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胃肠减压方式对胃癌根治术后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

2015-12-25 02:21李茂林
微创医学 2015年6期
关键词:胃液胃管胃肠道

李茂林

(湖北省建始县人民医院普外科,建始县 445300)

胃肠减压是基于负压吸引及虹吸的技术原理,将胃肠道气体、液体引流出体外的术后常用辅助措施。胃肠减压可降低胃肠压力,促进消化功能恢复[1]。但近年有研究显示,持续负压吸引对术后不良事件无明显预防效果,且可能损害胃功能[2],故存在持续负压吸引可能导致胃肠道功能受损的担忧。本研究对我院108例胃癌根治术患者分别采取持续胃肠减压及无负压自然引流两种方式,以分析其对胃癌根治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108例胃癌根治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7例,女41例;年龄 27 ~54 岁,平均(38.16±5.82)岁;手术切除范围:近端胃次全切除术34例,远端胃次全切除74例;TNM分期:Ⅰ期12例、Ⅱ期30例、Ⅲ期61例、Ⅳ期5例;并发症:合并糖尿病3例,高血压8例,胃溃疡5例,心脏病5例。将上述患者按抽签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均为54例,且性别、年龄、手术切除范围、TNM分期、并发症等基线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胃镜、病理诊断明确为胃癌患者;②胃癌根治术患者;③无癌细胞转移患者;④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与治疗前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

1.3 排除标准 ①术前行放化疗治疗者;②幽门梗阻者;③低蛋白血症及贫血者;④行短路、开腹探查及全胃切除术者;⑤拒绝本研究或未按治疗方案执行患者。

1.4 方法 手术当天清晨两组患者均放置一次性胃管,术毕返回病房中,将胃管与一次性使用引流袋连接,将引流袋放置在患者胃以下15 cm处,固定好,一次性使用引流袋垂于床边。术后患者恢复意识后两组根据制定的方案实施不同胃肠减压方式,观察组借助重力让胃液自然引流至引流袋中,对照组则随时挤压一次性负压球,保持负压球处于5.33 kPa负压状态,在负压状态下将胃液排出体外,一次性负压引流袋每日更换1次,引流胃液以测量杯测量。

1.5 观察指标 ①术后3 d总胃液量:术毕至病房后到次日清晨6:00计算,分别计算术后1、2、3 d当日6:00至次日6:00的总胃液引流量;肠鸣音恢复时间:术后每隔1 h听诊1次,1 min/次,如在1 min内有2次明显肠鸣音则表示肠鸣音恢复;肛门排气时间:术毕至首次排气时间;胃管留置时间:术后如患者胃液量减少、肠鸣音恢复、排气正常则需拔除胃管;住院时间:手术至康复出院时间。②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各功能指标比较 观察组术后3 d总胃液量、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胃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各功能指标比较

2.2 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两组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发生,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各指标均偏低,其中口干、咽喉炎、肺感染、恶心呕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腹胀、吻合口痿、肠梗阻、感染、发热发生率未见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n(%)]

3 讨论

胃肠减压是腹外科术后常用辅助措施,多以持续负压吸引进行。持续胃肠减压目的在于改善胃肠道内膨胀及压力,使胃肠管壁内血液循环恢复正常,尽快恢复胃肠道功能[3]。近年有研究显示,如持续保持负压状态,当吸引力过大时,胃黏膜紧贴胃管侧孔容易引发胃管堵塞使胃液无法正常排出,最终导致胃黏膜出血坏死,另外侧孔堵塞使胃液难以正常引出,加快堵管频率,不利于对突发性胃出血进行观察,持续性负压吸引每天吸出胃液量较大,患者无法进食,导致水、电解质紊乱[4]。

