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消费性视阈下明代诗歌式微原因探究

2015-12-16 06:48邹祖尧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书坊文人图书

刘 亮,邹祖尧

(滁州城市职业学院,安徽 凤阳 233100)

文学消费性视阈下明代诗歌式微原因探究

刘 亮,邹祖尧

(滁州城市职业学院,安徽 凤阳 233100)

有明一代,商品经济高速发展。文学不再只是统治阶级与传统知识分子训导教化或者抒发个人情感的工具,也是流传于市井供人娱乐玩笑的消遣品。文学消费性导致与文学创作相关的因素出现如下变化,即流通途径商业化、作品审美世俗化、消费对象市民化、文人创作功利化。上述变化催生了通俗文学的崛起和明诗的式微。

文学消费;明代诗歌;式微;原因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提出: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此可谓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由此可见,一种文体的嬗变趋势是始盛终衰,每一个时代都有代表时代精神的文体。虽不同时代文学主流形式不同,但诗言志一直是我国文学界的标签,诗歌一直居于正统主流位置。可是到了明代,诗歌的正统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其创作总是在“复古”与“反复古”的问题上兜圈子,创作群体缺乏创造力和开拓精神,大部分作品比较平庸,这不能不说是诗歌发展的一件憾事。

1 明代诗歌发展概况

明朝最为盛极的是小说创作。明代小说其文学理念、文学体式和文学表现手段等方面均较为完备和丰富。相对于小说创作的繁荣,诗歌的发展却显得黯淡无光。明代诗歌作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组成部分,与汉魏盛唐的诗歌传统有密切的联系。遍查有明一朝二百七十余年,共诞生近四千个作家,偌大一个创作群体,然名家寥寥,名作寥寥,诗歌成就总体不高[1],钱钟书先生也非常明确对明代诗歌的整体成就做出了评价:“整个说来,宋诗的成就在元诗、明诗之上,也超过了清诗。”很显然,在钱钟书看来,泱泱诗国华夏,唐诗无疑第一,宋诗其次,清诗再次,而元诗、明诗位居末流也[2]。明诗的平庸明代诗人自己是心知肚明的,面对诗歌发展不景气的现状,许多诗人极力谋求诗歌发展的金钥匙,例如高启认为要“兼师众长”;前后七子认为诗歌创作应该学习汉魏盛唐,应该复古;湖北代表性文学团体公安派则主张要“独抒性灵”。此外他们也曾进行过各种创作试验以革新诗风,前七子、后七子和明末陈子龙等三次复古运动也曾为诗歌吹入一股新风,但终究无法扭转诗歌走向衰落的命运。上述理论与实践对于借鉴古人创作经验、抒发情感等问题有一定思考和尝试,但却未能挽救正统诗文的衰微,反而将诗歌创作引向更深的危机。原因如下:一是过分夸大局部认识,以点带面、以偏概全;二是未能汲取汉魏盛唐以至宋元以来诗歌发展特点与创作经验;三是没能很好地到现实生活中寻求诗情。

诗歌之于明王朝何以衰落?上述明朝诗文创作方面自身的原因固然重要,但社会环境的变化,尤其是文学消费性所引起的变化是不可忽视的。

2 文学消费性诠释

文学消费是人们对文学产品占有、利用、阅读的过程和行为,是一种精神消费。文学成为商品之后就不再只是训导教化或抒发情感的工具,也是供人娱乐玩笑的消遣品。

受消费市场变化的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被消费主义思想印上痕迹。消费思想发生变化,文学的相关要素就会随之变化,文体势必随之做出调整。一定程度上,明代诗歌式微正是文学消费性催生的产物。

3 明代文学消费性引发的变化及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历经多年逐鹿,终于问鼎中原,得以重构华夏民族的大一统。明朝初期文化产业发展缓慢,但到了中期,商品经济发展速度较快,新的经济形态对文学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文体的变化以及流通渠道、文学审美、阅读群体、创作群体等方面的变化。

