科院校培养工程型人才并不冲突。

(七)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示例

上述办学定位的各项内容都是息息相关、一脉相承的,只有把握好“工程教育、职业取向”的脉络,才有可能保证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表1为某新建本科院校在某一战略规划期内的办学定位。

表1:某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

(八)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应当定型还是转型

新建本科院校只有准确地把握自身的办学取向和办学定位,投身到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活动中来,才能够真正拓展其发展空间、展现其竞争优势,实现其历史使命。这也正是国家开展分类指导、进行分类管理、推进分类发展的本意,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然而,我国政府在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倡导地方院校(首先包括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有关新建本科院校究竟应该是“转型”还是“定型”的争论。

《辞海》中对“转”的解释有多种,符合此处语境的定义是:转换、转变。“定”的含义是:规定、确定。“型”的解释为式样、类型。那么“转型”是指转换、转变类型,即从某一类型转为另一类型,通常暗喻原来的是不适当的甚至是错误的而需要调整;而“定型”则是指规定、确定类型,表示将类型的基本要素逐步形成并相对固定下来。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的组成比较复杂,既有高职高专学校升格本科的,也有独立学院转设而来的,还有新设民办本科、成人高校改制本科、地方新建本科以及新建的中外合作普通本科学校。这些学校在升本的时间节点、办学地点、行业背景、发展状态以及经费保障水平等方面

都有差异。

即便如此,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的方向还是明确的,都是定位于服务地方和行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只是因学校自然属性的差异,在办学定位的具体面向上有所区别而已[10]。一些学校因成立的时间不长,在办学取向和办学定位的个别要素上还不够清晰准确,但其所面临的问题大都是需要定型而不是转型。

在实际办学过程中,由于不少新建本科院校没有或者无法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如前文提及的7个方面问题,就在所有新建本科院校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使得新建本科院校自身的办学活动弱化了甚至偏离了原来的办学定位。这就容易导致人们认为学校的办学定位不准确,需要转型。然而,这些问题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与顶层设计和社会客观现实的发展错位有关,比如说经费投入、大学排名和校企合作等方面。

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应当做的是,在政府的正确引导下自主确定办学定位(定型),并且与利益相关者充分合作共赢,开展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职业教育办学活动。

[1]陈小虎.论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14,(1):1-5.

[2]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报告 2013年[EB/OL].http://wenku.baidu.com/link?url=XiTkxCE HITy MlaovMOUJf9iaUD51tTrkRPfRFHut7IzPMukB SXG nhaUbbUwIeLQJozRM7uw3hSNqdYfWsvlG02d8 1ia13UHoMbe0J2I0epq.

[3]刘献君.论高等学校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3,(1):24-28.

[4]傅大友.新建期、应用型、地方性: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关键词[J].中国高等教育,2010,(22):25-27.

[5]潘懋元.再论新建本科院校的定位、特色与发展[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1-4.

[6]顾永安,陆正林.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的设置情况分析及其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2,(2):68-73.

[7]顾永安,刘海峰,陆正林.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任务与举措[J].现代教育管理,2014,(11):66.

[8]李永久.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职业化取向办学定位的思考[J].辽东学院学报,2012,(12):283-288.

[9]郑晓梅.应用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之辨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5,(1):10-12.

[10]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困难重重[EB/OL]. http://www.hie.edu.cn/ztyj_detail.php?id=8791.

(责任编辑:李作章;责任校对:徐治中)

Strategic Thinking on the Location of Running a Newly-founded Institute

ZHANG Tieyan,LIU Tielei
(ShenyangInstitute ofEngineering,ShenyangLiaoning110136)

Newly-founded institutions have become the main pillar of applied talents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These institutions,however,are in the face of some problems which have restricted their scientific development. The location ofrunninga newly-founded institution,one ofthe most important problems,should be resolved as soon as possible.Based on the clearingofrelationships between orientation and location ofrunningan institution ofhigher education,the orientation for a newly-founded institution is demarcated,and the location is discussed in the respects of type,level,function,service,discipline and educational objective.

newly-founded institution;location ofrunninga school;orientation ofrunninga school

G649.21

A

1674-5485(2015)02-0023-05

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2014年重大攻关项目“省域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水平评价与动态监测”(JGZDGG201401)之第七专题“辽宁省新建本科院校科学发展报告”(JG14DA07);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立项课题“基于质量管理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研究与实践”(JG13DB092)。

张铁岩(1962-),男,辽宁沈阳人,沈阳工程学院院长,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刘铁雷(1973-),男,辽宁铁岭人,沈阳工程学院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高校发展战略和公共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新建办学定位
重庆三年新建农村公路6.26×10~4 km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曹新建水彩画作品欣赏
《导航定位与授时》征稿简则
Smartrail4.0定位和控制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万紫蝶、梁新建作品
找准定位 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