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过程中衔接手段的使用问题——一项基于语言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2015-12-24 06:07
大学英语(学术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连词手段语篇

杨 丽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510420)

前言

对比修辞和二语写作的研究表明母语写作和非母语写作中对衔接手段的运用差异是和更为广泛的语言学和文化领域的差异密切相关的,如:思维模式的不同,写作组织结构的不同,写作风格的不同,语言的不同,以及写作者对连接手段的感受不同。

Kaplan(1966,1987)曾提出不同的文化展现出不同的思维模式。他进一步地说明西方人习惯于一种线性思维,而东方人却更倾向于一种非线性,环形的思维模式。相对应地,西方的写作风格是线性的,形合的;而东方的写作风格(特别是中国的写作风格)是非线性的,意合的。形合连结和意合连结的差异就导致了对衔接手段的不同理解和运用:西方人依赖文本手段来起到衔接的作用,并喜欢意义上的线性发展,而东方人常常是喜欢意义连结,通过省去一些语篇衔接手段来达到意义的连接,如:没有逆向照应(zero anaphora),以及略去过渡词语(omission of transitional words)等方法。

思维模式的不同也造成了写作的组织结构的不同。西方写作的组织结构是遵从了由Cicero和Quintalian提出的“五段式”结构,而后发展为“七段式”的结构:即:引言(introduction),叙述(narration),论点(thesis),分述(division),确认(confirmation),驳斥(refutation),和结论(conclusion)。这已成为一种被广泛接受的演说和写作的组织结构模式(Corbett,1990)。然而,中国的写作却遵循着一种僵硬的组织结构模式,即:“八股式”。Matalene(1985)曾表达了他对“八股”的理解:“八股文的内容是体现儒家思想的,它的形式是严格制定的。在说明主题之后紧跟着对主题意义的探讨,然后是正反两方面的论据,在最后,要提出一个经过仔细平衡后得出的结论。从结构上来看,之所以称之为“八股”是因为在最后的四段里,每一段都要包含平行结构和对立结构,从而形成“八股”。”(Matalane,1985:797).但是,现代中国的写作已经在组织结构上变得越来越宽松和灵活,展现出一种归纳式的总体机构。

与写作的组织结构差异相关的是写作风格的差异。西方的散文风格经历了从Ciceronian风格向anti-Cice-ronian风格的转变,即从注重对应,详述和润饰转变为17世纪的两个不同方向的风格,即:直白的风格和松散的风格。然而,中国的散文风格似乎是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的。最开始的严格紧凑的风格让位于松散和润饰的风格。许多散文作家似乎更多的关心表达的美感价值,而不惜以牺牲组织结构为代价,从而使文章看起来非常的隐晦不明。Young(1994)曾注意到中文篇章中的几个特点:中国的篇章模式似乎与英文的篇章模式正相反,他们把对主要论据的确切总结放在文章的最后。而且,尽管也存在一个组织结构和信息阐明的系统模式,中文写作者仍然偏好在明确说明重要信息之前有不断的铺垫和阐述。在引导读者过程中起到很大作用的句子联结词被中文写作者用其他的方式替代了。例如,在中文篇章里,类似“因为”,“所以”,“正如”这类的词语替代了英文中常用的从句联结词,如“in view of the fact that”,“to begin with”,“in conclusion”。

在写作风格差异的背后还存在着语言差异。根据近期的语言学研究表明,中英文之间最大的一个差异在于英文是主语突出语言(subject-prominent language),而中文主要是主题突出语言(topic-prominent language)。Li and Thompson(1989)用下面的例子说明了主语-谓语结构(subject-predicate)和主题-述题机构(topic-comment)的区别:

na ke shu shuye da, wo bu xi huan.

那 棵 树 树叶 大 我 不 喜欢。

That treetree leaves big,I don't like

“The leaves of that tree are big,and I don't like them.”

