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拱宸桥的实用与审美

2015-12-18 11:00唐爱军杭州师范大学310000
大众文艺 2015年1期
关键词:运河桥梁功能

唐爱军 (杭州师范大学 310000)

一、拱宸桥的功能美

俗话有河的地方就有桥,桥和河流紧密相连,当然拱宸桥的存在与京杭运河也是密不可分的,而研究拱桥的功能美,应先考虑运河的功能特点,毕竟,桥梁的功能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是运河功能的一种延续。

现在,笔者通过对京杭运河功能展开,来探讨一下,拱宸桥的功能美。在我国自邗沟起,拥有悠久的开凿运河历史,在京杭运河前身,隋炀帝时,开凿了“弓”形的隋唐运河1。到元代时,通过10年时间,先后开挖了“洛州河”和“会通河”,将天津至江苏清江之间的天然河道和湖泊连接起来;随后,清江以南接邗沟和江南运河也贯通起来,直达杭州;北京与天津之间,原有运河已废,新修“通惠河”,至此“弦”形的京杭运河,全线开通。古人为什么如此执着的开凿运河?

从史料中,不难看出来,首先,是因为漕粮,也就是俗称的粮食,古代粮食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立国之本。而自古以来,产粮区域的分布有不均衡,特别是在随唐以后,由于长期战乱,我国的产粮地区发生大的变化。大量北方人由于战乱南迁,给江南一带的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使得江南粮食产量大幅提升,逐渐江南地区成为了重要的粮食产地。粮食要顺利运输到京城,运河的方便快捷成了首选,疏通河道,开凿运河,也成各朝各代不断努力的方向。总之,运河首要功能是保证漕粮运输。

除漕粮之外,古代的盐运也是运河重要运输功能之一。古代盐的来源,主要产自海、井和山,故有海盐、池盐、岩盐之分。其中海盐主要产于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7省。从《清史稿·食货志·盐法》中“长芦旧有有二十场,后裁为八,行销河北、直隶两省;山东旧有十九场,后裁为八,行销山东、河南、江苏、安徽四省;两淮旧有三十场,后裁为八,行销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河南六省;浙江三十二场,其地分隶浙江、江苏,行销浙江、江苏安徽、江西四省”,可知东部沿海一带是重要产盐区,而京杭大运河的存在,将河北、天津、山东、江苏、浙江的海盐产区链接起来。食盐关系国计民生,自汉武帝将盐业收为国有,由国家控制专售,历朝历代自此从未改变。唐宋以至明清,全国的盐课几占国家税收的一半以上。特别在明清两代,王朝视盐课为国家的根本,对盐的生产、运输、销售管理极为严格,在重要的产盐大区设置专门巡盐御史,分工十分细致。直至民国时期,对盐的重视也是如此。而盐的运输方式,从西汉到民国,京杭大运河都是海盐运输的主要通道,直到清末,才逐渐出现了海运、铁路运输、陆路运输。

除上述货运功能外,运河还要一定的军事功能,在战乱年代,大量的兵员调遣,运河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此笔者不做详细的论述。上述均为官方层面的运输,其实,在运河上民间的商(百杂)运,也是全国商货运输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是也是共同南北物资交流的大动脉,促进了沿岸城镇商贸经济与城市发展。就明清代而言伴随着经济发展,运河的民间商运显得更加繁忙。特别是苏杭一带,已经形成了商货运输的中心,北上可以与华北、西北相连,西联四川、湖广、荆楚,南下可达闽粤。其商品生产增长速度也明显高于前朝。在这个时期,商品流通量也不低于漕运量。在经济发达地区,如江淮、苏杭一带,更是商贾云集,带动运河周边城市发展,拱宸桥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大的背景之下建造的。2

换而言之,拱宸桥与运河一样,其修建原因,最主要就是运输,除了多种多样的货物运输外,各种形式“客运”也是必不可少,这里有普通“运河舟旅”,也帝王架舟南下巡游(康熙、乾隆六下江南)。无论是运输货物或人与人之间走动联系,都离不开桥梁这座纽带。

据考证,在远古时期,我们的先民已经就以舟代步。就运河而言,在唐代之前以军运为主,唐之后,民间客运逐渐兴起。运河与普通的陆路运输相比,它没车马的颠簸,比较适合长途旅行。隋炀帝三下扬州,康熙、乾隆六下江南,均以豪华的阵势出行,如隋炀帝乘坐的龙舟,除去船舱部分,船体上部就高45尺,长200尺,其船体的装饰更是奢华之极。运河之上,除了帝王巡游,更密集的是民间“舟旅”,即使是普通官吏、商人、文人以及平常百姓,也大都使用舟船来往于运河之上。自南北大运很流通之后,历代官员或者进京朝见、公干,或离京调任、巡视,能通过运河到达均通过运河,以为水路的舒适性,速度上也不亚于陆路。到明清时期,穿行于运河之间的商人尤多,在这一时期,杭州、苏州、扬州、清江浦、济宁、临清等地都成为了繁华的运河商业城市;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大商人通过私人商船往来于运河之上,而一般商人则通过自雇民船进行商业活动。随经济的发展,人民文化的出行,也随之出现,自运河开通之后,大批的文人通过运河这条水路往来运河之间的各个地方,文人足迹也留下了众多文学作品,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杨万里的《过奔牛闸》等。除此之外,北人南迁的各朝历史中,大批的中原、两湖以及北方居民,通过运河大批前往到江南各个地区。

