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在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15-12-10 22:38邬晓霞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33期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翻转课堂

邬晓霞

摘要:文章探讨了经济地理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型的设计原则,构建了经济地理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型。该教学模型由课前自学、课堂探究、田野调查和评价考核四大模块组成。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经济地理学;翻转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3-0179-03

一、引言

翻转课堂作为深化落实高校教育信息化改革的重要实践之一,逐渐获得认可并发展迅速。翻转课堂起源于萨尔曼·可汗制作的教学辅导视频,教学实践始于美国科罗拉多州的林地公园高中,最初广泛应用于美国的中小学教学实践活动,2007年开始美国高校课堂逐步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改革(何朝阳、欧玉芳等,2014)。近年来,我国高校的教学工作人员就“翻转课堂”的概念及特征、“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和实施策略、“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的对比研究等内容展开研讨,并在部分课程教学中取得显著实践成效(刘荣,2012;张金磊、王颖,2012;王红、赵蔚等,2013;曹育红,2014;肖立志,2014;尹达,2014)。

经济地理学课程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管理(区域经济管理)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使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经济地理学》(李小建等,2006)。该教材具有内容体系逻辑性强,偏重理论,注重与国际接轨等特点,在全国高校中广泛使用。在教学模式方面,由于经济地理学知识点的综合性和在实践中的应用性较强,传统的课堂讲授方法难以胜任教学任务。因此,结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作为国内第一所开设区域经济管理本科专业的院校及其服务首都乃至京津冀都市圈的特殊性,探讨经济地理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型的设计原则,构建经济地理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型,以期培养创新型的区域经济管理人才。

二、经济地理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型的设计原则

(一)注重立足于基础理论的创新实践

经济地理学主要研究经济活动的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教材共计四篇十四章内容,关于基础理论的章节超过半数,其中涉及到的理论知识点超过20个。同时,经济地理学的许多重大问题均与实际结合密切。因此,教师要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水平及不同的学科背景,结合大类培养的课程设置和经济地理学的课堂教学进度,充分利用经济地理相关案例引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讨论,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经济地理理论探讨经济活动的过程、成因及空间规律。

(二)注重立足于科学研究的教学实践

高校翻转课堂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尤其要注重以科学研究为基础的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教师要设计多种多样的问题,营造适合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和研究经历中逐步建立良好的学术修养。

(三)注重立足于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自上而下的“灌输式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必须要打破传统的师生关系,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课前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课堂中教师通过讨论、实验等实际场景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课前学到的知识与技能。

(四)注重立足于课外拓展的教学活动

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来说,教学活动既可以利用课堂教学,也可以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尤其注重大学生研究训练的课外拓展。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并给予硬件支持和柔性指导;可以吸纳本科生参与院系教师具体的科研项目;也可以通过田野调查,将科学研究理念拓展到学生的课外学习过程中。

三、经济地理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型的构建

根据经济地理学的学科特点及从事经济地理学的教学体会,认为经济地理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型应该由课前自学、课堂探究、田野调查和评价考核四大模块组成。其中,课前自学、课堂探究和田野调查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型的核心内容,评价考核主要承担辅助功能,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法。

(一)课前自学

学生在课前获得学习资源,在教师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学习指定教学内容。课前自学内容包括两部分:教材内容和文献阅读。教材内容主要涉及到各章节的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PPT课件、教学视频和试题库等各类学习资源,有助于学生了解和掌握基础理论。文献阅读可以使学生独立进行知识储备,有助于增强教学效果。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筛选经典文献,事先指出阅读时注意的问题。选取与教材中涉及的理论知识点契合度较高的经典文献,每个理论知识点列出经典文献5篇左右,部分知识点可以列出著作1部,以中文文献或者译著为主,侧重中国案例文献。如讲到区位论时,需要学生阅读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学生利用移动存储设备、电子邮件、网络交流工具等方式获取教师制作的学习资源,并在教师的指引下学习PPT课件和教学视频、开展自测练习等活动。学生及时向教师或其他同学请教疑难问题,或者进行课堂讨论。通过师生共同努力,促使学生在课前已初步了解各知识点的原理和应用,实现了知识沟通交流与传递。

