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精神病专科医院精神科护士人文关怀品质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2015-12-17 08:47胡秋秋魏爱荣肖晓玲
护理学报 2015年16期
关键词:精神科职称关怀

胡秋秋,魏爱荣,肖晓玲

(1.孝感市康复医院 a.回访科;b.护理部,湖北 孝感 432000;2.孝感市中心医院 护理部,湖北 孝感 432000)

某精神病专科医院精神科护士人文关怀品质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胡秋秋1a,魏爱荣1b,肖晓玲2

(1.孝感市康复医院 a.回访科;b.护理部,湖北 孝感 432000;2.孝感市中心医院 护理部,湖北 孝感 432000)

目的了解精神科护士人文关怀品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有针对性地对精神科护士开展人文关怀品质培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护士人文关怀品质量表调查142名精神科护士人文关怀品质现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与多元回归分析。结果精神科护士人文关怀品质总均分为(113.56±17.63)分,处于中位偏下水平,其得分低于综合医院护士。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家人亲密度、感知同事的关怀程度、职称、职位、教育培训为影响精神科护士人文关怀品质的主要因素(R2=0.427,P<0.01)。结论医院管理者应根据护士人文关怀品质的薄弱环节及针对影响护士人文关怀品质的各种因素制订有效的干预对策,分层次实施教育与培训,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和工作氛围,促进精神科护士人文关怀品质的整体提升。

精神科;护士;人文关怀品质;现状;影响因素

人文关怀品质是指经过特定文化教育形成的带有稳定性倾向的,能通过护理人文关怀行动体现出来的内在专业禀性或特征,包含人文关怀理念、人文关怀知识、人文关怀能力和人文关怀感知4个维度[1]。对患者实施关怀护理是护士的基本职责,关怀是护理的本质[2]。大量研究证实,患者对人文关怀的需求[3],有效的关怀能增强患者应对压力的能力,促进患者康复[4],培养和提高护理人员的关怀能力是深化优质护理,提高患者满意度的重要内容[5]。目前,对护士人文关怀品质研究对象多集中在综合医院[5-6],而鲜见针对精神科护士的研究。精神疾病患者是一类特殊患者,大部分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思维、情感及行为障碍,更需要医护人员的关爱与呵护。然而由于长期形成的社会偏见,导致部分护理人员忽视对精神疾病患者人格的尊重与人性的关注,忽视了对患者精神心理层面的关心与呵护[7]。增强护理人员的关怀意识,提升关怀品质,是摆在精神科护理管理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本研究通过对精神科护士人文关怀品质现状进行调查,探讨其影响因素,旨在为有针对性地对精神科护士开展人文关怀品质培养提供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取某三级医院所有在精神科工作的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护士共150名为调查对象。纳入标准:持有护士执业证书;在精神科连续从事临床护理工作≥1年;无认知行为障碍,自愿接受并配合本研究。排除标准:见习期与试用期护士、非所在医院护士(包括进修生、实习生等);调查期间无法保证配合者。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1)护士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性别,年龄,学历,职称,工作年限,婚姻状况,有无子女,与家人亲密度(按“亲密”、“一般”自选),感受同事关怀程度 (按 “很多”、“较多”、“一般”、“较少”自选),是否接受过人文关怀教育(按“是”、“否”自选)等内容。(2)护士人文关怀品质量表:采用刘于晶等[8]编制的护士人文关怀品质量表,该量表包括人文关怀理念、人文关怀感知、人文关怀能力、人文关怀知识4个维度共29个条目,每个条目从非常不赞同到非常赞同分为5级,分别赋值1~5分,得分越高,表示护士人文关怀品质越高,反之越低。该量表内容效度为 0.986,Cronbach’s α 系数为 0.932,分半信度为0.801。

1.2.2 调查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14年5—8月,由研究者本人及2名经过培训的护士向调查对象发放问卷,调查时采用统一指导语,先讲清调查的目的、填表方法,并取得调查对象的知情同意。要求调查对象不记名独立填写,填写完毕当场回收。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42份,有效回收率94.7%。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精神科护士人文关怀品质总体及各维度得分情况 精神科护士人文关怀品质总均分为(113.56±17.63)分,各维度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人文关怀知识、人文关怀能力、人文关怀理念、人文关怀感知,将本调查结果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与该量表的设计者刘于晶等提供的综合医院护士人文关怀品质评价常模值[6]进行比较,结果见表1。