3.1 流通途径商业化

文学商品化即文学作为一种商品在市场里流通,文学商品化首先表现为文学流通渠道商业化。开国皇帝朱元璋虽出身草莽,但深谙文化和书籍的重要性,他不仅喜爱读书,而且重视收藏图书。其后明代的其他统治者也十分喜好图书收藏。上行下效,在统治阶级的直接影响下,官府也十分注重访求收藏图书的活动。而官府的行为又对民间产生了显著影响,民间喜欢收藏图书的人也颇多。书籍在明代何以成为藏书家的偏爱?原因有二,其一为藏书之人大多喜爱读书,其二为经济因素的驱使。只有生活得到保障,而且富有经济余力的人,才有条件满足自己对于书本的爱好。基于图书所受到的偏爱,明代的图书流通较之以往任何朝代都更为繁荣。

图书的大量购求使得明朝时期“本本图书皆可为商品”,为了满足市场对图书的需求,私人书坊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这些书坊以盈利为直接目的,只要是社会需求量大的书籍,私人书坊就会大批量印刷,以至“宣德、正统间,书籍版印尚未广,今所在书版,日增月益,天下古文之象,愈隆于前矣[3]。”刻书业兴盛可见一般。刻书业的繁盛,为书籍数量的扩充与市场的满足创造了条件,也为书市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明代时,不只繁华地带即使小街小巷也能看到卖书者,书籍的流通极为便捷。然而,所售图书中,小说畅销远甚于古诗文。巨大的利润刺激了书坊主赚钱盈利的野心,他们分析市场变化,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出版方向,根据不同时期大众的喜好,来决定所印刷书本的种类,久而久之严重挤压了诗歌的生存空间。

3.2 作品审美世俗化

中国古代的审美观基本上是以儒家正统观念为指导,讲究雅、正,高度关注伦理道德观念和政治教化功能,以致只有那些符合正统审美观的文学是雅文学,才能登上大雅之堂,否则就是受到鄙视和唾弃的俗文学。就传统的文学思想而言,通俗文学是属于边缘性质的。但是到了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富裕程度大为提升,仓廪实而知礼节,物质生活的富足使得人们更多的追求精神层面的享乐。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文学不由自主的走上了浅显、通俗的轨道,而这些却与古诗文渐行渐远。在这种情况下,通俗文学慢慢由边缘走向主导,成为备受欢迎和喜爱的的文学形式。通俗文学的崛起原因有三:一是明代统治阶级对知识分子采用笼络和高压两手政策,文人不敢在诗文创作中触及现实政治,转而将创作的潜力发挥在小说上;二是通俗文学以小说为代表,小说中的故事具有较强的娱乐性、通俗性,更能得到消费者的青睐;三是通俗文学内容量很大,改变了诗歌口耳相传、手抄捧读的形式,必须依赖书坊的印刷才能广泛流传。因此,明代的小说极其繁荣,广受追捧,成为文学史上可以代表明朝的最有成就的文学样式,“卖古文不如卖时文,印时文不如印小说”的状况成为常态,通俗文学不再被鄙视唾弃,文学创作日渐重视读者的审美娱乐需求,世俗化趋势日益明显。

3.3 消费对象市民化

消费是生产的动力,市场的繁荣离不开消费者的购买。在文学商品化的明代,书籍购求渠道十分便捷,阅读行为变得十分普遍,此时的阅读群体发生了很大改变,阅读已不再是属于特权阶层独有的专利,文学作品的消费对象由原先的士人阶层和知识分子转变成为广大的市民。此种转变的原因为:一是商品经济的发达促使市民阶层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他们更多的追求精神层面的娱乐与享受;二是相对于传统诗文的古奥艰涩,书坊出版的图书大多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对读者的语言文字和文学修养要求不高,这一点对于粗通文墨的普通民众是比较适合的。因此,传统诗文消费市场日益狭隘,而通俗演义小说大肆崛起,当时无论是士人还是商贾农工,都喜欢读小说,听说书。正如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顾炎武所说:田间里巷自好之士,目不涉史传,而于两汉、三国、东西晋、隋唐等书,每喜搜揽,与一代之治乱兴衰,贤侫得失,多能津津称述[4]。清代学者钱大昕更是感慨: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小说,演义之书,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5]由此可以看出,消费群体的变化,对于诗文的衰落和小说的崛起是起到直接影响的。