中文中这种双主语的使用,以及缺乏同指关系和连接标识都能解释为什么中文写作者更经常地依赖意义连结而不是形式连接,从而被西方人认为是缺乏衔接性的(incohesive)。

不仅仅是语言差异导致了衔接性问题,学习者对中英文写作中的cohesion的差异的了解也是一个原因。在与本研究的实验对象的交谈中了解到,多数学习者,根据他们的写作经历,承认他们不认为中英文散文在总体结构中有什么不同,但是他们认识到在运用衔接手段上有显著的不同。他们经常是寻找意义上或是逻辑上的关联,而不是依赖衔接手段或连接词语来表达句子间或句段间的联系。

这五个方面的差异给了本研究一些重大的启示。但由于各种条件限制,本研究不做中英文学术写作方面的差异性研究,而是限于对不同语言水平的中国学习者在运用衔接手段方面的研究,希望本研究结果能揭示中国学习者写作过程中存在的篇章结构方面的问题和特征,从而能给二语写作教学一些帮助。

本研究的研究课题如下:

1.不同语言水平的中国学习者在篇章总体的衔接性上是否有差异?

2.中国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和写作中语篇衔接手段的运用之间有相关性吗?

为了解决以上研究课题,本文对中国学习者的写作过程中的衔接性问题进行了一个量性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实验对象的写作课作业中的主要衔接手段的使用问题上。本研究的理论框架来源于Halliday andHason's(1976)的模式,即:照应(reference),替代(subsititution),省略(ellipsis),连接(conjuction)和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本文在运用这五种分类的过程中进行了一些修改,主要限定于对三个主要类别的研究:照应,连接,和词汇衔接。

实验对象,材料及步骤

实验对象是53名英语专业的二年级和四年级大学生,其中27名是二年级大学生,26名是四年级大学生。从语言水平上来划分,他们分别被称为中级英语水平者(intermediate learner)(B组)和高级英语水平者(advanced learner)(A组)。每组的学生都有大致相似的英语学习经历,都上过英语写作课。在同一组里,标准化水平测试表明他们的英语水平和认知能力无太大差异。

实验的材料来源于这些学生的英语写作课的一次期中测试,题目是一致的,体裁为议论文,要求学生在60分钟内完成一篇300-400字左右的作文。

学生完成作文之后,任课老师将作文交给专门负责批改作文的两位老师手里。这两位老师(一位中国老师,一位英国老师)并不知道这些作文是由不同的两个年级的学生写的,也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受试。他们分别在两天内批改完,并按照内容(content),结构(organization)和语篇衔接手段(discourse cohesive devices)的使用这三项分别给出了分数以及作文的总分。然后,作者再从每篇作文中找出并收集照应,连接和词汇衔接这三种衔接手段,并将数据统计出来以供分析研究。

实验数据的分析结果

本实验着重于研究两组具有不同英语语言水平的受试在他们的写作中是如何对待写作中衔接性问题的。A组为高级英语水平者,即四年级大学生,B组为中级英语水平者,即二年级大学生。为使实验分析更为有效,本文进行了独立的t-tests来测试所使用的衔接手段的每个类别。实验的分析结果是按照衔接手段的三个主要类别进行的,即:照应,连接,和词汇衔接。

照应关系(reference)

两组受试对照应关系的运用情况在表1中可以看出。本文将照应关系分为三部分来考虑,即:人称照应(personal reference PR),指示代词照应(demonstrative reference DR),及比较级照应(comparative reference CR)。

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两组受试在运用这三种照应关系时有差异。T-tests表明两组受试在指示代词照应和比较级照应时是没有显著差异的。但是,在人称照应的运用上却有明显差异。此差异表明语言水平较高的那一组受试(A组)比语言水平较低的那一组受试(B组)运用了更多的人称照应来体现句子之间的连接关系。因为对人称照应的使用意味着写作者预先假定与读者之间有共享的知识,所以可以由此推断出语言水平较高的那一组受试试图通过在写作中运用更多的人称照应来与读者建立一种熟悉感。

连接(Conjunction)

两组受试对连接词的使用情况在表2中可以看出。本文将连接词分为四部分来考虑,即:增加连词(additive),转折连词(adversative),原因连词(causal)和时间连词(temporal)。

表2

表2说明总体上来看,A组比B组受试在增加连词,转折连词,和时间连词上的使用都要多,而在原因连词的使用上要少。同时,t-test的结果也表明两组受试间在这几个方面有显著差异。

