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对心律失常的诊断分析

2015-12-25 02:21洪文皓
微创医学 2015年6期
关键词:房性传导心电图

李 星 洪文皓 蔡 丹

(福建省肿瘤医院心肺功能室,福州市 350014)

心律失常是由于窦房结激动异常或激动产生于窦房结以外,激动的传导缓慢、阻滞或经异常通道传导引起的节律异常[1],可以单独发病,亦可与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其他疾病并发。由于其发病可突然发作而致猝死,亦可持续累及心脏而衰竭,故掌握其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防治措施实为重要。心电图医师经常遇到常规心电图检查大致正常的患者,而动态心电图出现各种心律失常的情况。为了对比两种检查方法对于心律失常诊断存在的异同,笔者对心律失常人群的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来我院诊治的400例心律失常患者,年龄20~79岁,其中男性266人,女性 134人;20~30岁 28人,31~40岁105人,41~50岁 136人,51~60岁 73人,>60岁58人。排除严重心肺障碍及内科疾病,其中96例窦性心律失常,105例房性心律失常,136例室性心律失常,38例房室传导阻滞,58例束支传导阻滞;223例为单一性心律失常,158例为多发性心律失常。

1.2 检查方法 心律失常患者均采用两种方式进行临床诊断。①应用美国MAC5000十二导同步心电图仪检查常规心电图:检查期间患者取仰卧位,全身放松,常规扫描纸速控制在25 mm/S。②牛津动态心电图仪监测动态心电图:持续监控患者24 h的心电图变化,结束后由专人采用牛津动态心电图软件分析心电图变化,由主任医师对检查结果进行复查。根据动态心电图的结果,将其分为窦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五种。

1.3 临床观察指标 ①两种心电图心律失常的检出率;②两种心电图检查方式对偶发性和频发性心律失常的检出率;③心律失常在各年龄组中的发生率差别。

1.4 临床评价标准 24 h中期前收缩次数低于720次,提示为偶发性心律失常;若收缩次数高于720次,提示为频发性心律失常。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电图检查结果 常规心电图对窦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的检出率分别为 68.75%、61.90%、51.35%、84.21%、51.72%,动态心电图对窦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的检出率分别为 95.83%、100.0%、91.91%、100.0%、87.93%,两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种检测方法的检出情况比较 [n(%)]

2.2 心电图检测对偶发性和频发性心律失常的检出率 常规心电图对偶发性和频发性心律失常的检出例数共228 例,分别为69 例(30.26%)、145 例(91.77%),动态心电图对偶发性和频发性心律失常的检出例数为158例,分别为 213 例(93.42%)、158 例(100.0%);其中动态心电图对偶发性心律失常的检查率高于常规心电图,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检测方式对频发性心律失常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2.3 心电图心律失常与年龄的关系 400例心律失常人群按年龄分为3组,>60岁组与20~40岁组或41~60岁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各年龄组心律失常发生情况 (n)

3 讨论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起源部位、心搏频率和节律以及冲动传导的任一异常而言[2]。心律失常的原因多样,可由各种器质性心血管病、药物中毒、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等因素引起,也可因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所致。心律失常性质的诊断主要靠体表心电图。虽然12导联常规心电图可以从心脏的立体结构方面判断心律失常的性质和部位,然而由于记录时间短,不容易描记到短暂心律失常或称偶发性心律失常的图形。目前采用的24 h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相比,由于可连续记录多达10万次左右的心电信号,大大提高了对非持续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对一过性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因此扩大了心电图临床应用的范围[3]。

动态心电图临床应用范围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监测:对于伴有病窦综合征或预激综合征的心律失常,能明确其发生及终止规律并对其进行分型。②评价缓慢性心律失常:对于缓慢心律失常患者,监测动态心电图能了解其是否存在窦房结功能不全,并能协助抗心律失常药的选择,为快-慢综合征患者是否安装起搏器提供客观依据[4];③协助隐匿性心律失常的检出:常规心电图易漏诊短暂的、特定情况下如夜间睡眠中出现的心律失常,而动态心电图可以捕捉到短暂的异常心电图改变,并与临床症状、日常活动等结合分析,从而了解心律失常的持续时间、起源、发生与终止规律;④协助判断不同类型心律失常的临床意义:通过动态心电图与生活或活动的相应关系结合分析,能监测各型心律失常的发生频度与严重程度,协助治疗;⑤评价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动态心电图是研究评价抗心律失常药物可靠的临床指标。

本研究对400例心律失常患者分别采用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两种方法分析,动态心电图对窦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且本研究发现,动态心电图对偶发性心律失常的检查率高于常规心电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说明动态心电图对于短暂性或称偶发性心律失常的检出更具有优势,能对其明确诊断,定性和定量地对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进行分析。对于临床上怀疑心律失常,而常规心电图检查阴性者,应给予动态心电图检查以及时做出诊断指导治疗。本研究还显示,与对照组相比,60岁以上老年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增高,说明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年龄有关,随年龄增长有增高的趋势。其可能的原因为,随着年龄增长,心脏也发生相应的增龄性变化,如出现了心房心室的肥厚或扩大,二尖瓣的黏液性变或退行性病变,甚至起搏传导系统的老化等,以上均可能引起房性或室性的心律失常[5],当然这仍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证实。

综上所述,对于怀疑有心律失常而常规心电图阴性的人群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24 h的心电图变化,能够明显提高心律失常的检出率,为心律失常的诊断提供有效可靠的参考,其诊断价值较高,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和运用。应对同一心律失常患者不同时期的心电图变化进行动态分析,定期复查,并密切结合其他检查与临床资料如年龄等因素,有助于正确有效的诊治。

[1] 郭继鸿.心电图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48-153.

[2] 陈玉莲.健康体检1200例心电图检查结果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07,14(4):455 -456,150.

[3] 刘 军,王 艳.1 830例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对心律失常的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7):888-889.

[4] 顾 敏,顾 翔,何胜虎,等.比较远程心电监测与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在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中的诊断价值[J].江苏实用心电学杂志,2013,22(2):565 -569.

[5] 李康福,梁红生,凌红日.动态心电图在老年心律失常诊断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3,34(9):1734 -1735.

猜你喜欢
房性传导心电图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应用
房性期前收缩与心房颤动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房性期前收缩与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心电图机检定方法分析及简化
《思考心电图之176》
神奇的骨传导
“散乱污”企业治理重在传导压力、抓实举措
入职体检者心电图呈ST-T改变的意义
基于开关电源的传导抗扰度测试方法
动态心电图对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房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