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罗恩病的影像学与病理生理分析

2015-12-19 00:58田忠祥赵永峰王丹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5年6期
关键词:克罗恩肉芽肿小肠

田忠祥,赵永峰,王丹

(武警江苏总队医院南京分院影像科,江苏 南京 210028)

克罗恩病的影像学与病理生理分析

田忠祥,赵永峰,王丹

(武警江苏总队医院南京分院影像科,江苏 南京 210028)

目的:探讨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能力。方法:收集30例CD患者的双对比X线钡剂肠道造影、CT表现与手术病理资料,回顾性分析病变累及部位、形态、范围等特点及临床相关并发症表现。结果:30例中,回盲部病变13例,末端回肠8例,空肠1例,结肠7例,乙状结肠+直肠1例。14例小肠+结肠气钡双重造影中,多节段性病变8例,多发性、纵行裂隙状溃疡6例,“卵石征”10例。10例腹部窦道造影中,肠瘘6例,腹腔脓肿形成5例,窦道形成3例。25例行全腹部CT平扫+增强扫描,肠壁增厚(>4 mm)23例,强化较明显21例,肠管周围蜂窝织炎14例,腹腔内脓肿7例,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直径>5 mm)8例,肠系膜区血管增多、增粗6例,不全性肠梗阻10例,腹腔积液6例。21例肠镜检查中,纵行裂隙状溃疡11例,“铺路石样卵石征”13例,肠腔不规则狭窄14例。30例病理切片均可见有裂隙,非干酪性结节病样肉芽肿生成。结论:CD影像学表现与病理生理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能为临床明确诊断及时治疗提供依据。

Crohn病;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病理学

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肉芽肿性胃肠道炎症性疾病,医学影像学的检查及其表现较多样化,影像诊断极易误诊为肠道肿瘤[1-2]。笔者收集30例CD患者的双对比X线钡剂肠道造影、CT表现与手术病理资料,分析影像表现与手术病理的差异,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00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CD患者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17~59岁,平均(35.00±11.82)岁。其中,回盲部13例,末端回肠8例,空肠1例,结肠7例,乙状结肠+直肠1例。病程1~36个月,平均(6.7±8.6)个月,反复加重和缓解,少数起病急骤,腹痛轻重不一,多位于右下腹或脐周,为痉挛样疼痛伴有肠鸣音增强,腹泻常见,3~5次/d,糊状或稀水样便,少数呈典型脂肪泻和/(或)脓血便。全身表现发热、消瘦、贫血、低蛋白血症、营养不良、水电解质紊乱,部分患者出现杵状指、结节性红斑、虹膜睫状体炎、关节炎及肝大、脾大等肠外表现。

1.3仪器与方法X线钡剂造影采用东大阿尔派500 mA数字胃肠机,全程透视下稀硫酸钡灌肠造影,可疑病变部位点片并保存。CT扫描采用GE CT/e型单排螺旋CT,扫描参数:130 kV,200 mA,层厚10 mm,层距10 mm,增强扫描对比剂为优维显(300 mgI/mL)100 mL,用金马扬名PACS工作站进行后处理。应用日本富士能肠镜检查及活检,病理检查采用拍摄大体标本显微镜下在不同层次标本数字影像。

2 结果

2.1影像学表现14例小肠+结肠气钡双重造影中,多节段性病变8例,多发性、纵行裂隙状溃疡6例,“铺路石样卵石征”10例。10例腹部窦道造影中,肠瘘6例,腹腔脓肿形成5例,窦道形成3例。25例行全腹部CT平扫+增强扫描,肠壁增厚(>4 mm)23例,强化较明显21例,肠管周围蜂窝织炎14例,腹腔内脓肿7例。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直径>5 mm)8例,肠系膜区血管增多、增粗6例,不全性肠梗阻10例,腹腔积液6例。21例消化内镜检查中,纵行裂隙状溃疡11例,“铺路石样卵石征”13例,肠腔不规则狭窄14例(图1,2)。

2.2病理结果大体标本呈节段性分布,可见狭窄形成、裂隙和鹅卵石外观,累及全层和脂肪包裹。镜下可见有裂隙,非干酪性结节病样肉芽肿,病变累及肠壁全层,黏膜形态相对正常且含有相当多的黏液[3]。

3 讨论

3.1CD的概述CD又称局限性肠炎、节段性肠炎,或肉芽肿性肠炎,是病因未明的胃肠道慢性肉芽肿性疾病。与溃疡性结肠炎统称为炎症性肠病。1932年因Crohn首先报道该病发生于回肠末端而得名,之后发现本病不仅多见于末端回肠与邻近结肠,从口腔至肛门各段消化道均可受累,常呈节段性分布。通常临床表现为间隙性腹痛,轻者仅为腹部不适,重者绞痛严重,可在排气或排便后缓解,病变进一步发展后,可发生肠管狭窄,部分出现肠梗阻症状,腹部症状加剧,也可伴间隙性腹泻症状,全身症状可有消瘦、体质量下降、营养不良等,约有1/3患者有低热或中等发热,有时伴有关节炎、结节性红斑等[4],本病特征性病理改变为非干酪坏死肉芽肿[5]。本组30例均以腹痛与腹泻的症状就诊。

