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涵义、作用及机制构建①

2015-12-14 07:16石贵舟
现代教育管理 2015年11期
关键词:产学研协同机制

石贵舟

(南京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7)

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涵义、作用及机制构建①

石贵舟

(南京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7)

科学是技术之基,技术是产业之源,而高校是科学技术创新的发祥地,是产学研创新的源头活水。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对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创造能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继续创新,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从建立战略协同机制、建立资源协同机制、建立利益协同机制、建立管理协同机制、构建专利协作模式和建立网络协同模式等六个方面对高校产学研协同机制进行创新。

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产学研协同创新主要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重视政府引导作用的发挥,以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示范基地,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等方式,来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全方位发展。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能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研能力,促进并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

一、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涵义

协同创新是指为了实现创新目标,要求参与创新的各要素相互协作,各自发挥自己最大的优势和功能,同时利用要素之间的合作协议或合作机制,以期达到最佳效果的创新过程。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创新资源共享及创新优势互补为基础,以合作研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为原则,共同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协作模式,其实质是技术、人才、信息和管理等创新要素的有效整合。国内学者认为协同创新活动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机制互动模式,其关键要做好知识的创新和技术创新,政府和金融机构协助,有效推进知识共享和技术转移,从而进行深度合作,达到“1+1+1>3”的效用。从宏观的角度考虑,协同创新是实现国家创新体系内各子系统的协同,即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以及知识应用系统的协同。从微观的角度考虑,协同创新是多种创新资源和多方创新主体的协调、配置与整合。

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是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政府等四大主体,通过资源共享、资本融合、风险共担、联合攻关、成果转化、利益共享、分工协作等方式发挥各自长处,实现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科技成果孵化及转移等的创新协作过程。高校作为知识创新和知识传播的主体,企业作为技术创新和转移的主体,政府、中介机构和金融机构作为创新协作主体,共同实现科研成果转化、孵化、应用和创新,从而让创新主体在协同中实现创新价值和利益的最大化。

二、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作用

(一)促进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

高校是人才聚集的地方,被视为知识源和智力库,是产学研合作和协同创新的主力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基地。高校人才质量越高,高校的声誉和经济利益就越好[1]。产学研协同创新对科技创新和孵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推动政府与高校产学研合作

政府在政策制定、金融、税收、创新驱动等方面对产学研的合作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是产学研协作创新中不可或缺的转换器。政府发挥其决策监督、协调管理、信息互通、金融服务等功能,推动各参与主体紧密结合,从而实现一体化、协同创新和经济发展等目标的联合行动,这有利于推动政府与高校的产学研合作。

(三)拓展创新空间彰显高校特色

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高校可以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利用知识创新优势,全面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孵化,促进科技发明、专利成果的产业化发展,同时,可以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彰显高校服务于地方经济、服务于区域经济的社会服务功能,也能较大地拓宽高校的办学空间,使高校的特色鲜明,专业更适应市场需求,使高校站在知识时代的前列,站在科技创新的前沿,紧跟时代的步伐。

三、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政府科技政策

科技政策是政府为了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而制定的指导性文件,科技政策对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科技政策制定得当将有利于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孵化,更好地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服务。科技政策主要包括国家对科技的财政投入、科技税收、发明专利等知识产权激励政策、科技支撑和科技创新项目扶持政策及产业化政策等。

政府项目的扶持可以分为三种:一是产业前瞻与共性关键技术的项目列为重点项目,采用项目经理制和“项目+课题”形式,根据项目设置,由相关领域具有优势的企业和高校院所,凝练主题,制定项目方案,明确项目研发总体方案。二是竞争项目,聚集地方优势产业,整体提升及产业转型升级,择优推荐以企业为主的各类创新主体项目,扶持产学研联合开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研发、产业高端攀升的项目。三是开发应用项目,可以对节能减排、制造业信息化、文化科技创新等方面进行支持,并采用“事前立项事后补助”的方式。

政府在政策支持方面包括:一是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和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提高科学研究的实用性,鼓励高校与企业联合申报科技创新项目,进行重大科技成果的攻关,促进企业产业转型和升级。二是实行积极的科技财税政策,对高新技术企业减税,对高新技术产品进行奖励,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推动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利用,支持高校的创业产业园采取相应的优惠政策。三是采取积极的知识产权政策。知识产权可以保护知识创新的积极性,也是对知识发明人成果的一种认可。四是鼓励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孵化政策。高校的知识转化为科技生产力,才能真正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使高校的研究者注重生产实际,解决现实问题。