表1 精神科护士人文关怀品质得分情况及与常模比较

2.2 不同特征精神科护士人文关怀品质得分比较 不同性别、年龄、工作年限、职称、职位、有无子女、与家人亲密度、感知同事关怀程度、是否接受过人文关怀教育的精神科护士之间人文关怀品质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或 P<0.01),见表 2。

2.3 精神科护士人文关怀品质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以人文关怀品质总得分为因变量,以调查对象的人口学资料等为自变量,对数据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自变量赋值情况见表3;结果显示,与家人亲密度、感知同事的关怀程度、职称、职位、教育培训为影响精神科护士人文关怀品质的主要因素。见表4。

表2 精神科不同特征护士人文关怀品质得分比较(n=142)

表3 自变量赋值情况

表4 精神科护士人文关怀品质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n=142)

3 讨论

3.1 精神科护士人文关怀品质总的情况有待提高 本调查结果显示,精神科护士人文关怀品质总均分为(113.56±17.63)分,处于中位偏下水平,低于刘于晶等[6]、徐玉兰等[5]有关综合医院护士人文关怀品质的报道结果。分析可能原因为:(1)精神科护士所在医院对人文关怀护理重视不够,对护士缺乏系统的培训与教育;(2)精神科护士对精神疾病患者在认知、态度上存在偏颇,还不能完全像对待普通患者一样对待精神疾病患者,认为患者感知异常,从而缺少应有的关怀,没有意识到精神疾病患者更需要充满人文关怀的护理,再加上与精神疾病患者沟通存在困难,需要一定的技巧,由于经验不足缺少自信而难以表达与传递关怀;(3)精神科护士长期面对认知功能异常的患者,特殊环境使之对患者的情感变得淡然与漠视,处于一种潜抑甚至疲溃状态,从而忽视了对同样作为主体人的精神疾病患者的人格、尊严及需求的满足。

本组精神科护士4个维度得分率均在70.0%以上,其中人文关怀知识得分最高,其次是关怀能力,人文关怀理念得分最低,与刘于晶等[6]的报道结果基本一致,说明精神科护士对人文关怀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较高,这与人文关怀知识可通过教育培训较易获得有关,而关怀理念及感知与专业价值存在一定关系,需长期培养与陶冶。人文关怀感知是人文关怀品质内化的内驱力和促进因素,关怀知识和能力是品质形成的具体内容和基础,关怀理念是品质的核心,能促进人文关怀品质成为个体稳定的专业品质[9],因此护理管理者应加强对精神科护士人文关怀的薄弱环节特别是人文理念与感知的培养力度,在教育与培训上可针对理念与感知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以培养,以增强其对人文理念与感知的内化与体验,使之将人文道德理念、规范要求逐步转化为个体内心的关怀信念和行为。

3.2 影响精神科护士人文关怀品质的主要因素

3.2.1 与家人亲密度及感知同事的关怀程度 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表4),与家人亲密度、感知同事关怀程度及教育培训是影响精神科护士人文关怀品质的主要因素(P<0.01)。与家人亲密度高、能充分感知同事关怀的护士,其人文关怀品质得分更高。和谐的家庭氛围,家人之间亲密无间能为个体提供良好的情景学习环境及良好的滋生土壤。在和谐温暖家庭中接受较多关心和照顾的护士,更能感受到家人之间、同事之间的亲情与友情,更能理解关怀的涵义,从而增强了对他人、对患者的关爱。Watson指出,曾得到关怀和爱的人能够产生更多的关怀和爱[2]。同伴的关怀提供了个体感恩、效仿、回报和向善等心理体验。当个体接受别人的关怀时,除了能体验被关怀的感觉,加深对关怀的认识外,也更容易激发其关怀他人的内驱力[6]。因而,感受同事较多关怀和照顾的护士,更能具备优良的人文关怀品质。提示,科室管理者要设法营造支持性的工作文化氛围,形成同事间良好的关怀环境。

