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隐性教育路径探析

2015-12-16 15:08
关键词:隐性价值观核心

刘 倩

(江苏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徐州221116)

隐性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教育而言的,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教育主体以比较隐蔽的形式,按照预先设定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案,通过间接的教育活动和比较灵活的教育方式,使教育客体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影响的教育方法。[1]在当代高校的育人过程中,隐性教育主要指学校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的、非预测性的并通过一定载体表现出来的教育方法。隐性教育方法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发挥作用。与显性教育不同,隐性教育的载体可以分为物化载体(环境、建筑物、教学设施等)和非物化载体(制度、文化氛围、舆论、网络空间等),这些载体通过含蓄、隐蔽的方式使大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既要重视是显性教育,又要重视隐性教育。

一、隐性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一)教育方式的非强制性

隐性教育在传递知识和信息的过程中,没有具体的教育时间和固定教育场所,没有准确的传播途径,没有指定的教育工具,引领者和引领旗帜也不明显,而是通过某些载体将信息传递给受教育者,这样不会限制受教育者的选择自由,即使受教育者接受了信息,也可能未留意具体的传播方式和传播目的,传播意图和目的越隐蔽,内容就越容易被受教育者接受。

(二)教育内容的渗透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往往隐藏在一定的活动和周围的环境中,受教育者没有直接感受到自己在接受这方面的教育,然而活动及活动周围的附加物、伴随物却传达着这些信息。[2]通过隐性的教育方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隐含在某个物体或某项活动中,使大学生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接受了教育信息,并渗透到内心深处,有利于加深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

(三)教育效果的持久性

隐性教育的教育效果持久得益于教育载体的多样性和固定性。作为隐性教育的载体,高校的校园建筑物和教学设施等在短时间内是不会改变的,在时间上具有延续性,在空间上具有稳固性。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关的学校精神、校风、班风、师德师风等非物化因素一经形成也具有长期稳定性,受教育者接受了这些载体所传播的信息,转化为内心稳定的心理认知,并形成一种习惯,这就使得教育效果得以持久延续。

(四)教育对象接受信息的体验性

隐性教育是将教育信息隐藏在活动或环境氛围之中,教育对象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接受某一特定信息的教育,该隐性信息的获得往往不是活动本身所指向的目的,而是附加物,这种信息是教育客体通过直接体验或间接观察获得的,在这一过程中经历了某种心理体验,获得了某种知识。

通过对隐性教育的内涵和特征的分析,可以看出,隐性教育以其隐蔽的教育方式、丰富的教育内容、持久的教育效果以及多样的教育载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产生不可代替的作用,弥补了显性教育的不足。因此,进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隐性教育路径不可忽视。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性隐性教育路径

(一)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优化校园环境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塑造人、熏陶人的重要途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成要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有利于促进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高校校园物质文化主要表现为校园建筑、教学设施、校园绿化等,从整体上反映学校的内涵,是学校的标志。挖掘校园物质文化资源,首先,合理布局校园建筑,校园建筑物以固定的形态直接体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可以从表面上直接理解其内涵。校园建筑风格应落落大方,布局有序。其次,加强校园绿化,打造优美的校园景观文化。校园的绿地、花园、田径场、文化场、宣传栏、食堂、宿舍等,都要全面考虑,营造充满灵性的校园文化氛围,以潜移默化的形式给学生以智慧的熏陶,塑造学生的人格。优美的校园景观文化不仅能够绿化环境,美化校园,而且还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意义,让各种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关的校园景观文化,以不同的物质形态呈现在大学生面前。

(二)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营造和谐校园氛围

高校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主要包括学校的文化传统、文化观念、价值观念、办学理念、办学宗旨、办学个性等方面,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是文化的最高层次。[3]校园精神文化以各种载体和形式将学校的精神、理念、宗旨等传递给受教育者,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道德行为。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离不开丰富的精神文化活动、良好的校风以及规范的学校管理制度。首先,开展校园精神文化活动,加强校园行为文化建设。各种比赛活动既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又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在重要的节日和纪念日,组织学生观看红色电影、战争纪念片等,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加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其次,加强校风建设。校风是校园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发挥校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隐性教育作用,就要充分考虑学校的发展规划,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融入其中,营造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校园风气,使校风成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无形动力。最后,健全校园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一所大学管理力度的重要体现。合理的制度有利于提高工作的效率,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应制定切合实际的、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校园制度,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用制度引导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行为,用制度权威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加深个人体验