以上的结果表明,语言水平较高的一组受试(A组)在增加连词,转折连词,和时间连词上的使用都要多于语言水平较低的一组受试(B组)。这表明语言水平较高的学生比语言水平较低的学生会使用更多的连词来作为语篇的连接手段。再者,因为增加,转折和时间都暗含着意义发展的连续性,所以,在这几方面的使用上的差异就意味着语言水平较高的一组受试更倾向于运用增加连词,转折连词和时间连词来表达意义的连续性,从而提高了语篇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而语言水平较低的那一组受试却较少的使用这些连词,所以,他们的文章相对来说可读性和可理解性就不是很高。

词汇衔接

两组受试对词汇衔接的使用情况在表3中可以看出。本文将词汇衔接分为三部分来分析,即:同词重复(same word),同义词(synonym)和上义词(super-ordinate)。

表3

表3中t-tests结果表明两组间有显著差异的是在对同义词和上义词的使用上。

以上分析结果呈现了两个有趣的趋势。第一,两组受试都非常喜欢使用词汇重复来达到衔接篇章的目的。语言水平较高的一组的平均数是48.96,语言水平较低的一组的平均数是38.76,比其他类别的词汇衔接的使用要高出许多。因为词汇重复是达到篇章衔接的最基本和最简单的方法,所以两组受试对这一手段的偏好也表明他们喜欢或是习惯于使用词汇重复,而不是习惯于使用更复杂的词汇衔接如同义词或是上义词。

第二,尽管两组受试在更为复杂的词汇衔接上的使用程度都不高,但语言水平较高的一组受试确实要比语言水平较低的一组受试使用了更多的同义词和上义词。这个差异就表明语言水平较高的一组的写作中呈现出更高程度的复杂性,因为他们懂得使用较高程度的一些词汇衔接手段,如同义词的使用等。

研究结果的探讨

从以上实验数据中得出,语言水平的高低在对于语篇衔接手段的使用上是存在差异的。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和写作中语篇衔接手段的运用之间是正相关的,即:语言水平越高,其在写作中运用语篇衔接手段就越多。

在照应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到水平高的一组比水平低的一组在人称照应上的运用要明显高出许多。这可以被解释为:1.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是中国学生较为习惯使用的指代性连接手段;2.水平高的一组使用了更多的人称代词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写作提示更为敏感,也可能是因为他们的语言水平较高使得他们更能将自己的个人经历融入到他们的写作中去,从而使得他们的习作看起来更为连贯些。

基于应用的《体育统计学》教学模式,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将统计学方法应用于实际问题”,而应该理解为“从应用的视角”去解读“统计方法”,进而理解统计方法的确切涵义,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定量思维的目的。

在连接词使用方面,增加连词和时间连词是两组受试最常用的连接手段。但是,从实验数据中也可看出,语言水平较高的一组受试明显的运用了更多的增加连词和时间连词,而语言水平较低的一组受试则运用原因连词稍多一些。因为增加连词和时间连词的使用表明了写作者对于段落发展的一个线性思维和结构安排,所以,语言水平较高的一组受试的习作更多的是以一种线性的,连续的形式进行。而语言水平较低的一组受试却想通过使用更为复杂一点的原因连词来达到段落的逻辑发展,从而弥补他们语言水平上的欠缺。

在词汇衔接方面,两组受试都经常使用词汇重复来连接篇章。这说明中国学生习惯于使用词汇重复来作为连接手段,而不习惯于使用更为复杂的篇章衔接手段。不过,实验数据中仍可看到语言水平较高的一组受试比语言水平较低的一组受试运用了更多的更为复杂的词汇衔接手段:同义词和上义词的使用。

此研究结果似乎并不支持Kaplan and Palhina(1982)的观点。他们认为语言能力和写作能力之间没有任何关联,正如口语技能和写作技能之间没有任何关联一样。Kaplan and Palhina(1982)认为对口语技能的掌握并不能保证写作技能的提高,因为写作技能并不是自动地从口语技能中转换过来的。同样的,语言能力的高低也不能保证写作能力的高低。这一点特别适用于非英语国家的学习者,他们的英语口语水平或是英语词汇和语法水平都无法保证他们能写出衔接性很强的英语篇章。