这是一条千年古运河,流到今天,也变成了一条现代新运河,运河功能也逐渐产生了变化,而作为运河功能延续的河道之上古桥,其功能也产生了变化。拱宸桥就是这样的一座古桥,至今还在供人们使用,通过一系列的整治,拱宸桥在该区域,仍起着比较重要的交通作用。在桥东、桥西不断发展的同时,它也是该区域不可取代的交通节点,出于对文物的保护,如今拱宸桥只允许行人与非机动车通行。时光荏苒,拱宸桥除了交通的功能以外,它的历史文化的承载能力更加突出,它已成为今天与过去搭建起一座“桥梁”,成为古今对话的一个载体。正是这样的媒介作用,将拱宸桥功能美的广度与深度延展得更加开阔。

总之,拱宸桥与运河一样都是一个流动的载体,它的功能美,最为凸显就是互为“交流”的能力,这种交流不但是物资上交流,也是文化,习俗交融,也是中西之间的交流。

二、拱宸桥的形式美

关于桥梁美,在很多资料中,相关的专家与学者,已经提出了很多设想和处理方法,关于桥梁美的原则,说法也不一。笔者将针对现有的资料,以及拱宸桥自身的特色,来阐述一下石拱桥的一般美学原则。进而,通过对拱宸桥的造型、结构及附属设施研究,来探寻石拱桥的主从与对比、韵律、均衡与稳定、统一、比例与尺度、连续与明暗搭配、力线明快、色彩、风格等基本原则,从而更好了解这座古老的桥梁,同时,为新建桥梁提供相应的借鉴。3

拱宸桥做为明代江南地区古桥梁的一个缩影,其体量空间组合给人一种明快、挺拔、轻巧、纤细的美感,它反映了长江三角洲古式石拱桥的整体风格,也是京杭运河最南端的古桥美学研究的重要实物。拱桥本身就是美的,它如彩虹一般,给刚硬的桥梁带去一缕柔美。如此造型的古桥也说明我国古代建桥师们在造型设计中对古桥体量构图的研究与认知,也看出古人的审美趣向。4何为“石拱桥的形式美”?它是指石拱桥的各构件组合成为一个协调和谐的整体,这种整体所产生的美就是形式美。形式美的最具象特点就是造型,它的成功影响到整个审美过程,同时,它作为一个造桥的单象美因素5的一个具象体现,它承载着功能、技术、经济、美学等诸多内容,并能反映出当时当地的文化品味。总之,桥梁外形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图1 拱宸桥平面图(笔者自绘)

图2 拱宸桥立面图(笔者自绘)

拱宸桥是杭城古桥中最高最长的石拱桥,桥长98米,高16米,桥面中段略窄为5.9米宽,而两端桥堍处有12.2米宽。三孔薄墩联拱驼峰桥,边孔净跨11.9米,中孔15.8米,拱券石厚30厘米,为拱跨的1/52.7和1/39.7,中墩厚约1m,合大孔的1/15.8,眉石厚20厘米。拱宸桥自身的体、面、线构成的立体造型,也传递出一种独特的造型美。拱宸桥作为一座三孔薄墩联拱驼峰桥,远观它的比例与构成都是十分的优美,宛如一根长虹横跨运河之上。(如图1、图2)

图3 拱宸桥点元素分析(笔者自绘)

具体从拱宸桥造型的元素和构成来看,其中造型的元素包括点、线、面。几何学上的点是无大小的,但是运用在造型中的点可大可小没有绝对的数值,也没有固定的形状。6同时,不同点的数量和点的排列形式给人不一样的视觉体验,如拱宸桥的三个桥洞,就可以视为点的元素,它本身就是有大小之分,丰富了点的形式,同时,它们又是整齐排列,增加一种次序感和仪式感。桥身上的结构柱头同样也是点的原始,它顺着桥面的起伏而排列,不仅增强了桥面的起伏,给单调的桥身增加了点的元素。在桥梁最初时,桥面的栏杆柱头,全是莲花座,这些元素也可视为点的元素,而且的密集程度远远大于前者,有种层层密集,向上辐射之感。(如图3)

