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型课程开发的师范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培养模式探析

2015-12-08 03:56徐红梅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5期
关键词:培养模式师范生

徐红梅

摘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实践教育技术理念的重要环节。提升师范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依据《现代教育技术》公修课,引导学生开展微型课程开发,有效融合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微课程内容的开发,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与意义,探究与分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具体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微型课程开发;师范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5-0248-02

一、背景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是教育信息化切实取得成效的关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具有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显著特征,既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概念、历程、理念的认识与理解,更强调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方式、整合模式、实施效果评价方法等。因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施具备较强的实践性,其中,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开展是帮助学生提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的重要环节。目前,常见的综合实践模式是以现行的各学科教材及其内容为主体,探讨信息技术在其课程实施中的具体应用。这种方法与模式存在着以下问题:

1.信息技术与既定课程内容(现行教材为主体)整合,对学生而言,缺乏兴趣与吸引力。

2.基于现行教材中的课程内容的信息技术整合模式、资源、教学设计的数字化资源、实例较多,学生易受其影响,较难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3.对既定的各学科内容或信息技术技能的生疏,都将导致很难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与信息技术的深度整合。

针对上述实践活动存在的局限,笔者探索了基于微型课程开发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培养的综合实践模式,该模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模式基本思路

1.从文化学视角解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质上是社会信息文化对当代课程改革、建设和发展的影响和渗透过程,是信息文化环境下,传统课程文化的解构和新课程文化重构的过程。

信息技术全方位涉及课程设计与实施全部环节,本模式的核心在于鼓励并帮助学生进行适当的“微型课程开发”。本模式适用于师范专业《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之教学设计模块的课程学习与实践,包含研究性学习、基于项目学习的涵义。

2.通常而言,课程开发有两种形式:新编,即所有课程成份都是新开发的,不依赖现有课程材料;另一类是改编,即从现有课程材料中选择合适的成分并稍加改进,如课程的选择、补充、拓宽、加深、整合等。本模式中所指的课程开发主要是指第一种“新编”。

3.“微课程开发”体现了本模式中课程开发的基本特质——“微”,主要指课程设计者(师范生)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及知识或自己生活世界展开,课程实施时间短(一般为1至2学时)、课程内容设计单一(面向课程实施对象一般为幼儿、小学、极少数涉及初中阶段内容)。

三、基于微课程开发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培养模式

因为是课程开发,将依据教学设计的一般模式框架展开,主要从学习需要分析,前端设计、微课程教学设计三大模块展开阐述。

(一)学习需要分析

该模式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就在于关照现实的、及时的、有价值、有意义的学习需要。所谓学习需要是指学习者目前的学习状况、现已获得的知识技能、意义价值与期望达到的学习状况之间的差距。学习需要是课程开发、教学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切合与满足学习需要是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基点与标准。在以往的课程学习中,是以现行教材为重要的课程载体。这些已出版的教材不可避免面临信息滞后的质疑。随着“知识爆炸”信息时代的到来,人类近三十年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占有史以来积累的科学知识总量的90%。因而,鼓励学生开展适合的微课程开发,是学生当下个人关注点、生活经验、学习经验的分享交流与参与体验。由学习者自身发掘与产生的学习需要切合学生者个体认知需求,也最终契合社会的需求。

(二)前端设计

1.内容领域的认定:主要指微课程内容的确定与设计,微课程学习内容的开发主要由学生来完成,一般而言,微课程内容来源有两种途径:学生所学专业,师范生对于自己所学专业的内容与知识较为关注与熟悉,微课程内容可从所学专业领域寻找;学习所熟悉的生活世界,如来源于大学日常生活所关注与熟悉的方面,如科技(以信息技术为多、如智能手机等)、社会生活(环境、食品安全等)文化(如生源地的地域文化、流行文化等)等。在微课程内容的初期选择后,还必须需经教师帮助、甄别,最终确定。

2.学习者的确定与分析:需确定微课程实施面向的学习者,可以从学习者的年龄特征、认知特点、社会现实、认知需求等方面确定学习者,可以现行学习层次、年级的方式来认定。学习者的确定与分析将直接决定后期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安排、学习方式的确定等诸多环节。