(二)产学研合作模式

我国产学研合作的模式,从不同角度,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从合作的主体上可以分为政校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等形式。其中政校合作,有省部共建高校的形式,可以集中一个省的财力、物力和智力来促进高校的建设和发展,高校通过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来振兴地方经济,利用自己的智力资源推动当地的发展;校企合作中,高校把自己的知识创新输送给企业,企业在生产实际中利用高校提供的智力资源,共同进行科技攻关和创新,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对接;在校校合作中,高校通过专业的互选、资源的共享,可以放大各自的优势资源,提高利用效率,同时,还可以进行重大课题的攻关,为国家的重、特大项目服务。从合作的形式上可以分为高校建立校办企业模式、大学科技创业园模式、企业建立研究生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模式、校企共建研究企业实体模式。高校建立校办企业模式,可以直接把高校的发明专利、科技成果较快较好地转化成科技产品,较快地进行产品的研究和试制,这种协同创新形式,最便捷高效;大学科技创业园模式,可以汇聚园区高校的综合科技实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研究和实习基地。在大学科技创业园里,高校、企业、科研机构、政府等四大协同创新主体可以通过协同合作实现资源互补,多维度多层面地进行协同。如大力加强行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将基础研究与共性技术研究相结合、共性技术研究与专门技术研究相结合,将行业的前沿技术和现实需求带到校园[2]。

(三)利益分配机制

利益分配是牵动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一个关键因素。对企业来说,进行技术革新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改进生产线或工艺流程要承担技术创新风险,一旦失败,产品将失去市场竞争力,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但是若固步自封,不能适时地进行产品的改造升级,又会被市场淘汰。但是企业一旦研制出一个高精尖的科研产品,总是希望保守秘密,追求其利益最大化。对于高校来说,虽然其追求的目标与企业不完全一致,但高校更看重知识创新和生产、传播及扩散,注重推广并扩大其影响力,尤其是学术影响力越大越好,办学影响力越高,知名度就越大,这与企业在利益追求上存在本质的区别。因此,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要看到其风险和收益并存的现实,在科研成果产生的初期、中期试验、试制到最终产品各个阶段都应分清其利益的分割问题,根据最初的资金投入、智力投入等相应折合分成或是根据风险指数分级,按多少比例进行利益分成,均要有一个科学评估和科学依据。高校提供知识和技术,企业进行市场试制和操作,两者只有紧密协作,才能最终获得市场的认可、赢得利益,因此,必须兼顾政府、高校或科研院所、企业和中介机构的利益,并进行合理分配。

(四)高校管理体制

高校管理体制包括国家对高校管理的外部管理体制和高校内部的管理体制。我国全日制高校现在主要分为教育部属高校和省管高校两种形式。从政策层面来讲,国家对高校进行管理的外部管理体制主要是对高校下拨的经费和在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进行明确规定,对高校的性质和招生规模有明确的要求。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上,政府可以通过建立一园多校的大学科学园的形式[3],搭建科研平台、研发基地、产业基地和科研成果孵化基地,有效地促进高校科研。而高校内部的管理体制,就是各高校为了把学校办得更有特色、更有社会影响力而自主确立的管理模式,其中对高校核心竞争力起关键作用的因素应该是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体制的建设,也就是高校如何整合社会资源、利用校地共建,实现高校与科研院所共建实验室、工程实践研究中心,不断地促进高校的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提高生产实践中知识和智力的含量。高校内部的管理体制就是要为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服务,这样对高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复合人才,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更好地实现文化传承,是大有裨益的。

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中各要素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中各要素关系框架

四、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机制构建

(一)建立战略协同机制

战略协同就是从全局的高度,从顶层设计上考虑协同的前瞻性与根本性问题。战略协同创新,就是从机制上入手,让自主创新主体可以从创新竞争力和技术提升的角度进行策划和实施,其主要目的就是要改变过去光依靠政策引导,高校科研成果推动,企业科技需求难以实现的困局,实现政府、高校院所、企业需求三者同频互动、协调一致、快速高效的局面。具体来说,政府要进行科学规划,正确区分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与国家高端传统产业、国防科技产业与企业创新需求的关系,把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进行合理划分,构建多元化科技创新与科技企业孵化机制,可以以课题为载体,搭建“研发基地-创业企业孵化器-产业集群”这样的模式,这种协同创新的平台,对企业来说,就是把产业前瞻技术、关键技术的应用与开发融为一体。

