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与世俗:转型期阿訇社会角色变迁研究——基于对宁夏海原县的调查

2015-12-25 02:31闫宇晓柯玲李文琴
关键词:阿訇回族

闫宇晓,柯玲,李文琴

(陕西师范大学 政治经济学院,陕西 西安710119)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阿訇是回族穆斯林对主持清真寺宗教事务人员的称呼,他们负有宣扬教义、力行教规、开展教化的职责,是回族社会的宗教领头人,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和威望。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社会分工的细化、现代科学知识的普及下,阿訇这一群体的社会角色逐渐发生了变化。一位阿訇描述道:“阿訇群体分为三部分,一部分已经转行从事其他行业,一部分站在十字路口,处于犹豫和徘徊期,只有一小部分阿訇坚守在阿訇的岗位上。”而阿訇的后备人才大多是高考落榜者和其他无出路者,素质堪忧。作为回族宗教界人士的阿訇,由文化素养不高的人担任,将会严重影响回族社区的和谐稳定、宗教的健康发展。

本次调查选取了宁夏回族主要聚居区——西海固地区的海原县作为调查地点。海原县地处宁夏中南部,回族人口占69.7%。该县是宁夏最干旱的县之一,也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2011年底,海原县共输出劳务人员10.01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5,人口的流动使当地宗教生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作为回族社会变化的一个缩影,我们选择海原县作为调查对象,希望通过此次调查对阿訇群体的生存现状进行准确的描绘,分析阿訇社会角色的变化、原因及影响,并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

二、文献研究综述

关于宗教世俗化,多数学者都认为是现代化的必然结果。陈荣富、陈怀松分析了宗教世俗化的动力: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结构—功能的变迁[1]、社会建构的理性化和官僚化、现代社会人的“角色专门化”和需要的多样化。对于宗教的未来,多数学者认为宗教不会消亡[2],宗教多样性会逐渐增多,公民个人的自主性增加,宗教机构和组织的社会功能在某些方面逐渐减弱,神职人员的主导作用也有下降的趋势,信仰更多地将成为个人的私事[3]。

阿訇在传统回族社会中的地位很高,他们是众先知的继承者,有“钻研教法,弘扬教义,引导民众,实践教法,担负命人行善、止人作恶的神圣使命”[4]。此外,阿訇还有人民调解[5]、推动经济、宣传政策等作用。

关于阿訇地位的变迁,马强,胡群琼从宏观角度,阐述了世俗化、现代化、民族主义、宗派观念和伊斯兰文化的多元化对中国穆斯林发展的影响,分析了当代阿訇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6]。马宗保,金英花认为阿訇在回族社会中的地位和声望有下降趋势[7]。

总体而言,目前关于阿訇的研究,多数注重阿訇的宗教素质,在回族社会中的作用,缺乏对阿訇变迁的研究;关于世俗化的研究,多数是社会结构层面的宏观、抽象的分析,缺乏对社会结构中的关键行为者的关注。总体而言对于阿訇在神圣的宗教职责与世俗生活之间面临的困境及引起的社会角色变化的研究较少。

在研究方法上,多数是定性研究,缺乏定量的数据支持。而社会学对现代化、社会地位和社会变迁的研究,很少涉及少数民族,遑论回族中的阿訇群体。因此本文将运用社会学的相关理论,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阿訇群体的社会角色变迁原因和影响。

三、研究设计

角色理论阐释了社会关系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其中的“多重社会角色”指一个人同时扮演多个社会角色,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会出现角色冲突。阿訇是回族社区的精神领袖,也是家庭内的主要成员,有服务坊民的义务也有养家糊口的责任;而坊民对于阿訇的期待、看法和态度,和阿訇自身的角色扮演之间也会产生不一致,这都容易产生角色冲突。在社会转型期,这些角色冲突深刻地影响着阿訇社会角色的变化,也影响着回族社会的宗教生态的健康。

前文提到,很多阿訇离开了神圣的教职,从事了世俗社会的各行各业,成为回族社会的普通一员,这种社会角色的变化与其社会地位变化密切相关。韦伯在社会分层理论中提出了社会地位划分的三要素:财富、社会声望、权力[8],为此,本调查将从三要素切入,考察社会转型期阿訇社会地位的变化及其对阿訇社会角色变化的影响。

