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美育策略之探讨
——发掘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四要素

2015-12-08 19:00庞丽
人间 2015年35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美育教材

庞丽

(保定市唐县高昌镇南固城小学,河北 唐县 072350)

语文教学中美育策略之探讨
——发掘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四要素

庞丽

(保定市唐县高昌镇南固城小学,河北 唐县 072350)

语文教学承担的任务不仅是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如此说来语文是培养人的重要学科。然而,培养人又是多方面的,多角度的,诸如德育就是其中的主要因素,本文从语文教学中美育的视角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总结了美育四要素,其目的是使语文这门学科在教学中焕发出更绚丽的色彩。

语文;美育;要素

作为语文教师,其本身具有双重任务:不仅自己需要从教材中领悟美,而且还得教会学生从课本中学到美。那么,教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呢?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

一、教师教学语言是美育的第一要素

教师语言缺乏美感,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教师语言深奥,学生就难以接受和理解。所以,一位好的语文老师,语言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课堂上要尽量做到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富有逻辑性,富有吸引力,有条有理,声音抑扬顿挫。只有这样,才能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性和情感性如润物无声的丝丝春雨自然地与学生交融。孔子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意思是,说话如果没有文采,不讲艺术性,就不能打动人,因而也不能广泛、长远地流传。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对教师语言就颇为重视。教师的语言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其语言的优劣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的好坏,制约着教学效率的高低。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所以教师的语言不仅要讲求科学性、规范性、还要讲求艺术性。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二、教材文字语言是美育的第二要素

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语文教材中语言文字的美,从而激起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培养民族情感,应是我们语文教师最基本的任务。如今的小学语文教材大都是编者精心安排的名家名作,文词优美,意境深远、堪称典范,是作者在生活中审美体验的结晶。例如:低年级课文中所选的古诗儿歌《小池》、《画》、《雪地里的小画家》、《柳树醒了》……

以和谐的音韵美、鲜明的节奏感为学生提供了极佳的语言范例。再如:《美丽的西沙群岛》、《火烧云》、《桂林山水》、《颐和园》等小美文也以优美的形式、鲜活生动的语句,散发着语言艺术的瑰丽光彩。而童话、寓言、小说中意蕴深刻的句子,往往具有一种深沉而含蓄的美。《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写到:

“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只有认真读、细细想,才能领会出那含蓄、深沉的意境美来。所以教师必须精心挖掘教材中语言文字和文体结构的美,引导学生品味和欣赏,陶冶学生的情操,在语言艺术的潜移默化中,使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进一步促进全面的素质教育。获得理解语言文字和塑造心灵相统一的效果。

三、插图形象语言是美育的第三要素

在审美教育中,审美对象总是以具体可感知的形象方式存在的,离开了具体的感性形象,就不可能成为审美对象。因此,美感的获得,首先在于对形象的感知。有些课文,学生可以依据语言文字,经由想象,直接浮现出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从中得到美的享受。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尚不发达,加之表象储存贫乏,有时仅凭文字的叙述,很难使学生呈现形象,唤起美感。这时最好的办法是利用插图,把文字内容诉诸于视觉的画面,(因为图画比文字更容易产生鲜明的形象),使学生直接地产生意象整体,以达到陶冶美感和高尚情操之目的。

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中写道:董存瑞昂首挺胸,站在桥底中央,左手托起炸药包,顶住桥底,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白烟,闪着火花,火花照亮了他那钢铸一般的脸。一秒钟,两秒钟……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他抬头眺望远方,用尽力气高喊着:“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单靠这样的描述,学生很难形成清晰的意象,唤起美感。教材以图辅文,在凝冻的瞬间,董存瑞威武高大的形象,钢铸般的脸,坚毅的目光,整体透出这伟大战士坚定的革命信念,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教学时,通过对插图的欣赏,能使学生获得主人公的整体的形象感知,理解他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献身,舍身为国的品质,体会包含其中的壮美和崇高,受到心灵的震撼。这样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审美理解力将同时受到良好的训练而发展起来。

四、感受意境语言是美育的第四要素

教材中的语文则是文质兼美的典范。她汇聚了古今中外语言文字的精华,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也符合语文能力形成的规律;她肩负着使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提升母语的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并陶冶其情操,完善其人格的重任。然而这些蕴涵种种审美因素的文字,并不都能为学生所理解识别,就像煤一样,需要教师悉心引导,促使学生去用心挖掘和体会,只有当煤和学生的心火相遇时,灿烂的艺术光泽才会发出夺目的光彩。 如何引导学生去感受课本中的语文美?朗读无疑是一种最有效的途径。这里的朗读,不是一个简单的见字读声的过程,而是指导学生沿着课文言语的阶梯去攀登课文作者的精神境界的高峰的过程。攀登的过程就是作品的思想感情内化为学生的思想感情的过程,同时也是作品的言语积淀为学生语感能力的过程。显然,这样的朗读过程是一个“美读”的过程,即“把自己的感情读进去,把作者的感情读出来。”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充分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感悟的过程。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教师除了让学生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的审美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才能更好地在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1]《美育教程》张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版。

[2]《美育》朱红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版。

[3]《美的历程》李泽厚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0,3 第1版。

G633.3

A

1671-864X(2015)12-0115-01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美育教材
论公民美育
教材精读
关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重视教材探究,多法破解圆锥曲线点线距
题在书外 根在书中——圆锥曲线第三定义在教材和高考中的渗透
美育史料·陈抱一谈儿童美育
语言文字规范 中华通韵(征求意见稿)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