(二)课堂探究

课堂探究主要采取“理论—案例式”探究和“问题—专题式”探究两种方法。

1.理论—案例式探究。

理论—案例式探究教学法是基于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通过相关案例和数据,引导学生进入案例情景,通过研讨来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理论知识点的选取主要源自《经济地理学》(第二版)(李小建,2006),案例为教学内容服务,并且需要与各理论知识点一一对应。通过理论—案例式探究教学法,调动学生对经济地理学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实际情况,拟选取10个理论知识点,并提供相应的案例论证思路。

第一,经济地理学的学科定位和研究内容。理论知识点包括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发展脉络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案例的选取,主要根据我校区域经济管理本科专业的设置背景以及现有课程,重点关注经济地理学与地理学其他学科的关系,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

第二,杜能的农业区位论。理论知识点是企业型农业时代空间距离对农业生产方式配置的影响。案例的选取包括,上海、北京等城市郊区农业空间结构,北京市郊区土地利用的空间格局。

第三,韦伯的工业区位论。理论知识点是工业活动的最佳区位点倾向于费用最小点。案例的选取,以啤酒、服装、电子计算机等不同工业部门和工业地带(走廊)为例,分析运费、劳动力、产业集聚、土地、优惠政策等对工业区位选址的影响及其效果。

第四,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理论知识点是城市的规模和空间分布规律,即中心地的职能越高,其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种类越多,腹地范围越大,该类中心地的数量越少。案例的选取包括北京市商业网点的等级与数量关系,荷兰在围海造田得来的圩田上规划的居民点体系。

第五,企业空间扩张规律。理论知识点是企业空间扩张呈现接触扩张(近邻效应和距离衰减)、等级扩张(市场规模)和通道扩张三种模式。案例的选取包括3种类型企业的空间扩张。

第六,跨国公司区位。理论知识点是跨国公司各组分的合理布局会使公司整体利益最大化。案例的选取包括,北京市总部经济发展概况,若干跨国公司在华的区位选择和因素分析。

第七,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理论。理论知识点是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的方向、方式和途径。案例的选取包括,京津冀都市圈产业发展导向,京津冀三地的工业化发展阶段判断。

第八,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理论知识点是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表现为低水平均衡—非均衡—高水平均衡,以及点—线—网络的变化特征。案例的选取包括,点轴理论、网络式空间结构在我国城市空间开发中的应用。

第九,区域经济发展相关理论。理论知识点包括增长极理论和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案例的选取包括,北京市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京西转型,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人均GDP10000美元后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经验借鉴。

第十,区域经济差异。理论知识点是区域经济差异与收入水平呈倒“U”形关系。案例的选取包括,中国四大板块、省际、城乡区域发展差异,北京市区域发展差异。

2.问题—专题式探究。

问题—专题式探究教学方法就是指以教材为基本内容,参照现行的经济地理现象,特别是一些新近出现的经济地理现象,为学生提供若干科学问题或课题,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主要方式,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团队合作意识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应变能力、收集处理资料、论证能力、办公软件应用能力等。根据现行教材,结合实际,拟选取以下3个专题。

第一,产业集群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通过学生对国内外产业集群发展实践及相关研究理论成果的梳理,探讨产业集群的概念、特征、动力机制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如硅谷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中关村信息网络产业集群、江苏扬州杭集镇牙刷产业集群、河南新乡长垣起重机产业集群等。

第二,大都市区区域管制的国际经验及启示。通过学生对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大都市区管制实践及相关研究理论成果的梳理,对比分析国外大都市区通过区域管制实现区域合作的典型模式与特点,探讨我国京津冀地区区域管制的基本策略。

第三,以某一具体产业为例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拟引导学生以某一具体产业为例,探讨经济全球化对区域经济、人民生活产生的影响。