根据研究需要,我们将阿訇、教民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式搜集资料,于2015年1月23日至2月8日执行调查,采用分层抽样方式,共发放教民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3份,有效率96.5%;发放阿訇问卷46份,有效问卷46份,有效率100%。

四、阿訇的社会角色变迁的调查分析

教民样本中,男性占46.6%,女性占53.4%,这与当地男性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妇女留守家庭有关。教派分布方面,海原县以老教为主,老教教民占55.4%,新教占44.6%。

阿訇样本中,男性占91.3%,女性占8.7%。过去伊斯兰教没有女性阿訇,随着社会的进步出现了女性阿訇,但数量仍然很少。教派分布方面,老教阿訇占78.3%,新教阿訇占21.7%。年龄分布方面,71.7%的阿訇是中年人,界于26-45岁;10.9%的阿訇为18-25岁;17.4%的阿訇年龄为46-55岁。

阿訇分为开学阿訇和散班阿訇。本调查中,73.9%的阿訇为开学阿訇,目前在清真寺主持教务或者讲学;26.1%的阿訇没有开学,为散班阿訇。样本中开学阿訇和散班阿訇的比例,新教为1:1,老教为4:1。

(一)阿訇的宗教素质情况

阿訇是伊斯兰教的教职人员,其文化程度、宗教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回族社区的健康发展。我们用文化程度、接受宗教教育年限、执教年限等测量。

文化程度方面,阿訇的学历状况整体要高于教民,是回族社会中的高知群体。如下图所示,阿訇的文盲率仅为6.5%,比教民低31.8个百分点,这部分阿訇从小在经堂学习阿拉伯语、经文,不太会写汉字;初中、小学学历的阿訇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41.3%、30.4%。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为6.5%,他们主要在县城的大清真寺担任阿訇。

图4-1 阿訇与教民的学历分布

阿訇接受宗教教育时长,平均11.6年,最少3年,最长20年。其中,年龄越大的阿訇接受经堂教育的年限越长,这与过去的教育方式为“边耕边学”有关。女阿訇学经的时间较短,均为3年。显然,阿訇接受宗教教育的年限差异较大,培养学制不规范。

阿訇累计执教时长,平均7.9年,最长的有30年。执教过的清真寺数量,平均3.1个,最多9个,一般年龄越大的阿訇执教过的清真寺数量越多。综合累计执教年限和执教清真寺数量可知,阿訇在单个清真寺执教的年限平均为2.5年,众数是2年。也就是说平均每2.5年就更换清真寺任教,这说明阿訇的职业稳定性低,流动性强,缺乏职业保障。

表4-1 阿訇群体的资历状况

(二)阿訇社会角色的多样化——宗教与世俗

1.阿訇身负多重角色,以宗教教职人员为主,存在职业封闭性。阿訇既是清真寺教职人员,有服务坊民的义务,也是家庭的主要成员,有养家糊口的重担;同时也是回族社会的成员,承担着多重社会角色。我们通过时间分配来测量其多重角色承担。

如下图所示,阿訇们投入时间最多的是宗教事务,占60.1%;其次是家庭事务,占25.2%;公共事务、经营事务所占的时间比较少,均为7%左右。即便是不开学的散班阿訇也有近一半的时间花在宗教上,而经营上的比例仅有17%。这表明了阿訇身份与岗位关联度有限,而且似乎阿訇的职业封闭性较强,离岗不离业,家庭义务的承担可能不足。

图4-2 过去一年中,您在以下事务中的时间分配比例如何?(%)

2.阿訇对“子承父业”的态度和行为反差较大。对于“子承父业”的支持度,可以反映阿訇对自身社会角色的认识和调整,以适应未来的变化。对于“子承父业”的态度,71.7%的阿訇表示愿意孩子将来当阿訇,23.9%表示说不清,比较犹豫,4.3%的阿訇不愿意。相比态度上的高支持率,目前实际接受经堂教育的阿訇子女的比例却比较低,仅为11.3%。教民方面,73.6%的教民态度上支持子女成为阿訇,但在行为上支持的比例仅为7.5%。

阿訇在“子承父业”的态度和行为上的反差,是权衡现实后的结果。一位阿訇道出的理由:“伊斯兰教讲两世吉庆,子女当阿訇可以让两世吉庆,对父母固然好。但现世社会人需要一份工作来保障生活,考虑到现世的生活,还是希望让子女上学、工作。”