3.4 文人创作功利化

明代文学作品的商品化是普遍现象,除通俗小说,民歌、民谣外,传统诗文也被贴上商品的标签。为了确保更多的赚取利润,书坊主除了大量购买符合时下读者喜好的书籍作品出版印刷,还会雇佣文人专门根据市场需求为自己的书坊写作,为了获得销路好的图书,他们为文人提供大量的经济支撑,使得文人可以更好的投入创作。因此,众多文人来到书坊麾下,或者想尽办法让自己的作品受到书坊关注,提高市场知名度。文学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后,其成功与否的标志不再是艺术魅力和思想内容的高低,而是市场的影响力。赤裸裸的社会现实让文人逐步接受并认同自己的产品是可以用来买卖的,因此,他们此时的创作不再只是为统治者或者自身服务,而是转而为市场与消费者服务。以往“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价值观念与创作动机都明显发生了变化,文人不再单独追求情感陶冶和审美需求,以卖文为生的功利性较强的文人大量涌现。以陈继儒为例,一生未取功名,但以卖文为生,社会影响较大、收入颇丰,过着怡然自得的生活。当时文人普遍认为:今天下妇人孺子无不知有湖上笠翁矣,岂仅公卿大夫折节下之乎?惟明之中晚,士名噪当时者,前无若李卓吾,后无若陈仲醇[6]。再以李渔为例,作为消费市场的直接参与者, 对于市场需求,李渔有清楚的认识,他认为“今人喜读闲书,购新剧者十人而九,名人诗集,问者寥寥[6]”,所以李渔的文学活动以创作、改编戏剧、小说为主,尤其对于戏剧创作,更是投入大量精力。虽擅长诗文创作,但无心分力。有明一代,为文若此者,决不在少数。

作为悠久的传统文学形态,诗歌经历了唐朝的繁盛,到明代式微,除自身原因外,社会环境与消费市场的变迁是另一重要因素。明代诗歌式微的状况充分证明了文学消费性对文学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明代大量文人志士曾试图通过自身努力挽狂澜于即倒,但效果甚微,这种现象值得关注,当今社会商品经济发展远甚于明代,文学创作功利性、媚俗性与取悦性亦较为明显,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恢复文学的高雅态势,重铸文学“为人生而写作”、“为艺术而写作”的崇高境界是当代文学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1]邹祖尧.朱元璋后期诗作对明朝诗坛的影响[J].学术界,2012,168(5):162-169.

[2]郭万金.关于明诗[J].文学评论,2005(4):101-118.

[3]谢国桢.明清笔记谈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4]顾炎武.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5]李楠.晚清、民国时期上海小报研究——一种综合的文化、文学考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6]李渔.李渔全集(第一卷)[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郭万红)

Probing into the Causes of Ming Dynasty Poem Declin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terary Consumption

LIU Liang, ZOU Zu-yao

(Chuzhou City Vocational College, Fengyang 233100,China)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mmodity economy in Ming Dynasty, the literature has not been the only tools of ruling class to discipline and educate people, or of traditional poets to express their own feelings, but also the pastime for citizens. The literary consumption has made the literature commercialized in the circulation way, secularized in works appreciation, popularized in consumers, and utilitarian in creation. These changes have promoted the popular literature and reduced the Ming Dynasty Poem art appreciation.

Literature consumption; Ming Dynasty Poetry; Decline; Causes

2014-10-03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SK2014A333)。

刘亮(1983-),男,安徽省凤阳县人,在读硕士生,主要从事古代文学研究。

I207.22

A

1673-8772(2015)02-0118-03

猜你喜欢
书坊文人图书
书坊与名士:万历年间戏曲评点兴起的双驱
古代文人与琴棋书画
图书推荐
古代文人的雅号由来
宸冰书坊 读书改善人生
文人吃蛙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传记书坊
传记书坊
班里有个图书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