(二)建立资源协同机制

协同创新重要的一环就是要提高对人力资源(高素质人才、创新团队)、财力资源(金融资源、税务资源)、物力资源(基础设施、科研条件、信息资源、人文环境)等创新资源的利用效率,建立资源协同机制。充分整合创新资源是创新协同的基石,这将为创新协同的高效溢出创造前提条件。一是要加强人力资源的协同和开发。人力资源是科技创新的宝贵财富和第一资源,也是创新资源的核心。高校人才济济,是思想源和知识库,创新活力极强。政府要采取积极而开放的人才政策,吸引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在高校与企业之间共享,发挥其点金石的作用。二是要加大资金投入的协同。要统筹协调好政府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协调好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关系,引导政府科研经费向技术创新方向倾斜。鼓励并支持金融机构对企业创新活动的支持,建立企业创新风险基金保障机制。三是要加强科技信息的互通。信息互通是科技创新和发展很重要的因素,是科技成果转化和孵化的重要桥梁,要通过信息平台把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进行对接,这样就开设了大学科技成果与产业之间连接的长廊,一个开放式的科技信息平台既是科技创新的助推器也是科技效益提升的催化剂。

(三)建立利益协同机制

影响产学研协同的根本问题在利益协同机制上,只有有效地处理好政府、高校和企业三大主体的利益分配问题,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根源问题才会得以解决。一是要建立利益相容机制。高校是知识库和创新源,高校的科研成果只有通过企业进行成果孵化和产业化,才能被市场广泛吸收,服务社会经济生活,实现经济利益。企业只有生产技术领先、竞争力强的产品才能使产品的市场优势明显,经济效益可观。因此,企业可以通过横向课题、联合攻关等形式与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高校的创新成果通过企业的试制、改进和包装,从而产业化后才能走向市场,双方要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消除双方信息不对称过程中的彼此不信任感,要对双方在产学研合作中的协同进行评估,对双方付出的价值进行权衡,找到利益分配的契合点,从而解决好产学研协同过程中利益分配问题。二是要建立高校教师创新评估机制。创新驱动其实主要是依靠从事科研工作的教师,要提高他们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在高校内部应建立起产学研创新的评估机制,要对教师的创新成果进行鉴定,对教师的专利发明和创造充分肯定并有相应制度保障,如在职称评审、职务晋升、评奖评优和科研积分等考评中有相应的体现,保护教师参与协同创新的积极性,解决其后顾之忧,这是产学研创新协同中对教师积极性的重要保护。三是要建立创新激励机制。政府应出台政策,鼓励高校、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对发明成果或专利进行个人奖励或单位奖励,对国家或社会经济生活有重大贡献的发明专利或技术创新成果要进行扶持、试制,甚至产业化生产,激发更多的社会创新成果产生。

(四)建立管理协同机制

管理创新协同,就是用新的管理经营思路,创设新的组织机构,用新的管理方法,设计全新的管理模式,运用高效的管理手段,达到企业预定的战略目标,利用组织资源而进行的全员互动、高效快捷的机制创新形式。通过制度化的管理,规范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在协同创新中的职责,约束各高校行为,保障各高校正常权益[4]。一是要强化创新主体的协同。要加强政府、企业、高校的战略协同,建立三者之间的优势互补、产权共享、风险共担的互利合作模式。政府提供项目或课题的申报条件、扶持资金和相关政策;高校提供前沿研究成果、技术专利和产业前瞻性分析引导;企业根据自身产业特点,利用政府扶持基金,把高校的科研成果产业化、商业化,从而引向市场变成现实的生产力,形成企业颇具前景的市场竞争优势,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又反哺高校的科研创新,使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更强更活跃,这样从研发到市场之间形成零距离的良性互动、和谐共生、相互促进的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二是构建混合型组织。充分发挥政、产、学、研各方的作用。政府的科创园、产业孵化器、实验室、研究所,高校的校办企业、产业创业园,这些组织中,可以把产学研有效地结合起来,可以为企业提供科技政策咨询、科技攻关、技术支持和资金支持,使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在技术评估、知识产权、创新服务和科技法规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促进知识成果的转化和利用。三是要建立协同决策机制。从科技决策的层面来说,目前的科研基金分布在不同的政府部门,无法从宏观统筹的角度兼顾到国家国防、基础建设、重大科技攻关和微观国民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容易造成浪费和重复,导致科研基金使用效率偏低。如果建立协同决策机制,从宏观重大项目到微观生产生活统一考虑、协同决策,就会提高效率和资金的使用效率。四是要优化产学研合作模式。努力构建“政府-企业-高校”三位一体创新模式,保持创新协同主体原有的特性,同时加强创新合作,不断激发创新意识,促进共同发展。同时加强高校的学科建设,激发高校的协同创新活力,改革高校内部的管理体制,形成有利于协同创新的高校管理体制。

