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社团课程化管理机制中评价体系的初探*

2015-12-22 00:25何佳龙徐彬彬陈学义常贵宾
体育科技 2015年3期
关键词:出勤率课程目标管理机制

孙 星 何佳龙 徐彬彬 朱 琦 陈学义 常贵宾

(河海大学大禹学院, 江苏 南京 211100)

高校体育社团课程化管理机制中评价体系的初探*

孙 星 何佳龙 徐彬彬 朱 琦 陈学义 常贵宾

(河海大学大禹学院, 江苏 南京 211100)

在提出高校体育社团课程化管理机制的前提下,对针对学生的评价体系进行探索。将问卷调查数据与预设指标得分进行相关样本差异的显著性检验,从而验证并改进预设指标,以多元统一原则、辩证取舍原则、发展性原则为建立原则,同时引入过程评价、进步度评价等理念,建立起以出勤率、课程目标达成度、进步度和情感意识及综合能力为评价指标的评价体系。旨在通过合理的评价体系引导体育社团课程化管理机制的正确发展,促进高校学生终身体育理念的形成。

高校体育 社团 课程化 评价体系

1 研究背景

国家教育部在2002年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1]中明确提出,“为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应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的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要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社会、野外)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以及,“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可以打破原有的系别、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这一精神纲领,对未来大学体育课程的开展指明了方向,引导我们突破传统单一的课内教学体制,探索新的体育教学模式,保障大学生在校体育锻炼的同时,培养课余体育兴趣,扩大体育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倡建立体育社团课程化管理机制,具体来讲,就是将体育社团纳入课程体系,作为课堂体育的延伸而存在,其目的不仅有效避免了当前体育社团活动随意性 、发展盲目性 、制度不规范、管理混乱等等缺陷,而且为学生提供多元化自主选择的机会,以组织者、管理者的身份参与其中,以专项体育社团为依托、专业体育教师为主导、爱好运动项目的学生为主体[2],建立起与体育课堂教学相辅相成的体育课程模式。这样的方式一方面解决了当前大学中普遍存在的选课紧张、被迫调剂的现状,另一方面对于校园体育氛围的发展、学生终身体育理念的形成有深远影响,同时体育社团的灵活性、可调控性能够保证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同学的需要[1]。

那么,在这样一个前提之下,如何设置体育社团课程化管理机制的评价体系,是机制成败的关键性问题。体育课程评价的功能远不止完成教学评估、检验教学效果,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由学校体育逐渐让学生建立起终身体育的理念与生活方式[3]。体育本身与其他课程不同,它是一门集知识、技能、身体、心理、情感于一体的课程,相对于其他课程来讲,其评价体系也具有特殊性,而这里是将体育课堂与社团活动相结合的条件,因而,其中的评价体系研究具有相当的研究价值。

2 研究目的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通过对河海大学本科大一、大二(即2013级、2014级)500名修读体育课的学生进行体育社团课程化管理机制中评价体系可行性问卷调查,插入统计结果。

2.2 研究目的

2.2.1 了解学生对体育社团课程化管理模式的态度;

2.2.2 了解学生认为重要的评价指标,并作为体育社团课程化管理机制评价指标选择的参照;

2.2.3 结合问卷调查结果以及已有研究成果,建立起体育社团课程化管理机制的评价体系,包括建立原则、评价指标。2.3研究方法

2.3.1 问卷调查法 对河海大学500名修读体育课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对可能存在的重要指标进行预设,制成《体育社团课程化管理机制中评价体系可行性调查》问卷,采用“李克特5分制量表”(例:A很不赞同、比较不赞同、赞同、比较赞同、非常赞同)将学生的认可度表示为数据形式(1—5),对调查结果运用SPSS19.0进行数据处理,做相关样本差异的显著性检验[4],验证预设指标合理性与可行性,并对其中差异显著的指标进行改进。

2.3.2 专家访谈法 走访体育系资深教授以及教学一线教师,针对体育社团课程化管理机制验证其可行性,并征求关于评价体系的意见;

2.3.3 文献资料法 阅读近10年中国知网收录的有关体育社团课内外一体化及评价体系的文献(检索字“体育社团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对其中的共性问题进行总结,结合调查结果预设评价指标的得分。