3.1 对胃肠道功能的影响 本研究显示,对照组术后3 d吸出总胃液量为(275.77±82.30)mL较观察组明显较高。另外,胃癌根治术涉及麻醉,本身胃肠道功能就受到抑制,因此胃液堆积量较高,在术后3 d内胃肠道蠕动功能逐渐恢复,故胃液引流量逐渐上升,依靠重力自然引流,液满则溢,可避免持续负压可能导致的出血、坏死,同时胃管头端在胃内胃液中漂浮,可防止端口吸附,如发生胃出血可及时发现,避免水、电解质紊乱,从而缩短患者功能恢复时间[5,6]。侯立超等[7]对胃癌根治术后胃肠减压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非胃肠减压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并未见明显缩短,与本研究吻合;无负压吸引可使部分胃液随胃肠蠕动功能进入消化道内,而消化液存留可刺激胃肠功能,对胃肠功能的恢复有利,故观察组胃肠道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胃管留置时间短于对照组,考虑持续负压吸引使胃液流出量增加,影响患者带管活动,并延长肛门排气时间,最终胃管留置时间明显延长。同时无负压吸引可提高患者舒适度,节约住院时间可缓解患者经济压力,使床位得到有效周转,这与黄丽萍等[8]研究吻合。

3.2 副作用 本研究中观察组口干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考虑无负压吸引可降低胃液量,胃液大多进入消化道内促进胃肠功能恢复,胃管拔除后可少量饮水,从而缓解口干;恶心呕吐的发生与长期留置胃管有关,无负压吸引缩短胃管留置时间,从而间接抑制呕吐、恶心的发生;吻合口瘘发生的主要原因与术后患者腹腔内压力上升有关,持续胃肠减压难以减少吻合口痿的发生,并可能提高咽喉炎或肺部感染的发生率。王建忠等[9]研究认为胃肠减压、未胃肠减压吻合口痿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与本研究存在差异,考虑本研究样本量较小导致结果偏差;本研究中对照组肺部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考虑因胃管留置时间过长可对鼻咽部产生持续刺激,引发鼻腔炎症,间接提高咽喉炎及肺感染发生率,而无负压吸引可缩短胃管留置时间,从而减少肺感染与咽喉炎发生率。无负压自然引流胃肠减压可减少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减少患者口干、呕吐等不适以及咽喉炎、肺感染等并发症。但由于样本量较少,且观察时间仅为术后3 d,未实现较长周期的随访观察,今后将扩大样本量并长期随访进一步观察。

综上,无负压自然引流有利于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的功能恢复,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1] 尹春柱,邢宝成,朱 辉,等.老年胃癌术后应用肠内营养管胃肠减压的临床研究[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2,21(4):382 -385.

[2] 韩建平,朱建华,汪国华,等.胃造口在肺功能不全患者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J].临床外科杂志,2014,22(7):526-528.

[3] 孙 龙,段培蓓,黄为君,等.耳穴贴压促进胃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4,22(5):239 -241,244.

[4] 陈 钶,牟一平,徐晓武,等.胃癌根治术后常规留置胃管必要性的荟萃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12,92(26):1841-1844.

[5] 万怡冰,姚丽凤.胃癌手术后胃肠减压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J].上海护理,2014,15(6):65 -68.

[6] 傅 红,黄 恺.胃癌手术的无胃肠减压技术[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4,17(7):730 -731.

[7] 侯立朝,王海久,樊海宁,等.胃肠减压在胃癌根治术后有效性的 Meta分析[J].医学循证,2012,15(6):1963 -1966.

[8] 黄丽萍,李 静.胃癌根治术后不同胃肠减压方式对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J].安徽医药,2014,13(8):1535-1537.

[9] 王建忠,江志伟,鲍 扬,等.胃肠道手术中不常规留置胃肠减压管并早期进食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9,29(4):331 -332.

猜你喜欢
胃液胃管胃肠道
烧心——嚼花生调胃液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
重症昏迷患者可视喉镜在胃管插管中的临床应用
极低出生体重儿胃管喂养后采用空气冲管的临床效果
藏药佐太在模拟胃液、肠液中的汞溶出差异
柘木提取物对胃肠道肿瘤的抑制作用
早产儿胃液培养在早发性感染诊断中的价值
介绍一种导丝插胃管的方法
三种检测方法在胃液隐血试验中的临床应用评价
高龄吞咽障碍患者不同体位留置胃管的应用探讨