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民间舞课教案结构之分析

2015-12-08 04:02冯程程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5期
关键词:民间舞傣族教案

冯程程

摘要:舞蹈教案是舞蹈教师上课的重要依据,是舞蹈实践教学课堂中的文字凝炼。本人以中专傣族民间舞实际教学案例分析为基础,将中专四年级学生作为教学对象,对傣族民间舞第一课的实际教学提炼成文字教案,并进行结构上的分析与阐述,最终形成一篇具有价值性的舞蹈教案结构分析性文章。

关键词:民间舞;教案;傣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5-0168-02

本人以傣族民间舞课教案为例,对中专民族民间舞课的教案结构进行分析,从教学内容与目的、教学重点与突破、教学方法与过程等方面进行分析论述。傣族舞是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专4~5年级民间舞课学习的重要环节。傣族舞蹈有极其鲜明的风格特点与韵味美,婀娜多姿的“孔雀舞”、厚重平稳的“象脚舞”、活泼欢快的“嘎光舞”等广为人民所喜爱,因此傣族舞成为各级各类学校民间舞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人针对中专四年级民间舞第一课,通过自己的实践教学方式,进行实际教案之分析。

一、傣族民间舞实际教学内容与目的

1.教学内容。傣族舞蹈第一课的教学内容,以基本体态、动律、手位与手型等单一训练、基础组合训练为主,主要教学内容有:①上身挺拔姿态感与“三道弯”体态训练;②屈伸动律,慢下快上训练;③屈掌手、掌型手、爪型手、屈掌手与嘴型手训练;④傣族七个手位变换训练。再辅以综合性“体态与动律短句组合”与“手位与手型变化短句组合”两项内容。教学内容中穿插本人独特的教学方法,最终让同学们充分认识与掌握傣族舞蹈的基础内容,并对接下来的傣族教学产生学习兴趣。

2.教学目的。技能目的:通过第一节傣族民间舞的基础训练,使学生了解与掌握傣族舞蹈的基本风格特征、舞姿特点、体态特征与基本节奏等特点;并能够准确掌握基本体态与动律、手型和手位等训练动作。知识目的:通过第一节傣族舞蹈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傣族人民生活、环境、习俗、服饰与音乐等相关的人文知识,培养民族情感和尊重民族文化;扩展知识面,提高鉴赏、审美与思考能力。思考目的:通过傣族舞蹈学习,培养学生学会反思傣族舞蹈与已学过的东北秧歌、藏族、蒙族舞蹈中的动作区别与质感区别,向学生渗透傣族“情、韵、美”的舞蹈风格特征,感受傣族舞蹈独特的风格。

二、傣族民间舞教学重点与突破

1.教学重点。“三道弯”体态特征之重点:在傣族舞蹈第一课中,教师必须让学生掌握“三道弯”的基本体态特征;并启发他们了解“三道弯”的形成与运动方式,让学生将此体态贯穿在整个傣族舞蹈学习中,是学好傣族舞蹈的第一大重点。手型、手位变化与动律之重点:丰富的手型与手位变化速度训练、屈伸动律节奏训练,是增强傣族舞蹈的立体感与节奏感的基础。尤其是手型与手位的变换,相比之前东北秧歌、藏族、蒙族来说丰富很多,对于初学傣族民间舞的学生,要做到边学边思考,傣族与之前学过的民族舞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

2.重点突破。针对教学中的重点,教师在课前必须有预见性和重点突破的能力,也是一种课堂的控制能力。体态特征之突破:通过形象示范、生动比喻,讲解傣族体态的特点与重点。例如,傣族舞蹈“三道弯”与蛇、鸟、孔雀等图腾崇拜的关系,再配合傣族视频资料,直观地启发同学们对重点体态的认识与思考,从而掌握体态特征的关键点。手型与手位变化、动律训练之突破:此环节可以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对比,教师逐一纠正手型、手位准确位置,对比屈伸动律的节奏处理,从而初步感知手型、手位变换的基本规律与屈伸动律的膝盖弹性。

三、傣族民间舞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

1.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中,教师要遵循舞蹈教育学的根本原理来“总结、提炼、升华这些规律,使之理论化,更好地去指导实践,这就是舞蹈教育学最根本的任务”。①示范法。是民间舞教学的基础,对教师的舞蹈表现能力有一定的要求,教师准确的示范动作,才能让同学直观感受到傣族舞蹈的基本风格特点、舞姿体态特征与动作韵律等。是学生对傣族舞蹈课程产生兴趣与学习动力的重要环节。②动作讲解法。在示范法后对傣族基础动作进行分解讲解,讲解过程贯穿趣味性的傣族课外知识,多比喻、对比,使学生在视觉与听觉双重感受中对傣族舞蹈动作进行思考。③师生互动。通过以上两种教学方法,学生能清晰地了解傣族舞蹈基本特征,再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单一动作模仿环节,老师带领学生体验傣族舞蹈舞姿造型练习,屈伸动律练习,手位、手型练习。并展开互动讨论环节,学生提问,教师纠正与解答。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提问、多观察、多练习,教师多鼓励、多引导、多帮助,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特别强调,对不同能力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要求,秉承因材施教的原则。并尽可能地亲自纠正与解答每一位同学的问题,做到以仁爱之心面对所有学生。④综合训练。通过以上几种教学方法后,配合音乐从单一训练—基础组合训练—短句组合训练这样的步骤进行训练,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最终完成“体态与动律短句组合”与“手位与手型变化短句组合”。