3 调查结果分析

3.1 样本数据正态分布检验

通过问卷《体育社团课程化管理机制中评价体系可行性调查》,我们得到了学生对体育评价体系预设指标的认同情况,预设指标作为比较样本。在进行两组数据差异的显著性检验之前,先对样本数据分布进行检验,结果如表2。

表2 样本数据正态分布检验

由K-S检验可知,十个样本内容得分分布中,仅一个(终结性考试)呈正态分布。

3.2 高校学生对评价体系中相关评价指标认同度

根据样本数据分布检验结果,九个调查内容均不符合正态分布,因此,选用非参数检验对实际调查结果和预测指标得分进行相关样本差异的显著性检验,其结果如表3。

表3 实际样本与预设指标得分差异的显著性检验

由表2可知,终结性考试、出勤率、过程性评价、进步度评价、学生互评、多元考核指标均与预设指标得分无显著差异(p>0.05),表示这六个方面学生普遍认同。即学生普遍认为体育社团课程化管理机制中评价体系仍应当沿袭终结性考试这一做法,同时把出勤率作为部分成绩组成,引入过程性评价、进步度评价和学生互评,建立多元考核指标,注重综合能力例如运动能力、交流能力等的提升。个人情感实现、体育意识培养和运动技能达成度与预设指标得分有相当大的差异。

4 体育社团课程化管理机制中评价体系的建立原则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进行汇总后分析可知,当前学生对于采用终结性考试、出勤率指标作为期末成绩评判依据的做法认为有必要延续,并且支持适当引入进步度评价、过程性评价和学生互评,认为体育社团课程化管理机制下的评价体系应当采用多元考核指标,注重个人情感实现、体育意识培养,加强人际关系引导。据此,提出以下三点体育社团课程化管理机制中评价体系的建立原则。

4.1 多元统一原则

多元化的含义可以包含这几个方面:评价理念多元、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手段多元。评价理念多元的提出是针对当前已有文献反映出来的以及问卷调查中反映的问题,当前的体育评价过多关注于体育技能掌握度而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体育意识方面的成长,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评价者的评价理念。评价主体多元是针对当前评价体系中主体单一而言,没有绝对的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只有通过互相的评价才能实现课程体系的和谐透明发展。评价手段多元要求高校体育课程的评价不应局限在各种测试,例如体能、专项技能测试,适当引入体育理论方面的教学内容,通过答辩、课后论文的形式加深学生对体育的理解。

对于统一的理解,可以概括为对体育课程评价意义的解释:引导学生参与课程,对知识、技能进行自建构,将课程的教学理念转变为终身体育的行为。因此,建立体育社团课程化管理机制的评价体系,必须秉持多元统一原则,这样才能解决好教学安排与学生自主学习的矛盾。

4.2 辩证取舍原则

这是一个偏哲学的抽象概念,用在这里的是要求我们在评价过程中趋利避害,在多元统一的基础上,面对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取舍问题,要坚持辩证的思想加以全面考虑,通过各因素的正负反馈调节,不断完善评价体系,而这前提是正确理解体系各要素。例如,在评价指标的选取时,需要着重关注学生体育意识理念的成长,适当降低对运动技能达成度的考量标准,着重关注学生的进步程度,横向比较的同时偏向于纵向比较,逐渐引入进步度评价手段。

4.3 发展性原则

在自然科学中,一个系统如果要长期保持稳定,那么就必须具备耗散的特征。耗散,简而言之就是系统通过破坏——重组——破坏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维持系统的稳定,并不断地完善自我[6]。以发展性作为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原则,充分利用其耗散特性,摒弃以往单一价值取向,从多元价值里重塑平衡,在体系运作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并及时做出改进,维持体系的动态稳定,这是体育社团课程化管理机制下评价体系建立的重要原则。

5 体育社团课程化管理机制中评价指标的选取

在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和阅读相关文献,共总结提取出以下四点关键性的评价指标:出勤率、课程目标达成度、进步度、情感意识及综合能力。这四点基本建立在多元统一原则、辩证取舍原则、发展性原则这三大原则[5]之上,引入进步度评价、过程性评价,充分考虑到体育课与体育社团的优势与不足,取长补短,形成课堂教学与社团课程化发展的互补局面。