3.2.2 教育培训 张秀伟[1]认为,人文关怀是个体在特定的环境教育促进下,通过自身认识和实践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的稳定的专业禀性。本研究结果显示,接受过人文关怀教育的护士其关怀品质得分明显高于未接受教育培训者。进一步说明人文关怀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环境与教育的双重作用下,通过个体自身不断的学习与社会实践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即通过教育与培训,可促进护士人文关怀素养的提升。从而提示,医院管理者应重视教育培训对护士人文品质的影响作用,将人文关怀纳入继续教育管理范畴中,通过各种途径与有效形式对精神科护士进行系统的培训,以促进其人文关怀品质的整体提升。

3.2.3 职称与职位 本调查结果显示,高职称护士与有职位护士其人文关怀品质得分高于低职称及无职位护士(P<0.05),多因素分析与单因素分析结果一致。护理人文关怀是一种专业关爱,需知识、能力与经验的积累,高职称、有职位护士作为本专业的专家人才与带头人,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职业情感和态度趋于稳定,人生阅历、情感较深沉、丰富与深厚,其理论知识、个人能力和实践经验、职业的认同等都高于低职称护士,相对于低职称护士,其具有更敏锐的关怀感知和更积极、主动的关怀行为[6]。职称的晋升与职位的提升,也相应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感,促使他们成为低职称及无职位护士的学习榜样,从而能有意识地为患者提供更多的关怀及优质的护理服务。此外,高职称护士对人文素质的认知相对较高,这有助于其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精神,形成关怀理念与行为渗透在护理工作中,从而为服务对象提供更多的关爱。

总之,精神科护士人文关怀品质处于中位偏下水平,其得分低于综合医院护士。与家人亲密度、对同事关怀程度的感知及教育培训是影响精神科护士人文关怀品质的主要因素。管理者应根据护士人文关怀品质的薄弱环节及针对影响护士人文关怀品质的各种因素制定有效的干预对策,分层次实施教育与培训,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和工作氛围,促进精神科护士人文关怀品质的整体提升;同时,专科护理院校,在护理教学中也应该设置人文关怀能力培养相关课程,有助于提高护生人文关怀能力[10]以适应将来临床工作的需要。

[1]张秀伟.护士人文关怀品质结构理念模型的构建及教育策略[D].上海,第二军医大学,2009.

[2]黄行芝,刘义兰,杨 春.关怀护理学-华生人性关怀理论及其在护理中的应用[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11.

[3]Liu J E,Mok E Wong T.Caring in Nursing:Investigating the Mean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ancer Patients in Beijing,China[J].J Clin Nurs,2006,15(1):188-196.

[4]孙丽凯,李丽萍,何华英.以人文关怀为导向的生活护理在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3,28(5):21-24.

[5]徐玉兰,肖 菲,刘义兰,等.临床护理人员人文关怀品质的调查[J].护理学杂志,2014,29(9):56-58.

[6]刘于晶,姜安丽.上海市部分综合性医院护士人文关怀品质现状调查与分析[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28(6A):1-3.

[7]杨桂涛,贺晓生.现代医院人文关怀缺失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2004,25(5):41-42.

[8]刘于晶,姜安丽.护士文关怀品质测评量表的研制[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2,29(8B):19-21.

[9]郭瑜洁,姜安丽.护士人文关怀品质内化机制的理论探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3,30(1):60-61.

[10]贾娟娟,汪洪杰,黄弋冰.以人文关怀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护理专业课教改革与实践[J].护理学报,2013,20(9A):11-14.

R192.6

B

10.16460/j.issn1008-9969.2015.16.033

2014-12-23

胡秋秋(1965-),女,湖北孝感人,大专学历,副主任护师,护士长。

吴艳妮]

猜你喜欢
精神科职称关怀
精神科护理工作研究进展
探讨精神科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与护理对策
六部门:职称评聘向乡村教师倾斜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申请科研项目,不应以职称论高下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精神科医院安全隐患多
职称
职称评审实现了“两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