3.2CD的影像学特征虽然超声、CT、选择性血管造影及内镜等对CD的检查均有一定价值,但诊断主要还是依靠钡剂造影,特别是小肠双对比造影,若判断结肠是否受累还应辅以结肠气钡双对比造影检查。“线样征”、口疮样溃疡称之为“靶征”,是CD的较早期改变。纵行溃疡呈不规整深长线状,多在肠管系膜侧与肠纵轴平行是CD的特征性表现;“鹅卵石征”,病变呈节段性,病损间正常部分常因远端肠腔狭窄而扩张,病变节段性或跳跃性是本病的另一特征性表现。CT检查呈“靶征”或“双晕征”[6-7],肠壁或肠周血管聚集扩张,呈“木梳征”[8-9](图3,4)。本组14例钡剂造影中13例确诊,诊断准确性达92.86%。

3.3CD的影像诊断进展近年来,随着MRI技术的发展、各种重建方法及成像序列的优化运用、快速动态增强技术的应用,及MRI胃肠道口服对比剂和静脉对比剂的不断完善,在临床诊断本病中起重要作用[10]。文献报道[11],在发现小肠腔内或系膜病变及CD并发症方面,MRI和CT准确性相似,MRI增强扫描对活动性小肠CD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CD在我国的发病率明显升高,影像学检查是CD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方法。CT、MRI、高分辨力肠道超声检查和PET等均被尝试应用于CD的诊断,有些技术应用已比较成熟,但最终诊断还需病理学验证。

综上所述,临床疑诊病例,应首先小肠钡灌检查,明确小肠黏膜及肠壁形态及功能的改变;确诊病例则可行CT和/(或)MRI检查,以了解肠外并发症及活动性。联合影像学检查及病理诊断,有利于提高CD诊断的准确率,为临床提供诊断及治疗依据。

图1女,35岁。小肠钡剂充盈像示回肠末端管腔形态不规则,肠腔内见多个结节状充盈缺损,管腔节段性狭窄图2男,45岁。小肠钡剂气钡像示回肠端管腔形态不规则,轮廓不光整,边缘呈锯齿状改变,肠腔内见多个结节状充盈缺损显示更为清楚,呈类似“鹅卵铺路石”征象图3男,38岁。CT增强扫描示黏膜内环、浆膜外环明显强化,呈“靶征”“双晕征”图4男,40岁。CT示假性憇室、“木梳征”

[1]陆星华.克罗恩病的诊治进展[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0,15(4):230-235.

[2]Kozuch PL,Hanauer SB.Treatment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a review of medical therapy[J].World J Gastroenterol,2008,14:354-377.

[3]王凤鸣,郑家驹.克罗恩病五例病理改变及其诊断意义[J].临床内科杂志,2000,17(5):309-311.

[4]陈炽贤.实用放射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90-491.

[5]朱庆强,王中秋,朱文荣,等.克罗恩病的影像学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1,30(1):62-65.

[6]鲁桂青,刘林祥,陈克敏,等.多层螺旋CT在小肠Crohn病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9,43(4):373-377.

[7]明兵,贺国庆,何瑜,等.Crohn病的CT表现[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6,40(1):89-91.

[8]刘炜,秦明伟,潘卫东,等.CT小肠造影对Crohn病的诊断价值[J].中国消化内镜,2007,1(5):42-45.

[9]Blonski W,Lichtenstein GR.Safety of biologic therapy[J].Inflamm Bowel Dis,2007,13:769-796.

[10]吴颖为,唐永华,郝楠馨,等.克罗恩病的MDCT小肠造影[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9,15(1):57-63.

[11]王成龙,伍兵.小肠克罗恩病的CT和MRI研究进展[J].华西医学,2011,26(1):133-135.

2015-05-08)

10.3969/j.issn.1672-0512.2015.06.025

田忠祥,E-mail:tianzx310@163.com。

猜你喜欢
克罗恩肉芽肿小肠
无法进食、暴瘦腹泻……警惕“穿肠烂肚”的“绿色癌症”
基质金属蛋白酶对结核肉芽肿形成及免疫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
克罗恩病一种消化道疾病
克罗恩病肉芽肿检出率相关因素分析
克罗恩病组织中泛素特异性蛋白酶14的表达水平及意义
多层螺旋CT诊断在以多发结节、肿块为特征的腮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中的意义
克罗恩病与肠系膜脂肪
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一例
一根小肠一头猪
肥美汆小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