(五)构建专利协作模式

对企业来说,拥有专利产品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是其立于不败的根基。把高校的知识产权授权或许可给企业,这是产学研协同创新中一个比较便捷的途径,既高效又实用。但是知识产权的转移,受到应用范围、专业技术和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影响,因此,探索构建一种专利协作模式显得尤为重要。一是建立知识产权的培育机制。由于高校的知识产权可能还处在技术早期阶段,没有经过试制和实用检验,可能还不能大规模地产业化生产,必须经过必要的改进改良,加以完善才能商业化生产。因此,双方可以建立知识产权授权后的培育合作机制,进一步培育成熟知识专利产品[5]。二是在高校建立跨专业的专利协作平台。因为许多专利产权是多学科多专业合作的结晶,其知识产权跨越多个技术领域,高校可以尝试建立嵌入实验室,为有实力的企业处理知识产权的专有性,与多个大公司合作,开辟双方广阔的发展空间。

(六)建立网络协同模式

在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高校的创新成果必须具有较高的价值性才会吸引企业进行市场化的运作和产业化生产,如果创新成果的价值不能充分确定,这种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知识的流动模式将会受到极大的影响。因此,寻找一种替代的知识转移模式就成为必然的选择。要探索形成一种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金融服务机构、政府部门和科技服务中介机构等共同构成的,涵盖学术系统、科技服务系统、金融系统和产业系统在内的产学研网络协同模式。这种模式下高校通过产学研合作和知识产权授权或许可,便于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转移。同时,传统知识的传播方式,不仅是从上游到下游流动,还可以横向流动和逆向流动,使知识的传播方式多样、路径更广,创新的可能性更大。网络型知识有聚集效应、传播快、范围广、流动性强、视野开阔等特点,因此,网络型模式对高校知识创新有更好的拉动作用,能促进企业对创新知识的应用,有利于高校与企业之间在创新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上的双向流动,为复杂技术难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能。这种产学研网络型模式形成的整体,虽然在概念上具有较弱意义,但是它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推动作用,意义巨大。

[1]姜鸿,王卫军,王永利.产学研用合作培养人才的动力模型及其应用[J].现代教育管理,2013,(9):56.

[2]郑旭,王颖颖,吴爱萍.产学协同——行业大学立德树人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现代教育管理,2014,(9):98.

[3]张海滨.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及机制构建[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106-109.

[4]王素君,吕文浩,刘阳.校企协同育人的机制和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5,(2):59.

[5]张瑜,菅利荣,刘勇.基于创新主体知识流动GERT网络的产学研协作模式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2,(2):37-45.

(责任编辑:李作章;责任校对:徐治中)

On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Mechanism of Industries,Schools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I Guizhou
(Nan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anjing Jiangsu 211167)

Science is the base of technology,and technology is the source of industry.The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the origi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and of innovation in industries,schools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s.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f industries,schools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s is vital to the improvement of independent enterprise innovation and creativity,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and to the subsequent innovation.Such innovation of collaborative mechanism can be carried out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ollowing six aspects:strategic collaboration mechanism;resource collaboration mechanism;interest coordination mechanism;management collaboration mechanism;patent cooperation mode and network collaboration mod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ndustries,schools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s;collaborative innovation;mechanism

G646

A

1674-5485(2015)11-0050-05

①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运作机制研究”(2014SJB230);南京工程学院2014年党建与思政研究项目“高校实践育人机制研究”(SZ201415)。

石贵舟(1974-),男,安徽安庆人,南京工程学院副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知识流与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产学研协同机制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