图4 拱宸桥线元素分析(笔者自绘)

在桥梁造型中,线是一切形态的代表和基础。一切形态都具有线的表现,如轮廓线、交线等。线的表现力最为丰富,它是形象单元中最重要的单元。在实际运用中,线的类型很多,主要分为直线、曲线。不同类型的线,也给人不同的感受,直线象征刚直、统一、坚固、有力,而曲线给人以轻松、柔和、优雅、流动的感觉,不过是直线还是曲线,随着线条的长短、粗细、形状的变化,给人的感受,又会发生变化。7而拱宸桥整个桥型成弧线型,但是细看却是有三根直线组成,整体还有穿插着三根桥洞的弧线,整座桥近看,它显得十分灵巧,远看又敦实有力。从平面上看,整座桥中间细,从桥梁最高处到桥墩逐渐变宽,所有的线在一起组成了两个倒梯形,相比普通的长方形的平面布局的桥梁而言,其造型更加丰富。(如图4)

桥梁造型中的面主要有平面、折面和曲面三类,而且,面只有大小之分,并没有厚度,而造型简单的面易于识别,所以在桥梁工程中常常被使用。拱宸桥从面的构成分析,它整体成三角形,形式驼峰,故又称驼峰桥。桥洞正好是半圆行,两小一大,均匀的分割整个桥面。

前面,已经从拱宸桥的平立面、比例以及通过点线面进行分析,不难看出,形式美对比例和对称、平衡的协调因素的重视。因此,笔者认为,首先可以将复杂的桥梁抽象成个各种点、线、面,并选择适当的比例,通过相互之间的平衡和协调,构成一个优美而完整的形态桥梁作品。正如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的“和谐是杂多的统一。”通过不同形式的组合,可以建成不同韵律感的桥梁,如庄重威武、轻快柔和、刚强雄壮、优雅娴致等。而这种“情感”的选择,更离不开环境影响,不同环境造就不同形态的桥梁。

柏拉图认为“合乎比例的形式是美的”。从希腊到现在,虽然,有关比例的认识产生了变化,但是,比例一直成为美的重要法则。在公元前的毕达哥拉斯,认为比例就是数的关系,数是事物的本质。由此又产生了,完全比例与音乐比例。在实际桥梁设计时,还会遇到比率、黄金比、指示线、模数等概念,这些都是直接影响到比例的变化。

所以,形式美的原则还是形式的多样与统一。这个这个观点,唐寰澄在《桥梁美的哲学》通过三个层次来阐述,其一,他通过对中国美学家谈到的历史上著名的合同论入手,谈到“和是处理异的对策”“和使多样取得统一”,同时,也论述了“有异才能进步,进步的原因是由异而同化,趋向一致,然后又由同而异(变异)产生新的不同,同和异在不断地变化要达到多样的统一”。其二,是多样中求统一。其三,是统一求变化。桥梁美学以及桥梁景观美学领域中,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时而求同,时而追异。始终,在这中同异中寻求万千的变化,来实现作品的丰富。很多设计师,一味追求统一,而真正的形式美,就是一个讲诸多不同的结构、功能的部件,通过其内在的联系,有机组合到一起的过程。

三、结语

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现在,桥梁功能、形式越来越丰富,由于桥梁研究的深入,新建桥梁的功能与形式成为一个重要的专项。至于如何,如何把握桥梁的功能与形式,与周围环境更加协调。功能是造桥的根本诉求,不同的形式对人产生的各种各样的联想和感受,这一系列的不同要求,越来越受到桥梁设计者以及使用者的关注,这也是笔者所关注之处。

注释:

1.隋唐运河,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起余杭(杭州),北至涿郡(北京),始建于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朝开凿全长2700公里,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纵贯在中国最富饶的东南沿海和华北大平原上,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直辖市,通达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海河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在中国的历史上产生过巨大的作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

2.徐从法著.《京杭大运河史略》.广陵书社出版,2013.10.第一版.

3.樊凡著.《桥梁美学》.人民交通出版社,1987.3.第一版:P38.

4.樊凡著.《桥梁美学》.人民交通出版社1987年3月第一版:P1255.功能、技术、经济与美观诸项中的一项单独地作为对象,我们称之为单象美因素.(摘于樊凡著《桥梁美学》).

6.陈艾荣,盛勇,钱锋编著.《桥梁造型》.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1.第一版:P20.

7.陈艾荣,盛勇,钱锋编著.《桥梁造型》.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1.第一版:P21~23.

猜你喜欢
运河桥梁功能
99Tcm-MIBI显像在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术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重庆桥梁发展史揭开新篇章
基层弄虚作假的“新功能取向”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把党史的功能作用发挥得更加充分有效
《中国运河志》简介
如泰运河谣
奔驰S级香氛功能介绍
手拉手 共搭爱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