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沙牛保种现状及其品种特征的研究

2015-12-15 06:54严海波孙时军宋雪梅李俊婷吴建良蒋永清
中国牛业科学 2015年4期
关键词:体尺保种黄牛

严海波,孙时军,宋雪梅,周 浩,李俊婷,吴建良,蒋永清

(1.宁波市鄞州区畜牧兽医站,浙江 宁波315100;2.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杭州310021)

北沙牛是主产于宁波沿海一带的地方品种黄牛,体型高大,役用性能良好,适应当地特定气候条件,抗病力强,主要分布于镇海、北仑、鄞州等沿海地区。改革开放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的不断发展,耕牛作为农业的主要畜力来源逐渐淘汰,到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北沙牛已濒临灭绝。2008年宁波市鄞州区出于种质资源保护目的,实施了北沙牛保种计划,经过抢救性发掘,陆续收集散落产区各地的北沙牛,经过近几年来的扩群,保种牛群规模已经达到60头。在保种的同时,为了搞清楚北沙牛种质资源现状,初步推断目前的保种群体与上世纪八十年代北沙牛在品种特征上的相关性,进行了相关考证和研究。

1 北沙牛名称来源考证

“北沙牛”是宁波当地农民对“舟山黄牛”的习惯叫法。舟山黄牛主要产于定海及普陀县的芦花、展茅,镇海的北沙等地,1980年存栏约4 900头,其中定海县1 600头,镇海县1 800头,可繁母牛800头,可见宁波是舟山黄牛的主要产区[1-2]。为了尊重农民的习惯叫法,后来省农业厅在其官方文件中以“舟山黄牛(北沙牛)”形式来进行并列处理,既确定“舟山黄牛”名称的官方地位,又尊重“北沙牛”名称的历史地位,实为一种比较合适的处理方法。

对于“北沙牛”的品种形成过程,陈幼春先生已有详细阐述,本文仅对“北沙牛”的名称来源作一些补充。最早对“北沙牛”有比较详细记载的是《浙江省畜禽品种志》,但对其中“舟山黄牛主要产于定海及普陀县的芦花、展茅,镇海的北沙等地”这一表述,笔者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在产区并没有“北沙”这一地名,当地也没有将某一个区域称做“北沙”的习惯叫法。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笔者发现“北沙”是指长江口一带的地名,主要是指崇明岛北面与江苏启东一带。也就是说,历史上民间确实将长江口沿岸一带统称为“北沙”,这与北沙牛曾引进上海川沙、南汇的“荡脚牛”与本地黄牛进行改良这一品种形成过程相吻合,或者上海荡脚牛的品种形成过程中引入过曾经被称作“北沙”的江苏沿海一带的牛种有关联。

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论证了舟山牛与塘脚牛实际上是同一品种,那就是钱塘江三角洲的黑牛为同一渊源,如是说以北沙牛的名称代替长江三角洲和钱塘江流域的牛种,是比较合适的[1]。有鉴于此,北沙牛的产地范围可扩展到长江三角洲的江苏省沿海和上海市,钱塘江流域的浙江省沿海,在上海叫“荡脚牛”(已灭绝),在浙江叫“舟山黄牛”,统称为“北沙牛”。

2 北沙牛的外貌特征、体尺、屠宰测定及变异情况

2.1 北沙牛外貌性状变异情况

北沙牛最明显的外貌特征是“黑毛、高峰”[2],从宁波市鄞州区保种群体的现状看,该特征与历史上的北沙牛照片相比并没有差异,说明外貌性状的遗传是相对稳定的,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目前保种群体没有来自外血的大规模杂交,品种较纯。

2.1.1 毛色 现有保种群体的北沙牛全身被毛为黑色,且毛短而富光泽。出生牛犊为棕色,断乳后逐渐变为黑色,鼻镜、眼圈、阴户、肛门均为黑色,个别个体从交巢穴到两股间、四肢未端特别是后肢未端和尾巴未端毛色比较淡,略有棕毛。

2.1.2 角形 角扁、粗短,有二种基本角形,一种是向前上方或两侧外伸,俗称“八字角”;另一种是斜向上或下弯曲,俗称“畚斗角”。公母牛两种角形都有,但公牛以“畚斗角”为多,母牛则以“八字角”为主。