图4-3 阿訇和教民对“子承父业”的态度和行为

3.阿訇有职业化、世俗化的趋向,散班阿訇职业忠诚度低。传统社会中,阿訇身负宣扬教义、开展教化的职责,以继承、传播、发扬伊斯兰教为使命,阿訇应是一份神圣的事业。随着现代化的推进,阿訇也发生了一些变化,60.9%的阿訇仍将自己的工作视为神圣的事业,而39.1%的阿訇则将其视为一份职业,呈现出世俗化的趋向。

图4-4 对您来说,阿訇是职业还是事业?(%)

图4-5 未来一年内,您是否会继续担任阿訇(%)

对于未来一年是否会继续担任阿訇,超过六成的开学阿訇表示会;35.3%的阿訇不清楚,要看寺里是否继续聘任以及其他情况。从这些情况可以看出,阿訇的职业稳定性比较低。而散班阿訇只有16.7%的人会继续担任阿訇,四分之一的人明确表示不会,近六成人不清楚。散班阿訇的职业忠诚度最低,他们是阿訇社会角色变迁最典型的群体。

4.散班阿訇职业选择多样,主要根据自身优势择业。不开学的散班阿訇为了生计,与普通教民一样从事了各行各业,如经商、打工、运输、务农等。但转行阿訇比较集中的行业多与宗教相关。伊斯兰教规定只有阿訇宰杀的牛羊才是清真的,这为阿訇在食品行业就业提供了优势;诵读的经文为阿拉伯语,也方便在外贸行业就业。

阿訇认为散班阿訇主要从事的行业,按提及率依次是开穆斯林用品专卖店、开餐馆、打工、开牛羊肉店、阿拉伯语翻译。而年老的阿訇,则主要靠务农、子女接济维持生活。

(三)阿訇社会角色变化的原因

对于阿訇转行的原因,如下图所示,阿訇们提及较多的依次是收入少(67.4%)、不被重视(63%)、阿訇人数多供求失衡(52.2%)、社会地位下降(50%)。教民提及最多的是阿訇收入少(75.8%)、阿訇人数多(62.1%)。下文将根据数据和访谈资料进行具体分析。

图4-6 您认为阿訇从事其他职业的原因有哪些?

1.阿訇群体收入差异大,六成阿訇曾受困于经济问题。阿訇最主要的三项收入来源是学粮、乜贴、务农,部分阿訇的主要来源是经商、务农、每年外出打工几个月、翻译、基金会补贴。学粮是坊民供给开学阿訇的工资,每年一次,学粮按家庭算,学粮的多少视坊内经济水平的高低和坊的大小而定;乜贴包括坊民施散的天课、婚丧嫁娶出的乜贴等。

整体而言,县城清真大寺,坊民数量多且经济状况好,每年给寺里和阿訇的学粮、乜贴较多,民间资金的捐献对象也主要是大寺,因此大寺阿訇的收入较高。但农村阿訇的收入就比较少,70.7%的人个人年收入在2万以下,收入远不如外出打工。

图4-7 2014年,您家庭的年收入水平是多少?(%,P=0.02)

如下图所示,回坊中开学阿訇的家庭年收入水平最高,其次是教民家庭,散班阿訇的家庭年收入最差。家庭年收入低于1万元的低收入比例,开学阿訇为5.9%,教民为27.5%,散班阿訇为33.3%;家庭年收入高于3万元的比例,开学阿訇为44.2%,散班阿訇仅为8.3%。

散班阿訇,主要包括退休阿訇、转行的阿訇以及没有轮到执教的阿訇。退休阿訇没有职工养老保险,计划推行的补贴也不涉及他们,因此不开学后收入较低。转行的阿訇,多数靠务农为生,收入少;部分做生意的阿訇,收入尚可。

阿訇和教民,对阿訇相对收入水平的感知如何?调查发现,45%左右的阿訇、教民都认为收入差不多;38.6%的阿訇认为自己收入比多数教民低,教民持此态度的也有23%,其中新教教民认为阿訇收入低的比例更高,这也符合新教阿訇收入比老教阿訇低的事实。

对于自己的收入,65.9%的阿訇表示很满意或者比较满意,22%的阿訇觉得一般,12.2%的人觉得不太满意或者很不满意。值得注意的是,61.4%的阿訇曾因为收入问题考虑从事其他行业,这意味着目前对自己收入比较满意的阿訇,部分也曾经受困于经济问题。

图4-8 您对从事阿訇的收入满意吗?

