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纹腕带二种身份识别方法在精神科临床药疗中的应用比较

2015-12-22 02:50胡筱峰徐彬钱一平沈念红王东虎
护士进修杂志 2015年9期
关键词:腕带指纹识别精神科

胡筱峰 徐彬 钱一平 沈念红 王东虎

(江苏省淮安市第三人民医院精神科,江苏 淮安223001)

患者身份识别是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对患者的身份进行查对、核实,以确保正确的治疗、检查用于正确的患者。尽管从专业角度要求护士在实施给药时应遵循标准的流程,但现实的时间压力和过重的工作负担,使给药差错时有发生。有研究[1]表明,因身份识别错误而导致给药差错分别占护理给药操作不良事件中的第一位、第二位。

长期以来,精神科住院患者身份确认一直执行“三查八对”制度,即在实施“三查七对”的基础上结合护士对患者面貌特征的识别进行身份确认。然而这种基于面貌特征的识别法由于缺乏实际可操作的记录方法,患者的身份识别仅仅依赖规范的人工核对程序,存在不确定性及医疗安全隐患。而患者身份识别的错误,可能会影响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还有可能增加医患矛盾和医疗纠纷,降低工作效率,甚至还会产生无法弥补的严重后果[2]。

为提高身份识别的准确性,保障用药安全,我院精神科于2013年7月引进腕带识别技术。由于精神病患者失去对自我和现实的判断力,对疾病没有自知力,认知、行为存在障碍,对治疗依从性差等原因,使腕带识别身份方法在精神科临床应用受到一定的制约。于2014年2月,我院在精神科全封闭、无陪护病区引进指纹识别系统,用于患者身份确认。指纹是终身不变的“个人档案”,指纹样本便于获取,实用性强,对资源、环境、操作等条件要求也不苛刻,人们也愿意接受这种质量高、速度快、简单、便捷、无损伤的采集方式[3]。近年来,自动指纹识别系统迅速发展,由于其通用性、唯一性、永久性和可采集性等显著优点,已被广泛用于公安、银行和社保等行业领域中的个人身份认证[4]。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1.1 腕带识别 选择2014年3-4月我院精神科全封闭、无陪护管理病区住院患者为观察对象,分析患者对腕带的依从性以及腕带识别的准确性。采用二种方法核对患者身份(三查八对、腕带识别),观察期间,共收治住院患者893例。

1.1.2 指纹识别 选择2014年5-6月我院精神科全封闭、无陪护管理病区住院患者为观察对象,分析患者对指纹识别的依从性以及指纹识别的准确性。采用二种方法核对患者身份(三查八对、指纹识别),观察期间,共收治住院患者843人。

1.2 方法

1.2.1 腕带识别

1.2.1.1 专人负责腕带信息书写与校对 主班护士将住院证信息与主观询问患者、家属所得信息进行核对确认无误后,在腕带上书写患者的姓名、床号、病区、住院号、入院时间、诊断等相关信息,并向患者及家属介绍使用腕带的目的、方法、流程,注意事项,再与辅班护士一起核对无误后将腕带佩戴在患者手腕上。

1.2.1.2 专人检查 每天由专人负责检查,如发现腕带脱落、残缺、字迹模糊等现象,则予及时更换。更新腕带仍须由二名护士完成腕带的书写、核对及佩戴。

1.2.1.3 执行给药操作 由两名护士对患者进行双重身份核对(三查八对、腕带识别)后给药。主班护士负责核对患者报出的床号、姓名与其体貌特征、腕带信息是否吻合,辅班护士负责再次较对上述信息,经二名护士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给药。

1.2.1.4 患者出院 由主班护士将患者腕带摘除。

1.2.2 指纹识别

1.2.2.1 前期准备 由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指纹识别在精神科临床应用;护理部制定了指纹识别临床应用规范、流程;科室对护士进行培训,确保指纹信息采集、使用方法正确。

1.2.2.2 知情同意 由主班护士向患者或家属告知指纹识别的目的、方法、流程、注意事项,签署知情同意书。对新入院非自愿住院者、病情不允许或不配合者,由家属或监护人代签知情同意书。

1.2.2.3 专人负责信息录入与校对 新入院患者由主班护士将住院证信息与主观询问患者、家属所得信息进行核对确认无误后,在指纹识别仪上录入患者的姓名、床号、病区、住院号、入院时间、诊断等相关信息,当指纹识别仪提示“录入指纹信息”时,提示患者将手指放置在信息采集窗口采集指纹,采集完成后点击保存。首次信息录入完成后,由辅班护士对患者进行指纹查询一次,并核对信息内容,以确认录入信息准确无误。

1.2.2.4 执行给药操作 由一名护士对患者进行双重身份确认(三查八对、指纹识别)后给药。护士提示患者将手指按在指纹识别窗口进行指纹比对,当仪器识别出指纹信息发出提示声时,再提示患者报出自己的床号、姓各,护士将显示屏上出现的信息与患者报出的信息进行核对,确认无误后给药。