组织问题—专题式探究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研究选题宜小、宜新、宜实;第二,必须事前认真阅读一定数量的相关经典文献、相关评论文章,搜集相关资料、数据;第三,采取科学审慎的态度对待别人的研究成果,注重学术规范;第四,采取横向对比分析、纵向历史分析或者两者结合的分析方法;第五,采取主题发言、小组讨论、专题辩论会等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

(三)田野调查

田野调查基于两个目的,一是深化学生对经济地理学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二是提高学生运用理论解释实践问题的能力。有鉴于此,在实践教学环节中,需要根据课程重点内容精心选择实习目的地,可由教师确定实习选题,也可以由学生根据实习目标自主确定实习选题,根据资料、数据等信息采集,自主完成研究性实习报告。

结合实际,可以循序渐进,首先依托在北京、天津的实习基地,开展以京津冀都市圈发展为主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海新区、中关村信息网络产业集群、通州新城等。同时,考虑到生源地和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待条件成熟,可以选择到东部其他城市或者较远的中西部地区考察,发展若干家实习基地。欣喜的看到,我校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中加大了实验和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课程比重。经济地理学要紧紧抓住此次机会,充分利用田野调查,在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区域经济管理本科人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四)评价考核

传统的评价考核体系是以学生学业成绩为主的纸笔考试形式,常用的评价考核包括考查和考试两种类型。其重点均在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所占比重较小,一般低于30%,而期末成绩所占比重较大,通常不低于70%,常称其是“一次考试定结果”的考核方法(赵会彦等,2010)。这种考核办法具有明显的弊端:学生不重视平时学习,只是在期末考试前临时抱佛脚,只重视考试结果,忽视学习质量;只能考查学生学习到的书本知识及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书面问题的能力;考试结果难以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真实情况;没有对学习发挥出应有的反馈和推动作用。由此可见,传统的评价考核体系忽视了考查学生分析解决实际经济地理问题的能力,评价方式较为单一。

翻转课堂教学要求对传统的评价考核体系进行改革,改变传统的“一次考试定结果”的考核方法,建立一种多元化的考核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成果展示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采用新方法、新思路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到操作层面,可以从读书笔记、案例分析报告、专题分析报告、野外实习报告、卷面考试等多个方面综合评价考核学习效果。例如,课程期末总成绩中,读书笔记占10%、案例分析报告占10%、专题分析报告占10%、野外实习报告占20%、卷面考试占50%。

四、结论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在我国尚处探索阶段,真正实施需要一系列配套条件,如所处的教育环境,教师观念的转变,学生的适应条件,各级各类课程的衔接等等。本文基于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经济地理学》教材,对区域经济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经济地理学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基于经济地理学的学科特征,文章构建了经济地理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由课前自学、课堂探究、田野调查和评价考核四大模块组成。其中,课前自学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课堂探究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最基本环节,包括“理论—案例式”探究和“问题—专题式”探究两种方式。田野调查是课外拓展的主要方式,是实践研究的主要形式。评价考核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模式,从读书笔记、案例分析报告、专题分析报告、野外实习报告、卷面考试等多个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何朝阳,欧玉芳,等.美国大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

[2]刘荣.翻转课堂:学与教的革命[J].基础教育课程,2012,(12).

[3]张金磊,王颖,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

[4]王红,赵蔚,等.翻转课堂教学模型的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3,(8).

[5]曹育红.基于开放教育资源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成人教育,2014,(1).

[6]肖立志.“翻转课堂”视域下的远程开放教育式课程教学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7).

[7]尹达.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翻转课堂”本土化探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9).

[8]张春梅.翻转课堂优化高等院校课堂教学探析——以“西方经济学”课程为例[J].学周刊,2013,(34).

[9]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0]赵会彦,欧阳昉昕,等.城市规划课程考核方法的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0,(4).

猜你喜欢
教育信息化翻转课堂
信息技术与教学难以深度融合的成因及解决途径探析
创新信息技术支撑教学变革
基于翻转课堂的高职英语口语教学研究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