2.傣族民间舞教学过程。在以上宏观的对傣族舞蹈课程框架结构简述后,下面将进行实际教学过程阶段的详细分析。①新课导入方法。导入课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准备动作”,成功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为课堂教学打好基础。导入方式:新授课导入利用3/1的时间,由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多媒体视听手段,将傣族图片、舞蹈视频加入教学中进行赏析与认识,使同学了解傣族的风土人情、文化特征、民族性格、民族服饰、舞蹈形态与舞蹈风格后,启发学生思维能力,有效地引起学生对傣族舞蹈学习的求知欲。导入介绍:傣族居住在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地区,属亚热带气候,常年服饰都是以短衣筒裙为主。上古时期傣族就对蛇、鸟图腾有所崇拜,故舞姿特点呈现出与蛇相似的“三道弯”并一直贯穿在当今傣族舞蹈中,形成了傣族舞蹈重要的舞姿特征之一。在傣族舞蹈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孔雀舞”、“象脚舞”,许多舞蹈动作模仿孔雀的挺拔与高贵的造型感;模仿象脚的沉重、全脚踏地的厚重动律感等;这些都是形成傣族民间舞蹈元素的基本条件。②新授课教学方式。初步示范与讲解:教师配合音乐先进行傣族舞蹈组合动作示范,将基本体态、动律、手位与手型贯穿在示范组合舞蹈中,让同学直观感受到傣族舞蹈的基本风格特点、舞姿体态特征与动作韵律等。讲解一之“三道弯”的形成:“三道弯”的形成与他们对蛇、鸟、孔雀的崇拜有关;与姑娘穿紧身上衣、长筒裙有关;与他们信仰小乘佛教有关;与他们视孔雀为圣鸟有关等。讲解二之动律的形成:动律形成与西双版纳地区天气湿热、人们不喜欢激烈的运动有关;与模仿大象的动作有关等。训练步骤及要求:训练步骤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至繁的教学规律,分为单一训练、组合训练与综合训练。单一训练及要求:注意上身挺拔与直立、掌握身体“三道弯”造型为主,要求第一道弯从脚部至弯曲的膝部,第二道弯从膝部到胯部,第三道弯从胯部到倾斜的上身。单一屈伸动律训练以节奏2/4拍的音乐连绵不断的节奏型进行训练,舞蹈基本动律多保持双腿半蹲状态,屈伸动律慢下快上、脚多为后踢,踢起时快而有力,落下时稳而不拙,并在屈伸基础上带动身体左右晃动与摇摆,这种动律如同大象在森林中漫步,具有一股内在含蓄稳健的力量美。单一手位与手型训练以屈掌手、掌型手、爪型手、冠型手与嘴型手的变换为主,并配合手型进行七个手位的复合训练,需注意手指的力量与变换的速度。组合训练及要求:在单一训练完成较好的基础上,进行组合训练阶段。“体态与变化组合”,要求注重体态与舞姿间的韵律美;“动律变化组合”,要求动律快慢的对比与连贯性;“手位与手型变化组合”,要求位置的准确性。综合训练:把以上单一与组合训练相结合,最终在本堂课中体现“体态与动律短句组合”与“手位手型变化短句组合”两个综合性组合训练。训练方法:首先,同步型训练,要求教师带领学生做同一组动作,学生模仿教师的动作过程,边做边强调教学的重点,加深学生边动边思考的能力、模仿能力与动作记忆能力。其次,反射型训练,针对同步性训练时学生普遍出现的问题,请几名同学依次示范,老师再进行示范,其他学生对比与思考老师与同学动作的不同之处,最终得出结论,达到学生纠正动作的能力与学生对比反思的能力。最后,重复训练,是在前两种训练方法的基础上,学生掌握了老师的动作要求与要领后,独自重复进行组合练习并配音乐,边做边思考老师的要求,起到肌肉记忆与重复思考的能力。

四、傣族民间舞课堂小结

课程的最后对本节课知识与技能进行归纳总结。本节课是傣族民间舞“开范”的重要环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对傣族及傣族舞蹈有基本的了解与认知,能基本掌握体态、动律、手位与手型变换的重点要求,并对本节课教学重点与学生学习状况进行思考: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所学动作的掌握与学习程度是怎样的?例如,本人在实践教学中的总结如下:“体态与动律短句组合”训练中还存在衔接上的问题,膝盖的弹性不够,体态“三道弯”变换时胯部摆动等问题;“手位与手型短句组合”,基本位置掌握得不错,但还需注重手型变化的干净利落与手指的感觉;并要求课下反复练习与琢磨。

对课下练习提出要求。让学生以集体、分组与个人的练习方式进行复习。从单一动作练习到短句综合练习,循序渐进、由易到难,为接下来的傣族民间舞蹈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4.

[2]潘志涛.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17.

[3]王昑.关于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的学习与思考[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2,(1).

[4]马啸.“单元式”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09.endprint

猜你喜欢
民间舞傣族教案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论民间舞课堂教学的继承与发展——以“东北秧歌典型人物精品课”为例
《立定跳远》教案
中国民族民间舞表演“外松内紧”的内涵与实践
芭蕾基训对民间舞教学的影响
Does a kangaroo have a mother, too教案
5.4.1认识分式方程 教案
舞蹈系成功召开“天津民间舞项目研究
——教材内容”展示与研讨会
构树与傣族传统造纸的保护和开发
傣族民俗文化的英译对其民族发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