图4-9 您是否曾因收入问题,考虑转行业?

2.阿訇的社会声望还可以,开学阿訇自我评价较低。社会声望指个人在所处的社会环境中所获得的声誉与尊敬。我们用对阿訇在坊内声望的评价、阿訇社会声望的变化来衡量。

对于阿訇的社会声望,教民的评价比阿訇的自我评价要高一些。如下图所示,30.6%的教民认为阿訇的声望很高,阿訇总体只有13%的人持此态度,更多的阿訇(58.7%)只是觉得还可以。其中,散班阿訇对自己的社会声望评价更低。

图4-10 您觉得自己在所在坊中的社会声望怎样?(%,P=0.15)

与过去相比,阿訇对自己的社会声望变化状况则有些乐观。78.3%的阿訇认为自己的社会声望有所提高甚至提高很大,教民持此态度的比例仅为46.6%;20.9%的教民认为阿訇的社会声望下降了,而阿訇持此态度的比例仅为6.6%。另外,由于开学阿訇接触的主要是虔诚的教民,比散班阿訇的感觉要好。

3.阿訇在宗教事务上拥有话语权,公共事务上话语权较弱。前文中,阿訇转行的主要原因有不被重视、社会地位下降。社会地位的构成要素中,除经济收入、社会声望外,权力也很重要。广义的权力是指某种影响力和支配力,我们用阿訇在宗教事务、公共事务方面说话是否管用来测量。

如下图所示,阿訇在宗教上话语权较大,74%的教民和阿訇都认为阿訇说话很管用或还可以。在公共事务方面,只有37%的阿訇认为有话语权,教民的比例也降到46.4%,认为阿訇说话不太管用或者完全没用的比例在两成左右。

公共事务方面,阿訇主要发挥非正式规范的作用。调查显示,多数阿訇都承担了民事纠纷调解的责任,会在卧尔兹演讲时向教民宣讲政策法律。近五成阿訇承担了食品安全监管的责任,近三成阿訇涉及了人口与计划生育协管。

图4-11 您在处理所在坊的宗教事务、公共事务时,说话的分量如何?(%)

4.阿訇数量供过于求,工作环境堪忧。关于阿訇为什么转行,52.2%的阿訇认为是阿訇人数比较多,没有清真寺可开。目前海原县有清真寺798座,通常一个清真寺配一个阿訇,而阿訇有1 623位,约一半阿訇需要通过其他行业谋生。有阿訇称:阿訇为了能有学开,互相竞争,将各坊的寺管会作为贿赂对象;开学期间则小心翼翼,见什么人得说什么话。

而回坊内各教派对教法的不同解释、家族利益、坊内建设等矛盾,也影响清真寺的运行。某清真寺因为坊内规划建设问题涉及两大家族的利益纷争,最后坊内教民分为两派,各设礼拜地点,原有的阿訇被辞退,两边各请阿訇。阿訇表示在这种环境下,不管说什么话总是会招致另一派的攻击,开学往往力不从心。

五、阿訇社会角色变化的深层原因分析

阿訇是回族社会的重要成员,阿訇社会角色的变迁,是回族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而回族社会变迁的大背景是我国的社会转型。改革开放后,我国从计划经济逐渐转向市场经济,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的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宁夏虽地处内陆,但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在互联网时代多元信息的影响下,回族社会也在转型,阿訇这一群体的角色也在变迁。

(一)受市场经济冲击,宗教对人们的约束力减弱,阿訇的权威下降

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回族社会的宗教生活、宗教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海原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为了增加收入,2011年海原县共输出劳务人员10.01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5。人口外流,改变了清真寺做礼拜的人口结构:过去有很多青壮年都会每天去清真寺做礼拜,现在清真寺多数时候只有老年教民在坚守。外出务工者,由于工作时间所限,多数只有宗教节日才会到寺里去礼拜。

在我国社会转型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分工细化,回族外出务工人口参与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在市场经济活动中耳濡目染,成员间的异质性不断增强,价值观念越来越多元化,经济收入成为评价一个人的重要标准。普通教民甚至阿訇们,更趋向于追求现世的幸福,阿訇的权威下降。