2.1.3 肩峰与肉垂 公牛肩峰高耸,形似肉瘤;母牛肩峰突起。公、母牛的肉垂均很发达,松弛而多褶皱。

2.2 北沙牛体型体尺性状变异情况

对保种场60头北沙牛2012—2014年体尺、体重数据的跟踪测定结果显示,18月龄前北沙牛的体尺、体重数据大都小于1980年的同月龄体尺、体重数据[2],而2岁的北沙牛体尺、体重数据则要明显优于1980年的同月龄体尺、体重数据。(见表1)这表明,保种群体已经处于衰退状态,这与群体数量少、近交系数高和缺乏持续选育有密切关系。但由于保种场的饲养管理条件要远远优于1980年的农户饲养条件,因此2岁的北沙牛的生长性状仍能得到较好的表现。

表1 北沙牛不同月龄生长发育体重、体尺表

2.3 屠宰性状测定及变异情况

北沙牛属肉役兼用类型,具有牛肉质量高,风味佳等特点。我们对北沙牛保种群体的跟踪测定结果显示,即便是在品种衰退的情况下,给予犊牛和架子牛足够的营养,也能够使北沙牛的生长速度、体尺得到显著提高,其产肉量也能明显增加。其原因在于,南方习惯于农闲季节放牧,只在分娩后对母牛、农忙期对役用牛补充饲料,实际营养不足,导致南方黄牛体型小、生长慢,出生后长期的营养缺乏还阻碍了其个体骨骼和肌肉系统的发育,限制了骨架的形成,从而影响了生长速度和产肉量[3]。2015年我们对北沙牛的屠宰测定试验结果显示,其平均屠宰率为57.2%,净肉率为48.2%,高于国内著名地方品种温岭高峰牛[2,4],并且牛肉具有一定的大理石纹,是生产高端牛肉的理想品种。

3 讨论

北沙牛数量的急剧减少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一是受农业械化的影响,以役用为主的北沙牛重要性下降;二是受以提高生长速度为主要目标的杂交改良冲击,使我国许多地方品种都不同程度受到威胁或承受灭顶之灾,造成原有地方畜禽品种资源严重流失[5]。以荡脚牛为例,解放初期中央决策保证大城市牛奶供应,上海、北京、西安等郊区大力发展奶牛,导致上海的荡脚牛受到严重冲击,最终灭绝。统计表明,自建国以来,我国牛种引进品种多达28个,其中乳用品种9个,肉用牛方品种21个;灭绝的地方品种有3个(荡脚牛、阳坝牛、高台牛),35%的牛种质资源面临不同程度的威胁[6-7]。与我国北方产区相比,南方产区的肉牛养殖分散,牛种体型小,加上可比效益较低,因此南方的肉牛产业一直处于被轻视甚至是忽视的尴尬境地,造成了近年来肉牛存栏量的下降。但南方相对北方(中原和东北)和西部具有人口多,牛肉消费量大,经济发达,草料资源和牛种资源更为丰富的特点。因此,南方肉牛产业的后发优势十分明显[3]。

伴随着人们经济方式的变化和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北沙牛在人民生活中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其役用功能已经逐渐弱化,人们更加关注其肉用性能,其选育方向也趋向于肉用[8]。目前牛的超数排卵、同期发情、胚胎移植、胚胎冷冻、胚胎分割、性别鉴定等技术已属成熟技术并得到广泛应用,这也为北沙牛的利用提供了有效途径。目前,鄞州区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依托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技术成果,按照保种要求,建立技术档案,扩大公母牛群,采用人工授精技术,开展闭锁繁育等,相信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必将为本地区肉牛产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1] 陈幼春.北沙牛的渊源和保种问题[J].中国牛业科学,2013,39(1):58-60.

[2] 浙江省畜禽品种志.浙江省农业厅[M].杭州:浙江省农业厅,1980:218-229.

[3] 曹兵海,苏华维.南方肉牛产业现状与发展战略之我见[J].中国畜牧业,2012(20):18-28.

[4] 陈幼春.现代肉牛生产[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31-35,94-96.

[5] 朱冠楠,李群.中国地方畜禽品种资源调查与研究现状[J].古今农业,2013(03):105-111.

[6] 陈幼春,马月辉,王端云.家养动物多样性研究要素和成就[J].生物多样性,2003,11(5):407-413.

[7] 陈幼春,马月辉,何晓红等.地方、培育、引入品种资源的保存与发展的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2008,35(01):5-11.

[8] 冯中源,刘召乾.中国黑毛黄牛[J].中国畜禽种业,2012(11):59-61.

猜你喜欢
体尺保种黄牛
“川山×蜀水”原种保种技术及效果
家畜体尺自动测量技术研究进展
牛保种现状及对策研究
肉羊体尺测量 用上“智慧眼”
制作泥巴黄牛
浅谈晋南牛的保种与开发技术
夷陵黄牛的保种及杂交改良利用
金川成年母牦牛一年消长的体尺体重测定
马站红鸡生长与繁殖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车101:给黄牛做中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