1.2.2.5 患者出院 由主班护士将指纹识别仪内患者的相关信息删除,并向患者及家属告知。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对两种身份识别方法依从性比较 见表1和表2。

表1 2014年3-4月重新更换腕带原因分析

表2 两组患者不同身份识别方式依从性比较

2.2 两种身份识别方法准确性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不同身份识别方式准确性比较 例

3 讨论

3.1 腕带使用存在的局限性

3.1.1 患者依从性低 患者由于精神病症状、病耻感、恶作剧及皮肤过敏等原因而拒绝佩戴或擅自摘除腕带。表2显示,因患者不依从而更换的腕带占新更换腕带总数的49.19%。

3.1.2 身份识别存在缺陷 由于患者的不依从、不配合,手写腕带字迹潦草辨认困难,患者住院周期长至腕带信息模糊,以及护士对患者的体貌特征记忆的主观性,使用腕带进行身份识别仍存在一定的缺陷率。

3.1.3 护士给药时心理压力大 在执行给药操作时,要求护士要牢记每一位患者的体貌特征,将患者报出的信息、腕带信息与患者的体貌特征进行比对,确认信息一致后给药。然而这种基于体貌特征的识别法由于缺乏实际可操作的记录方法,易出现混淆患者身份的情况,护士只能靠反复强化主观注意来防范给药差错,增加了药疗护士的心理压力。

3.1.4 病区成本支出增加 使用腕带,每天都要专人进行检查,书写、核对,每次给药都需要双人进行身份确认,这些都增加了护士人力成本支出。腕带的使用及频繁更换也增加了病区材料成本支出。

3.2 与腕带相比较,使用指纹识别临床优势

3.2.1 患者依从性好 指纹采集方法简单、使用方便舒适、有利隐私保护,患者对指纹识别不拒绝、不排拆、依从性好,药疗时能主动配合指纹比对进行身份确认。

3.2.2 身份识别准确 指纹识别只需提供指纹,便能确认患者身份、这对于精神病患者,尤其是特殊患者(智障、聋哑、意识不清、使用方言或外语者),能更客观、便捷、准确地完成身价确认,杜绝了因身份识别不准确而引起的护理差错。

3.2.3 护士给药时心理压力减轻 指纹识别改变了护理人员传统工作模式,身份确认不完全依赖护士对患者信息的主观记忆,借助现代化电子仪器给出的客观证据,护士给药中进行身份确认时轻松从容,减轻了心理负担。

3.2.4 成本支出减少 使用指纹识别方法,减少了护士每天用于反复督查、核对、书写腕带所消耗时间,且给药时只须一名护士就可完成身份核对,节约了护士人力成本支出。在材料成本支出中,使用指纹识别仪可能减少病区的材料支出,由于指纹识别仪临床应用时间较短,材料成本支出数据还有待今后的进一步统计分析。

3.3 与腕带相比较,指纹识别临床应用的局限性指纹识别作为精神科护理给药操作中一种有效的身份核对方法,尚处于实施的起步阶段,在实践中也碰到一些特殊情况:指纹录入如遇到兴奋躁动不合作的患者,会导致信息采集困难;指纹查询比对时如患者指纹不完整、手指按压位置、角度不准确或指腹不清洁,容易引起识别困难,甚至不能识别;指纹识别在集中药疗时优势明显,但是当同时执行多项给药操作时,一台指纹识别仪往往不能满足临床需求。鉴于以上存在不足,可根据实际情况对个别指纹采集、识别有困难的患者可配合使用腕带作为身份识别过渡方法。

综上所述,在对精神科患者进行身份确认的方法中,传统的“三查八对”存在护士可能混淆患者身份的隐患;腕带识别存在患者依从性差、使用成本高等不足;临床实践证实,指纹识别确认患者身份的方法,在精神科临床药疗中,不仅能做到身份识别准确无误,同时还具有患者依从性高,节约成本,护士满意等优势,且越来越受到临床药疗护士的认同。

[1]冯成梅,林玉筠.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12):1089-1091.

[2]邵亚莉,方宝花.持续质量改进在患者身份核对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7):592-594.

[3]冯新,张晓华,冯森.指纹识别技术在医院麻醉药品管理中的应用 [J].江西医药,2008,43(6):590-592.

[4]代亮亮,李传富,周保琢,等.指纹识别技术在电子病历系统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09,33(3):172-175.

猜你喜欢
腕带指纹识别精神科
精神科护理工作研究进展
探讨精神科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与护理对策
一种新型新生儿腕带在新生儿身份核查中的效果观察
基于单片机指纹识别电子寄存柜设计
指纹识别技术综述
指纹挂锁
PDA系统及二维码腕带提高PICU患儿输液安全性探讨
基于大容量指纹识别的实时身份认证系统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精神科医院安全隐患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