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动态增强扫描联合DWI对乳腺良恶性肿块的诊断价值

2015-12-19 00:58宋震宇张刘璐刘勇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5年6期
关键词:肿块恶性乳腺

宋震宇,张刘璐,刘勇

(四川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磁共振室,四川 泸州 646000)

MRI动态增强扫描联合DWI对乳腺良恶性肿块的诊断价值

宋震宇,张刘璐,刘勇

(四川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磁共振室,四川 泸州 646000)

目的:探究MRI动态增强扫描联合DWI对乳腺良恶性肿块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乳腺肿块48例,测量病灶ADC值和动态增强曲线(DCE-TIC)并统计分析。结果:52个病灶中,良性肿瘤23例,恶性肿瘤29例。良性肿瘤的ADC值为(1.326±0.526)×10-3mm2/s,恶性肿瘤为(1.202±0.060)×10-3mm2/s,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肿瘤DCE-TIC表现为Ⅰ型4例,Ⅱ型16例,Ⅲ型3例;恶性肿瘤DCE-TIC表现为Ⅰ型0例,Ⅱ型5例,Ⅲ型24例,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表现为Ⅱ型曲线的良恶性肿块与表现为Ⅲ型曲线的肿块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动态增强扫描联合DWI对乳腺良恶性肿块的诊断有重要价值,不同强化曲线类型的病灶可选择相应的ADC阈值进行判断。

乳腺肿瘤;磁共振成像

乳腺癌是目前威胁女性生命健康的一大杀手,近年来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1]。我国乳腺癌流行病学存在45岁以下女性病死率持续上升,大城市发病率高而中小城市或农村发病率增长快,乳腺癌高发地区和低发地区有明显差异等特点[2]。随着MRI技术的发展,其高分辨力、多方位及多参数成像的特点将影像诊断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MRI对乳腺恶性肿瘤的识别率较高,能够有效发现早期病灶。DWI是通过反应细胞水分子的运动情况来诊断疾病,动态增强扫描则通过反应目标组织的血供情况进行诊断。已有学者[3]分别就2种方法对乳腺癌诊断的价值做了研究,但未将2种方法联合应用,笔者将MRI动态增强扫描(Dynamic contrast enhance-ment-MRI,DCE-MRI)与DWI结合用于对乳腺肿块诊断,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临床触诊发现乳腺肿块的患者48例(52个病灶),均为女性,年龄41~62岁,平均(48±3.2)岁。患者均于MRI检查后行肿瘤切除或穿刺活检,并行病理学检查。

1.2仪器与方法采用Philips Intra 1.5 T超导MRI扫描仪,使用体部线圈,患者取俯卧位,双乳自然下垂。扫描序列为双乳横断面T1WI、T2WI、SPAIR及DWI及三维动态增强扫描[4]。扫描参数:T1WI TE 10 ms,TR 497 ms;T2WI TE 120 ms,TR 2 900 ms;SPAIR TE 70 ms,TR 2 800 ms;EPI DWI b值取0、800 s/mm2,TE 77 ms,TR 4 100 ms,FOV 32 cm×32 cm,NSA 4。动态增强扫描利用THRIVE进行双乳动态增强扫描。扫描层厚4.5 mm,层距0.3 mm。对比剂采用Gd-DTPA,剂量0.1 mmol/kg体质量,注射流率2 mL/s。