(三)微课程教学设计

在前端设计完成后,即课程内容领域的认定与学习者的确定后,将展开学习目标阐明、教学模式与策略的选择、学习资源设计与开发、学习评价设计。

1.学习目标的阐明:运用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来阐明学习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层次阐述学习目标。

2.学习模式与策略的选择:为达到既定的教学或学习目标,针对特定的学习者与学习内容,合理选择与设计教学模式与策略。

3.学习资源:主要是指广义的影响教学与学习的人、物等诸因素。在此微课程开发中,特点重视与强调信息化学习资源,特别是信息化环境的设计与应用。

4.学习评价设计:鼓励开展多元评价方式的设计,建议学生可借鉴已有的信息化评价方案,逐步学习并尝试自主设计。

四、该模式的特征分析

该模式实施的目标就是为提升师范生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提高师范生、未来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因而,信息化手段的应用、信息化环境的融合是至关重要的。在现有的信息化条件下,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多媒体网络教室、班级授课的组织方式是主体,如何鼓励并促使学生广泛应用现有的信息化手段与条件展开课程整合,是值得重点关注的。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微课程内容领域的涉猎与聚焦

在此模式中,学习者选择与确定微课程内容是首先需要解决的,内容来源前面已述及。因而,在现有教学条件下,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学生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进行信息检索是主要的,其具体操作方法是其微课程内容领域浏览与聚集的主体方式。借助互联网,检索学习者个体感兴趣的潜在目标内容,进行必要的信息检索、甄别、分析与加工,并借助于课程汇报等方式,在同学与老师的帮助下来进一步聚集并最终确定微课程的学习内容。

(二)学习模式与策略的选择与确定

由于前期重要的微课程学习内容选择与分析与信息化环境与手段密不可分,在学习模式与策略的选择中,经粗略统计,有近50%的学生会自主选择信息化教学模式与策略,如webquest,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此外,教师应针对学生所确定的微课程内容及教学设计构想,引导与帮助学生开展信息化教学模式与策略的选择与设计。

(三)学习资源

在上述2环节的框架引导下,结合环节1中已积累的信息化学习素材,如视频、声音、图片、动画等,或自主运用信息技术开发学习资源。学生将微课程内容恰当地转化为数字化信息,借助多媒体表征手段多元开发课程资源。在课程内容表现方面,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直接参与课程内容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四)教学评价

鼓励学生针对自己所选择的特定的学习模式与策略,合理选择评价方案。可借鉴已有的成熟的信息化评价量规,并在此基础上做个性化的修改与完善。在现有条件下,鼓励学生在借鉴中学习,在修改中完善。

五、教师的角色分析

在该模式中,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模式给予学生较大的学习自主权,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微课程内容,自主选择学习模式与策略,自主确定或开发学习资源及学习评价方案,以学习自主性激发学习兴趣。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与位置是处于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与指导者。具体而言,教师需要重要关注与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一)学习任务的清晰传达

对于现阶段的学习者而言,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方式其实还比较陌生。绝大多数学习

者习惯了在课堂上被动地接收教学信息。因而,学习任务是否能够清晰阐述,学习意义是否能够尽可能深刻表达是模式实施成功与否的第一步。需要向学生强调该学习任务是要自己来选择并确定微课程的教学内容的。必要时,可选择具体的实例引发学生的注意与兴趣。鼓励学生从自身关注或熟悉的自然、人文事物与事件中寻求微课程选题。

(二)微课程的确定与聚焦

由于学习者的社会经验、知识储备、认知水平等制约,自己预选内容领域不一定适合用

做课堂上的微课程内容,所以需要教师在后期采用课堂汇报等方式进行评价与把关。鼓励学生坚守自己的选题,在与教师与同学的辩论中明事、明理。

(三)微课程的设计

在确定内容选题后,在后期的微课程设计的具体操作中,教师将在学习目标的阐述、学习内容的安排、教师组织形式的选择、教学模式与策略的制定、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教学评价的设计等各环节给予学生具体的指导。建议可以采取分阶段、分步骤的课堂汇报或课后作业方式,通过汇报后老师即时口头评价,课后作业的批改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日益影响着人类教育文化形态的变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是这场变革中的直面应对,在提升师范生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中,微课程开发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方法。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6.

[2]刘成新,李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文化解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5,(9):39.

猜你喜欢
培养模式师范生
师范生教育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改革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进一步完善免费师范生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