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经皮接骨板接骨术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

2015-12-25 02:21曾凡军
微创医学 2015年5期
关键词:中下段骨板胫骨

曾凡军

(湖北省荣军医院骨科,武汉市 430071)

胫腓骨骨折在全身骨折中所占比例约为13.7%,以开放性骨折更多见[1]。因其解剖结构特殊且附着肌肉少,易合并软组织损伤,骨折愈合难度大。传统手术过于强调内固定的稳定性与解剖复位,易加重软组织损伤与骨膜血运破坏程度[2],影响愈合效果。我院收治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85例,对微创经皮接骨板接骨术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临床疗效进行探析,并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纳入标准 ①存在明确外伤史;②胫骨中下段骨擦音(感)或畸形、活动异常;③骨折部位存在肿胀、疼痛症状;④可耐受手术;⑤未经其他处理的新鲜骨折;⑥签署知情同意书。

1.1.2 排除标准 ①病理性骨折;②合并内分泌性或代谢性骨病者;③合并重要神经或血管损伤者;④合并严重心、肝、肾、脑或造血系统疾患者;⑤死亡及中途放弃治疗者。

1.1.3 分组资料 收集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于我院进行手术治疗且符合以上纳入与排除标准的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85例。按照入院顺序编号,奇数号纳入观察组43例,偶数号纳入对照组42例。观察组男30例,女13例,年龄24~63岁,平均年龄(50.7 ±6.9)岁。AO 分型[3]:A 型 22 例、B 型13例、C型 8例。对照组男 28例,女 14例,年龄21~65岁,平均年龄(50.4±6.6)岁。AO 分型:A 型21例、B型12例、C型9例。两组年龄、性别、AO分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行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open reduction with internal fixation,ORIF):复合腰麻硬膜外麻醉、仰卧位,术区常规消毒铺巾,止血,沿骨折断端胫前嵴做纵行切口将皮肤切开,分离皮下组织、筋膜让骨折断端完全暴露。骨膜剥离并将断端间组织刮出进行复位。钢板及螺钉暂时固定,透视确认复位满意、内固定牢固、骨折对线良好后冲洗切口、止血并缝合,引流、包扎。

1.2.2 观察组 行微创经皮接骨板接骨术(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MIPPO):复合腰麻硬膜外麻醉,仰卧位,术区常规消毒铺巾,止血。内踝上作4 cm左右弧形切口,切开皮下组织让内踝尖暴露出来,骨膜剥离器将软组织分离。将锁定钢板插入胫骨内侧所形成软组织隧道中,透视确认。于骨折远端打入一枚锁钉予以固定,透视确认。于皮外用相同钢板作为模板,做小切口应用螺钉进行固定,两端均3~4枚锁定钉。冲洗切口、止血、缝合、引流、包扎。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以下指标:①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骨折愈合判定标准如下:无局部压痛、纵向叩击痛与变形;X线检查示骨折线模糊、骨折线上有连续骨痂;无外固定时上肢可平举1 kg重物超过1 min、下肢可连续步行超过 30步。②并发症发生率;③术后疗效,对两组进行1年时间随访,随访结束时应用 Johner-Wruhs评分标准[4]评定疗效,分为优、良、中、差4个等级,计算优良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包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比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比较 [±s]

组别 n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住院时间(d) 骨折愈合时间(w)0.000 0.000 0.002 0.000 43 71.1 ±8.2 155.4 ±16.7 8.7 ±1.9 11.8 ±1.4对照组 42 92.3 ±9.8 267.5 ±20.9 10.3 ±2.7 14.4 ±2.2 t值 10.827 27.352 3.165 6.516 P值观察组

2.2 优良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3.254,P=0.032),观察组优良率95.3%(41/43),高于对照组 78.6%(33/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08,P=0.02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3%(1例延迟愈合),对照组23.8%(4例延迟愈合、2例钢板外露、2例皮肤坏死、2例不愈合),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69,P=0.006)。见表 2。