5.1 出勤率

长期以来,出勤率是体育课程以及其他课程综合成绩中的一部分,也是保障大学生准时参加课程、维持正常教学秩序的无奈之举。究其缘由,既有学生自身的懒散原因也有课程吸引力不够导致的兴趣丧失,不管怎样,出于教育的目的,保证出勤率是首要的。评价指标中也绝不能忽略这一点,这是课程发展的底线,也是当前高校必须面对的问题。

5.2 课程目标达成度

尽管大学体育课程的实施不是以运动技能达成度为决定性指标的,但课程目标达成度是对课程教学效果的一个反映,是进行宏观调控、微观调整的重要参考依据。因此,建立体育社团课程化管理体系,课程目标达成度依旧是评价的重要指标。

5.3 进步度

进步度评价理念的引入是针对当前体育课程评价的切实问题,即课程前运动技能水平层次分明的学生选中或者被调剂到同一班级,通过同样的教学,最终以同样的标准进行考核。这样的做法势必让无该项运动基础的学生产生巨大压力,不利于体育兴趣的培养与延续。那么就此我们引入进步度评价,在按学前水平分班教学的条件无法满足时,采用进步度评价可以有效解决学生水平层次不齐,教学难度难于把握的问题。通过对学前水平与学后水平的比较得出一个相对合理的评价结果。

5.4 情感意识及综合能力

这一点是对学生的一个综合性评价,相对强化了对学生体育意识、人际交往、自我实现的要求,体育课程是一门集生理、心理于一体的课程,生理方面固然要达到课程目标,心理或者说情感意识等各方面的培养也是应当列入课程目标。归根究底,体育课程包括体育社团课程化管理机制的中心思想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由学校体育逐渐让学生建立起终身体育的理念与生活方式。因此,情感意识、终身体育理念的正确形成当在评价体系中体现。此外,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包括了对学生的人际交往、自我管理、情感认识等各方面,是过程性评价理念的体现。

6 结论

体育社团课程化管理机制不是推翻现在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而是后者的补充,将社团的灵活性、自主性融入当前体育教学管理模式。本文在对文献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预设指标,通过问卷调查,验证并发现了出勤率、课程目标达成度、进步度以及情感意识及综合能力四个评价指标,对学生进行全方面多元评价,紧紧围绕多元统一、辩证取舍及发展性原则,探索出适合于体育社团课程化管理机制的评价体系。望通过这样的初探对未来体育社团课程化发展管理机制提供参考。

[1] 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M].2002.

[2] 赵文杰,姚武,王文胜,李恒林,王文秀.大学生体育社团课程化管理的实践与研究——高校课内外一体化专项体育俱乐部课程模式设计[J].体育科研,2004,06:69-72.

[3]杨烨.基于体育生活方式的学校体育课程评价标准[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02:74-77.

[4]黄润龙.数据统计分析——SPSS原理及应用[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5]孙星.混沌理论视角下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J].体育研究与教育(待发表).

[6]刘洪.混沌理论的预测原理[J].科技导报,2004,02:13-17.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Curriculumization Management Mechanism of College Sports Associations

SUN Xing, etal.
(Dayu College of Hohai University, Nanjing 211100, Jiangsu, China)

On the premise of the proposed curriculumization management mechanism of college sports associations, evaluation system for students is explored. Carrying out significance test of the related sample difference of default index score with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data, this paper verifies and improves the preset index; with the principles of the unity in diversity, dialectical trade-off principle and development principle, introducing concepts of process evaluation and progress degree evaluation, establishes the evaluation system with the index of attendance, curriculum objectives, progress, emotional awareness and comprehensive ability, in order to guide the correct development of management mechanism of sports associations through the reasonable evaluation system and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lifelong sports concept of college students.

college PE; associations; curriculumization; evaluation system

*项目来源:河海大学国家级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编号:201410294057)。

孙星(1994-),江苏泰兴人,本科,研究方向:学校体育。

猜你喜欢
出勤率课程目标管理机制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试论工程造价管理机制的完善与创新
课程目标来源理论的批判与重建:从“小三源”论走向“大四源”论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课程目标达成度定量评价研究
——以信号与系统课程为例
关于软科学质量管理机制的问题探讨
一种将课程目标关联到毕业要求的评估方法
如何破解基层治理中的“条块分割”——城固行业系统党建融入社区管理机制
学生旷课率高?美国学校安排专人叫起床
大学生出勤率和点名机制互动的计算机仿真研究
不来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