1.3图像分析将肿块定义为在三维空间上具有占位效应,其内不夹杂脂肪或腺体组织的病灶,剔除不符合条件的患者。根据病变动态增强不同时段的强化值,时间-信号曲线(Time-intensity curve,TIC)分为3种不同类型:Ⅰ型是指在注射对比剂2 min后的延迟期内强化幅度仍然在增加,在8 min时信号强度增加超过10%;Ⅱ型是指在注射对比剂2 min时信号强度达到峰值后轻度增加或减少,在8 min时信号强度的提升或降低均在10%以内;Ⅲ型是指在注射对比剂2 min时信号达到峰值强度后逐渐降低,8 min时信号强度降低超过10%。利用Functool软件对DWI图像进行分析,重建出ADC图,于病灶最大层面相应区域选取ROI,避开坏死、囊变及出血区域,进行ADC值测量。为了减少误差,ROI面积均>0.3 mm2,测量3次取平均值作最终结果。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进行正态及方差齐性检验,采用t检验;分类资料进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48例,共检出52个病灶,恶性肿瘤29个中浸润性导管癌18个(图1)、浸润性小叶癌1个,髓样癌10个;良性肿瘤23个中增生性疾病12个(图2)、纤维腺瘤11个。良性肿瘤TIC类型(Ⅰ型4个,Ⅱ型16个,Ⅲ型3个)与恶性肿瘤TIC类型(Ⅰ型0个,Ⅱ型5个,Ⅲ型24个)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375,P<0.001)。良性肿瘤平均ADC值(1.326±0.526)×10-3mm2/s与恶性肿瘤平均ADC值(1.202±0.060)×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7.798,P<0.01)。TIC表现为Ⅱ型的良性肿瘤ADC值(1.320±0.052)×10-3mm2/s与恶性肿瘤ADC值(1.220±0.062)×10-3mm2/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59,P=0.002),表现为Ⅲ型的良性肿瘤ADC值(1.347±0.025)×10-3mm2/s与恶性肿瘤ADC值(1.199±0.060)×10-3mm2/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51,P<0.001)。

3 讨论

3.1DCE-TIC在乳腺良恶性肿块中的诊断价值DCE-TIC是通过注射对比剂后多次重复扫描直至8~10 min后获得原始图像,再利用软件对某一区域不同时间信号强度进行描绘所得出的图像。通过DCE-TIC可观察到肿瘤组织内微血管密度和对比剂进入组织细胞外间隙的多少有关,能直接反映肿瘤微血管的数量,而微血管数可用来区分良恶性肿瘤。恶性病变动态增强扫描常表现为“快进快出”的Ⅲ型流出型强化曲线,而良性病变则多表现为Ⅰ型渐进性强化曲线。本组良性肿瘤的DCE-TIC表现为Ⅰ型4例,Ⅱ型16例,Ⅲ型3例;恶性肿瘤的DCE-TIC表现为Ⅰ型0例,Ⅱ型5例,Ⅲ型24例,良恶性肿块的强化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文献报道[4-6]基本符合。

由于肿瘤病理类型及ROI区域选择等原因,DCE-TIC在诊断乳腺癌时存在假阳性或假阴性。本组良性肿瘤的DCE-TIC表现为Ⅲ型有3例;恶性肿瘤的DCE-TIC表现为Ⅱ型有5例,因此,判断肿瘤良恶性时应在DCE-TIC类型基础上结合病灶的形态学特征进行判断,以减少误诊。

3.2DWI及ADC值在乳腺良恶性肿块中的价值DWI是目前唯一能观察活体组织水分子运动的方法,广泛应用于神经系统及体部疾病的诊断中,在乳腺疾病诊断方面应用也较广泛。尤其是ADC值的测量,可为乳腺良恶性疾病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活体组织中水分子的扩散受多种因素影响,如细胞密度、细胞外间隙大小、大分子蛋白含量等。恶性肿瘤因细胞增殖旺盛、细胞密度高、细胞外间隙小、生物膜的限制和大分子物质的吸附作用增强等,使肿瘤内水分子活动受限,ADC值减小,而良性肿瘤则相反[7-10]。路红等[11]研究结果示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ADC界值1.11×10-3mm2/s。娄路馨等[12]推荐以恶性病变ADC值95%可信区间的上界1.427 6×10-3mm2/s为界值,鉴别良恶性的敏感性为90.6%,特异性84.6%,准确性87.9%。本组良性肿瘤的ADC值为(1.326± 0.526)×10-3mm2/s,恶性肿瘤的ADC值为(1.202± 0.060)×10-3mm2/s,与文献报道虽有差异,但良恶性肿瘤ADC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已有学者研究[12]发现,虽然ADC值对乳腺癌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但其易受设备的品牌及场强、b值、ROI的选取等因素影响,就阈值的选取,国内外学者还未达成共识。