表2 两组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结果 [n(%)]

3 讨论

随着骨折内固定研究的深入,生物固定概念逐渐受到临床重视[5],骨折治疗目标也逐渐转变为恢复临近解剖关系、维持骨骼生长生理环境与骨干长度,在尽量保护软组织血运基础上实现稳定固定[6]。基于这一治疗思路,有专家提出MIPPO,避免骨折断端直接暴露,周围成骨性组织得以保留,其中包括LCP钢板内固定技术,医源性损伤进一步减少,符合组织修复生物学需求[7,8]。

本研究将MIPPO与ORIF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疗效进行对比,结果显示: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更少,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更短;优良率达95.3%,显著高于对照组78.6%,同时仅1例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大幅减少,效果明显更佳。MIPPO手术过程中只需于骨折远、近端做皮肤切口,不剥离骨折软组织,间接复位后由皮下将接骨板插入,于两个切口内固定接骨板。因此最大限度地保护骨折血供与小腿皮肤,减轻对骨折部位骨膜血管及滋养动脉损伤[9,10],出血量与恢复速度自然更快。此外,MIPPO应用长LCP以覆盖骨折区域,螺钉应用数目相对较少,钢板单位面积所承受应力大幅降低,也避免钢板应力遮挡[11]。另外,MIPPO属于弹性固定,骨折块之间存在可微动,利于骨痂生成,延迟愈合、不愈合等并发症因此得以显著减少。

综上所述,微创经皮接骨板接骨术创伤轻、恢复快,有效保护骨折区域骨膜与血运,符合生物学固定要求,利于骨折愈合,并发症发生率低,效果确切,值得应用。

[1] 高 伟,史柏娜,赵 敏,等.MIPO技术联合骨组织工程技术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4,29(8):837 -838.

[2] 林国叶,刘航涛,黄玉栋,等.透视下手法复位经皮解剖型锁定钢板固定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J].医学综述,2013,19(19):3637 -3639.

[3] 刘广红.CT、MRI在胫骨平台骨折诊断及AO分型中的比较研究[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5(2):165-166.

[4] Johner R,Wruhs O.Classification of tibial shaft fractures and correlation with results after rigid internalfixation[J].Clin Orthop Relat Res,1983,(178):7 -25.

[5] 刘显东,王小兵,巫宗德,等.闭合手法整复微创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临床观察[J].中国骨伤,2012,28(7):566 -568.

[6] 蔡伟凡,闫振升,林 谦,等.外固定支架/内固定接骨板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对比研究[J].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2012,16(5):359 -361.

[7] 李 铭,缪志和,刘上楼,等.胫骨中下段骨折微创手术器械的研发设计与应用[J].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2010,7(3):51 -53.

[8] 李铭,缪志和,徐 俊,等.经皮微创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0,25(8):747 -748.

[9] 李 晔,高 鹏,王以朋.胫骨中下段骨折的治疗进展[J].中国骨与关节外科,2009,2(2):145 -148.

[10]杨 树,倪江东,宋德业,等.经皮微创与开放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比较[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4,24(23):88 -93.

[11]邝之义,邓国勋,崔 伟.微创经皮钢板接骨术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18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1):52.

猜你喜欢
中下段骨板胫骨
胫后动脉穿支带蒂皮瓣联合膜诱导技术治疗小腿中下段严重开放性损伤
小腿前外侧单切口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腓骨中下段双骨折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经尿道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中下段输尿管结石的体会
接骨板内固定参数对骨愈合过程的影响分析
肩峰下外侧经三角肌入路微创经皮接骨板内固定技术结合PHILOS接骨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
L型解剖接骨板治疗Pilon骨折的应用体会
前后联合入路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
胫骨远端解剖钢板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疗效比较
切开复位内固定与有限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治疗胫骨Pilon骨折的对比观察
接骨板四点弯曲测定中屈服载荷的获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