(二)回族社会结构的变化,影响阿訇阶层的分化

我国的社会结构和利益关系与30多年前的传统社会主义社会相比,已经发生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社会结构阶层化、利益关系市场化[9]。随着当地经济的发展、人员的流动,回族社会的异质性也不断增强,社会阶层多元化。受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城乡居民的生活存在较大差别,而回族阿訇的供养受居民收入、所在坊人口多少以及所属教派的影响。县城因为较多的居民人口、较高的收入使得县城开学阿訇的收入远远大于乡村开学阿訇的收入;老教阿訇因为收入来源的多元化,整体上收入要比新教阿訇的收入多,因此阿訇内部也出现分化。收入较高的阿訇,职业忠诚度较高;收入较低的阿訇则徘徊在神圣与世俗之间,考虑着继续从教还是改行。

(三)社会分工的细化,提供了更多的职业选择

现代社会分工的细化,为阿訇的转行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普通教民所从事的行业都有阿訇的身影。阿訇也会积极投身于自身比较有优势的行业,尤其是阿拉伯语翻译、当阿拉伯语教师。一位阿訇说道:“我们也有双手,没学开(没有清真寺聘用)我们也能通过自己的双手过得更好。”一位清真大寺的年轻阿訇,硕士学历,埃及某知名大学毕业,2014年的工作是阿语翻译,收入在5万元以上,其最大的愿望是“通过自身所学的知识,翻译出更多和伊斯兰有关的阿语、英语书籍,让更多的人受益”。

(四)多元化的信息来源稀释了阿訇的话语权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社会,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互联网、自媒体等新媒体均在发力,这对传统回族社会以阿訇为主的宗教传播渠道构成挑战。在阿訇和教民家中走访发现,群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基本上所有的回族家庭都有电视机、手机,少部分家庭配备有电脑,年轻人更是人手一部智能手机。

有阿訇表示,过去教民到清真寺里,主要以阿訇的讲解为主,“阿訇说什么是什么,不容置疑”。现在,教民会自己在电视上、网络上学习宗教方面的知识,到清真寺做礼拜时与阿訇讨论教义等宗教问题。教民个人的自主性增加,阿訇的主导作用呈下降的趋势,不再是“一言堂”。

(五)现代教育的普及,削弱了阿訇的教育功能、宗教影响

回族社区存在两种教育,一种是学校教育,另一种是传统的经堂教育。

由于学历是很多岗位的门槛,要获得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就必须接受学校教育,这已经成为回族教民的共识,甚至阿訇家庭也不例外。2011年海原县适龄儿童、回族适龄儿童、回族女适龄儿童入学率均超过99%,比过去有很大提升。

学校教育的普及,提升了回族社会的整体文化素质,人们更多地用科学理性的方式来认识、解释世界,教师、知识分子的话语权不断增加,阿訇的教师、学者功能削弱。

反观传统的经堂教育,由于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生源不稳定且资质不佳。而现有的经堂教育也存在诸多问题和缺陷。马强指出经堂教育不能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容易形成填鸭式教学[10]。马春平提出经堂教育的学生随时可以入学、退学,这样导致了经堂教育学制松散,培养质量难以保证[11]。

六、结论与建议

(一)正确认识阿訇群体的合理流动

世俗化是一种社会发展的趋势,回族社会的世俗化是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结果。阿訇作为回族社会中的重要群体,部分人转而从事其他行业,也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开学的阿訇,或利用自己的外语优势、身份优势就业,或作为一名普通的劳动者参与到社会分工中,既解决了自身的现实生活问题,也用自己的宗教精神和道德素养感召着身边的人,为社会的发展和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正确引导阿訇群体,发挥宗教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宗教是一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现实状况的反映,宗教反过来又会影响一个地方的发展。回族是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每个回族穆斯林一生,大到婚丧嫁娶,小到日常生活规范,都与阿訇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

伊斯兰教中的公平、公正、宽容、济贫、诚实、诚信、友爱等精髓同样有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阿訇在政府与教民之间起着沟通作用,利用其宗教权威,调解回族群众的日常纠纷,对回族社区的和谐有着重要作用。基于此,需要正确引导阿訇群体,发挥宗教对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积极作用。