3.3DCE-TIC结合ADC值在乳腺良恶性肿块的价值本研究发现,DCE-TIC曲线表现为Ⅱ型与Ⅲ型良恶性肿块的ADC值存在差异,笔者推测,对良恶性肿块ADC值的选取,应与DCE-TIC相结合分析,不能笼统的使用一个阈值进行判断。本研究以恶性肿瘤ADC值95%可信区间的上限作为阈值,计算出Ⅱ型曲线良恶性肿块的阈值为1.342×10-3mm2/s,Ⅲ型曲线良恶性肿块的阈值为1.317×10-3mm2/s,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16,P=0.48)。笔者认为存在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①ADC值不仅受瘤体组织细胞密度及肿瘤细胞异型性的影响,同时还受肿瘤组织微循环的影响,DCE-TIC可反映肿瘤组织微循环的情况,因此表现为不同DCE-TIC类型的病灶其ADC值不同;②不同病理类型或分化程度的肿瘤,其ADC值不同,但有可能表现为同样的DCE-TIC类型,因此Ⅱ型和Ⅲ型曲线中良恶性肿瘤的构成比不同,其ADC阈值也应存在差异。

本组样本量不够大、不能完全排除抽样误差及随机效应带来的影响,未对不同病理类型的乳腺肿块进行统计分析,同时未分析相同病理类型肿瘤的分化程度与DCE-TIC曲线类型的相关性,得出的结论还需大样本病理的分析支持。

ADC值与DCE-TIC曲线对诊断和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肿块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是MRI诊断乳腺疾病的重要参数及手段。本研究发现不同DCE-TIC类型乳腺良恶性肿块的ADC值阈值存在差异,这更加细化、规范了利用ADC值与DCE-TIC曲线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肿块的应用。

图1女,56岁,右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图1a~1c分别为横轴位T1WI、T2WI和DWI图。右侧乳腺不规则团块影,局部乳腺皮肤增厚,DWI为高信号图1d动态增强曲线为Ⅱ型图2女,51岁,双侧乳腺增生图2a~2c分别为横轴位T1WI、T2WI和DWI图。双侧乳腺腺体弥漫增生呈不规则肿块图1d动态增强曲线表现为Ⅲ型

[1]汪晓红,彭卫军,谭红娜,等.磁共振DWI监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应用价值[J].中华肿瘤杂志,2010,32(5):377-381.

[2]郑莹,吴春晓,鲍萍萍,等.上海市恶性肿瘤登记资料的病理学诊断现状、回顾与比较研究[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09,8(3):281-286.

[3]唐建华,严福华,周梅玲,等.DWI与MRI动态增强检测小乳腺癌的比较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8,42(2):152-156.

[4]张静,安宁豫,程流泉,等.1.5T MR乳腺DWI b值的优化[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2,45(10):937-941.

[5]张丽,王继萍.乳腺癌的MRI诊断及临床应用进展[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2,16(9):1736-1737.

[6]张延伟,娄明武,王芳军,等.MR动态增强特征对乳腺癌诊断的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2(5):764-767.

[7]叶芳,曾蒙苏,严福华,等.乳腺病灶不同强化形态及大小的MRD WI研究和参数选择[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0,44(5):459-464.

[8]Sinha S,Lucas-Quesada FA,Sinha U,et al.In vivo diffusion-weighted MRI of the breast:potential for lesion characterization[J].J Magn Reson Imaging,2002,15:693-697.

[9]郭勇,王辅林,蔡幼铨,等.乳腺肿瘤表观弥散系数与组织细胞密度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2,10(4):241-243.

[10]刘伟,叶春涛,林光武,等.Fischer评分结合MR影像报告数据系统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2,28(9):1366-1370.

[11]路红,刘佩芳,叶兆祥,等.DWI中不同扩散敏感系数对乳腺病变的诊断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0,29(7):892-896.

[12]娄路馨,彰俊杰,时高峰.MR DWI对乳腺良恶性疾病的应用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7,26(2):350-353.

2015-03-26)

10.3969/j.issn.1672-0512.2015.06.034

泸州医学院2012年青年科研基金(2012QN-72)。

刘勇,E-mail:1909768139@qq.com

猜你喜欢
肿块恶性乳腺
乳腺结节状病变的MRI诊断
恶性胸膜间皮瘤、肺鳞癌重复癌一例
颈部肿块256例临床诊治分析
乳腺超声检查诊断乳腺肿瘤的特异度及准确率分析
探讨超声检查在甲状腺肿块良恶性鉴别中的诊断价值
乳腺假血管瘤样间质增生1例并文献复习
卵巢恶性Brenner瘤CT表现3例
乳房有肿块、隐隐作痛,怎么办
体检查出乳腺增生或结节,该怎么办
红外乳腺治疗仪治疗乳腺增生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