这个观点似乎是有道理的,因为语言能力仅仅是写作能力的一部分,它的职责是保证写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完整句子的文章。在有能力写出语法正确的句子和有能力写出修辞性有效(rhetorically effective)的句子或文章这两方面是没有必然的联系的。要写出修辞性有效的句子或文章需要比语法和词汇知识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再者,仅仅是把语法正确的句子合在一起并不能一定是一个好的段落或是好的篇章。一个好的段落或是好的篇章需要写作者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段来达到文章的完整,连贯,简洁和多样(Campbell,1995)。

但是,本研究的结果却不支持这个观点。相反的,这些结果证明语言能力和写作能力之间是存在相关性的,虽然这还不是一个绝对的相关性。

研究结果在教学中的应用

首先,研究结果表明英语学习者的语言水平越高,其在写作过程中对衔接手段的运用就越多。因此,为了提高英语学习者的写作水平,帮助他们写出更具连贯性的文章,在平日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加强对语篇的衔接手段的重视。以下是几点建议:

2.没有明显的语篇衔接手段,句内,句际间就缺乏顺畅感,段落之间的连贯也不那么容易被发现,从而使整个文章看起来有些杂乱无章。正是这个“章”字是我们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对学生加以强调的。既然认识到汉语是意合连结,而英语是形合连结,教师在教授英语写作时应多多关注语篇衔接手段在英语范文中的运用,分析讲解各类衔接手段在篇章结构和意义连贯上所起到的作用。这样,可以使学生逐渐掌握英语写作的“章法”所在。

3.既然本研究结果表明语言水平相对高一些的学生比语言水平较低的学生更多地使用语篇衔接手段,这说明语言水平高的学生更多地关注英语文章中的衔接手段的使用。这也提示我们教师应该让学生在进行英语阅读的时候,有意识地去关注衔接手段的使用问题。具体的方法可以是让学生找出明确表达意义连结的词语,并说明这些词语在文章结构的连贯性和完整性方面的作用,也可以将英语文章中的语篇衔接手段抽出来,让学生填上他们认为有助于文章意义发展和意义连结的词语或句子,并分析这样做的目的和意义,从而使学生能有意识地在英语写作中运用有效的语篇连接手段。

结语

本研究通过对53名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写作过程中对各类别语篇衔接手段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说明了不同语言水平的中国学习者在篇章总体的衔接性上是有差异的,即:语言水平高的学习者更多地使用语篇衔接手段来完成篇章的连接。同时,研究结果也表明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和写作水平之间是有相关性的,即:语言水平高的学习者的写作水平也高。因此,本文建议教师在写作课堂上应更多地引导学生关注英语文章中的语篇衔接手段的使用以及其在篇章结构的连贯性和完整性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本文希望借此不太成熟的研究成果帮助英语教师和英语学习者在写作教学中认识到语篇衔接手段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Campbell,K.S.(1995).Coherence,continuity,cohesion:Theoretical foundations for document design[M].Hillside:Lawrence Erlbaum.

Corbett,E.P.J.(1990).Classical rhetoric for the modern students[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alliday,M.A.K.&Hason,R.(1976).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

Kaplan,R.B.(1966)Cultural thought patterns i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J].Language Learning 16:1 -20.

Kaplan,R.B.(1987),Cultural thought patterns revisited[A],in U.Connor& R.B.Kaplan(eds.)Writing across languages:Analysis of L2 Text(1sted.)[C].Reading MA:Addison-Wesley

Kaplan,J.D.,&Palhina,E.M.G..(1982).Non-native speakers of English and their composition abilities:A review and analysis[A],in W.Frawley(eds.)Linguistics and Literacy[C](pp.425 -57).New York:Plenum.

Li& Thompson(1989).Mandarin Chinese:AFunctional Reference Grammar[M].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Matalane,C.(1985).Contrastive rhetoric:An American writing teacher in China[J].College English,47(8),789-808.

Young,L.W.L.(1994).Crosstalk and Culture in Sino-American Communication[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猜你喜欢
连词手段语篇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表格大团圆,连词学得全
创新执法手段,提升执法能力
限行不是手段 立法才是根本
西夏语中的对比连词 djij2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
逻辑接续及其表达手段
语篇填空训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