真理不像是一种经验的对象,它必须被理解为是一种社会活动的产物。[4]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的这句话道出了实践活动对于真理的重要性,了解真理的理论不是真正掌握真理,只有在实践中转化为具体行动才是真正掌握真理。同样,只学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而不去践行,就不能把握其本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一个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加以内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首先是认知,也就是认同的逻辑起点,即学生必须首先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了解之后,便是内化,即从感性到理性,由表面认识转化为内部思维,最后是外化,即通过实践活动去亲身体验,然后真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知行统一。利用实践体验,深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高校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第一,定期组织大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博物馆、科技展览馆等,带领学生走访革命根据地、红色旅游胜地等,加强大学生对国家和民族发展史的了解,引导学生及时关注国内外形势,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励大学生努力学习,将爱国情感付诸行动。

第二,鼓励大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校外生产劳动和社区服务活动。以服务社会为主题,在实践中引导大学生关爱弱势群体,培养优良道德素养,增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毕业生去偏远地区支教,开展“三下乡”活动,培养学生艰苦奋斗、乐于助人、主动为人民服务,净化大学生心灵,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优良品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理解、感悟、认同、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转化为具体行动,达到全面提升综合素质的效果。

(四)加强师德建设,发挥教师的隐性教育作用

不断提高教师的素养,建设优良的师德师风,发挥教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榜样作用至关重要。作为教师,责任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育人。当代大学生受家庭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思维活跃,追求个性大于追求共性,善于接受新事物,但存在盲目性等弱点,需要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既要通过显性的、直接的方法,更要用自身行为去感化学生。

首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教师的日常行为,包括教师对待利益、竞争、社会交往、日常生活等态度和行为都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高校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素养,也要提升自身人格素养,要具备崇高的思想品德、良好的职业道德、健康的心理素质、优雅的举止仪表及勤奋严谨的治学态度,在教学过程中展示“无私奉献的师魂、率先垂范的师德、全面发展的师观、教书育人的师能”,[5]这样才能起到示范作用。教师作为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教育主体,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倾听学生,应该及时通过谈话、调查等形式了解学生在心理上的变化,面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通知学生家长,给予恰当照顾,既解决学生自身的困难,又提高学生对学校和教师的认同感。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增强教师的威信,提高人格魅力,缩小教师与学生的距离。

其次,利用其他专业课程进行渗透式教育。在高校的课程设置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只占很小的比重,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课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所占比重也较小,其他专业课程则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需要充分利用其他课程教学的优势地位,进行长时间的渗透教育。各学科教师应该树立起隐性教育的观念,具备在知识传播的过程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教师要注意挖掘本学科知识中反映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彰显高尚道德情操的内容,介绍专业发展史及专业代表人物的贡献,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意识、创新意识和荣辱观念。同时,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教育时,要与本专业课程特点相结合,切忌生拉硬拽,脱离教学内容,进行空洞的说教。

(五)抢占网络阵地,增强网络教育功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和学习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大学生学习、娱乐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给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挖掘隐性网络教育资源,首先要建立相关教育网站,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设立先进人物事迹专栏,对于校园中的好人好事及时上传,并给予鼓励和奖励;利用网站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及时上传我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重要创新成果,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此外,教育工作者要掌握相关网络技术,定期邀请专家同学生进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关的网上讨论;充分利用QQ、飞信、微博、微信、BBS、电子邮箱、学校论坛等交流工具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息,构建健康的校园网络家园。要加强网络技术和网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队伍的建设,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和强有力的人力支撑。网络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掌握专业网络技术,保证网络信息畅通,删除不良信息,还应及时上网关注学生的最新思想动态,并给予疏导。

三、结语

总之,隐性教育能弥补显性教育的不足。利用隐性教育资源,应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创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辟新渠道,提高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增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完善大学生人格。

[1]蒋玄,阳德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隐性教育载体探析[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39):31-33.

[2]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69.

[3]田巨为.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初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7(1-2):33-35.

[4](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45.

[5]王德勋,任燕.高校教师的人格魅力略论[J].中国高教研究,2002(12):74-75.

猜你喜欢
隐性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浅析书籍设计中的“隐性”表现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策略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