1.改革经堂教育体制,提高阿訇的资质和教义水平、自养能力。针对阿訇面临的困境、经堂教育存在的问题,需要对经堂教育进行改革。首先要严格入学条件,对于资质一般的学生,鼓励其参加职业教育,谋得一技之长,此举既可以提高阿訇的整体水平,也可以缓解阿訇供过于求的状况。其次,要对传统的教材进行改革,增加文化课、政治课等现代社会需要的知识,帮助阿訇取得阿訇证,提高通过其他渠道谋生的能力。第三,改变经堂传统的教育体制,设立固定学制,以提高阿訇的整体素质。第四,要培养阿訇的经济观念,改变阿訇只是传教者,靠坊民供养的观念,要培养阿訇的经济意识,提高阿訇的自养能力;树立带领农村教民脱贫致富的大局观,让阿訇引领农村的教民致富。

2.参照劳动法规,保障阿訇合法的劳动权益,提高其职业稳定性。前文分析发现,阿訇在单个清真寺执教的年限平均为2.5年,职业稳定性低,工作缺乏保障。由于转型期社会矛盾突出,坊内的群众矛盾往往与宗教相关联,寺管会可以聘任阿訇,也可以随意解聘阿訇,导致阿訇的处境艰难。

虽然清真寺、寺管会不是劳动法意义上的用人单位,但阿訇也是劳动者,为此建议参照《劳动法》《劳动合同法》规范阿訇的聘任。比如,解聘阿訇应参照《劳动合同法》第47条给予补偿,按阿訇在清真寺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阿訇支付。以此保障阿訇与清真寺的平等地位,维护阿訇合法的劳动权益,保障阿訇不被随意解聘,进而提高社区的稳定性。

3.将阿訇纳入社保,对退休阿訇出台养老补贴。2010年国家宗教局等五部委联合下发颁布的《关于进一步解决宗教教职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的通知》[12],将在职阿訇纳入了社保体系,有助于阿訇做好教门工作。对于退休的老阿訇,则可以享受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养老金。但农村养老金标准较低,年满60岁的且不在职的老阿訇,年老后没有学粮乜贴收入,生活大多数陷于困境。目前宁夏计划给在职阿訇400元/月的补贴,由于不涉及退休阿訇,他们多有不公平感,希望政府也能考虑到这些年老阿訇的奉献和功绩,给适当的补贴。考虑到退休阿訇在传统回族社会中承担着教化民众的重要责任,基于公平原则,我们建议参考对乡村民办教师的养老补贴办法,即对年老阿訇按教龄每满1年每月10元的标准发放养老补贴。

宗教教职人员在宣传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团结教育信教群众、维护宗教和睦、促进社会和谐、推动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妥善解决好他们的社会保障问题,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具有重要意义。

[1]陈荣富.马克思、恩格斯的宗教世俗化理论—兼评伯格的“非世俗化”理论[J].学术月刊,2007,(10).

[2]陈怀松.宗教世俗化及其社会根源探析[J].宜宾学院学报,2009,(4).

[3]朱晓明.宗教若干理论问题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4]艾尤布.阿訇在穆斯林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穆斯林,1996,(05).

[5]熊威,白关峰.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群体的纠纷解决——以一个生活于广州的青海化隆籍阿訇为中心的考察[J].甘肃社会科学,2011,(04).

[6]马强,胡群.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阿訇面临的挑战与使命[J].青海民族研究中心,2011,(01).

[7]马宗保,金英花.乡村回族社区的权力结构及其功能—以宁夏南部的单家集村为例[J].西北民族研究中心,2005,(04).

[8]戴维·格伦斯基.社会分层[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9]李路路.社会结构阶层化和利益关系市场化[J].社会学研究,2012,(02).

[10]马强.20世纪回族伊斯兰文化教育历史反思[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2,(4).

[11]马春平.经堂教育存在的问题[J].鸡西大学学报,2013,(3).

[12]国家宗教局等五部委.关于进一步解决宗教教职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的通知[J/OL].国家宗教事务局官网.http://www.sara.gov.cn/zcfg/zc/12066.htm2010.

猜你喜欢
阿訇回族
浅论回族阿訇的社会职能
浅析清真寺阿訇与法治社会的关系
《回族文学》2015年总目录
回族文献目录工作述评
1929年的那次比武
从《家谱》看吉林回族的源流与走向
《回族文学》2011年总目录
纪念达浦生大阿訇诞辰13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